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绿色沙漠
简要介绍
自然界中天然林具备了自我平衡,相互维系的生物链,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过程完整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而大面积的工林,其构成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比较接近,十分密集,密集单一的树冠完全遮挡了阳光,林下缺乏中间地灌木层和地表植被。这种森林便被称为“绿色沙漠”。之所以称之为“沙漠”,一是指这样的树林中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多种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二是指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很差,因而水土保持的能力很差,一般比较干燥,易形成灾;三是指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而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很易感染虫害,而且一旦发生害,即易造成大面积损害。
分布情况
绿色沙漠
“绿色沙漠”在中国的土地上随处可见。例如川西干旱河谷海拔1500米以上,中心干旱地带年降水量仅为300-400mm,7000年前当地森林主要树种组成是山毛榉科树木和云南松铁杉等,解放初期基本上变成一片荒山秃岭。50年代后期,飞机播种云南松,实行封,效果明显,森林覆盖面积大大提高。这是中国人工恢复森林的重要成功范例。但是因缺乏进一步的工作,这些人工林并没有按照自然的恢复进程发展为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天然森林,而成为单一松林,目前带来严重问题。

西昌地区,这些20-40年前飞播的大面积云南松林,大部分过于密集。松针落于地表后很难腐烂。在扒开厚厚的松针层后,地面没有腐植质,土壤裸露,植被覆盖极差,极其干燥,极易着火,加之云南松树中含有油质,更易助长火势。对土壤质量和营养循环有重要作用的土壤无脊椎动物难以生存。松树从土壤吸收营养,营养却无法返回土壤,因而质越来越糟。这样的树林由于土质、水分和阳光的缺乏,其他植物很难生长。因而动物也很难在这样的林子中找到食物和足够的水分来维持生存,而且由于这样的单一物种森林覆盖面积过大,即使是飞行能力较强的动物也难通过长距离旅行来维持生存。同时由于起到水分保持和水质过滤作用的重要部分是地表覆盖的植被,因此,这样的云南松林的水分保持和过滤的生态功能也很差。目前邛海周围主要是这种云南松林,对邛海的水量调节和水质改善都起着负面影响。该地区控制火灾和虫灾成了当地财政的巨大负担,而且因缺乏生物多样性,不能吸引远道的游客,而直接影响到邛海地区的生态旅游收入。而事实上,该地区气候条件好,毗邻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在这三个地区的物种都有可能在该地区分布,因而物种多样性应该极其丰富。而现在,农业开发区、城市、退化环境都成为了这些物种进入该地区的屏障,其中这种单一的松林就是构成屏障的主要因素之一。
生态功能
绿色沙漠-天然的生态系统
 1、水土保持的功能。这除了高大的树木外,需要加强地表灌木培育。大家不太重视灌木和地表植被,实际上灌木和地表植被在水土保持、隔离噪声,为小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自我更新的能力,或者说我们恢复起来的植被应该可以不依赖或最小程度地依赖于人类的帮助。这些植被必须要适应当地环境,包括对水分土壤、温度等的适应,需要有能力繁殖和扩散,营养能够得到正常循环,病虫害能够有足够的天敌进行控制等。

3. 养育当地动植物的能力。这要求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动植物的需要。种植动物能够采食和栖息的植物,这是我们经常种植的常绿树种,例如松树和万年青等,所不能提供的。种植多样的植物,以满足不同动物的需求。还需要为动物提供水源和适宜的栖息场所。

天然的生态系统,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异质性(或称多样性),这包括物种组成上的异质性、空间结构上的异质性、年龄结构上的异质性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异质性等等。这些异质性为多种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平。人工林的建设过程中却忽略了天然林对异质性的要求,所形成人工林的特点就是均一。所有天然生态系统的这些异质性,在自身演替过程的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异质性对于一个天然生态系统是必须的。我们在进行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这些异质性的形成,这将大大加速天然植被的恢复。

循环机制
三界循环
再让我们看看,在一片光秃的土地上,天然植被是如何形成的吧。过往的鸟类和哺乳类会带来种子。如果环境实在恶劣,根本没有大动物,则昆虫和风力会发挥重要作用。总是有一些喜光的树种或草种会首先生长起来。然后,各种草开始覆盖地表,保持水土。一些先锋树种,如松树杨树桦树将逐渐遮挡过度的阳光照射,使地表环境趋于温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使得林下植被开始生长,会出现更多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于是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因为可以有昆虫草籽为食,有树和草丛为掩护,数量开始增加。喧繁的动物活动,为这个地区带来更多的物种种源,于是开始形成种类丰富和结构复杂的植被。

复杂的植被结构使植被开始具有越来越完善的生态功能。高大的树木,为生态系统遮风挡雨,减少阳光直射和水分蒸发,提供温和潮湿的大环境。灌木和为多种动物,包括多种鸟类、小型哺乳类、昆虫提供了生活环境和多种食物,并有效地防止风和降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降低土壤流失。地表的灌木苔藓等象海绵一样,在多的季节吸收大量的水分,少雨的季节再将水分释放出来,有效防止水分流失。这种功能能够增加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增加地下水的储量,保持地面的潮湿,而且为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态条件。潮湿的环境和各种土壤动物使落叶、尸体能够尽快分解,将营养返还到土壤,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
生态危害
植物腐烂
研究发现,森林的水源保护功能是通过植被的“海绵效应”实现的。其作用原理就是在有水的时候可以吸水,在外界没水的时候,又可以慢慢往外放水。森林树冠层拦截的雨水量为15%至40%,而灌木和地表木层拦截并保留的雨水比树冠层更多。地表植被,如苔藓层,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仅有0.5至1.0厘米的枯枝落叶层,水土保持的效率可以达到80%。地表层和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缓解雨水对面的直接冲刷,其本身也可以吸收并储存水分,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持水能力。另外,森林的庞大根系,特别是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在森林的蓄水效应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被称为“绿色沙漠”的树林内陆表植被覆盖很差。除高大的树冠层有一定的保水功能外,灌木草丛和枯枝落叶才是水土保持的关键。而这样的森林中地表植被覆盖很差,失去了森林的海绵样保持水源的能力,保持水土和过滤水的能力都很低。不仅在雨季没有储存水的功能,而且在旱季到来的时候,区域内则非常干燥,火灾危险非常大。松针落到地面,因为表面有蜡质,很难腐烂,加上其内含有油脂,极易引起火灾。

同时,这种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单一密集的树木遮挡了阳光,抑制了其他植物种类的生长,也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自然也少。通常是在面积很大的一片人工林内,几乎看不到动物,一片孤寂。但是在很小的一片天然林中则会语虫鸣,生机勃勃。“绿色沙漠”的树林中营养循环被阻断,土壤营养日益匮乏。针叶林的落叶不易腐烂,加上对改善土壤质量和促进营养循环十分重要的土壤无脊椎动物以及其他动植物很少,使得“绿色沙漠”区域内土壤中的营养不断被这种单一的植物所损耗,却没有营养返回到土壤,所以土壤的营养状况越来越差。

不容忽视的还有在这种树林里,生态状况十分脆弱。由于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森林很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一旦发生就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破坏。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发布的西部地区病虫害的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80至90年代,森林病害日益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工林的面积增加,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造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下降,控制病虫害的天敌数量大大减少,从而导致病虫害的加剧。

影响效应
旱灾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仅占16.55%,其中天然林不足森林总面积的10%;草原虽占到国土面积的41.7%,退化草原却几乎占到了一半。如此少的天然植被却维系着13亿人的生态空间,天然植被一直在默默地为我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它们却往往得不到重视,甚至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尽快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的时候了

天然植被的一般作用有保持水土及营养,调节水资源以及地区与全球的气候,防止、消除或减轻水灾、旱灾、虫害、暴风雨、土壤侵蚀、沙漠化以及污染等自然或人为灾害的损害,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可再生资源等等。天然植被的丧失,已经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1998年的洪水灾害,2000年以来覆盖整个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及干旱、虫害、泥石流、地下水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流失等现象,都在时时刻刻警示着我们:必须尽快寻找一种方法,改造好“绿色沙漠”,实现良好的植被覆盖。

综合治理
恢复之后
专家介绍说,恢复天然植被的最好办法是“自然恢复”。即无需人工协助,只是依靠自然演替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可以缩短实现森林覆盖所需的时间,保护珍稀物种和增加森林的稳定性,投资小、效益高。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需要的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火灾、虫害和杂草,自然界所具有的顽强能力将逐渐恢复并实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不过除了自然恢复外,专家介绍说也可以采取生态恢复的办法。“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按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标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人类没有能力恢复出真正的天然生态系统,但是我们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所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在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专家提醒说,在恢复的同时,也要做好恢复地点的前期准备工作、种子采集和种培育、控制杂草、常规及其它树种的种植及抚育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利用自然力,这样都会有助于恢复工作的进展。

蓝天白云,青山绿林是人类所向往的。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也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目的,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对策和方法,我们绝不能再次由于自己的无知和简单,在制造了一片又一片的黄色沙漠之后,又建造一片又一片的“绿色沙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环保
【答疑解惑】森林和湿地在生态功能上的异同
喀斯特记忆:我们起步的基石
综述 | 森林微生物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变化(IF:11.392)
生态修复中的七大误区
近期5则土壤科研进展|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