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戒手机24小时实验报告(内含福利)

在北京这样大体量的都市里生活,

有任何可能戒掉手机24小时吗?

原则上没有。

因为,

我们都是智能手机的奴隶,

而智能手机是我们的“鸦片”

无论是日常生活、工作,

还是社交,购物,或者精神体验,

智能手机上的世界,

似乎才是那个更“确切”的、

充满互动的世界。

手机上的生活,

才是真实生活。

可我们依然需要,

间歇性戒掉手机一下

勇敢、笃定、简单化,

做一天自己的主人。

回归下“原始”lifestyle,

以慢,抗快。

在高速运转的城市生活里,

为自己做做减法。

下面,我们找了八位生活在北京的人,

请他们各自选择一本书,

用来“对抗”手机对我们时间的霸凌

用阅读,

对抗互联网时代的普遍性焦灼。

请看他们光荣或惨烈的戒手机报告。

01

@小心点儿啊

90后,自由撰稿人

选书:《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 著)

实验结果:成功

坚持时长:24小时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

周末我给自己准备了一本《与项飙对话》,早十点起床做了杯手冲,然后又煎了蛋,用的是日本温泉蛋,还配了点煎松茸、烤土豆。已经发霉的烤箱又开始焕发新生了。总之,仪式感足足,也给了自己坚决要戒掉手机的强烈心理暗示。

然后我就开始读这本书。开始总读不进去,因为很久没真正长期读过一本书了——后来我放了巴赫,做了半小时瑜伽,思路感觉清晰了一些,就慢慢读进去了。

整个一天,我把项飙读了三分之一。非常满足,觉得我战胜了长期以来的“阅读困难”,晚上朋友来找我,约好的,直接敲门,不发信息。我们又一起到楼下吃了火锅,付账用的是我夹在一本书里很久的现金。期间他跟我说了当日新闻,黑豹主演去世了,我感觉非常非常想看手机,可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但我熬到了半夜12点还是打开了手机,此时24小时实验已经成功。但我错过了一个工作邀约,4000块钱呢,对方看我一直没回,就找别人了。哭泣。

02

@温特

90后,编辑

选书:《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著  姜乙 译)

实验结果:失败

坚持时长:4小时

做这个实验计划的当天,我收到了新购的书,有《悉达多》《九故事》《告别的仪式》《红拂夜奔》,其中《悉达多》是我最期待的一本,于是当天晚上九点钟躺在沙发上开始阅读。

如果大家读过黑塞,可能知道他受东方宗教影响很多,外祖父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母亲也在印度出生,是虔诚的信徒,因而黑塞从小在这种宗教氛围中长大,也许是从小接受到传统的思想太多,他青少年时期逐渐叛逆,甚至从修道院退学等,这里就不展开说啦,总之不难从《悉达多》的故事中看到黑塞自己的人生轨迹

【话题回到书上,一句话来说,《悉达多》并非是释迦牟尼的传记,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修道者的求道故事。抛开宗教不谈,书中大段黑塞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输出实在值得一读,譬如书中反复提到的“感受真实”“保持思考”“爱万物”等概念也是对普通人适用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篇幅不长,故事结构和人物情节设置都很完整,如果对宗教和哲学感兴趣,更是非常值得一读。我第一遍用了差不多四个小时读完,这中间不需要手机,完全可以沉浸在“输入”的快乐中。

但读完之后我立刻就想去查资料,于是不可避免使用手机了,就此破戒,但还是欢迎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一起来探讨。

03

@李麦

00后,新闻系学生

选书:《美满》(淡豹 著)

实验结果:失败

坚持时长:4.5小时

【这本书是80后写作者淡豹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九个短篇小说。这里有非常规的家、想得很多的人、焦急的父亲、相互隔离的中年夫妇、生怕怀孕的上班族,他们生活在人海之中,却被说不清的东西隔开。】

九月的第三天我们结束了一个调研地的调研,回宾馆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坐火车横向穿越内蒙古从西部到东部。收拾东西时看到躺在行李箱的里的《美满》,我才想起“二十四小时的手机戒断挑战”,当初与朋友约定时并没有想到会是在旅途中,想来这次挑战怕是会失败了,第二天各处需要拿手机出示绿码通行,但我还是将它从行李箱里拿了出来,至少对抗这一个傍晚到黎明。

收拾完行李坐定,疲累席卷,也长舒一口气。窗外蓝色从地平线上浮起,将红色的晕稀释,看了下表,大约在七点。

《美满》是一本很当下的小说,关乎家庭更贴近时代,小说里的人也会谈论朋友“P2P”被骗、会打网约车、会坐在便利店门口吃酸辣粉,小说里的人也在思考在犹疑在迷茫,像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的感受与变化。淡豹说她并不是要写社会问题,她想要写的还是人,而这些问题和症结是人物心理的背景,无法跳开它们去写心理变化。这本书在读的时候总给我很强的共鸣,想到身边的许多人、对应起自己许多无妄的思考,手边没有笔,我小心翼翼地把喜爱片段所在的那些页码折起小角。

天慢慢黑了,才感到屋子里的灯,洗漱完坐在床上斜斜倚着枕头又看了会,想到明天还要早起,把书签夹在了倒数第二篇《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关灯躺下,终于这一天的最后眼前不是黑暗里发光的屏幕。

04

@f8fakefly

80后,餐饮业

选书:《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李卫东 著)

实验结果:失败

坚持时长:1小时13分

生命的起源向来被视为第一科学谜案,人类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科学探索都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本书告诉我们的起源猜想是这样的——大约在五万年以前,一批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具有高度的智慧。当他们发现地球引力等因素不适合他们居住时,他们选择了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较高的雌猿,注入太空人的基因进行杂交,这便产生了地球上的人类。】

我选了一本我很小时侯买的书《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这本书现在应该是很难找到了。观点很邪门,说我们人类是地球母猿跟外星人“杂交”出来的品种,特别不正经的科幻小说哈哈。

我之前还看过一篇科幻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我们人类是被更高等文明的生物设计的一个程序,我们生活在这个程序里,但程序设计的有边界,所以人们始终走不出那个边界去。对标的是——譬如说现实中我们为什么只能去到月球,而不太能去更远的外太空。当时看到这个观点我石破天惊,巨大的颠覆感,也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楚门的世界》。

坦白说这本书非常cult,属于那种不负责任的猎奇式猜想。但我们对宇宙了解太少了。我只坚持了1个小时出头,原因是我忘了我已经提前买了诺兰的《信条》(但看完脑袋都快炸啦)……由此宣告实验失败。不过,我近期的目标就是完成一次实验,不顾一切去完成一次。

05

@三里屯张雨绮

85后,互联网

选书:《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斯蒂芬·维特 著 蔡哲轩 译)

实验结果:失败

坚持时长:5小时27分

【斯蒂芬·维特花费五年时间、飞越美、欧、亚三大洲写成这本“盗版音乐发展史”,抽丝剥茧,探究数字音乐盗版的真正源头。

维特在德国造访了发明MP3音频格式的声音工程师们;接着来到纽约,找到捧红美国“国民天后”泰勒·斯威夫特等流行歌手的唱片业大亨;再转向苏格兰场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然后一路追查到北卡罗莱纳州西部小镇的一名CD制造厂员工,及其背后在11年时间里泄露超过两万张专辑的“音乐爱好者小组”;最后进入互联网的黑暗深处,挖掘出音乐产业从巅峰迅速没落的惊人真相。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音乐产业的故事,更是一段从未被讲述过的互联网历史。】

头一天我睡了近13个小时……最近工作太累了,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个深度的身体spa+颂钵疗法,几年来第一次睡这么长时间。

这本书很赞,但看之前心里也会有点惭愧,因为音乐盗版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件暧昧的事情,我身边很难说谁从小到大完全没有使用过盗版。我自己对独立音乐产生兴趣,坦白说最初也是因为听了大量的盗版。

作者最厉害是从三个人物视角的悬疑式写法下手,很有故事感,像在读小说——音乐技术层面的更迭、产业巨头的市场大战以及geek的盗版战术,一段非常有趣的“盗版音乐发展史”在我眼前铺陈开来……互联网和mp3产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基本上杀死了实体唱片业。Sigh。但下载盗版音乐,又是几代人的群体性行为,所谓的平庸之恶吧,我们都曾参与过其中。我还没看完,但已经很唏嘘了。翻译很赞,译者跟作者一样之前都是业内专业人士。也很期待有一天能看到本书的纪录片。

成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快递来啦。我要打开微信给快递小哥付到付的费用,啊,太难啦。

06

@洛夫古德

90后,记者

选书:《英格兰简史》(西蒙·詹金斯 著 钱峰 译)

实验结果:失败

坚持时长:15小时

【每每提及诺曼底征服、阿金库尔战役、亨利八世、维多利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格兰的英雄与恶棍、胜利与失败便会浮现眼前,可以说英格兰历史是世界上最精彩的历史之一。

书中讲述了英格兰从公元410年的黑暗时代到21世纪初现代社会的完整历史——一个大国的诞生、崛起、衰落,王权与人民的冲突以及国王、议会的角色演变等等,詹金斯爵士以其隽永的文笔,睿智的语言,严谨的态度,娓娓道来现代英格兰是怎样炼成的。】

在去英国之前其实没有好好了解过它的历史,因此在伦敦游览和去到譬如曼城和约克的各大教堂时都是“一脸懵”,所以趁着没有工作的一天打算研究研究这个国家的历史,补补课,也借这个机会远离一下电子产品。

对我来说历史是需要连贯记忆的,一旦停下来就很容易把前面的事件和人物忘记或者记混,所以打算一口气读完。开始真的不容易读进去,好在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比较活泼不生硬,像读故事一样,就慢慢进入了状态。但是傍晚的时候确实有点疲惫了,但是又担心要是今天把书放下,下次拿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打开音箱,配上Oasis乐队的摇滚乐,打起精神继续读。

一整天下来,除了午饭和晚饭时顺便回复家人和朋友的微信(不然他们该担心了……)我控制住了不主动拿起手机,这一天也没刷微博和朋友圈,虽然没有百分之百戒掉手机,但也算是比平常进步了吧!

07

@过天

00后,中文系学生

选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著 韩少功 译)

实验结果:失败

坚持时长:7小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为一本世界名著,估计不少人都看过,无需过多介绍。

【作者从反对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媚俗——出发,从捷克走向人类,思考面远远超出了书中描写的内容,由政治走向哲学,由对强权批判而走向对人类永恒命运的审视,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充分勾画了东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折射出从捷克事变到柬埔寨战争的宽广历史背景,寄寓着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

下了课后,我打算放下手机,于是打开了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东西往往是沉重和复杂的,但如果面临的是一片茫然和空白呢?在苏军入捷的特殊时代,个人灵肉的矛盾与国家民族被入侵的历史结合在一起,没有生活的沉重负担,只有大脑思索的雪白,这是没有任何质量的轻,但正是这轻,令生命无法承受。

由于对于苏军入捷这段历史不是非常熟悉,所以对于书中片段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特丽莎、托马斯两个角色对于灵肉的内心思索。特丽莎是一个无法摆脱母亲控制的人,并不是现实中的控制,而是母亲肆无忌惮地裸露身体,没有界限感地入侵特丽莎的童年生活,令她产生强烈的灵肉矛盾,并塑造了软弱的性格,具体表现在她对于伴侣托马斯的灵肉忠诚,她无法拒绝托马斯的要求。她与男人肉体交合后看到乌鸦的死亡,这一意象是被埋葬的她的肉体。

与特丽莎相对比的是托马斯将灵肉分离地非常明确,他可以一边保持着对于特丽莎的爱,一边无法中止与萨宾娜的肉体关系,在他看来,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与她睡觉,托马斯只希望与特丽莎同床共枕。托马斯与特丽莎对于肉体和灵魂的不同观点造成特丽莎的巨大痛苦,她一边无可抑制地爱着托马斯,甚至将托马斯作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时刻观照着,另一方面她无法忍受托马斯肉体上的不忠。托马斯对于特丽莎的痛苦只能握着她的手表示沉默,而无法说什么。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小说,排除掉故事叙述的部分,它采用多视角叙述,并夹杂着大量的哲学探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哲学小说,其中其对于灵与肉关系的探讨也是对这一哲学命题的讨论中中不可忽视的一处。最终,我坚持了七个小时,享受了长时间思想狂奔的顺畅感觉。虽然实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富有意义的下午。

08

@大南南

95后,书店职员

选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毛姆 著 罗长利 译)

实验结果:失败

坚持时长:5小时

周五下班开始尝试关掉手机,自从使用手机以来,我从来没有过停用它24小时的经历。上班地方离家很近,我就走路回家了,路上还用包里备用了快一年都没花出去的一百块现金吃了顿饭,幸好小餐馆的阿姨有零钱找,说实话,我还担心如果去餐厅,是不是已经不提供现金服务了。

Anyway,到家之后开始有点焦虑,平时这时候就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的时间。好吧,我决定打开要看的书,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之前看了一点,还没往下读,今天希望可以读完。

【这本书其实更像是作家的随笔,一位作家去结构他所看过的作家及作品,非常有意思,你可以了解到作家是如何阅读的,是如何看待写作的,甚至能看出毛姆的幽默与八卦。】

因为是单章的形式,没有情节的连贯,所以我的注意力并没有特别集中,中间还一度想看看手机,啊!万恶的科技!不过还是努力控制自己,起码要坚持过12小时吧!于是当晚看完书大概十一点我就准备洗洗睡了。

不出所料,完全睡不着,太难受了,我觉得自己数羊数了有一小时(可能实际上只有十几分钟),终于还是仍忍不住打开了手机,罪恶又快乐!

编辑福利

01.《小妇人》

作者:露易莎·梅·奥尔科特

译者:洪怡、叶宇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号:978-7-5327-8358-8

定价:89元

《小妇人》以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生动描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家庭生活:父亲参加北军出征,四姐妹伴着慈爱的母亲,在家里过着清贫而富有乐趣的生活。尽管充满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一直在凭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故事追随这四位女性由女孩成长为小女人的岁月,讲述了她们的爱情经历及她们各自追寻不同理想与归宿的过程。

在美国《小妇人》也被当成了妙龄少女的必读书,曾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美国经典之作,今年又在由西尔莎·罗南、艾玛·沃森、“甜茶”、梅里尔·斯特里普联手演绎的电影镜头里焕发出新的光彩,并收获奥斯卡6项重量级提名,摘得“最佳服装设计奖”。本版特别收录了纽约知名插画家与图书设计师史里亚·古普塔(Shreya Gupta)为《小妇人》150周年纪念版绘制的精美插图,采用双色彩印,值得珍藏。

读者福利

我们将从文末留言TO微博各抽取1位读者

分别赠送《小妇人》(插图珍藏版)1本

02.《地下铁》

作者:幾米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书号: 978-7-5108-7278-5 

定价:48元

幾米,本名廖福彬,台湾知名绘本画家。《地下铁》是幾米知名的经典作品之一,1998年幾米首度在台湾出版个人的绘本创作,至今已经创作了整整二十年,在华人世界也风靡了二十年,学界和媒体多次以“幾米现象”为主题分析评论。

《地下铁》以都市常见的公共设施——地下铁,为主要叙事空间,讲述了一个盲女摆脱迷茫,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心中隐约闪烁的光亮”的故事。它由盲女的视角,通过图文形式与读者进行独特的交谈,带领读者一步步寻找自己心中“隐约闪烁的光亮”。

读者福利

我们将从文末留言TO微博各抽取1位读者

分别赠送《地下铁》1本

03.《生活黑客》

作者:约瑟夫·M.小雷格尔

译者:沈慧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书号:978-7-5168-2607-2

定价:69元

生活黑客是一个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英文中已经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Lifehacker。你不一定听过这个词,但是你应该已经很熟悉这个现象,也许你自己就是一个生活黑客。

比如说,如果你特别讲究做事的效率,使用过番茄钟这类的时间管理工具,或者你健身的时候会戴个运动手环,随时记录自己走了多少步,你做的就是生活黑客们推崇的事情。而如果再进一步,你经常研读“励志与成功”类的学问,并且发明了一套自己的生活管理系统,那你就是一个生活黑客。

生活黑客们积极地利用科技和工具提升自我,系统化地生活。《生活黑客》这本书仔细考察了生活黑客运动的演变过程,比较了各家的学说,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评估了各种方法都好不好使。你将在本书中一一看到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运动习惯,甚至找到交往对象的黑客技巧。你也会对各路门派的生活黑客所提倡的思考方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读者福利

我们将从文末留言TO微博各抽取1位读者

分别赠送《生活黑客》1本

04.《恰到好处的安慰》

作者:凯尔西·克罗、埃米莉·麦克道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人都在生活自己
亚凌随笔:叩问轻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缩写2
昆德拉的宿命
1_【热点素材】米兰·昆德拉逝世,他的2部经典著作,7个金句名言.docx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