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脏腑辨证,提纲挈领

二、心与小肠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暴脱

(二)心血虚、

心阴虚

(三)心火亢盛

(四)心脉痹阻:(淤血、痰浊、寒凝、气滞)

淤血内阻:

痰浊停聚:

阴寒凝滞:

气机郁滞:

(五)痰迷心窍:(湿浊酿痰+气郁生痰)

(六)痰火扰心

(七)小肠实热证

小肠虚寒—脾阳虚

小肠气痛—寒滞肝脉

五、肾与膀胱

(一)肾阳虚

(二)肾阴虚

(三)肾精不足

(四)肾气不固

(五)肾不纳气

(六)膀胱湿热

三、脾与胃

(一)虚证:

脾气虚:

脾阳虚:

中气下陷:

脾不统血:

(五)寒湿困脾

(六)湿热蕴脾

(七)胃阴虚

(八)食滞胃脘

(九)胃寒证

(十)胃热证

一、肝与胆

(-)肝气郁结

(二)肝火上炎

(三)肝血虚

(四)肝阴虚

(五)肝阳上亢

(六)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动风:见“肝阴虚证”或“卫气营血辨证”

血虚生风:详见“肝血虚证”

(七)寒凝肝脉

(八)肝胆湿热

(九)胆郁痰扰

四、肺与大肠

(-)肺气虚

(二)肺阴虚

(三)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五)风寒犯肺

痰湿阻肺

(七)大肠湿热

大肠液亏

肠虚滑泄:

六、脏腑兼病

(-)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肝火犯肺证

(七)肝脾失调证

(八)肝胃不和证

(九)肝肾阴虚证

(十)脾肾阳虚证

(十一)脾肺气虚证

(十二)肺肾阴虚证

气血津液,提纲挈领

一、气病辩证

(一)气虚证 多指脾肺的气虚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五)气脱:

(六)气闭:

二、血病辨证

(-)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十七)出血

四、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

(二)水湿停聚

津液代谢障碍:

1.输布障碍,

2.排泄障碍,

导致病变:

1.湿浊困阻:

2.水液潴留:

3.水肿:

阳水:

阴水:

4.痰饮:

痰证:

饮证:

气血津液兼证

一、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证

(二)气虚血瘀证

(三)气血两虚证

(四)气不摄血证

(五)气随血脱证

二、津液与气血:

1水停气阻:

2气随液脱:

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八纲,提纲挈领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四诊对照:

1.阴证

2.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一)真阴不足(肾阴)

(二)真阳不足(肾阳)

三、亡阴与亡阳皆为危候

(一)亡阴:

(二)亡阳

六维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分表虚、表实)

二、里证(除表证以外,其它都可以说是里证。)

[]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表里同病

(二)表里出入

表邪入里:

里邪出表: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热错杂

1.上下寒热错杂:

上寒下热+上热下寒

2.表里寒热错杂:

表寒里热+里寒表热

(二)寒热转化

寒转热:

热转寒:

(三)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

第三节 虚实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虚实错杂

实证夹虚:

虚证夹实:

虚实并重:

(二)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三)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鉴别要点:

1)脉象

2)舌质

3)语声

4)体质强弱、发病原因、病的新久、治疗经过。

六维相兼

五、虚实、寒热、表里之间的关系

表寒、表热、里寒、里热。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

(一)表寒证

(二)表热证

(一)表虚证

一感受风邪

二卫气不能固秘

(二)表实证(一般指表寒证)

(三)里寒证

(四)里热证

(三)里虚证:虚寒证、虚热证

(四)虚寒证(阳虚)

(五)虚热证(阴虚)

(六)里实证(具体证型将在各篇辨证中介绍。)

(七)寒实证

(八)实热证

诊断,提纲挈领

(四)饮食、气味

1.口渴与饮水

2.口味

二、嗅气味

一、整体望诊

(四)望姿态

4.形,

5.坐,

(十四)水肿

二、按诊

1.按肌肤

(一)头、面

2.头部:

1.望目:

2.望耳:

3.望鼻:

4. 望咽喉:

5. 齿与龈:

6. 口与唇:

疼痛

2性质:

胀痛:

刺痛:

绞痛:

串痛;

掣痛:

灼痛:

冷痛:

重痛:

空痛:

隐痛:

3部位:

头痛:

胸痛:

腹痛:

胃脘痛:

胁痛:

6.腰痛:

7.背痛:

8.周身痛:

9.四肢痛:

其他不适

4)胸闷:

7)麻木:

5)心悸惊悸怔忡c1

6)腹胀:

一、听声音

1.发声:

音哑、失音:

叹息:

呻吟、惊呼:

鼻鼾1

2.语言异常:狂言癫语:独语错语:谵语郑声:

(十)乏力:

(十五)神昏:略。

(十六)抽搐:略。

(六)问睡眠:

1.失眠:

2.嗜睡:

咳、喘

1)呼吸异常:

上气:

短气:

少气:

粗、微:

(二)哮、喘:

(三)咳嗽:

有形之痰:

咳痰:

望痰涎:

问经带

1.问月经

闭经:

经痛:

2.问带下

小便异常:

大便异常:

便秘:

溏泻:

排便不爽:

二、望色

五色诊:

1)青色:

2)黄色:

3)赤色:

4)白色:

5)黑色:

望皮肤

四、呕吐:

(二)呕吐:

(三)嗳气、呃逆:

嗳气:打饱嗝略。

呃逆:打咯忒略。

(一)问寒热

3.恶寒发热

1.但寒不热

2.但热不寒

4.寒热往来

(二)问汗

一、望舌

(一)位置分属

(二)望舌的内容

1.望舌质

1)正常:淡红舌、薄白苔

2)舌色:

3)舌形:

4)舌态:

2.望舌苔

1)苔质;

2)苔色:

第四节 切诊

左寸:心与膻中    右寸:肺与胸中

左关:肝胆与膈    右关:脾与胃

左尺:肾与小腹    右尺:肾与小腹

分类:浮沉+迟数+虚实

1)浮脉类 

浮脉

洪脉

濡脉

散脉

芤脉

革脉

2)沉脉类 

沉脉

弱脉

伏脉

牢脉

3)迟脉类 

迟脉

缓脉

涩脉

结脉

4)数脉类

数脉

疾脉

促脉

动脉

5)虚脉类

虚脉

细脉

微脉

短脉

6)实脉类 

实脉

滑脉

弦脉

紧脉

长脉

2)相兼脉

浮紧。

浮缓。

浮数。

浮滑。

沉迟。

弦数。

滑数。

洪数。

沉弦。

沉涩。

弦细。

沉缓。

沉细。

弦滑数。

沉细数。

弦紧。

2022.03.24..18.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七
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
第五讲_中医养生学-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