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思想文化3:儒家的民本思想

中华思想文化3:儒家的民本思想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民的地位问题,向来是政治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思想,被公认是伦理型的,无论是什么问题,最后都在归结到伦理道德上,看它对民风民俗会有什么影响。而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儒家思想始终是最主要的思想,即使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的先秦时代,儒家思想也是四大显学(儒、道、法、墨)之一。在这四大显学中,儒家向来是既最伦理化又最政治化的。从整体上来看,在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中,一直发展着后来被称作民本思想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民本思想的发展,在历史上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与否的一个根本的标志。

    从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可能发现,虽然民本的基本含义是以民为本,也有对民持什么态度,以民为什么之本。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求执政者重视民心民意,为政以德,一切政策、法规应符合民众的愿望。儒家经典《尚书》指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从西周的敬德保民到《左传》的民,神之主也,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是直接从周代的政治伦理思想演化出来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在其接受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有着殷商文化传统的影响,因为宋国本是商朝亡国后由周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但是,孔子又是生在鲁国、长在鲁国的,而周王朝经过外族洗劫、东迁、王室内乱纷争、诸侯侵扰之后,文化典籍散失很多,而保存周文化典章最好、最能体现周文化的就是当时的鲁国了。所以,孔子既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把鲁国当成自己的故土,周游列国,最后又回到鲁。

从孔子的富民,教民,使民 《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的一段话,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对待百姓的思想。首先是庶之,添丁口,使之人丁兴旺。在古代,增加人口,即增加劳力,是发展生产的主要方法,当然也同时是战争的后果和战争的需要。其次是富之。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基础,最终会造成无上的局面。第三是教之。教的内容即孝悌忠信,使民成为顺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十分突出,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重民、贵民的思想。他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一些开明的统治者和先进的思想家都赞成,而一些专制君确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歪理邪说,极为反感。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命令删除儒学的这部分内容,但受到群臣抵制,没有得逞。

孟子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孟子·梁惠王上》中,他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这是对孔子藏富于民思想的具体化。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怛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欲使民,必先教民;欲教民,必先富民;欲富民,必先置民之产。这就是孟子“制民之产”的逻辑思路。第二,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在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民,而不是保社稷和忠君了。这是对《左传》中民,神之主也以及社稷重君主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儒家吸收了道家的赤子思想,把周代的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发展到爱民如赤子父母官这一层次。第三,从君轻民贵的思想中,孟子还引伸出了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的结论。这一结论既是对以前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政治思想自政治实践。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孟子之后就成了人们的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了。孟子的这一思想,也将西周的敬德保民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桀、纣失天下的直接原因,不再被看作是丧失天命,而是被看作丧失民心。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者,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得民心的手段,其实质就是孟子自己所说的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同甘苦共患难。民心向背,是政治生活中决定性的力量的思想,从此深入人心。孟子对民本思想的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对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还是对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的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孟子的思想中,既有对百姓的贬低,说百姓是劳力的,而士是劳心的,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塍文公上》)又有对百姓伟大力量的某种程度的肯定,即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归属。

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强调民众的力量的两面性。一方面荀子明确地提出了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视上,欢如父母(《荀子·王制》)的父母官思想;另一方面则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所以,比孟子更为重视教化,更加重视对利用民心作乱的提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诸子百家——儒家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儒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