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碧声:伦敦雾的故事
    碧声:伦敦雾的故事

    我对于雾的直观认识,仅限于乡村的白色晨雾,在无风的天气里, 如流泻的白云静静地弥漫,给平凡的景物平添一层朦胧。而我对伦敦的了解,首先是从柯南道尔的小说开始。两种印象结合,想象中的伦 敦便是为乳白色浓雾笼罩下的神秘城市,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乘 在马车在雾里穿行,揪出隐藏在迷雾中的罪犯。因此,大侦探无案可破时站在窗前感叹“黄雾沿街滚滚而下”,使我略有些不解。我并不 知道,弥漫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里的浓雾,只对局外的旁观者是美 丽的。

    

  自有城市开始——甚或自有文明开始——便有了空气污染。做饭 和取暖的炉灶设在室内,吸入烟尘就不可避免。考古证据发现,在诺曼底征服之前,生活在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患鼻窦炎的比例很 高,这可能就是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所致。13世纪的伦敦,人口迅速 增长,导致燃料短缺,一些工业作坊开始用煤炭取代木材。由于煤炭造成的空气污染比木材严重得多,居民们担心健康受害,进行了抵制 使用煤炭的尝试。1306年,爱德华一世颁布了国会开会期间禁止 工场烧煤的法令,据说有工匠因为违反此项法令而被处死。  

    然而过早出现的环保意识没有能阻止社会发展的需求,煤炭用量 在得到一段时间的遏制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增加了。到16~ 17世纪,煤炭已经成为工业和家庭广泛使用的燃料,它对环境的最直观影响是使建筑物受损,一位建筑师曾经报告说他在墙上见到过厚 达4英寸的含硫污垢。科学家John Evelyn 于1661年出版了史上第一份研究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植物生长和城市建筑之影响的报告。   

    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 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 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 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smog(烟雾)一词于1905年问世, 特指混合了煤 烟(Soot)或烟尘(Smoke)的雾。   

    没人愿意生活在一个烟雾弥漫的城市里。浓雾会妨碍交通,弄脏 衣服,熏黑房子,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但如果污染是财富的副产品,你将如何选择?伦敦公众虽然抱怨,也 做了一点努力来控制污染(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这些努 力有限得微不足道),但他们普遍认为,这个副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接受的。   

    烟雾很快开始显现它的杀伤力。伦敦的冬季相当寒冷,从凄风苦 雨的“魔鬼11月”开始,居民家庭普遍要烧煤取暖,使烟尘排放量 比平时更高。遇上无风的日子,浓雾能弥漫几天不散,其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显著升高。1873年12月7至13日,一场 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这是史载第一桩与烟雾有关的大规 模死亡事件。此时,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  

    1875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对污染、职业病等 问题开始系统管理,在各城市设立公共卫生观察员。然而,这并未能 阻止动辄夺去上千条人命的大雾在1880、1882、1891和1892年一再重现。19世纪末期,伦敦每年的“雾日”长达90 天左右。由于伦敦在经济、文化、科学、政治方面都有着很高的国际 地位,这冬日破晓呛人的黄雾竟也成了令外人仰慕的景观,许多旅游者专程跑到伦敦来看雾都景色——直至跨越两个世纪仍有我这样不知 内情的福尔摩斯崇拜者来寻找传说中的雨雾之城。   

    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英国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战争 和经济萧条使公众无暇顾及环境问题,也确实限制了工业生产,其间 并无大雾事件的记载。战后重建经济,污染也随之回归,1948年,杀人雾使600多人死亡。

   

  1952年12月4日,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 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聚集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从5日起,前所未见的浓雾弥漫全城,能见度节节下降。烟 雾还钻进了建筑物,Sadler's Wells 剧院正在上演的歌剧《茶花女》由于观众看不见舞台而被迫中止。电影院里的观众也看不到银幕。街上 行人的衣服和皮肤上沾满了肮脏的微尘,公共汽车的挡风玻璃蒙上烟 灰,只能开着雾灯艰难地爬行。公路和泰晤士河水路交通都几近瘫痪,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而浓雾使 救护车根本动弹不得。在此后几天里,市内某些地区的能见度曾经降 到零,人们连自己的脚都看不到。而在此期间,每天仍有1000吨烟尘粒子、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和14吨氟化物被排 放到无力自我清洁的空气里,还有370吨二氧化硫被转换成800 吨硫酸。12月10日大雾散去,其间死亡人数比平时多出4000多人,大多数是死于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的老人。数据表明,大雾期 间空气里的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7倍,烟尘增加3倍,死亡高峰与二 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这就是著名的“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图:1952年大雾期间烟尘污染与死亡率数据曲线  

    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 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 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 1968年又颁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 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 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 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符实。  

    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数 量持续增加,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 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 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 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称为“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 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 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 的污染控制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 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臭氧、苯和1,3-丁二烯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 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 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目前伦敦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 含量仍高于国家空气质量目标限定的最高含量,其中分别有76%和 78%来自交通工具。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并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 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 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现在,慕雾都之名而来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寂静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工业时代那棕黄色的伦 敦雾已经成为过去。阳光驱散薄雾后,公园里绿草如茵,空气清明, 让人难以想象当年迷离晦暗的雾中情景。然而,仍有52%的居民对伦敦的大气质量不满意,50%的人希望市长把提高空气质量作为优 先处理的事务。虽然雾都从形式上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将作为英国文 化的一个象征继续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而烟雾灾害也将继续留在记忆中提醒伦敦市民,污染并不是我们必须为财富所支付的代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昔日伦敦的雾霾惨状
二十世纪早期的“雾都”伦敦(14P)
《伦敦雾:一部演变史》| 暗蓝解读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63年前的今天:伦敦雾霾事件让英国人彻底醒了过来
雾霾史话:伦敦空气启示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