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题解题方略
焦文林

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比较阅读、比较思维成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成为一种新的命题方式。2019年高考全国卷古诗文阅读题要求考生将刘禹锡的《插田歌》与教材背诵篇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语言风格比较,使学生置身于刘禹锡的作品群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理性思考的迁移和整合。

更多的是试题直接给出两首诗(词),针对思想情感、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角度设置比较阅读情境,2020年还出现了内部意象与人物之间的求同比较,可见比较型试题也在追求自身的创新性、灵活性。

近年来,高考比较阅读考查情况见下表:


一、比较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既指人物形象,亦指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比较诗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景物、事物形象之间的比较,还可以是人物形象与意象之间的比较等。

理解形象特点,是比较诗歌形象的前提。人物形象,主要通过诗歌对人物言行、事功的描述来概括;景物、事物形象,要通过其自然特点理解诗人赋予的人文属性。

例、詩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苦 笋

〔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藜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解题指导】

1. 审清题意,抓住关键。题干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比较对象,“苦笋”与“魏征”;二是比较要点,“相似处”;三是能力要求,“简要分析”。解题要根据这三项要求展开。

2. 分析概括,比较分析。

(1)依据诗歌内容,概括“苦笋”的形象特点。

苦笋的滋味——味苦(苦节乃与生俱生)。

苦笋的性情——耿介(极知耿介种性别)。

(2)依据诗歌内容,概括“魏征”的形象特点。

魏征的形象特点——受到国君赞赏,具有社会价值“我见魏征殊媚妩”“人才自古要养成”。

(3)比较分析(结合诗歌,融入历史人物魏征特点)二者相似点。

苦笋味苦,与魏征的逆耳之言相似。

苦笋耿介,与魏征的刚直不阿相似。

苦笋价值,魏征受到国君的赞赏,得到尊重。

【答案示例】 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二、比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二是借景抒情、细节抒情、典故抒情,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表达方式;三是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例、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2020年高考浙江卷)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解题指导】

1. 审清题意,抓住关键。题干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比较对象,“《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二是比较点“后者写法的妙处”,“妙处”是富有弹性空间的说法,它可以涉及形象塑造、思想情感、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

2. 抓住特色,比较分析。

(1)思想情感,《秋江送别》“已觉是两乡”,朋友尚未远行,已觉伤感,格调低沉;《送柴侍御》“明月何曾是两乡”,虽与朋友告别,但心灵知己并不觉得遥远,性情开朗,性格达观,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2)意象运用,《秋江送别》“波澜”“山川”,以山、水意象拉开自己与朋友之间的距离,造成虚设的空间感;“青山”“明月”,色彩鲜明,意境开阔,然后却用“何曾”一词,写山河阻隔,却难以分开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心灵契合,乐观气度中秀出心心相印的深情。

(3)空间位置,《秋江送别》化近(才一水)为远(是两乡),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一道同风雨,何曾是两乡),强调心理距离之近,相交情感之深,是创新性的表达。

【答案示例】

(1)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2)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从思想情感角度解答,言之成理者,亦应得分)

三、比较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包括诗歌的内容重点、诗人的观点、情感态度等。试题材料(诗歌),大多是描写同类人物、事物,表现的思想情感同中有异者居多。比较思想情感的试题,多侧重于“求异”,也有“求同”的,也有“求异”兼“求同”的。

解答这类试题,要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准确把握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根据试题提供的对比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比较异同。

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016年高考北京卷)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解题指导】

1. 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根据题干,比较对象是《西村》与《游山西村》两首诗;比较点是“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一道试题里包含了“求同”“求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2. 先同后异,比较分析。

(1)求同比较

题材相同,《西村》里的“小桃源”“高柳簇桥”“数家临水”“茂林”“禽语”“坏壁”“秋月”,《游山西村》里的“腊酒”“鸡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箫鼓”等都是农村风光。

情感态度相同,《西村》与《游山西村》都采用了融情于景、景情于事的写法,即在对乡村山水、树木、禽鸟、生活画面的描写中,融入了喜爱和赞美之情,这些情感很容易从诗歌中的“小”“细”“新”,“笑”“丰”等形容词、动词当中体会出来。

(2)求异比较

取材重点不同,《西村》重点突出“小桃源”“高柳簇桥”“茂林”“禽语”“秋月”等乡村自然景象;《游山西村》重点突出“腊酒”“鸡豚”“箫鼓”“乘月”“叩门”等乡村人情、风俗方面的场景。

思想深度不同,《西村》思想情感比较单一,主要是表现对乡村自然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游山西村》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写景的语句中,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答案示例】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四、比较语言运用

比较语言运用有微观、宏观两种方式:微观,比较诗歌重要词语、句子的运用;宏观,比较两首诗歌语言风格的不同。

比较重要词语、句子的运用,要结合词语、句子本身的特点,结合描写对象、呈现特征、创作目的等方面,在比较中揭示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比较语言风格,首先要有关于语言风格的必备知识和认知判断能力。要熟知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委婉、清新、明快、自然、雄奇、凝练、幽默、典雅等语言风格术语,掌握相关例句,据此判断试题材料(诗歌、诗句)的风格特点。

例、与《酬乐天揚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201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解题指导】

1. 审清题意,抓住关键。题干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比较对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插田歌》”;二是比较点“语言风格”“不同之处”。隐含的能力要求是“概括”“分析”。

2. 立足不同,概括分析。

(1)相关知识

平淡,选用准确的词语描述事物,一般采用白描手法,语言不加修饰,真切自然,平易近人。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平淡自然的语句,蕴含着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怀。

典雅,选用文言词语,历史典故,意蕴深厚,高雅而不浅俗。例“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用“采薇”引入典故,表达诗人隐居山林之志。

工丽,采用对偶、对仗手法,句工整,语言华丽,景象绮丽,变幻莫测,例“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句式整稳,色彩鲜明。

(2)概括分析

《插田歌》,“田塍望如线”比喻形象,富于生活气息;“白水光参差”,朴素无华,生动有趣;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白描手法,语言通俗。综上所述,其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平淡自然,语言通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乡翻似烂柯人”,“烂柯人”,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时代的人都已经亡故。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综上所述,其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对仗工整,用典精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其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形象与雅丽兼备。

【答案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采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清新流畅,形象鲜明。

模拟精练

1.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1)~(2)题。

枫桥夜泊【注】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过枫桥寺

[宋]孙觌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注】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诗首句以落月、啼乌、满天霜这三个意象,描绘出一幅斜月西沉,乌鸦哀啼,冰霜飞满天空的画卷,融入了诗人孤寂清寥的感受。

B.“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象“伴”字外露,主要表现诗人面对“江枫”“渔火”等旅途美景的新鲜感受。

C. 孙诗的前两句霹空而来,下笔不凡。这两句中,诗人用“白首”对“青山”,以“重来”对“不改”,对仗工整,意蕴动人。

D. 孙诗三、四两句化用了张继原诗中的意象,让人联想到《枫桥夜泊》的画面景致,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2)“夜半钟声到客船”与“倚枕犹闻半夜钟”二句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主要表现诗人面对'江枫’'渔火’等旅途美景的新鲜感受”错,应该是“既有诗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也隐含着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2)

表现手法相同点:这两句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1分)

不同点:张诗最后一句着眼钟声造境,描写旷远的钟声在清寂的秋夜里回荡的情境,融入独特感受;孙诗最后则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2分)

情感内容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因忧愁而难以入眠的心绪。(1分)

不同点:张诗抒发的羁旅漂泊之愁,孤独思乡之愁;孙诗抒发的是年华老去之愁,人生如梦的慨叹。(2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比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中的运用
诗词曲区别及鉴赏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攻略与专练
杂谈诗词,诗歌(58)形象和共鸣
古诗词赏析-相思(王维)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步骤和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