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现景物与表现景物(下):文学写作教参(22)



“突出景物特征”,“勾画景物层次”,仅仅是“白描”手法的两种方法,正确地运用和发挥这两种方式,才能准确地、真实地、具体地再现客观景物的面貌和神态。然而,作家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客观景物的再现。作家笔下的景物常常是为了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烘托人物的性格或者创造优美的意境。因此,作家不光要再现客观景物,而且还要表现那些自己眼睛看到的,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的,以至打上了他(或者人物)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景物。再现的景物和表现的景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再现客观景物,作家主要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那么表现客观景物,作家则主要采用比拟的艺术手法。

用比拟的手法来表现客观景象,它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产生的艺术效果有着多种多样的情况:

作家可以用比喻手法来体现虚实结合。我们先看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象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象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象少女似地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象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象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象男人依偎自己的恋人。”作家把天山美丽的群峰比做维吾尔族少女头上的珠冠,把翠绿的山峦比做开屏的孔雀;把披着云纱的天山比做含羞的少女,把阳光照耀的天山比做年轻母亲的胸膛。在这4句中,第一句是用白描的手法实写,第二句是用比喻的手法虚写。实写句,我们能真切、准确地感触到天山的具体形象;虚写句,我们又能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领悟天山那美妙的神韵,体味着作家从中表现的喜悦感情。这就是用比喻手法表现虚实结合的景象带来的艺术效果。有些景物画面,白描过多,写得太实,虽然真实、具体,但它不容易表现出那种特定的韵味和意境,不容易激发读者的丰富的艺术联想。若光用比喻,写得太虚,虽然生动、鲜明,但读者脑海里并没有具体、实在的形象,只是些虚无飘渺的模糊的印象,这同样也不能创造出成功的景物描写来。所以,优秀的景物描写,应该是正确地使用比喻手法来体现虚实结合。我们在前文举出的实例中都可以找到这种艺术手法。碧野把白云投下的云影,比做“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把飞泻的瀑布,比做“闪耀的银练”。老舍把太阳出来散发的灼热,比做像“下了火”。全城处处干燥、憋闷,比做为“烧透的砖窑”。这些比喻式的虚写,同它们准确、具体的实写相结合,创造了一种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景物,较好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充分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作家还可以用拟人手法体现动静结合。在景物描写中,除了比喻手法外,使用频率最高的就算拟人手法了。作家常常采用拟人的手法,使无生命的景物表现出人的感情来,使静止的景物“活动”起来。高尔基在《三天》中这样写清幽的夜晚:“天穹深处,星星闪烁着,静静地高瞩着地面,愉快地预报明天的好天气。盆地之间无声无息地爬进来了夏夜。那夜色,在欢乐地震颤的温暖之中,把森林、村庄、田野以及所有的一切都拥抱了起来。河水底青光,映出了好象是银镀金似的神彩。”深夜本来是清幽静谧的,但高尔基却写星星“高瞩”地面;夜色“爬进”盆地,“拥抱”森林、村庄、田野,用这几个动词,把星星、夜空人格化,使静景变成了动景,创造了一个优美、幽静的意境,恰当而充分地表现了高尔基那种郁深的感情,传达出了高尔基此时心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情绪。

作家除了采用以上的比喻、拟人等各种手法外,也可以直接用铺陈手法体现一种叙议结合,这同样也能使景物涂上作品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传达出作家心目中的景物。秦牧在《榕树的美髯》一文中对榕树就有一段精采的描绘:“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杆一杆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秦牧的这段景物刻画,先用对比来议论榕树与其它树不同的性格,再叙述榕树的一把一把的气根怎样变成一杆杆的树干,它像一个家族的老人一样繁殖了一大家族的人,最后又是用议论来说明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通过这样的夹叙夹议,一方面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榕树特有的形态,另一方面又直接抒发作者对榕树那种赞叹的感情。所以,采用这种叙议结合的手法来描绘的景物,能把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鲜明。

白描、比拟、直陈等各种艺术手法在景物描写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把这几种手法分开来做了孤立的考察。其实,景物描写也是一个艺术整体,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各种艺术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它们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共同起着创造一个“再现与表现相统一”的景物的作用。凡是优秀的景物描写,我们都可以发现和体会到这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妙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坚定我们的这种认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身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着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这是朱自清一段脍灸人口的景物描写,几十年来一直做着传统的语文教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的妙处之一是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来创造这副“再现与表现统一”的画面。从荷塘,写到叶子,从叶子写到花……这是点面结合。把花比做明珠、星星、美人;把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这是虚实结合。开始写无风时的荷叶,再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微风中荷叶的神态,这是动静结合。一边叙述满月不能朗照,一边又议论这恰到好处,这是叙议结合……通过这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作家笔下的景物既是真实、细致的,又是生动、鲜明的。从这副“再现与表现相统一”的画面中,我们体味到了作者薄薄的欢愉和淡淡的哀愁。

从优秀作家的出色的景物描写中,概括出一些带规律性的技法,是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绘客观景物。当然,景物描写究竟该如何为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服务?这种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研究作品景物描写的功能,需要我们在另外的篇幅里再做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自清《荷塘月色》之艺术特点
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书评:情景交融里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学生作文|《荷塘月色》修辞手法赏析(陈俊安)
【原创写作体会】散文写作中的几点浅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