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子的结构
userphoto

2022.07.14 广东

关注
从经典的观点看,根本不可能有原子。
——费曼,物理学家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设想,认为宇宙万物由一些不可再细分的小颗粒组成,他把这些小颗粒称为原子。原子是一个很有成效的概念,因为它解释了食物和花的香味的来源。原子的概念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接受。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的小球体,当19世纪电学逐渐发展起来之后,这个小球体就无法解释物体的带电行为了。为什么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经过摩擦后就变成带电的呢?
19世纪的最后几年,人们陆续发现了电子、X射线和几种放射性现象。电子与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揭示出:原子不再是物质组成的永恒不变的最小单位,它们具有复杂的结构,并且可以互相转化。中性的原子可以放出带负电的 β 粒子,这个现象表明,原子内部必定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样,原子的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问题就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汤姆逊的原子模型
一块可口的
葡萄干蛋糕
1904年,汤姆逊构想了这样一个原子模型:原子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两种成份组成。原子中带正电的成份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中,带负电的成份就是电子,它们散落在带正电的成份之中,整个原子就像把葡萄干撒在面团中做成的葡萄干蛋糕一样。因此,汤姆逊的原子模型也被戏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根据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物体原先不带电,是因为在物体内部的原子中,带正电的成份和带负电的成份数量相等,致使整个原子以及整块物体呈电中性。可是,当我们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相互接触进行摩擦之后,电子就会从对负电荷的“亲和力”比较弱的物体跑到对负电荷的“亲和力”比较强的物体上去。这样,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就带上了不同符号的电荷。这个模型也是有成效的,它能够定性地说明物体的带电行为。不过,我们无法用它来解释物体的发光现象。
高速的带正电的α粒子射向金箔,与金箔中的原子碰撞,被碰撞的α粒子向各个方向散射。实验结果与用汤姆逊模型做出的预言不一致。
α粒子散射实验
20世纪初,卢瑟福在做α粒子与重原子量的物质碰撞的实验时发现,汤姆逊的模型无法解释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根据汤姆逊的模型,在重原子量的物质内部,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范围,形成一个松散的结构。当高速的带正电的α粒子射向这个“软绵绵”的原子时,很容易克服正电荷之间的排斥力,以一个比较小的角度偏离原子并穿透整个原子。可是,卢瑟福在实验中却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当高速的带正电的α粒子射向原子时,有很多α粒子以一个很大的角度被反弹回来,甚至有一些α粒子以接近180°的角度被直接反弹回来。这种情况就好像原子的中心区有一个很硬的核心,而其他区域则空空荡荡,一无所有。
由于α粒子的能量极高,电子对它的运动影响甚微。根据汤姆逊的原子模型,当α粒子进入原子内部时,由于正电荷均匀分布,α粒子受到的排斥合力很小,偏转的角度不大。
卢瑟福的实验结果促使他构想出一个新的原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集中在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正电荷部分,这个部分后来被称为原子核。原子中带负电的部分就是电子,它们在一个广大的区域中绕原子核运动。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当α粒子进入原子内部时,大部分粒子离原子核很远,受到的排斥力很小,运动方向几乎不改变。只有非常接近原子核的α粒子受到较大的排斥力而发生大角度偏转。在描述卢瑟福的新的原子模型时,我们用了“广大的区域”这个词,是想要说明原子的内部是如此空虚,以至除了很小的原子核以及若干个电子之外,根本就是空无一物。想象在一个运动场的正中央放着一颗葡萄核,外围的跑道上有几颗灰尘在飘荡,其他地方什么也没有,你就能够体会原子中的空虚了。卢瑟福的这个原子模型被称为有核模型,由于它与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转动的景象很相似,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的行星系,因此又被戏称为原子的行星系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一个微型的
行星系
卢瑟福的行星系模型很好,它能够定性地说明物体的发光机理。当电子在原子核的外围运动时会有加速度,根据经典电磁理论,一个有加速度的带电物体会发射电磁波。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新西兰物理学家,原子核物理学的祖师爷,被公认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由于在研究放射性现象和原子结构方面的重大贡献,卢瑟福被授予1906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细心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电磁波是携带能量的,当电子发射电磁波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运动能量转变成电磁波的能量,从而自身的能量就会减少,运动速率就会降低,运动轨道的半径也就减小。这种情况导致电子将沿着螺旋式的路径运动,最终因失去全部的动能而掉落到原子核上,原子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原子却稳定地存在着。由此看来,卢瑟福的行星系模型与实验事实相违背,它不能给出一个稳定的原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理史话之原子的结构卢瑟福
(二)都是电子惹的祸
物质的电结构
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了解原子的?
中国古代“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能分到原子还是夸克
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为何电子不会坠入到原子核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