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交响乐的轻松之美

    这是我儿子在清华大学选修古典音乐欣赏课后,最近完成的作业。我很喜欢,放到这里。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交响乐的发展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交响乐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主旨、精神与其变迁,这是我之前并不关心也不了解的。尽管如此,我对交响乐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毕竟还是时间太短了吧。

 

    交响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具体的音乐形式。从早期的康塔塔,到之后的交响曲与协奏曲等等都可算作交响乐的范畴。但在这门课中,着重介绍的还是交响曲。交响曲的确是交响乐中对整个乐队来说难度最高的一类形式,当然对作曲家对于整体的把握能力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但对于我来说,所听过的交响曲数量远远少于其他类型的交响乐作品。这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交响曲的创作难度决定了其数量受限制,进而导致唱片数量少;其次是由于我对于自己演奏乐器的偏爱与乐队中同学的影响,使得我对于某些乐器特别感兴趣,进而去欣赏这类乐器的协奏曲;但最主要的原因,总体来说,在于欣赏交响曲的负担远远大于欣赏其他交响乐,换句话说就是听交响曲是比较不“轻松”的。

 

(在此可欣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莫扎特35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大体来说,我听音乐的目的,在于欣赏乐曲的美感,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因此,我倾向于选择能够明确传达美感的音乐,这就要求音乐具有鲜明的、优美的旋律。但交响曲的创作,往往是作曲家在深思熟虑之后有感而发,是个人情感与所处社会背景的具体呈现。然而这两点创作之源都往往是包含了矛盾与冲突的,纵观历史上交响曲的创作过程,极少有作曲家是在完完全全的“顺境”之中创作出不朽名作的。在我看来,这大概是由于社会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而太过完美的生活、太过顺利的人生会蒙蔽作曲家对于社会的认识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没有深刻的思想,也就难以写出优秀的交响曲。课上曾经列举过一些作曲家,在短时间内连续创作交响乐,这种略显草率的做法直接导致产量虽高但缺少佳作。而那些最为优秀的交响曲往往要传达作曲家的强烈情感,乃至承载一段历史、表达一种精神。对于这样的高要求,作曲家往往需要构造复杂的曲式结构,在一个乐章中包含多个不同的展开部,反复运用各种对比手段,从而使得整个乐曲的动态范围十分巨大(包括强弱力度与速度)。

 

    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载体”既不像文字一样精确,又不像绘画那样一目了然,这是音乐作为一种时间的艺术而非空间艺术的特点。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文字可以通过精确的用词加以体现,绘画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加以体现,而音乐则是通过时间上的前后变化加以体现的。为了在短时间内传达出作曲家的强烈情感,这种变化的数量之多、强度之大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终究不会习惯太过剧烈的变化,因此当这种时间上的巨大变化通过声音表达出浓缩了的深厚内涵会给听者带来沉重负担是合理的。特别是当某些民族风格与这种“变化之道”相吻合,例如俄罗斯的民族风格,此时乐曲的激烈程度会进一步提升。尽管这十分合理,但当我无法从这些强烈的情感中体会到美感,甚至感到刺耳时,我会排斥这种音乐。因此,我并不十分热衷于欣赏交响曲,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莫扎特的《第35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我还是相当欣赏的,确实从中体会到了美感,同时又不至于听得太辛苦。

 

(在此可欣赏流浪者之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回旋曲.快板)

 

    协奏曲就没有这样的特点。由于协奏曲需要着重于一种乐器,充分发挥这种乐器的长处,其创作目的更多是在于“纯”音乐,即为了音乐效果而创造音乐,这就使得作曲家只需要对某种乐器的了解加上一个优美的旋律就可以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协奏曲。特别是一些协奏曲是由一些优秀的乐器演奏家直接创作,往往能够将这种乐器的特点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例如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蒂,其作品《流浪者》和《卡门变奏曲》,不但具有非常鲜明有特色的旋律,更将小提琴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不过这种身为乐器演奏家还能写出优秀协奏曲的情况较少,更多的还是那些优秀的作曲家一时兴起或应他人所托而创作的协奏曲,例如C.P.E.Bach为腓特烈大帝所写的三首长笛协奏曲。协奏曲中最多的还是钢琴协奏曲,由于作曲家的钢琴弹奏是一项基本功,因此钢琴协奏曲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其它乐器的协奏曲,这其中广为人知的佳作就非常多了,例如贝多芬的四首钢琴协奏曲《悲怆》、《月光》、《热情》、《告别》,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些钢琴协奏曲气势恢宏,在结构上均为三乐章,速度上的变化也均有相似之处(第一乐章变化较大,但第二乐章基本上均为慢板,第三乐章为快板),就其内涵来说已经超越了协奏曲而相当接近交响曲,是协奏曲中的上上之作,同时表达方式又不像交响曲那样复杂。总的来说,协奏曲的产量高于交响曲,流传下来的更是经过一定锤炼的佳作,不但具有优美的旋律,更展示出了乐器的魔力,同时又不会给听者带来太大的负担。因此我一直十分热衷于欣赏协奏曲,特别是长笛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其中长笛协奏曲创作时间跨度较广,从巴赫家族开始,到莫扎特,再到德彪西,都有很多佳作。而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就相对偏后期一些,特别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如果将其与自然环境类比的话,这就是温暖美丽的花园,处处洋溢着温柔的美感,令人心醉。总的来说,协奏曲是比较“轻松”的。

 

(在此可欣赏西西里晚祷序曲、花之圆舞曲、女武神的骑行)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主题音乐“。我在此特指那些有十分明确创作目的即主题的音乐,包括交响乐中的序曲与组曲。这一类的音乐由于具有明确的主题,相当于给作曲家与听众一个明确的信号,一切内容都是为表达这个主题而作,这就使得乐曲结构简化,更明确了作品的中心。同时由于主题常常对应一个旋律,容易被人们所记住,因此更加通俗易懂。如果能通过简单的手段达到目的,复杂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无论是序曲还是组曲,都以鲜明的旋律见长,在结构上比较简单。这类交响乐在听完后,给大部分人的留下的就是简单的“好听”的感觉,而不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这一类交响乐也是我非常喜爱的,因为简单,所以轻松。这类交响乐数量很多,特别是为歌剧而做的交响乐数量十分庞大,像柴可夫斯基为芭蕾而作的三个组曲,其中《胡桃夹子》组曲中的《花之圆舞曲》是我最喜爱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到了近现代时期,交响乐开始变得越来越怪诞,无调性、元素主义出现了,然而终究没能成就大气候。究其原因,还在于这种音乐在开辟新方向的同时逐渐偏离了音乐中的美,而失去了美就失去了大众基础。我相信一种音乐类型要想有所成就,一定是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音乐。类似于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火鸟》,实在是既折磨乐队,又折磨听众。这已经不是轻松的范畴了。

 

(在此可欣赏素直之雨、La voie a suivre、 Apris la pluie, le beau temps)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影视行业的大繁荣,交响乐开始被作为电影、动画、游戏的配音,这其中诞生了数量庞大的作品,不过曲子的量级变化无常,既有装饰性的小曲子,也有用于揭示主题的厚重作品,只不过这类作品常常是作为配角出现,即使音乐再出色,其出身也决定了其很难与古典时期的大作比肩。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我对这类作品的喜爱,我收集了大量这方面的作品。这类作品其实已经在向轻音乐的方向靠拢了,不过其仍然具有交响乐的形式,仍然是由交响乐队录制。而轻音乐虽然确实轻松,但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我从来不认为交响乐有多么神秘、复杂和令人生畏,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我很欣赏的音乐体裁。自从幼时在合唱团的一段令人不愉快的经历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一切包含人声的音乐形式都持排斥态度,从此彻底投入了古典音乐的怀抱。之后我学习长笛并在中学时期参加交响乐团,直到现在我仍然保持这一爱好。对于交响乐,我既是一个欣赏者,也可算是半个参与者。这对于我对交响乐的态度与看法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来说,音乐就是音乐,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搞明白的难题。对于不符合我的美学的交响乐作品,我会试着去理解,但绝不会真正发自内心的喜爱。因此,我在欣赏这些交响乐的过程中,只想着将身心都沉浸到这优美的旋律中,获得真正的放松,同时默默感受那流动在时间上的情感。而不是拿着纸笔,拖着进度条,对着所谓的“说明书”去试图搞明白这个乐章到底有几个展开部,具体想表达什么内容,然后用纸笔去写出来,或者反反复复听所谓“没听明白”的段落,试图弄清楚具体所指,我认为这简直是在破坏音乐带来的美感。音乐毕竟是时间的艺术,是不同于语言和绘画这种空间的艺术,也不存在严格的类比关系,任何试图用语言来准确描述音乐给人的感觉一般都难以成功,我们能做的只是用文字写下自己心中的感受,仅此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知乎上回答古典音乐问题
如何正确欣赏交响乐
如何欣赏高雅艺术系列”之交响乐篇 欣赏交响乐的几点建议
走近“交响音乐”
音乐百科: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一)
古典继承 经典演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