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本课堂流程及解读

 生本课堂流程及解读

这几年,北以洋思、杜郎口,南以生本为龙头,实践以“小组合作”为平台的实验。面对众多模式,自然有一个选择、取舍的问题。根据众多模式的特点,结合实验与感悟,有了这样的选择:

宗旨(自主、合作、探究)+ 理念(生本、洋思)+ 操作(杜郎口、东庐、锡中实验学校)+ 反馈(新学校行动)+ 借鉴(美国、加国等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的准备:课改初期是一头雾水、手忙脚乱;课改中期是成绩下滑、遭受怀疑;课改后期是豁然开朗、体验幸福。

遇到问题不可怕,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进步。如果出现问题了,解决流程:“发现问题——集体评说——积极尝试——集体考察与反思——行动改进” 

实践的理念:坚决相信学生,坚决依靠学生;放手,放手,再放手!一百年不动摇! 

实验的心得:集体备前置研究,流程如下:个体主备——备课组长审核——集体讨论——主备修改——分管领导审批。

好的前置是生本的基础!建议学校把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常规放在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

   生本课堂的基本流程

第一环节   独立前置  检查落实   第二环节   小组讨论  对学群学

第三环节   展示汇报  引领点拨   第四环节   当堂检测  反馈提升

 可以这样理解:前置是基础,讨论是平台,展示是重点,检测是核心。

 壹:独立前置 检查落实

 对课堂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显示,学生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

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调查之后,表明:主动完成的占9%,能够完成的占62%,没有完成的占23%,没做的占6%

当代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位列第一的是:信任我(63.5%)。

(一)为什么要课前完成前置?

对课堂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显示,学生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 

(二)如何理解独立前置,检查落实?

独立前置,就是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注意是每一位)同学,能够有时间独立完成前置。关键点在于是否独学,是否通过前置引导学生去“想”过。

检查落实,就是通过同学、小组和老师,自查或者他查,落实前置的完成情况。独学是基础,完成是核心,检查落实是手段。关键点是通过检查落实,了解学生完成前置情况,从而以学定教,简单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学,确定教师的教。

 (三)如何设置前置?

1.前置设计原则。有二种说法:一是低入,二是量少,三是开放。另一说,设计前置的原则,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人人可做、多做),深思(独立学习、思考问题),高出(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这句话更明白: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变成问题让他们解决。

 2.前置的题量。前置的内容应该体现重、难点,既要体现学生学的重点,又要体现教师教的重点。所以,前置不是教师随意的拼凑,它应当是教师在钻研和解读教材之后,具体而言,前置就是围绕突破重、难点而设置的相互关联的3--5道题目。

前置的设计题目不要过多,一般2-3个学习任务即可,细化为45道具体的题目。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说白了,就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出3--5道相互关联的题目,各个击破之后,自然就突破、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如果题目是教材的重难点,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时,就要考虑提供更多的条件来降低难度,或者把一道大题化解为几道小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简单说是这样的,要学生展示的内容就是学生独学完成的全部内容。

反思:如果课堂上完成不了前置内容,没有时间当堂作业,就意味着前置的题目有可能是多了或者难了或者是管理、指导不到位。

因之,适度的前置,可以让学生学习从容些,有更多的时间整理、消化,也就更利于学习。

3前置的形式

1)尽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最好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一些、新颖一些、精致一些。力求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进行最有效的自学、预习。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提前适应课文内容,预习更有目标,更有方向。提前适应课文内容,上课更有思路、有引导。

2)可以设置对课文的相关解读、学习方法指导,有关课文内容的思考题,遵循低入、量少、开放的原则,最好是开放型的。也可以是设计的一些小讨论、小调查。

3)同时,可以给每道题设计一些星星,以表示该题的难度。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成就、满足学生的征服欲与成就感。

4前置题目的用语。前置的表述要力戒模糊的、抽象的成人化表述。诸如:“学习生字新词”、“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包含的意思”之类的表述,是过去写教案时的习惯用语,老师习以为常,但学生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做是好。因此,前置,一定要具体、明确,具有思考性、启发性,一看便知道具体做什么,按照什么步骤去做。

5)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这样做的目的,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四)什么时候做前置?

1.一般情况下提前下发前置,让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独立完成前置。如果多数同学完成了,课堂上也要留45分钟,让学生再做一做或者检查前置。

2.如果是刚开始生本实验,建议课堂内完成前置。怎么做呢?每堂课,留足10分钟,让每一位学生独立自主地做前置,保证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这10分钟,哪怕学生有好些问题解决不了,只要学生去想了,去做了,一定会有所收获。为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展示打基础。

所以,对于前置的独学一开始最好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时间10分钟。同时,低年级阶段要多安排课内自学,一个新的学习方法推进的时候,也可以先安排在课内进行。当学生逐步熟练,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后,则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

 (五)如何安排完成前置的时间?

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调查之后,表明:主动完成的占9%,能够完成的占62%,没有完成的占23%,没做的占6%。也就是说,能够完成的占三之分二,那重点就在于如何让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前置。

1.有晚自习的学校,最好学校统筹安排。

2.没有晚自习的,课前留足时间,10分钟左右,让学生完成前置性研究或者按照程序进行预习。

真正的小组合作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在独学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的合作,是意在拓宽、深化、校正、提升个体的合作,使所有个体共赢的合作。因此,独学时间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六)谁检查前置?什么时候检查?

1.如果是在课内完成前置的,一般情况下,是老师逐一了解。通过巡查去掌握大概的情况。有一些情况,可能还需要接下来的讨论、展示环节才能知道。这时的巡查,就是巡查,千万不要去指导、点拨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2.如果是课前下发前置,谁来检查呢?一般是学生检查,老师抽查。

现在的情况时,学生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太好。那学生检查之后,老师如何检查?比较好的,是让学生把前置放在课桌上,用较慢的速度巡查。力争每一位同学的前置,都心里有数。特别是弱势群体。

中学导学案的做法是提前下发,学生做完之后收下来,然后批改。如果有借鉴意义,就在于把前置收上来检查。但不能批改,只是翻阅、检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完成前置的情况,以学定教。如果批改,学生就失去太多了。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与同学讨论、争执直到醒悟的机会。

3.所以,老师的检查,真正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前置情况,根据前置完成的情况“以学定教”。如果多数学生没有完成,就继续前置。不要为了进度,而不顾学生完成前置情况,进行下一个环节。请记住,前置是生本的基础,没有独立完成的前置做基础,而为了进度进行下一环节,这与师本的做法是一样的。生本真正的意义就体现在此,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一个具体事例——晚自习“报到站”。

许多教室的黑板上,都有“报到站”三个字,下面是许多孩子的名字。这怎么回事?一打听,原来是这样的,凡是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对某项知识弄懂了的,便自动到黑板上的“报到站”报名,意味着自己可以做小老师了,然后便帮助其他同学。这种自信,这种乐于甚至“急于”帮助同学的心态,难道不是城里许多所谓“优生”恰恰不具备的素质吗?

受这一做法的启发,学生来到学校之后,可以与同学相互检查,完成了前置,就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既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又可以上光荣板(不知是不是一种满足)。如果要说评价,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评价,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成就,满足感。尤其是拥有了当小老师的权利!

(七)独立前置,检查落实这一环节的核心要点:重点是独学;核心是落实。

杜郎口“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是杜郎口的三大法宝。

展示环节很精彩,但来自于扎实的预习环节,其预习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的过程,这就是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反复解读教材,编制前置,必须有梯度、科学、合理,能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另外,还要抓学生的预习笔记的完成,让学生养成写预习笔记的学习习惯。只要预习好了,后面的展示、反馈课就容易上了,所以杜郎口提出“预习不好的课不能展示”,其道理也在于此。故,学习杜郎口要学好他们上预习课的方法。

 (八)他山之石—杜郎口中学的预习

1. 学生的预习过程

1)我的资料:课前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把它整理下来。

2)我的问题:学生阅读文本,整理出不懂的问题。

3)我的学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去学习课文,大胆尝试,积极探究。

4)我的创造:根据文章的特点和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演、敢答,张扬了个性,解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2. 预习笔记与预习课

借助资料、工具书,完成预习笔记,项目如下:

1)预习目标       2)预习留意的问题   3)预习的练习     4)体验反思(或拓展)

5)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学习的感悟与收获。

其中的问题有学生在自读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教师提前预设的。这样安排,既保证了学习重点难点也保证了学生自学的差异。

预习课要做到人人把应该做的事情按正确的方法在课堂上步步落实,假如不能完成任务,则必须在课下完成,预习课后,要求学生必须完成预习笔记。

特别引进—先学先教

这里的先学,是指“上新课之前”(请特别注意这一点)学生的自主学习。

其实上新课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生本课堂的基本环节,每个环节学生该怎么做。最好让学生看一二堂网络里的前置视频,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学不能从“零起点”实施,因为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经验、储备和能力,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他们也会说话,也有自己的伙伴,也能够进行基本的交际,其“经验、储备和能力”也为完成合适的先学任务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但学生不是先天就会先学,教师必须先努力让学生的“经验、储备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1.让学生“先学”前,教师还得“先教”

这里的“先教”,应着力培养学生先学的能力和习惯。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教好“元知识”。元知识,是我臆造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指最原本的,一般不能让学生自学的,必须由教师去教的,并且教好了这些知识就能以此为基础能够自主学习别的知识的知识。比如拼音字母的读音,拼读规则,汉字的笔顺规律等等。这些“元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形成先学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2)培养先学的基本能力。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基本的“捕鱼”能力,也是需要着力培养的。在语文学科中,要培养学生下列基本能力:自主识字的能力;阅读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正确、有效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查阅资料和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其它各个学科都有其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这些基本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开始的阶段教师一定要“传授”,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后,教师还是应该致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3)教给先学的程序和方法。

在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时,有的老师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回去预习,往往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

有一位三年级语文老师规定学生按下列要求预习课文:

一、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二、读课文,提出2-3个不理解的问题,并尝试自己回答这些问题;

三、抄写4-6个最重要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由于这位老师在预习要求中比较详细地规定了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就能比较好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

“程序和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程序和方法”,就能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形成学习能力。

“预习”和“先学”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也不尽相同,最本质的区别是:“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地听讲,“先学”的目的则是为了学生的更有效的自主学习。所以,先学的程序和方法应当跟预习的要求有所不同。

  

生本课堂流程及解读之二 

 贰:小组讨论 对学群学

有研究显示,同样的知识,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老师讲授,学生的知识巩固率为5%;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知识巩固率为50%;教别人、给别人讲或者马上运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大量来自课堂的调查数据揭示出——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说”和“做”所占时间远远高于普通教师。

针对学生的调研发现,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同伴讲解。

现在课堂上师生话语量之比为6.61,且课堂上教师一次讲话的话语长度超过25个字的占50%左右。表明课堂上师生深度互动少,讲授比较多,且趋向大段的讲授。76%的学生对教师过多的讲解不满意。

(一)为何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先看一个事例。李秀源与范姗姗是同班同学。秋季运动会上,李秀源同学跳高时不小心摔断了腿,两个月不能到学校上课,只能在家自学。班主任让范姗姗同学把课堂笔记带给李秀源,同时让范姗姗帮助李秀源学习,姗姗同学担当起了这个责任。期末考试两位同学都参加了,李秀源全年级排队第13名,范姗姗排名第一。后来李秀源病好了可以到学校上课,也不需要范姗姗再教他了,但是从此后,李秀源再也考不到13名以前,范姗姗再也没有拿过第一名!这个现象让他深深地体会到陶行知先生“为教而学”学习方法的宏力,也让他深深反思教师的“讲授”作用——教师的讲授正作用不是很大,搞的不好负作用倒是不小。

学习金字塔研究表明,同样的知识,在初次学习两天之后:老师讲授,学生的知识巩固率为5%;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知识巩固率为50%;教别人、给别人讲或者马上运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二)关于“兵”教“兵”

 1.什么是“兵”教“兵”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独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针对学生的调研发现,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同伴讲解。各班的尖子生都有辅导学困生的任务,让“尖子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很多来参观、学习的老师问到,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尖子生的学习?洋思中学的老师解释说:尖子生为了不负“尖子生”的称号,会努力去解答学困生的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学困生有时理解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在教的过程中,学困生还会跟尖子生理论,而尖子生要能从根本上说服学困生,就必须用最充分的理由给予说服,这样,尖子生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知识视野,提高了思辨能力,增强了解题水平,其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全方位的“兵”教“兵”

洋思的“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为此,洋思开展了“一帮一”、“兵帮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兵”教“兵”也体现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困难户”搭配坐在一起,同住一个寝室。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学者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3.优等生帮助学困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多数尖子生对于辅导学困生没有兴趣,有一个因素多数人没有悟到。当小老师帮助学困生,其实是一个双赢的最好机会。学习金字塔表明:教别人、给别人讲或者马上运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洋思倡导的“兵”教“兵”,似乎并没有用学习金字塔来诠释。当“兵”教“兵” 遭遇学习金字塔时,才发现,原来当小老师,其实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新学校行动”的研究也支持这一做法。而多数优等生,更愿意与优等生交往,谓之近朱者赤。这一学习方式,用学习金字塔诠释,效率是50%,据此,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帮助学困生,其实是在帮助优等生自己。

那些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自然也在不断提高。毕竟,学生更喜欢同伴讲解。所以,“兵”教“兵”,当好小老师,真的是特别好的学习方式。

(二)小组的人数

2人小组,4人大组。2人小组,对学;4人大组讨论、合作。所以,在2人小组的基础上组建的4人大组,最好。小组人数,最多不能超过6人。

(三)小组合作学习顺序

核心词:对学,群学;对学是基础,小组讨论、互帮互学小组合作的重点。

佐证材料  一位校长与杜郎口中学一位主任的对话。

谈到“小组合作”,孙老师说了三句话:“任务具体化,单位缩小化,效益最大化。”他强调:“教学任务一定要落实到最基层,要分到两个人才真正有效。是“互助”不是“帮扶”,因为是平等的。”

我又有疑问了:“两个人的成绩是相当的吗?”

他说:“那当然,如果悬殊就不可能合作。”

我问:“两人小组如果不能解决怎么办?”

他说:“就交给四个人解决。不是六个人一组吗?”

特别提醒:2人对学在前,4人讨论在后。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序。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秘诀:任务具体化,单位缩小化,效益最大化

关于小组建设,杜郎口的做法,“任务具体化,单位缩小化,效益最大化。”“教学任务一定要落实到最基层,要分到两个人才真正有效”,对于小组建设特别有启发:

1.任务具体化。也就是说,小组讨论应该是讨论明确的题目,讨论前置上学生已经独学过的题目,在独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小组讨论像模像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保证了每一位学生的独学。具体做法是,上课时留足时间,让每位同学独立完成前置,只有知道怎么做了,哪怕做不出也独立思考过,小组讨论时,才会积极参与,才会有兴趣参加讨论。

所以小组讨论的基础,是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独立自主地学习,完成前置。

2.单位缩小化。学校现在的分组,一般是6-8人,从实行的效果看,人数偏多。以4人为好,不能超过6人。人数一多,讨论时,往往是优秀学生唱主角的多。

杜郎口的“单位缩小化”,教学任务一定要落实到最基层,要分到两个人才真正有效真的是经验之得。现在的小组建设,有一个新的实践或者流派,从两人的对学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强化的是同桌之间的真正高效、有效,只有小组的每一位成员的高效,才有整个小组的高效。

所以,小组建设的关键点,培训小组长,健全评价机制是外在的,内在的是保证学生独学,贯彻两人对学,提高学生单兵作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小组建设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建议,现阶段的小组建设,从培养同桌间的两人对学开始。

3.效益最大化。两人对学,有人形容为小小组。为什么还要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又如何理解效益最大化呢?

同样地,杜郎口的做法已经有答案:“两人小组如果不能解决怎么办?”“就交给四个人解决。”

对学是小组学习的基础,如果对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四人解决,小组解决。

所以,要想小组讨论充分化、学习效益最大化、小组建设高效化,可以借鉴杜郎口的做法,从单位缩小化做起,保证独立前置,贯彻两人对学。如果留足时间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前置,小组讨论从同桌间的对学开始,我们的学生单兵作战的能力提高了,小组建设自然也就有了特别厚实的基础,再辅助以小组长培训,评价机制建立,这样小组建设就能形成合力。

(五)小组建设的核心:提高单兵作战能力!

现在比较通常的观点,认为小组讨论不起来,讨论效果不好,主要原因之一,是小组建设不好,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具体表现有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健全;小组长没有培训好等等。

其实小组建设真正的核心,是提高单兵作战能力。

这远比培训小组长,远比小组文化之类的措施来得来实在。单兵作战能力指什么?在小组讨论这个环节,就是指学生独立完成前置的能力。如果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前置,保质保量当然是最高境界,那小组怎么讨论,这一个一个单兵作战能力特别强的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因为手中有粮,独立完成了前置,这样就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相反地,把小组成员定位在6-8人,自然就把小组建设——形式扩大化,程序复杂化,质量低效化。正是这6-8人的小组,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小组长培训,小组建设上,其实是自己束缚了自己。打个比方,中国跳水队、乒乓球队,个个都是单兵作战能力特别强的世界冠军,由他们组成的团队,参加团体比赛,往往旗开得胜,手到擒来。因之,小组建议的关键就是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是培养每一位学生独立完成前置的能力,学会预习的能力!

生本课堂流程及解读之三

叁:展示汇报 引领点拨

大量来自课堂的调查数据揭示出——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说”和“做”所占时间远远高于普通教师。

学习金字塔揭示: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教别人、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通过展示汇报,实现心灵的“获取”,极大地体验、建设、满足、收获表现欲、成就感、认同心。这,是学习的最大兴趣。

当代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第一信任我(63.5%),第二说话算数(49.2%),第三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第四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23.3%),第五是表扬我(22.7%)。

(一)生命狂欢  群教群学

展示的境界: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力争人人都能上台展示,当小老师!

展示的价值:极大地体验、满足、收获表现欲、成就感、认同心。

展示的实质:“说”是更重要的知识建构。

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在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充分展示汇报,达到全班范围的兵教兵。

全班范围的展示汇报,既是一次学生相互“教”的过程,又是一次学生相互“学”的过程。全班同学,不断的展示、质疑,把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一一突破。

如果人人都能当小老师,那将是何等的状观

(二)展示的作用与价值

1.通过展示汇报,实现心灵的“获取”,极大地体验、满足、收获表现欲、成就感、认同心。这,是学习的最大兴趣。这,是生命的盛大狂欢。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

另外,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

生本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2.需要说明的一点,通过打分评价学生,理解成是激励学生学习,与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相比,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真正的评价,真正的激励,其实是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培养学生展示的能力——也就是单兵作战能力,让学生在展示中,极大地体验、满足、收获表现欲、成就感、认同心

(三)展示的前提

我们提倡课堂研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把个人学习看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断言,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内研讨。反之,缺少了课内研讨,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也难以得到深化。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一句话,独立完成基础上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小组集体展示汇报的真正基础与前提。

(四)展示的形式

一定是小组一起上台展示汇报。一定是小组一起,一定是上台。再说,一起上台,壮胆。唯有一起上台,学生展示、汇报时的成就感才会更强烈。

因为分了2个小小组,4人小组,所以这个小组一起上台,既可以是2人的小小组,也可以是4人的小组。

要知道,这个讲台,有时也代表一种神圣,那是老师的地盘呀。老师的地盘能够让学生做主,那是何等滋味儿。

所以,我们就是在前置的基础上,组织好小组讨论学习,把这个舞台搭好,然后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汇报。同时一起上台,也是一个团队的集体亮相,对于小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五)展示的内容

一句话,就是展示前置的内容。

完美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展示汇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整个过程说清楚;二是让这个小组把步骤、方法、过程、原理和为什么说清楚。这个“说”的过程就是归纳总结。特别是要把步骤、方法、过程、原理和为什么说清楚,感觉这是数学课中尤其缺少的。接下来再第二个小组、第三个小组展示汇报。

核心点就是,展示汇报的同时,完成归纳总结,展示包括:内容,过程,步骤,方法。

每堂课的前置,一定是与这堂课的主攻方向,与新课内容的核心生死相依,紧密相连的。如果前置性研究离开了这个核心,那这堂课一定会出状况。

好的前置,是小组讨论的基础,也是展示汇报的基础。

提醒一:通过展示、汇报这个环节,分享他们小组学习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功与失败等等。特别提醒,展示、汇报,绝对不能理解成,只是展示成功,汇报成功。有时展示汇报失败可能更有意义,毕竟总结错误,少走一点弯路。

提醒二:展示汇报时,一定要体现出思考问题的思路,体现出解题的步骤、过程。这一点很重要,平时可对此做一定的要求,比如做一道题,分了几步才最后完成的,展示汇报时,也要说清楚步骤、过程。如果小组展示汇报,没有这一内容,应该提醒学生,把归纳总结这一内容说清楚明白。 

(六)展示的基本流程

一般情况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对学的基础上展示。

1.一种流程是一个小组同时上台展示,然后互动质疑。这种流程是单向的,面对一种解法,然后点评、质疑。建议,整个小组的同学都上台展示,有人板书,有人检查。特别是展示解题过程、方法时,相互补充、完善,在接受同学质疑时,更能集中小组的智慧,机智应对。

小组全部上台展示,更能锻炼小组的合作、配合,给弱势学生更多的机会。

2.一种流程是同时几个小题上台展示,几种做法同时呈现时,互动质疑会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板书答案时,同样可以小组成员一起上,依旧是有人板书,有人检查。争取不留机会给别的小组,尽可能展示出小组最优秀的一面。

面对多种答案、解法,这时学生的反应,会集中在不同的解法、答案上,会去比较,会去想哪一种方法更简便等等。

如果答案一致,让一个小组解说过程、步骤、方法。看看一致的答案中,解题过程是否有不同,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如果答案不一,就让不同的小组分别解说。在比较中,自然会收获更多。

(七)展示时,老师如何评价与点拨

在这里说的不是现在使用的打分评价方式。

1.对于每一个小组的展示、质疑、点评,都应该报以掌声,这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对于弱势群体,这种掌声显得更重要!一个小组展示汇报,接着进行了生生间的相互质疑、互动,完成展示汇报的小组,老师可否这样表达:请给展示的小组和你们自己一点掌声

说到底,老师的评价,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力争每一位学生都能上台,当小老师!

2.生生评价,是一种互动的良好资源。师生评价,可否这样。当学生们的展示汇报,或者质疑,有不正确或不严谨的地方时,而学生又没有发现,怎么办?那就装着不懂的样子提出疑问,以便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

老师适时的评价、点拨是一种智慧。请记住: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之所以要“讲在关键处”,这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点拨”。一是以学生的学定老师的教,在关键的节点上点拨,在学生突破的临界点上点拨,在学生陷入陈思,思路不清时点拨,一句话,最好的点拨就是帮着学生把窗户纸捅破!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启发,而不是以教代学;二是确保能够腾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八)课堂需要培养的习惯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

1.所以,作为学生,需要培养的课堂学习习惯:会听、勤思、敢说、善问

1)会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听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思考。

2)勤思: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解答情况。

3)敢说:上课时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人。

4)善问:在练习反馈中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善于问。

2.展示这个环节,牵涉到方方面面。作为老师,前置的设置、学生的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投入与及时的点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预先考虑到哪个问题会出现情况,出现问题时,应如何点拨或提前安排避免情况的出现。实事上,展示环节的精彩,要害是备课充分与否,前置是否合理,是否对教材真正进行了二次解读。

(九)展示汇报的实质:说是一种知识建构

表面上,展示汇报的是小组讨论学习的结果。实质是,展示汇报,展示的是“说”的过程,“陈述”的过程。所以,“说”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实践学习金字塔研究的过程。当小老师,给别人讲,效率达到90%,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本课堂,真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认识,并实践“说”,实践“展示汇报”。

从某种角度看,师本强调做,前置强调会做还要能说会说。以前只要求学生会做,现在的生本还要求学生敢说、会说,思想是越辩越明的,思路是越说越开的。当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一起时,真理可能就悄悄来到了身边,学生在亲身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对与错。

对于展示汇报的实质,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表述:讲得出就一定做得出,做得出不一定是真正知道做。展示汇报的不仅仅是过程、步骤、答案,更重要展示的是思想的体操,是方法的集结。只有展示汇报,才能分享到思想的深刻,成功的巅峰,失败的智慧。只有展示汇报,才能将细微的成就放大、张扬,从而将兴趣激扬、燃烧。

(十)如何看待课堂上的发言次数

总有一种课堂上学生活动“过分”流畅的感觉,也时常产生“是否排练过”的疑问。在数学课上,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这节课上发言人次虽然达到了100多次,其中最多的一题有23人次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十分投入。但是,我们也遗憾地发现,这样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只有15个左右的同学一次发言或多次发言,仅占班里同学的四分之一。是不是这样的课堂只会促进优秀生的发展,而忽略了后进生的发展?60多人能不能有真正的“共同发展”?

这同样是对杜郎口中学的一种反思。同样也是前置课堂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提高展示的互动,提高生成的价值。 

杜郎口中学的应对之策:

老师是负责质检工作的。他说,质检重在静态的结果,验评重在动态的课堂。如果验评不过关,就不质检了,直接打零分。

我问:“课堂上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发言的,这怎么办呢?”他说:“我们特别注重弱势群体的展示,如果我们发现近期发言不好的学生,就专门叫他们到另外的办公室,重新叫他演说。以此对老师们进行评定。这样老师们就非常重视对每一个学生展示演说的训练了。”他说:“我去听课,我的课堂记录,着重看老师的课堂引导,看学生是否主动生动快乐有效。”

生本课堂流程及解读之四 

肆:当堂检测 巩固提升

调研发现,课上巩固比课下落实效能高出45%

学习金字塔揭示: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亲身体验,动手做,两周后能够记住90%

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调查之后,表明:主动完成的占9%,能够完成的占62%,没有完成的占23%,没做的占6% 

现在的情况好像是时间根本不够用,课还上不完,哪里有作业的时间。

一方面是老师与学生都不熟悉生本的流程,都在摸索磨合,自然需要花时间,这很正常。一方面,是老师们当堂检测或者训练的认识有偏差,当堂完成不了,还有课后可以做。要知道,调研发现,课上巩固比课下落实效能高出45%;学习金字塔揭示: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亲身体验,动手做,两周后能够记住90% 

(一)当堂检测的时间

“当堂检测”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洋思的做法是一般不少于15分钟。参考洋思建议10分钟左右。当堂检测题目可多样分层,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

从这一个角度看,生本课堂的根,最终要落实到当堂检测上,可以说,当堂检测是继前置之后,老师的第二个重头戏。调研发现,课上巩固比课下落实效能高出45%。因此,当堂检测环节,显得尤其重要,时间上必须确保。

 

(二)如何保证当堂检测的时间

1.要想保证当堂检测的时间,需要把握好独立前置、小组讨论、展示汇报三个环节。

独立完成前置,这是生本课堂最最重要的。只有独立完成了前置,学生才能主动参加讨论,积极发言,才知道这些题目,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步骤过程是怎样,这样讨论起来,就容易得多。在展示汇报的时候,才能知道谁对谁错,谁的方法好。如果不去听展示小组怎么说,不去想怎么提问题,不去归纳总结,那有可能耽误、拖延时间,最后影响到没有时间完成当堂检测。具体有二:

1)学生的角度,让学生养成了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保证独立完成了前置,小组讨论才能及时进行,展示汇报才会充分、精彩,这样才能保证有时间当堂作业。

2)老师的角度,前置题目量的适度,是值得老师们考虑的。

前置课堂的四个环节,是环环相扣,但基础是学生独立完成前置。

2.如果课堂内,无法保证当堂检测的时间,原因何在?

1)可能是前置题目多了,或者难度大了,学生无法完成。

2)老师对于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

3)老师为完成进度,而不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控,无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说到底,就是学生的单兵能力不够强大,无法独立完成前置,通过讨论、展示还无法完成前置。因此,适当地调整前置的量度、难度,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争取当堂检测的时间,很有必要。

(三)什么时候准备好当堂检测?

在准备前置设计时,一同考虑设计好当堂检测题目。最好做到精选、精练。

(四)几个注意事项

1.当堂检测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下课时老师带走作业本。

2.当堂检测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作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3.要注意矫正学生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学生当堂检测时,教师不得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如有错误,待课外辅导。

特别提醒,这个当堂检测,下课时,老师一定要带走,最好能及时批阅、总结,同样地,更有利于以学定教!

(五)当堂检测的分层与类型

昌乐二中的做法:推动学生自学遇到两个困难,一是担心学生看不懂课本,二是担心学生能否学到完整的知识。昌乐二中设计了导前置和训练案,分别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自学。

我们能够看到的可能是导前置,而训练案似乎没有看到。也可以这样说,导前置可以分为这样二个部分:一部分是导学,一部分是训练。也许我们安排了训练,但没有把训练放在应有的高度。

1. 当堂检测的分层

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必做题”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基础题;第二种是“选做题”,它面向中等生,是拓宽题;第三种是“思考题”,它是拔高题,面向尖子生,这三种题在深度上是层层递进的。这种做法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尖子生而言,不管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保障,解决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调动了尖子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当堂检测的类型

当堂检测,应该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尤其是课堂生成或者发现的情况,给学生编题选题,也只有这样的练习题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以一代十。

课内当堂检测的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课内训练巩固一般分为“同步训练”和“达标测试”。

“同步训练”不是简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同步训练”设计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1)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2)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达标测试”部分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测试题,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了讲学稿的当堂检测反馈功能。“达标测试”的设计主要是自主评价和平行性矫正。这一部分,更多的学校用一个完整的课时进行检测。

(五)什么原因,影响学生作业的速度和质量?

1.习惯不良(导致学生写作慢的最主要原因)

2.认知水平(对课堂知识掌握不好,或有偏差)

3.情绪问题(被老师批评了心情不好,或外界对于作业的过分干预)

4.量度难度(作业量大、难度大的心理压力)

5.策略不当(与不会做的题目抗战到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4课至期末教学预案
导学案做法
枯燥的教学模式介绍
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效课堂十大模式
让课堂从“独奏曲”变成“交响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