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1+1”是数学难题?
我有靠谱回答
3个回答
怀疑探索者 科学达人 77赞
这个引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引号,那么1+1连一个幼儿园学生都会。
但如果加上这个引号,那么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即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研究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四个途径。这四个途径分别是:殆素数,例外集合,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以及几乎哥德巴赫问题。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现设N是偶数,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
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1"。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a + b”问题的推进: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1+1=2”就成了世界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很难,即使数学专业的博士生,都未必具有破解的能力。所以,民科们还是不要凑热闹了。
24评论
潇轩 科普与教育自媒体 27赞
在社会上有很多的误解,一直把歌德巴赫猜想误解为是要证明“1+1=2”。很多老百姓说:“1+1=2是太难证明了!”不得不说,这部分老百姓对数学是一点也不明白,属于很不明白的一群人,需要被科普。
歌德巴赫猜想的本意是要证明任意一个大的偶数,总可以写成2个素数之和,比如18=7+11。其中18是偶数,7与11是素数。这样的例子还有28=11+17等等。
歌德巴赫猜想是很难证明的,至今没有被证明 ,因为偶数有无穷多个,我们不可能采取上面这种穷举法来证明, 也许需要采取陶哲轩证明green-tao定理时采取的动力系统的方法,但是,陶哲轩也无法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可见这个问题之难,已经超越了当代数学家的能力。
因此,歌德巴赫猜想不是真的要证明1+1=2。
原始意义上的1+1=2是不需要证明的,这只是一个记号而已,怎么可能去证明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很多老百姓是怎么想的,一直在说1+1=2很难证明。这就好像我们要证明汽车里包含钢铁与橡胶,这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还需要证明?当然不需要。
把歌德巴赫猜想简称为“1+1=2”是数学家的一种简单的记号,这只是一个代号。这就好像我们把北京大学称为985大学一样,我们无法证明985等于北京大学,985也不是北大的门牌号。所以,我们不应该去证明“代号”,而应该理解数学实质。
25评论
一封家书名店 河南一封家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官方头条号 2赞
1+1,是个数学公理。公理是约定俗成的,是必须的规定,无法证明的基础知识。这个无法证明,也是一个相对的无法证明。为啥这样说哩? 一:证明的难度非常的大,成本很高,而且,还不一定成功。 二:证明的意义不大,证明出来和证明不出来都无多大的利益,数学照样运行,体系照样成立,证明的结果丝毫撼动不了数学的根基。
以前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出了一个哥德巴赫的猜想。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中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举荐,陈景润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他发表(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去世,享年63岁。[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听说过有数学家在研究1+1=2吗?他们究竟在研究什么?
从哥德巴赫说开去(3)
任何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数学家陈景润是怎么证明1 2=3的?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