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地球(一)地球的圈层构造

索引:地球圈层构造的形成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2.地幔3.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为栖身之所,从地球上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自然资源,与地球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地球生活中,人类为了寻求更多的自然资源,防御自然灾害,对地球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从而促使地学的产生和发展。地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包括众多的分支学科,如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海洋学等,它们均以地球的某个组成要素或某项内容为研究对象,探索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地球环境的利用改造。



地球圈层构造的形成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球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与地球的温度变化和重力分异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地球内部的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地球物质具有了可塑性。在重力的作用下,物质便发生了分异,逐渐形成了地球的圈层构造。密度大的铁元素首先聚积于地心而形成地核,然后其他元素依次按密度大小而居于其相应的层次,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出了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在上述圈层的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产生的气体脱离地球,上升至空中,并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环绕在地球外围,形成了地球的大气圈。地球原始大气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要成分。早期大气含有大量的水汽,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大气的温度逐渐下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为液态降水,落至地面,汇集于地表低洼之处,便形成了原始的水圈。水的存在,最终导致了生命的出现,形成了生物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出游离氧,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一氧化碳变为二氧化碳,甲烷变为水汽和二氧化碳,氨变为水汽和氮,最后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现代大气。至此,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均质的球体,其物理组成、运动形式、物理化学性状等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圈层构造。

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科学的技术手段,人们探测到地球共有六个圈层,自内而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它们的基本特征见下表。地球的这六个圈层以地表为界,可划分为两部分,其中地壳、地幔和地核称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是地球表面以下的层次。研究表明,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是位于地表以下(自海平面算起)平均33km处(指大陆部分)的莫霍罗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M界面;另一个是位于地表以下2900km处的古登堡不连续面。这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次。

1.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部分最上部的层次(莫霍面以上),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7km,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只有约7km,各地差异极大。一般说来,高山、高原部分地壳最厚,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最厚可达70km,大洋底部的地壳较薄,太平洋洋底地壳最小厚度仅有5km左右。根据物质组成和结构,可将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和海洋型地壳两种类型。大陆型地壳有两个层次,上部的硅铝层以氧、硅和铝为主要组成元素,钠、钾也较多;下部的硅镁层也以氧、硅和铝为主,但镁、铁和钙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物质成分与玄武岩相似,故又称为玄武岩层。海洋型地壳厚度明显小于大陆型地壳,突出特征是具有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缺少或仅有很薄的硅铝层。

2.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层次,范围是从地壳底界到2900km之间。根据组成物质的差异,一般以1000km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位于地面以下331000km范围内,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地壳少,氧化镁和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较地壳多,物质成分与橄榄岩相似,故又称为橄榄层。上地幔温度高达12001500,岩石呈熔融状态,因此又被称为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也是板块构造理论提出的重要基础。下地幔位于地面以下10002900km的范围内,该层所承受压力较上地幔大,温度更高,物质的密度更大,可塑性大,但已非流体状态。组成元素构成上以铁的含量增多为特征。

3.地核

地核是地下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根据物理性质的差异,地核可以地下5000km为界,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两者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并且越向地心越大。关于地核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目前争论较多。一般认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组成,可能还含有少量的硅、硫等轻元素。外核的物质存在状态可能是液体,内核的物质存在状态可能是固体。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理的外部圈层是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层次,根据组成物质性质差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1.大气圈

大气圈是环绕地球的最外部的气体圈层,范围为地球海陆表面至高空1200km处。由于大气密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所以大气上界也是相对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78%)和氧(21.0%),其次是氩(0.013%)和二氧化碳(0.03%),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臭、氧、氡、氨和氢等气体。大气层不同高度上的物质组成和理化性质有较大差异,据此自下而上将其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又称热成层、电离层)、散逸层等层次。

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下部的一个层次。对流层顶的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赤道低纬度地区平均为1718km,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km,高纬和两极地区为89km,夏季高度大于冬季高度。对流层以大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天气多变等为突出特征。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至55km高空的大气层次。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是保持不变或稍有上升,而后显著增高,至平流层顶可达一3。平流层的气流运动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中水汽、尘埃含量极少,透明度良好,鲜有天气变化。中间层是平流层顶至85km高空的大气层次。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至中间层顶降至一83以下。由于气温垂向分布呈上冷下暖的规律,大气密度的垂向分布为上大下小,因而空气的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800km高空。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该层又称为电离层。

散逸层位于暖层顶至大气层上界,又称为外层。其特点是空气极其稀薄,并且几乎完全处于电离状态;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受地球引力作用小,一些高速粒子可逃逸到星空间中去,故得其名。

2.水圈

水圈是指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和地下水等水体所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该圈层的物质组成非常单一,以水为主,兼有水中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等杂质。组成物质的存在形态以液态水为主,在高山和高纬地区以固态水为主。按水体类型区分,海洋中的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2%,构成了水圈的主体,其他水体的水量所占比例很小。但是,其他水体以淡水为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并且存在于陆地之上,对地球环境系统的作用十分突出。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活动区域的总称。生物圈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以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活质为主要组成成分。另外,它的边界不甚明显。它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之中,但是绝大部分生物集中于地表上下100m的空间范围内。生物圈的生物种类繁多,约有2.1×106种,但是质量很小,约相当于大气圈的1/300、水圈的1/7000。生物是地球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作用和深刻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向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宇宙「一」地球
地球科学原理之三:地球构造
人类居住的地球
1.6 地球的圈层结构-初升高地理暑假衔接(人教版)(学生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