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药害事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我们常说药物是把双刃剑,回顾人类在对于自身疾病治疗认知征程中的每一次挫败,也正是对于每一位医药学工作者的一次警醒,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汞剂20世纪初

欧洲曾应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婴儿的轻泻剂和驱虫剂,导致儿童发生肢端疼痛,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1939-1948年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在3岁以下。

醋酸铊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特别多,当时尚无抗真菌药物,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服用后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1930-1960年在各国使用的醋酸铊患者近半数慢性中毒,死亡数人。

磺胺酏剂1937年

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当年9至10月间,这些地方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大量增加。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尸检表明死者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脏损害。

氨基比林20世纪30年代

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过此药的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经调查证明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丹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1982年,我国原卫生部也以(82)卫药字21号文公布淘汰氨基比林针剂、氨基比林片剂、复方氨基比林(含乌拉坦)针剂和复方氨基比林片剂(凡拉蒙)。

二硝基酚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国家许多使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量增加,后证实与二硝基酚有关。

黄热病疫苗,1942年

1942年,美国军队里曾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结果在接受预防注射的300万军人中,有28000人发生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调查发现,在117批黄热病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患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

蛋白银1900-1940年

欧洲和美国使用蛋白银进行尿道杀菌,造成银质沉淀,造成100人以上死亡。

二碘二乙基锡1954年

巴黎附近一个小镇的药房,自己研制生产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化脓性感染。使用后发现有270多人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的症状,死亡110多人。这是一起未经毒理试验评价所带来的严重教训,锡本身无毒,但当与有机碘结合后,就会变成剧毒物质。

非那西丁20世纪50年代

1953年以后许多欧洲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等国家发现肾脏患者大量增加,经过调查证实,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此后,这类肾脏损害患者的数目就明显下降。

氯碘羟喹20世纪50年代末

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来被许多国家用于防治旅行者腹泻。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许多患者患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等症状。到1971年才查清氯碘羟喹与SMON病的因果关系。据统计,日本各地因服用此药而患SMON病的有11000多人,死亡几百人。

三苯乙醇1961年

三苯乙醇是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降低胆固醇药物,1961年Mayo医院报告在服用此药的16例患者中,有6人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症状,以后其他医院也有类似报告。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公司于1962年被迫宣布停止该药的生产并从市场上撤回产品。由于该药品的不良反应潜伏期长,有些患者在停药一年后还会发病,估计在几十万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的有1000多人。

己烯雌酚20世纪60年代

己烯雌酚曾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药物。1966年至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在短时间里遇到8个十多岁的女患者患有阴道癌,比同年龄组20世纪以来报道的阴道癌总数还多。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情况与患者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关,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此药的大132倍。到1972年,各地共报告91名8~25岁的阴道癌,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

沙利度胺20世纪60年代

沙利度胺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因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上市后不久就被推广到十几个国家。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当时西德的妇产学科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以后其他地方也有报告。通过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畸形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有关。该药在17个国家里共引起1万多人出现海豹肢畸形。此外,该药还引起有时能威胁生命的多发性神经炎1300多例。

心得宁20世纪70年代

心得宁为抗心律失常药。1968年至1979年在美国至少有2257人因服用心得宁而出现毒性反应,致眼-皮肤-黏膜综合征。1974年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心得宁可引起致眼-皮肤-黏膜综合病变的报道,随后不久,各地陆续报道了类似的病例,在明确了因果关系后,终于在1975年停止了心得宁的销售。

替马沙星1992年

替马沙星是第三代喹喏酮类药物,由美国的一家公司生产,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无严重不良反应,于1991年首次在瑞典上市,1992年在美国上市。但截止1992年6月,FDA就收到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弥慢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死亡三人。这些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于其他喹喏酮类药物的4倍。FDA随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

拜斯亭2001年

拜斯亭于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据FDA资料记录,拜斯亭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反应显著多于已经上市的其他同类产品,且多发生在大剂量及与吉非罗齐等其他降脂药物的联合使用中。2001年8月8日,拜耳公司宣布主动从全球市场(除日本外)撤出该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外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药物不良反应的11大国际著名药害事件
慎重推荐【文荟】被抢购的布洛芬、止痛片对人体的副作用
临床常用感冒药有哪些?治疗鼻塞、打喷嚏首选哪一种?
蚕豆黄不能用的药
二十世纪世界重大药害事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