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宅”家的日子里古人都玩些什么?中国不同时期的茶画22P

幽居图(局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

若说近期的热门词,“宅家”必定是其中之一。

此时此刻,待在家中大概就是普通人能够为防疫做出的最大贡献了。

话虽如此,日日闭门不出着实闷得很,现代人的消闲方式无非打游戏、看影剧以及……你现在正在做的——对着手机刷微信。

明 沈周 十四夜月图(局部)          美国波士顿博物 馆

那么活在没有网络、没有影视剧甚至还要靠人工迢递书信的古代,古人如何宅家?

其实他们的宅家方式远比我们健康得多也有趣得多:在古人的生活里,自然也有游戏和戏曲,但除此之外,还有——

赏花观月

花朝月夜,人影双清。

赏玩之余,不觉诗思陡生,情怀自适也。

——《看山阁闲笔》

日可赏花,夜晚可观月。花与月,都是造化中的浪漫风物,赏之令人安性,观之令人移情。明代文人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里,记录了他在正月十五冷寒而晴煦的日子里,家中“小盆水仙梅花盛开,香气郁浮,终日在氲黁中”,他沉醉观花,“有招者,俱不赴,不欲虚此清供也。”而在次年的正月十日,“悬灯百盏,大合乐以飨之,是夜月色亦妙”。

元 钱选 西湖吟趣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花月之间,有庭树漫影、有鸟声钩括,便是自然赐予的最好的清供。

“漫扫白云看鸟迹,闲锄明月种梅花”、“梅花疏雨佛前赏”、“一池明月浸梅花”……花月构成了一方清娱的天地。

清 王翚 夏五吟梅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南宋 马远 月下赏梅图        大都会博物馆

烹茶品茗

一炉香,一瓯茗,佐人幽赏,以破寂寥。

其炉虽设,而香似可不焚,非比茗碗,所必不可少者。

——《看山阁闲笔》

陆羽有茶圣之名,卢仝有嗜茶之癖。

茶与水,激荡出的是中国传统而深邃的茶文化。从唐代的煎茶到宋代的点茶,以至于延续今日的泡茶,茶是“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之物。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烹茶的茶烟之中,在品茗的茶味之中,令人步入“冲淡闲适、韵高致静”之境。一瓯清茗,足以消磨半日,更足以陶人幽情。

明 文征明 茶事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弈棋听琴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云:“酌酒一杯,弹琴一曲;求数刻之乐,庶几居常以待终……挟书剑以伴孤寂,携琴弈以迟良友,此亦可以娱老。”《养生随笔》云:“棋可遣闲,易动心火;琴能养性,嫌磨指甲。素即擅长,不必自为之。幽窗邃室,观弈听琴,亦足以消永昼。”

明 陈洪绶 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静坐于雅室中,或观弈、或听琴,一局未已,三五曲罢,已觉心神俱爽、脱尘化俗,实在是至乐极韵之事。

宋 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比起我们,古人对于“宅家”的态度表现得格外乐观,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闲居之趣,快活有五:不与交接,免拜送之礼,一也;终日可观书鼓琴,二也;睡起随意,无有拘碍,三也;不闻炎凉嚣杂,四也;能课子耕读,五也。”也许,我们缺乏的并非是这些“平常事”,而是从这些“平常事”中寻找乐趣的“有心”吧。

宋 深堂琴趣页(局部)故宫博物院         唐颖 撰文

中国不同时期的茶画,有什么各自的特点呢?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它主要以山水人物为内容,同时融入饮茶活动内容,这种极具民族地域特色茶画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喜爱茶画艺术的研究者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期从中发现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

唐代茶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迅速普及开来,到唐代成为“比屋之饮”,体现大唐饱满的时代精神孕育而出的品饮嗜好。唐代时期的茶画为我们细腻地展示了品茶生活的内容和意义。

唐佚名萧翼赚兰亭图

在《萧翼赚兰亭图》中,清晰地描绘了煮茶饮茶的情景,图一老仆手持茶夹欲搅动汤花,旁边一童子手持茶托,小心地准备将茶倒入茶盏中,矮几上放置着茶碗、茶罐等茶具,生动地展现了整个烹茶过 程。

唐佚名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从历史记载的茶画作品中可以发现,我国有许多关于茶文化的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了煮茶、采茶、饮茶等等,内容形式十分多样化,这也充分地展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茶文化风俗特色。

宋代茶画

宋 宋徽宗 文会图(局部)

宋代将茶饮上升到品玩的游戏层面,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就是斗茶、 分茶艺术的高手,不仅自己亲为,自己书画,而且承唐开宋,引领宋代成为 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时代,人们借茶来内省,来探求人生美的理想。

宋 宋徽宗 十八学士图(局部)

宫中举行茶宴时,他常常亲手点茶赏赐群臣。此画是精于茶道的宋徽宗对于宋代龙凤团茶点法和品饮环境的生动写照,细致的笔法刻画出园林里点茶品茗的盛况。

作品将茶事活动的方法和过程用画笔生动地展现出来,整幅茶画平和淡然,充满了清新雅致的艺术特色。成为现存最早表现唐代煮茶法的绘画,展示了初唐时期寺院煮茶待客之风尚,提供了唐代煮茶法的形象史料。

宋 佚名 斗茶图 清人摹本册页

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民间斗茶的真实写照。

斗茶,或称“茗战”,先是从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开始的,而后发展为好玩的游戏,人们从中获得细微感受自然奥 妙的契机,得到极大的娱乐满足。茶味、茶香是斗茶的基础,由此而生的茶汤艺术化视觉美感,设定了斗茶的游戏规则。

元代茶画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文人士大夫大多隐居山林,水墨山水画是他们表达心境的方式, 品茗成为一种人生寄托。

元 茶道图 | 壁画

《 茶道图》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点茶场景。长桌后三人正在配合着点茶:中间一着朱红衣男子双手执汤瓶, 正往旁边女子手中的盏内注水;女子左手端盏,右手用茶箸搅茶沫;右侧一着红衣女子双手托一茶盏注视着他们,等待点下一盏茶。长桌上放着点茶器具,有内置 茶勺的大碗、黑托白瓷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还有一女子跪在炭炉前烧水候汤。

明代茶画

明代化发展迅速,茶馆林立,园林兴盛。饮法改为简便的芽叶冲泡,文人士大夫优游于山林,品茗活动的内容有:琴、棋、书、画、诗、酒、花、香。品茶,作为一种符号。

明 佚名 煮茶问道图轴

画面上两人相对坐于地,年少者双手捧紫砂壶,仰头面向年长者,若有所问;年长者左手抚下颏,若有所答。两人神态喜乐恬淡。年长者身后的条几上,花瓶内插着玉兰花。画面左下角风炉上搁着东坡提梁壶烧水,旁边放着蒲扇。表现了初春煮茶问道的景致。

明 仇英 竹院品古

此图绘高帽长髯的文士,与《东坡品古》中的形象相似,当是描写苏拭、米芾等文人园林品茗雅集博古的场面。屏风上的山水画和满月夜的花鸟画,更增添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和诗情画意。

清代茶画

清初,正统派“四王”和个性强烈的“四僧”引领画坛,康乾时期全国经济中心扬州成为艺术家谋生的最佳之地,各路艺术精英云集,“扬州八怪”应运而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扬州的地位被上海所取代。异彩纷呈的茶画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尚。

清 担当 山水图 | 绢本墨笔

《山水图》描绘下棋烹茶观景于山水怀抱中。画面右上自题曰:“不识何代山,黄斑上绫絹。若是《辋川图》,记取茱萸沜。担当。”以意笔墨韵表达云烟出没的石矶上风炉烹茶,三五好友相与为乐的场面。

清 吕焕成 蕉阴品茗图轴

《蕉阴品茗图》表现的品茶情景和茶具,与现在类似。园林中,蕉荫下坐三人。石案前一官人坐石上持盏品茗,案 上放着三把紫砂壶和盛满茶水的公道杯、茶盏。中间一人双手端紫砂茶壶俯身要给官人。官人对面的绣墩空着,石案上有茶托,放着两盏茶。画面左下部有一人,坐地上执扇对风炉烧水。风炉旁的石案上放着茶盘,茶盘上合扑着茶盏。此画线条圆劲,设色古雅,人物神态生动。

清 李鱓 壶梅图 | 纸本墨笔

《壶梅图》画茶壶和墨梅,一把破蒲扇,来表明茶炉烧水,富有茶趣。

从茶画作品中可以窥探中国文人独特的思想内涵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茶画作品是我国不同时期茶文化发展的真实再现,上至帝王、 下至百姓,对饮茶都十分喜爱。茶画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的代表,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转载至美术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古人而言,“琴”只是件乐器吗?非也!
如诗如画的茶,不止美,更是种境界!
“中国茶”申遗成功 你竟然还没看过这些茶画
古代人喜欢喝茶的原因
看完古人聚会,才发现是我不会了
关于中国茶文化,古人到底有多讲究?#茶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