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暑假作业展示——鲁迅小说中的女子形象

整本《呐喊》读完,在印象中深刻存在的是跪着买酒、在桌上写茴香豆的茴的孔乙己,是整日不得安生的狂人,是月下刺猹的少年闰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碗黑糊糊的人血馒头,是徘徊在剪与不剪之间的一条条辫子,是用来砰砰拍地唬人的手杖,是在黑暗的铁屋子里熟睡着的一干人。但是真要明确地想起鲁迅书中的女子,却是相当困难。

我于是把鲁迅这一本《呐喊》中说得上有名字的女子都找了出来:《自序》中鲁迅自己的母亲、《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妹妹、《药》中小栓的妈华大妈、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王九妈、《一件小事》中的老女人、《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曾孙女六斤、《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阿Q正传》里的小尼姑、吴妈、少奶奶、邹七嫂、老尼姑、《端午节》中方玄绰的太太、《兔和猫》中买白兔的三太太、大母兔、“我”的母亲、《社戏》中“我”的外祖母和母亲。能称呼的有这么多,还有一众女学生们、小孩子们、闺阁里的、跑生活的、还有存在于男人话语中的“老子娘”“妈妈的”,多少也能算进去。

这样一看女子的数量并不算少,但大都可以用鲁迅在《明天》中描写单四嫂子的四个字全然概括:粗笨女人。在书中看来,这些粗笨女人的形象总是共通的。

首先,她们的出场都脱离不开自己的孩子,不写孩子的便脱离不开丈夫、不写丈夫的便脱离不开家庭。也是由于家庭,让她们的苦难深刻而难以化解。这家庭的分量将她们身上美好的情感、柔和的面貌都碾没了,单单是维持生计就够艰难的了,脑中也不留什么空间给她们思考别的什么东西,只能顺着社会的大流走。而这社会的大流,在鲁迅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就是深深刻在人脑子里的吃人的封建教条。男人用这教条压迫女人,女人也顺从地把头脑交给男人控制。在这样的压迫中,“家庭”这个词也变了原来的味道,它作为封建礼教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存在,因此在一个可以长久封建家庭中,在男男女女之间看不见那些温存的亲情。《阿Q正传》的第四章名叫“爱情的悲剧”,但读来却感受不到一点爱情。那些被人们歌颂的情感,那些温存的、被那是世上大多数女子当成生命的爱情,在这里被阿Q这么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而在这边又要搬出男人的地位来了:说得上权贵的男人明媒正娶,走的是合乎立法的封建礼教;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就依靠着这套理论满足自己的私欲。不论是哪一方,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传宗接代,都是为了子嗣。由此看来,封建礼教是在没有情感的情况下代替情感作为家庭的维系存在的,由婚姻两方共同坚信,共同坚守,以传宗接代为唯一目标。因此这些柔弱地,把封建礼教刻在骨子里的女人们,对于孩子的看重都是一脉相承的。那些让人落泪的,像是单四嫂子、华大妈救孩子,求仙问药,吃人血馒头,在墓前哭喊,或者空呆呆地落不下一滴泪;也有丑陋得让人厌弃的,九斤老太、七斤嫂、六斤甚至以出生时的斤两被人叫一辈子,九斤老太一直挂在嘴边的“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因为斤两哀叹这孩子的质量一代一代地差下去,像是把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哀叹带着不满继续传给她的儿媳一般;那些富足的,像是买白兔的三太太生了孩子,买白兔倒也含着希望自己能让家族更加繁盛的意味;那些家庭不算太好的,像是方玄绰的太太,在家中维持生计,低眉顺眼地向丈夫讨要孩子上学堂的学费,却换来丈夫的不耐烦。她们的生活中除了家庭、孩子、繁衍下一代便没有其他。家庭崩塌后,或许便会像单四嫂子一般,“他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只是在没有感情的家庭中,到底是女子多受了不少罪,尽管她们没有说出口。无论是男是女,对不喜爱的人到底没有好脸色看,只是因为男尊女卑、妻从夫纲等数不清的原因,在家庭中不敢摆出什么脸色。也因为丈夫的浅薄,以起码的相敬如宾也做不到。《端午节》中的方太太一幅贤良淑德的模样,尽心操持着家务,为丈夫分忧。可丈夫叫她也只是一个“喂”,原因是“他们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太太并无学名或雅号,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称呼了,照老例虽然也可以叫做‘太太’,但他又不愿意太守旧,于是就发明了一个‘喂’字”在妻子向他和声和气地说明,为什么饭少了时,方玄绰也是气势汹汹,尽管是自己没赚到钱,也不抱怨世道,定要说是方太太“你看,还说教书的要薪水是卑鄙哩。这种东西似乎连人要吃饭,饭要米做,米要钱买这一点粗浅事情都不知道······”方玄绰是在外教书的先生,坐在家中,薪水没领到,家中没饭吃,也会气定神闲地让妻子赊一瓶莲花白,抓起《尝试集》在床上躺着看。丈夫受了苦还能跑到书里躲一躲,那么作为贤良的妻子,一面静静地受着丈夫的气,一面又无处可躲。因为丈夫是新思想的传播者,所以方太太在一众粗笨女人中算是离新思想最近的一个。但因为丈夫仍将家庭以封建方式维持,将自己看作家中权力的顶端,这新思想并没有真正改变她丈夫的想法,因而也无从改变她。在毫无怨言、辛勤操持家务这一点上,她比她浅薄的丈夫要更令人敬佩。

而那些在社会上行走着,为孩子为家庭讨生活的女人比在深闺中静坐着,靠男人的权贵体会岁月静好的女人们更加悲惨,正是因为经济实力的差距,她们除了要接受除了后者也同样接受的封建礼教的摧残,还要腾出一只手接受那些来自于同样被封建礼教压迫着的人滋生出的恶意来。那恶意,简单地概括,就是女子因为失去了可以作为靠山的男人,那社会上的男子和女子便都能为所欲为地欺侮她了。那吴妈作为赵家的佣人,便不由得阿Q欺辱,一句“我跟你困觉”也是说不得的;可是那个小尼姑,被阿Q上手摸头皮、捏脸颊,却也只能远远地听着酒店里的人得意的笑声哭。像单四嫂子这样带着一个孩子的女子更是好欺侮了,阿五的帮忙反倒是打着帮忙的旗号占便宜。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粗笨女人都像上文写得那样柔弱无力,只是那些性格烈的都将自己的刚强之处用来排挤别人了。鲁迅笔下的七斤嫂就算是一个泼妇。她一生气,便是骂天骂地,骂劝架的八一嫂,骂丈夫,骂来骂去甚至骂到了来添饭的六斤身上。而她骂的这一句也是相当有意思:“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同时还用筷子插在伊的双丫中间。她不仅将怒气迁到了孙女身上,还将一句最难听的话送给了这个无辜的小姑娘。而在这同时,她也无意识地将家庭的等级地位传达给了这个小姑娘,将这个世上最粗野的一面毫无顾忌地一股脑吐给她。告诉她,这个家庭里长辈永远在她之上,她难以反抗。但同时又给了她另一条出路:粗鲁地活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泼妇,用暴力在这个世上为自己取得一席之地。

多么无奈。

然而也不缺希望。比如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写的,到底还有好心人在,愿意冒险帮助他人。还有剪发的女学生,在《头发的故事》中传播开去。但是文章里又这样说道: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哪里?工读么,工厂在哪里?”

“仍要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痛苦一生世!”

真实是应了自序里写的:“现在你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人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认为对得起他们么?

在那时,这些粗笨女人幸福地昏睡着,因此对痛苦不曾清醒地反抗;而反抗的,也大都被昏昏沉沉的空气熏晕。而在百年以内的,那个小说以外的真实世界,秋瑾因为清醒而被杀。鲁迅在小说中把她写作了“夏瑜”,是一个男子,是夏四奶奶的孩子,是一个少爷。为什么不干脆写她是一位清醒的女革命党人呢?为什么不为“她”书写呢?我想是因为一个男人变得清醒已经不被世间所容,更何况是一个女子。

这个女子,这个清醒的女子并不被看作是人。施加在她身上的刑法会被指责不够严重,会引起那些男人的耻笑。阿Q会蹦出来昏昏沉沉地想:女人就是要勾引男人······

因为她是女子,反而她没办法叫醒昏睡的男人。

因为她们是女子,在由于封建礼教塑造而成的恶意大同小异,但生来便背负着比男人更沉重的负担。

也多亏了那些清醒着呐喊的人,能让百年后的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百年前,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女子的疼痛,由此变得更加清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人没修养的18种刺眼表现
《鲁迅文集》
男人圆谎心无奈
《朱安传》|婚姻失败时,你和人生幸福的距离,差了一个张幼仪
关于鲁迅的妻子朱安的资料
林徽因——万古人间四月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