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苗由来

石朝江

三苗或三苗国,是苗族继九黎之后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九黎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三苗活动在长江中下游。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民族心史记载和学人考证,逐鹿中原,涿鹿大战,九黎部族惨败,其首领蚩尤被擒杀,九黎一部分融入了黄帝族,一部分向南方迁移,来到了长江流域,这里北是云梦大泽,南有三湘两湖,九黎后裔充分发挥良渚文化和文明之能,把稻谷农业的生产技术与治水经验带给这片土地。一面从事农耕生产,饲养畜牧;一面把蚩尤遗下的五兵,刀、剑、弓、戟、大弩,随时讲习,以保护族群自身安全。

在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发展后,至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强盛了起来,建立起历史上著名的强大部落联盟或国家,这就是“三苗”或“三苗国”。“三苗”是苗族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三苗”以苗族族群为主体,也包涵有其他一些小的部落族群。

史籍《尚书》、《史记》、《帝王世纪》、《吕世春秋》、《孟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礼记》、《竹书纪年》、《穆天子传》、《淮南子》、《孙卿子》、《随巢子》、《盐田论》、《说苑》、《通鉴外史》等上百种历史文献,对三苗或三苗国都有记载。

一、史籍记载三苗为九黎之后

中国史籍记载和学人考证,三苗为九黎之后、九黎之裔。

《尚书·吕刑》载:“三苗,九黎之后。”郑玄注:“苗民,谓九黎之裔也”韦昭曰:“三苗,九黎之后,高辛氏衰,三苗为乱。”

《礼记·缁衣正义》:“苗民,谓九黎之君也……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伐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

《尚书·大禹谟》:“苗民作五虐之刑,皇帝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谓尧初诛三苗。舜典云窜三苗于三危,谓舜君摄之时,投窜之也。舜典又云庶积咸熙,分北三苗,谓舜即位之后,往徙三苗也。今复不率命,命禹徂征之,是三苗之民数于王诛事。禹率众征之,犹尚逆命,即三苗是诸侯之君而谓之民者,以其顽愚,号之为民。”

郑玄曰:“苗民谓九黎之裔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臣尧,又窜之。后禹摄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之。”

《国语·楚语下》:“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 吴韦昭注曰:“三苗九黎之后也。”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注曰:“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又彭蠡。”

《集解》引马融云:“三苗,国名也。”

上述资料告诉我们,三苗部落源于九黎部落。三苗是九黎之后,三苗存在于尧、舜、禹时代,九黎存在于炎、黄、蚩时代,九黎为先,三苗为后。诚如梁启超在《太古三代载记》中所说:“三苗、九黎,一族两名。”

伍新福、龙伯亚在《苗族史》中大量引用史料后说:“这就更明确肯定,三苗、苗民是蚩尤九黎之后,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显然,三苗和三苗国,就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在同炎、黄部落集团争逐失败后,向南退却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一个新的部落联盟。

徐晓光等著的《苗族习惯法研究》考证说:“九黎战败后,大伤元气。一部分成为黄帝族的俘虏,后融合于夏族;另一部分渡河南下,聚居于江淮一带,称为'三苗’、'有苗’或'苗民’”。

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也考证说:“三苗部落主要起源于九黎部落。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打败后,其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并建立了三苗国。”

侯哲安在《中国南方古代传说人物考》中也考证说:“三苗是伏羲女娲之后处于南部的一支。他们在我国南方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曾加入过中原地区的华夏联盟,又与中原几个部落联盟发生过斗争。三苗经过战争失败以后,一部份成为汉族的成员,大部份流入南方各个地区,与今日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在族源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

李玉洁教授在《中国古史传说的英雄时代》中也说:《战国策·魏二》云:“黄帝战于涿鹿之野,而西戎之兵不至。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赴。”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之野,西戎之兵不来帮助黄帝,因为炎帝是西方发祥的部族,西戎之兵与炎帝关系密切。而当禹攻伐三苗时,东夷之民也不来帮助后禹,因为三苗与东夷部族关系太密切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华夏族在与东夷部族的斗争中,三苗总是同东夷部族在一起。这证明了东夷与三苗南蛮是同源的,这个源就是“东蒙”和“九黎”。三苗和南蛮是“东蒙”“九黎”逐鹿中原失败后南下的那一部分的后裔,东夷则是“东蒙”“九黎”未参战留在原地的那一部分的后裔,后来全部融入华夏集中去了。

针对学界有把“三苗”与“九黎”混同于一个时代,认为九黎就是三苗,三苗也就是九黎。著名的苗族史学家伍新福教授在《评论与考辨》中强调说:“从各种文献资料看,九黎是九黎,三苗是三苗,二者有联系,故又有黎苗之称。但他们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九黎在前,三苗在后,三苗是九黎部落成员的后裔在新的地域组成的新的部落集团……从史实看,它们各自确实是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时代。

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是同炎、黄部落集团争逐于华北平原,遂有涿鹿之战,即蚩尤九黎与炎、黄部落同时代;而三苗兴起于尧、舜时代,是当时华夏集团在南方的劲敌,成为舜、禹屡次进行征伐的对象。蚩尤九黎既然与黄帝同时,而三四百年以后的尧、舜时才出现三苗,那么三苗又如何能与九黎同处于一个时代呢?”

由此可见,“三苗”与“九黎”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苗”是“九黎”之后,是“九黎”之裔。“九黎”与“炎黄”同时代,生活于黄河流域;“三苗”与“尧舜禹”同时代,生活于长江流域。“三苗”是“九黎”余部退至长江流域建立起来的强大部落联盟。

二、史籍记载三苗之名称

史籍多说三苗是国名。

《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三苗国”。郭璞注曰:“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

《山海经》云:“三苗国在赤水东”。郝懿行亦云:“三苗国”。

《尚书·孔传》载:“三苗国名”、“三苗之国”,或曰“三苗之君”、“三苗之主”。

《尚书·正义》云:“三苗诸侯之君”。

《史记·五帝本纪》马融曰:三苗“国名也”。

《博物志》云:“三苗,国名”。

《国语·周语》载:“黎苗之王”。

《战国策》注曰:“罐兜、三苗皆国名”。

《淮南子》高谚语云:“三苗国名”。许慎注:“三苗之国”。

孔安国传云:“三苗,国名……”。

也有史籍称三苗为诸侯的。

 《尚书·正义》:“三苗诸侯之君”。

《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曰:“所窜之苗为西裔诸侯者”。

《通志略·氏族》注曰:“后为侯国因民焉”。

孔安国传云:“三苗,国名……为诸侯”。

还有史籍称三苗系氏族名。

 《尚书》载:“三苗之氏”。

《汉书·地理志》师古注曰:“三苗本有苗氏之族”。

《通志略·氏族》载:“三苗氏……”。注曰:“以名为氏……三苗”。

《路史》载:“罐兜……生三苗氏”。

《竹书纪年》曰:“有苗氏负固又服”。

《神异经》曰:“西荒之中有人焉……名为苗氏、苗民”。

从以上文献记载看,所谓国名、诸侯、氏族实际上并不矛盾。三苗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长(贯穿于尧、舜、禹时期),原为氏族,后来发展成为部落,进而又组成大的部落联盟。三苗可能曾加入过华夏联盟,所以三苗又被称为诸侯。至于称三苗之国,古国与今之国不同。据《说文》,“古时境内之封,郊内之都及诸侯所食邑,皆谓之国或邦。”

梁聚五在《苗族发展史》中考证说:“九黎为国名……假使九黎不是国家,哪里还会有君呢?不过史前的所谓君,却带有很浓厚的部落酋长性罢了。至于三苗,也同样是国名,而且是九黎的后身……三苗国民,一面抗战,一面垦荒。”

王光镐在《论楚国的始称国年代》中认为,一般来说,古史研究中“国”的内涵有二:一种是广义的、传统史学中惯常使用的概念。如《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夏本纪》称夏禹时“万国为治”。《帝王世纪》称“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凡此一类的国谓中,除了后来的部分逐渐跨入阶级社会大门外,当然相当程度上包括了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胞族集团甚至氏族集团在内。对此类上古时期的国属,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作的精辟论证,可确定其最近限度的标准—有完整族体、专门区划、特定名称、族内酋长的部族共同体。另外一种概念则是狭义的、特指阶级社会所派生的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它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无疑与前者有差质的差异。

由此可见,“三苗”称国就不足为奇了。更何况,《十三经注疏》云:“三苗之国君习蚩尤之恶……而更制重法,惟作五虐之刑,乃言曰此得法也。”“苗君久行虐刑,民惯见乱政,习以为常。”“此灭苗民在尧之初兴,使无世位于下国。”可见,三苗之君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此时的三苗实质上已构成了最初的国家雏型或框架。

所谓三苗之三,注中《述学·内篇》释三九,即多的意思。我国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最多,三为最神秘,三光、三才、三纲、三宝、三元、三品、三身、三世、三官大帝等等。可以推想三苗已是一个大部落联盟,包括了若干氏族部落。三苗族既称诸侯,又称国,还有三苗之君,说明三苗社会经济的程度以比较高,否则就不会谓之为“国”了。

三、史籍记载三苗之首领

三苗既谓之为“国”或部落联盟,必有其王或首领。史籍记载三苗的主要首领为罐兜。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罐兜之国”。

《三海经·海外南经》云:罐头国或曰罐朵国。”郭璞曰:“罐兜,尧臣”。

《尚书正义》引杜预言:“三苗亦应是诸夏之国入仕王朝者也。”

《路史》载:“罐兜……生三苗氏”。

《战国策·秦策》姚宏注本:“尧伐罐兜……”

《荀子·议兵》:“是以尧伐罐兜……”

 由此可以看出,三苗集团的首领为罐兜。尧伐三苗即是罐兜。在尧的部落联盟中,罐兜可能曾代表三苗参加了联盟议事会,故又称罐兜为尧臣。还有“三苗亦应是诸夏之国入仕王朝者也。”

伍新福考证说:作为三苗集团的成员罐兜族,在苗、瑶民族中留下不少遗迹。如古代即是“苗蛮”聚居地的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原大庸县)有崇山。据记载,罐兜墓在崇山,舜放罐兜于此,死后遂葬于山上。崇山绝顶有巨垄,相传为罐兜冢。又据传说,大庸崇山还有“罐兜庙”、“罐兜鼎”等遗迹遗物。在至今仍为苗族主要聚居区的花垣县,也有崇山,明代曾于此设崇山卫。在湘西苗族中姓石的支系,苗姓叫“仡罐”,其中大石的苗姓更直接叫“罐兜”,他们奉罐兜为自己的祖神。

侯绍庄、史继中、翁家烈著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中说:“三苗中的另一部分,在首领罐兜的率领下,被放于崇山。崇山据唐杜佑《通典·州郡》,明邝露《赤雅》,以及清顾禹《读史方舆纪要》,在今湖南大庸县西南。”[11]

蔡盛炽在《论苗族开发川东南的贡献》中说:“1985年,彭水郁山发现有罐兜'人面鸟喙,杖翼而行’的画像砖,它证实了郁山盐丹的开发,与被放逐于崇山'以变南蛮’的罐兜部落有关。将有罐兜图像的画像砖砌成墓室,不仅证明墓主人系罐兜部落的首领,而且也证明苗族先民们由于开发了郁山盐丹而变得进步和强大了……罐兜是尚红的部落,他们流入川东南后,开釆丹砂。丹砂作为一种矿物染料,它的红色远比'染以草实’的红色鲜艳、持久。因此,川东南成为红苗的发祥地。”

也就是说,现今东部方言苗族直接认“罐兜”为祖先,与史籍记载三苗首领为罐兜,尧或舜“放罐兜于崇山” 相吻合。

此外,三苗首领还有共工说、祝融说、康回说等,笔者认为,都不足为信。但深入研究,积极探讨总是好的。

END

 

小编 | miaozuwhg

来源:民族哲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魁隗氏炎帝九世夸父王鬼方族鬼猴图腾
蚩尤九黎部落的创造发明在当时有多牛?
蚩尤是黄帝之子?历史文献整理不能以讹传讹!
上古小讲堂:苗族壮族的先祖
重庆苗族的起源
三苗简史:我本强人,奈何成蛮?说起来都是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