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钩沉于兹山

 

刘庆亮

 

于兹山坐落于邹平县城南部,是山东长白山的北端余脉。整座山呈三角金字塔形状,是1.4亿年前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第三期火山喷发遗留的一个典型火山锥。清朝“一代诗宗”王渔洋在《蚕尾续文》中对于兹山的区位做过记述:“长白大谷之东,南北两峰呀然中开,有小山突起,当绾彀之口,曰于兹山。”宇宙洪荒,沧海桑田,千百年来,于兹山经历了漫长的文明繁衍。拂去岁月的铅华,让我们回首探寻于兹山背后的历史足迹。

一、于兹仙人的神话传说

于兹山因何得名?旧版《邹平县志》说:“于兹山,城南十里,屏列三峰,秀入云表……上有于兹仙人祠”,“于兹山因于兹仙人而名”。

于兹仙人的神话传说,唐朝邹平籍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古时候,有一个神仙扮作僧人在山上的庙里修行,名称于兹,他修行的庙后人称作“于兹仙人祠”。王渔洋在《长白山录》中也记载说:“于兹山与长白断而复连,上有于兹仙翁祠。”

二、于兹山奇珍的故事

据《尚书大传》记载,古时候于兹山上有一种珍奇的动物叫“虞”,浑身的毛皮金光闪闪,尾巴很长,尾端生还有一个艳丽无比的绒球。商朝末年,西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遭到奸佞诬陷,被商纣王不分青红皂白地囚禁到河南羑里。大臣散宜生等人焦急万分,千方百计营救姬昌。商纣王和他宠幸的妲己喜欢珍奇异宝,他们就计划四处寻宝来疏通关系。可是什么样的宝物能打动妲己和纣王呢?这时候,散宜生听说东方的於陵国于兹山上有一种极为罕见的动物叫“虞”,奇艳无比,只是没人见过,如果能淘到这种宝物,估计商纣王一定会喜欢。散宜生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商纣王的封锁,骑快马从中国西部的西岐(今陕西省岐山县,周人发祥之地),不辞辛苦,日夜兼程,千里迢迢来到於陵国(今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向於陵王逢伯陵求援。於陵王早就听说过散宜生的大名,于是赶紧派人来到于兹山,特意挑选了一只最漂亮的虞送给他。散宜生千恩万谢,告辞上路,匆匆赶往商朝国都朝歌去献宝救人。商纣王看到美丽的于兹山奇珍之后,十分高兴,立即释放了周文王。周文王回到西岐,和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励精图治,前赴后继,联络天下诸侯,最后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建立西周政权,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三、于兹山下的夫于族、夫于国和夫于邑

夏商时期,山东的方国众多,有史可查的就有135国之多,在邹平地区的主要有邹侯国、於陵国和夫于国等,在这一带居住的主要部族有:有虞氏、有逢氏、夫于氏、於馀氏等。

当时,山东周围地区的部族被称为夷人,夷人主要有九个部落,简称九夷。九夷中有个部落叫鸟夷,邹平一带的凫臾和於陵就是鸟夷中的两个族群,凫臾又称浮渝、扶馀、夫于。凫是一种水鸟,俗名野鸭。凫臾族以凫鸟为图腾,他们建立的方国就叫凫臾国。《字汇补》云:“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于也。”

夫于族最早的发祥地就是于兹山南麓的夫于古城(今邹平县西董镇夫村)。后来,於陵国的有逢氏崛起,在残酷的部落战争中,夫于国遭到惨败,由此衰落下去,夫于古城也就失去了区域中心的地位。夫于族人被迫南北迁徙,其中大部分向北迁徙至松花江、鸭绿江一带,逐渐强大起来,建立扶余国。扶余国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一说为肃慎族系的勿吉所灭)为止,历时约800年。扶余国后来发展成为四个国家:北扶余,东扶余,卒本扶余(即高句丽)和南扶余(即百济)。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余。直到金代,“扶余”才逐渐从史书中逐渐消失。扶余人大部分融入渤海国,一小部分融入女真族与高句丽族。今天吉林省有个扶余县,这就是古扶余国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记。

春秋时期,夫于古城成为“齐公子子周采邑”,称为“夫于邑”。《左传》记载,昭公十年,齐国的陈桓子接受晏婴的建议,把公子子周封到夫于。康熙《长山县志》载:“夫于邑,在县西南三十里夫村。”一直到今天,“夫村”的地名依然存在,这是从凫臾族、夫于国、夫于邑一脉传承下来的历史信息。

秦汉以后,夫于邑败落,仅有地方机构“亭”的建制(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类似于今天的办事处)。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杜预在《左传》注解中说:“夫于,济南於陵县西北有于亭。”

清代刑部尚书王渔洋的家族在于兹山南麓的夫于邑故地建有别墅,他晚年回乡后将别墅命名为“夫于草堂”。王渔洋在《古夫于亭杂录》中说:“(于兹)山上有古夫于亭,因以名之。”他曾经长期在此居住,并在此间写有《夫于草堂集》、《古夫于亭杂录》和《香祖笔记》等著作。

四、古代吟诵于兹山的诗文

有关于兹山的现存诗文中,数量最多的当属清朝初年的张实居。张实居,字宾公,别号萧亭,是王渔洋的内兄,为官宦世家子弟。祖父张延登,明万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职,父亲张万钟曾任浙江府推官。张实居生于邹平城里,时值清兵南下,战争频仍,张实居因家庭背景不愿迎合世俗,混迹宦海,随在摩诃峰北大谷中建“采芝山堂”,逃离尘世,以山水自娱。长白山千变万幻的奇妙景色,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每天携酒出游,临等把盏,情感所至,信手挥洒,高声吟诵,空谷传响。其诗作结集为《萧亭诗集》,受到诗坛重视,成为清代隐逸派山水诗人之一。郎廷怀、刘大勤将他的《答诗问》与王渔洋、张笃庆的诗合编为《诗友传诗录》、《续录》二书,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现抄录张实居吟咏于兹山的四首诗如下:

《于兹仙人洞》:忆昔来仙子,修真住此山。丹成何日去,遗迹白云间。涧草犹充药,岩花可驻颜。松巅孤白鹤,疑是化身还。

《于兹山怀古》:窈窕于兹列翠岑,中藏玉洞白云深。仙人此日知何处,秋草茫茫不可寻。

《长白竹枝词之九》:于兹北与虎岩齐,右枕平沙左一溪。每到三月春风里,儿童结伴拾山鸡。

《于兹山》:长白山尽处,孤峰见于兹。拔地无余势,凌空不留奇。杰立剑锋峭,侧看莲萼欹。其上宿叆叇,其下饶涟漪。霭霭岚气静,凄凄秋色滋。对此世外景,照我太古姿。徘徊明月下,凉风吹桂枝。

咏颂于兹山的诗人中还有成兆丰。他是邹平人,清乾隆进士,曾为山东高唐州学正,有《竹斋集》诗文四卷传世。其中也有一首《于兹山》:寒山高与印台齐,下有清流是黛溪。记得年年寒食节,杏花坞里听鸣鸡。

王渔洋作为清朝的诗坛领袖,不仅著有《长白山录》一书,还在其他著作中多次介绍长白山和于兹山。他有一首《题夫于草堂》,可见功力非凡:子仲逃名处,夫子有旧亭。蠜头山簇簇,鱼子水冷冷。高枕莲花漏,焚香贝叶经。衰迟返初服,为谢草堂灵。

 

参考书目:

郭济生《山东长白山》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1年版

郭济生《周村历史名人》   2002年版

民国版《邹平县志》       山东省图书馆、邹平县政协2009年12月印

伊丕聪《王渔洋先生年谱》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曲延庆《邹平通史》       中华书局1995年版

王红《於陵故城简史考略》

《山东省惠民地区标准地名手册》1986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於陵
长白山题咏集
范仲淹和长山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 卷一 ---- 卷四
扶余国
邹牟王赋【关东老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