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苕木匠读《舜典》(45): 藏不住的尾巴

第二节 藏不住的尾巴

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九。共九篇,槀饫

本书开篇时曾引用过一段《西游记》中的描述,以说明《尧典》的时代背景。现在再来引一段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精彩片断,以解读附在《舜典》后的那一段莫明其妙的话。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后被天兵天将追捕,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变小鸟、变鱼,变蛇……都被二郎神识破,情急之下就变了这么一座小庙,最后还是露了馅。问题就出在他的尾巴没有处理好。这可不是吴承恩开玩笑啊,是真事。附在《舜典》的这句“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九。共九篇,槀饫。”就正是孙悟空当年没有处理好的那条尾巴。

这句话出自于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合成版的《今文尚书》中没有。而且我们现在读到的译本中大多把这句话删掉了,即使保留下来也没把它当正文,大多会解释说:这是《尚书》己经遗失的《汩作》、《九共》和《槀饫》的序。或者说:这句话不属于《舜典》正文,只是孔子为《尚书》中另外几篇己经遗失的文章写的《序》,孔安国不知放到哪里好,就随便附在这里了。也因此,这句话一般会被断句成如下的样子:

“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九共》九篇、《槀饫》

问题是史书中不仅找不到《汩作》、《九共》和《槀饫》这些书,清之前的文献中连这几个篇名也是没有的。而且与孙悟空的尾巴放的不是地方一样,《尧典》与《舜典》中的《孔序》也都是放在正文前,哪有放在正文后的呢?而且偏偏是附在《舜典》的后面呢?所以对这段话可不要随便放过。你仔细读一下后就会发现,原来它属于《舜典》的正文,而且正是交待帝舜晚年生活,交待帝舜年表中失踪的那二十年。是有人想伪造历史,想把我们弄糊涂,而故意将它掐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吧?

”字的繁体写作“釐”。金文写作“   ”。很形象的一个字。右边是一只手握着教鞭“   ”,教下面的“ 子 ”学习象征太阳每年的二分二至时日出日落角度的“*”字符。中间指向字符的箭头“↖”是表示小孩子注视的方向。所以,“厘”字的本义就是教孩子们学习太阳的运行规律。学习这个规律是为了知时节后去引导民众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厘”字又引申出道理、治理、改变等义。

“帝厘下土”的意思是:“帝舜将天道的运行规律传授给下面的民众。”

“方”:遵守规矩者。

“设”字从“言”,从“殳”。“殳”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也是象征权力的权杖。以此,“设”字的本义当为:“讲述礼仪及权力的规范”。引申为制定、建立、开设、等义。这里指“方”们对帝舜的尊重。

“居”:居所。指帝舜晚年的居住地。

“方设居方”的意思是:“下面受到良好教育的民众,依然保持对帝舜的尊重。所以他选择在这些拥护者中定居下来。”

“方”字是指下层的民众。与前文“陟方乃死”中的那个“方”指的是同一类人。所以,这句话传达出的信息有两个:一是帝舜晚年居住地不在朝廷,而是在下层;二是其周边的民众还是拥护他的。下一句的“别生分类”进一步证实了这两点。

“别”:分别。

“生”:本义为植物的生长,被借用为指从事农业生产者。

“类”字的繁体写作“”。从“米”,从“犬”,从“页”。“米”即去皮后的粮食。“犬”即狗。但《说文》及秦汉后出土文献中的“犬”字常写作“   ”,像人抗着锄头类生产工具。意思应当是指服从的劳动者。“页”字的甲骨文写作“   ”,呈跪姿的人抗着一个大脑袋,头人、首领的意思。以此,“类”字的本义当为:“头人所领导下的种粮者。”

“别生分类”的意思是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和官员们都发生了分裂。”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的支持老王帝舜,有的支持新王帝禹。

“作”字的金文与“乍”同,象耕地之形,本义为开始耕地。引申为产生、兴起、始、起、创作、培育等义。

“汩”字与“汨”字长得很像,放在一起也难得分清。前者从“曰”,说话的意思。后者从“日”,太阳的意思。从“日(太阳)”的“汩”字是水名,属湘江支系,发源于江西的修水和湖南的平江,以下游的罗水合并后在汩罗市汇入洞庭湖。这里的“汩”字是从“曰(说)”的“汩”。讲述水的意思。也就是讲述季节的气象规律。所以,《说文》说:“汩,治水也。”所谓“治水”,并不是说抗洪,而是讲述天象与季节性降雨的意思。“治”字从“水”,从“台”。“台”字从“厶”,从“口”。说云的意思。

“九”字我们在“远古的密码”一章中解释过了,本义为“阳气始生”。被借用为冬至日的名称,引申为指冬至后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相当于现在的“春”这个概念。这里指以冬至日为起点的历法。

“作汩作九”的意思是:“耕作以所讲述的雨季为时点,耕作以冬至日(九)为起点的历法为依据。”

“共”字的金文为双手各举一个“十”字,共同遵从天道(十)的规则之义。

“篇”字从“竹”,从“扁”(户、册。)意思是:以竹为材料制作的送给各家各户的册。这个册也就是黄历。也就是以“九”为起数的历法。

“共九篇”的意思是:“将大家都应当共同遵从的天道规则,制作成以冬至日(九)为起点的历书(竹简),送给千家万户,以作为其把握时节的依据。”

”从“高”,从“木”。也就是木制的高台。“高”字的甲骨文写作“   ”。《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什么是“台”啊?“台”字从“厶”,从“口”。“说云”的意思。所以,“高”字的本义就是观察天文星象以预测时节天象之处。包括“京”、“享”、“亭”、“亮”、“宅”等字,都与古代的观天台有关。因此,“槀”字的意思也就是“以木为材料建筑的天文台站。”这是南方的建筑特色。一可以防水;二可以防蛇类有毒动物。

“饫”字从“食”,从“夭”。“食”字的甲骨文写作“   ”。《说文》:“食,一米也。从皀,亼声。”“一米”是什么意思啊?我是没弄清楚。这个字其实是从“亼”,从“白”,从“土”。“亼”是集体的意思。“食”字的本义是:“集体遵从土地与天道的规律行事。”这样做之后,就一定可以取得丰收的成果,所以被借用来作了粮食的通称。“夭”即“天”字的变形。也就是“天”字上面表思想端正之义的那一横变成了不平的一撇。因此,“夭”字的本义是:“思想不正确的领袖”。以此,“饫”字的本义当为:“原本思想不正确的领袖领导下的民众们,也都明白了土地与天道的关系,从而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槀饫。”的意思是:“建立起木制的高台观察天文的时节,过去思想不正确的领袖领导及民众们,也就都明白了土地与天道的关系,从而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篇”与“槀”是有因果关系的。历法的准确以否,都需要由天文观察来确定和校正。在远古,天文观察是一项重大的发明,一般人不会。后来则成了权力的象征,是王权的专属,一般人不能建观天台。所以,这里的“槀”正是政权分立的标志。或者说,帝舜被帝禹夺取政权后,并没有被其消灭,也没有被软禁,而是在南方另立了一个中央,一个流亡政府,国家也因此处于分裂状态。此状态应当至少有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前一句帝舜年表中所差的那二十年。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如此,是在讲帝尧流亡岁月。而且“方设居方”告诉我们:帝舜离开了他的朝廷,定居于下面了。“别生分类”四字则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国家分裂的时期。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句话被从《舜典》正文中删除的原因了。

《论语·泰伯》说:“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说:“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正。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孔子为后世帝王们竖起了几个道德的标杆:尧、舜、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其排头兵就是尧、舜。其主要事迹就是帝位的“禅让”。如果不删除《舜典》中这最后的一段话,“禅让”如何立得起来?这些帝王的楷模如何立得起来?

又想起了唐太宗的那句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如果我们拿着的是“哈哈镜”呢?

关于《尧典》和《舜典》,我们就讲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跷”大拇指还是“翘”大拇指?
“尧”和“丘”字溯源
翘字
猜谜解字说“北”字
不择手段为“贪”
【每日一字】“臤”字,一个与管理有关的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