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经》第一句中的智慧

心经是一部让人感觉玄奥难懂的佛经,几千年以来,无数人都在研究,它里面的真正奥义,到底是什么。作为佛陀讲法的一部分,它与其他的佛经有很大区别。多数佛经,“出场”人物众多,语句反复,甚至偈语众多。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通读都很难做到,更何况全部都背诵下来。而心经行文极短,真正有心者,甚至一天,或者诵读几遍,就能背下来。


人们诵读心经的目的,是为了修行。但是心经究竟如何指导一个人修行,很多人还是不理解的。在心经的第一句话,其实就揭示了这个奥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诵读心经时,很多人习惯将注意力,集中在“照见五蕴皆空”上。这是因为,这句话揭示了修行的最终目的。当一个人能达到五蕴皆空的状态,他就算是修成了。在这种状态中,一个人不具备一切心念,不具备一切妄想执著。但是作为一个修行的人,还没有达到这种状态时,可以反复去思考它的状态,思考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但是不能以它为修行的中心,真正要以它为中心,你就错了。


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那么,作为一名修行的人,其真正目的,就是修自己,证悟自己。如何修,如何证悟,才是一名修行者,所真正应该思考的。


在第一句话中,提到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般若波罗蜜多要“行”。


众所周知,般若的梵文含义是“智慧”;波罗蜜是抵达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说,此时观自在菩萨,正在以无量智慧,思考如何才能到底涅槃的彼岸。她发现,通过入深定,让自己的智慧到达极端,就会出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五蕴皆空。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智慧达到顶端呢?


佛陀讲法四十九年,真正的教法,就是“戒、定、慧”。所谓的戒,就是通过克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心念,纠正自己的一切错的行为方式。而定,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坐。克制自己的心念,克制自己的行为,这个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还要打坐入定呢?


因为佛陀发现,一个人,仅仅只是通过克制自己的方式,总有一天,他的精神弦,会绷得很紧。物极必反,当精神弦绷得太紧的时候,就容易崩溃。为了让人既能保持克制自己的心念,又在克制的同时,能放松自己的一切,打坐就是最好的办法。


佛陀苦行六年,就是在森林里不断地打坐,吃各种苦,在各种艰苦的条件下打坐修行。最后,佛陀发现,主动找苦吃,只会让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偏激。经过六年的苦行,佛陀深深地了解这一点。于是佛陀就让自己坐得舒舒服服,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


开悟后的佛陀,更加懂得了,一个人,需要不断地去自己的妄想执著,不断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干净。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解脱,达到涅槃。


一个人有了智慧,就会思考,当你需要动用越大的智慧,所需要思考的东西,就越多。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想要让自己的智慧达到极端,就是让整个思想,全部都运转起来。恰恰在这一点上,修行与不修行的区别,就体现了出来。人的智慧大小,也出现了区别。


一个人的智慧达到极端,其实就是不动自己的心念。


因为一个人,智慧本有,法相本有。一个人所认为的智慧,只不过是在俗世间,生活得如何好,如何自在。而真正的智慧,却是认识法界的规则,也就是佛法。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佛法,怎样才能沿着它所指引的道路,达到究竟解脱。


一个人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要不断地去掉自己的心念,不断地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清净。你的思想越清净,你离观自在菩萨所开示的“五蕴皆空”就前进了一步,离究竟涅槃,也前进了一步。


整部心经的核心意义,就是让人去修,让人去行。你只有去修行,你才能真正克制自己的妄念,真正去掉自己的妄念。才能让自己,真正达到“五蕴皆空”。如果你不修行,你的妄念去不掉,你的执著去不掉,你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显露不出来,就无法抵达涅槃的彼岸。


佛教中有个典故,叫做“拈花一笑”,大概的意思,就是佛陀将自己的“无上妙法”付诸给了“心印心”的弟子摩诃迦叶(大迦叶)。众所周知,听闻佛法最多的,当属佛陀的从弟,多闻第一的阿难。佛陀为什么没有将自己的无上妙法,付诸给阿难呢?况且,阿难在佛教中的声望,甚至比大迦叶只高不低。


佛陀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大迦叶一直在修行。而阿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真正去修行。虽然阿难听闻了佛陀无数的佛法,但是始终,他对佛法的理解,没有大迦叶理解得那么深。


所以,心经的第一句话,其实就揭示了修行的真正秘密,就是要让你去修,然你去行,你才能达到五蕴皆空的目的。这与想象着自己达到五蕴皆空,有着实质的区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厌离”并非避世之学》
《心经的智慧》5丨菩萨证悟空性的方法,就在这句经文中
《金刚经》的“不住于相”
静坐入门 ------ 定真著
五百罗汉及讲解——8
18分钟读懂《金刚经》的来龙去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