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贺——呕心赋诗的苦难诗人

李贺拖着多病的身体,明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会长久,然而他怎么能甘心就这样年纪轻轻地死去呢?他的内心深处强烈地希望挣脱人世中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束缚,但是,他哪有力量与自然规律和人间势力抗争呢!挣脱束缚也只能靠梦了,靠梦来神游那没有死亡逼迫的寥廓天界,靠梦来摆脱死亡的恐惧。可是,美丽绚烂的神仙境界又难以到达,他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荆棘丛生的坟场,他无法肯定生命可以得到长存,就转而歌颂死亡的永恒,歌颂操纵生命的神秘力量。他的诸多篇章中,描写精灵鬼魅,描写阴风磷火,将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丑恶可怕的事物汇聚在一起,提炼加工出艺术美来歌颂。虽然《梦天》神仙境界已经是描写得奇伟诡谲了,只是还不大有阴森森的鬼气,那么另一首备受喜好者推崇的《秋来》则是李贺鬼诗中鬼气极重的一首: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

     古诗今译

风吹桐叶落,又是一年秋,光阴似箭,有志之士为之愁苦。残灯昏黄,蟋蟀啼叫,提醒人们置办寒衣要趁早。谁还曾看到过那一编辑书籍,能不被蠹虫所蛀蚀呢?今天夜里这样愁苦的思绪牵扯得愁肠都应该是直的了,在这萧萧冷雨中一个古代美女却来怜悯安慰我这个读书人。秋夜的坟场有鬼魂在歌唱鲍照的诗歌,鲍照的千年遗憾深埋土中。连血液都化成了碧绿之色。

主:这首诗中,我们看出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我们仿佛听到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世无知音、英雄无主忧愤愁思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我记得人们描写愁苦经常说的话是“愁肠百结”“肠一日而九回”,这个李贺却说愁得肠子都拉直了,真是惊人之语。

刘:是啊,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到觉得用在李贺身上更恰当些。我读李贺的诗,有一个绝无仅有的感触,那就是超过八句的诗我一首也不能顺畅地背下来,其他诗人的长诗诸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我都能背诵,唯独背不下来李贺的诗,我想,这也是他追求单个词句的奇绝而忽略整体的连贯所致吧。

你看,这首诗的第六句也是这样: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的香魂前来吊问我这个书客来了。从来都是活着的人凭吊死者,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自己这个不幸的生者,这也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在这首诗中,"桐风,衰灯,寒素,冷寸,秋坟,恨血”,种种凄凉的意象编织成一张阴冷的网,让人喘不过气来。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阴冥世界寻求,其结果也只有冷雨之中的香魂和秋坟之鬼,诗人在现实世界没有一个知音也没有一线希望。诗的结尾把古今诗魂互吊、幽明同悲的情思表现得有声有色,令人触目惊心又感慨无穷。不过李贺笔下的鬼魂都不具备福祸人类的能力,相反却依恋人世或靠人们祭奠来生存。所以李贺尽管将鬼魂世界写的寒气森森,但绝非令人谈之色变的恶物。他写鬼神,主要表达的还是诗人对衰老、死亡的忧虑以及人鬼永隔的悲伤,呈现的是一种凄迷的美,是对的一种美学沉思。

是什么原因让李贺的诗词句奇诡寒气森森呢,为什么那么多令人称道的名句,却很难全篇脍炙人口呢?这与李贺的人生经历、身体状况和作诗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主:正如您所说的,李贺并不是大家都熟悉的诗人,那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李贺,比如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哪的人。

据李商隐给他写的小传记载,李贺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病逝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活了27个年头。因为李贺不是正史必须记载的重要人物,所以这个年代也就是个大概。李贺的故乡是河南福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宜阳,是一片山川灵秀,平旷幽美的一块河谷,父亲名李晋肃,做过从事、县令一类的小官,但李晋肃死得早,家境不免贫寒。

主:李贺怎么就活了那么短的时间?还有,他长什么样呢?有什么画像之类的流传下来吗?

刘:历史上不胜枚举的诗人中,李贺算是寿命很短暂的一个,他只活了27虚岁,这固然与李贺的身体孱弱有关。那么,李贺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呢?当然没有传世的画像,更不会有照片,据《新唐书》上记载他是“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他自己的诗歌里说是“庞眉”“巨鼻”,也就是说李贺的鼻子特别大,眉毛又粗又长还是连在一起的,手指特别长,体型上也是骨瘦如柴的,从他十七岁就鬓发已白并且长期吃药的情形来推测,李贺的脸色还应该是苍白的。这样合起来一想,这李贺也就是拙劣的造型师的一件失败的作品。

主:真是天妒英才,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就没个健壮的身体呢?

刘:是啊。与他的长相、身体状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超人才华他15岁就与写《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李益齐名了而李益当时已经58岁了。但李贺的早逝也与他主动投身其中的呕心沥血的苦吟有关。李商隐给他写的小传中说,他经常骑着一头瘦驴,背着一个破锦囊,去野外搜集诗料,一有所得就赶紧记下来装到破锦囊中,傍晚回家再重新编织提炼,除了大醉或者吊丧的日子,每天都是如此。他的母亲看到他如此耗费心神,非常痛惜和担忧:“这孩子是要呕出心来啊”。可以说,历史上那些诗人基本上都是业余的,而这个李贺却是职业诗人,他的一生有职业的时间不到四年,大部分生活都是在这种苦吟中度过的。这种不计后果的苦吟,的确让瘦弱多病的李贺付出了极高的代价,那就是他不得不提前预支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一句一句苦吟出来的诗,读起来就是有种不连贯不完整的破碎之感。

李贺的早逝还与他比较特殊的出身有关。李贺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是唐朝的宗室,但到了他父亲这辈儿,与皇族的关系早已疏远,疏远到他需要参加科举才能获得官位,“王孙”的出身并没有给他们家带来过什么实际利益,但这不影响李贺对自己王孙身份的认定,他从心底羡慕公子贵胄的宴饮游乐生活,觉得那才是自己应得的人生权利,这就注定了他要比别的寒门士子负载更多的失落与惆怅,使他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重振家业,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病弱身体,较典型地反映李贺这种心态的是《南园》十三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南园》十三首中的第五、第六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之五

古诗今译

身为男儿为什么不跨上骏马,手执军刀, 奔赴疆场,收复大片的关山郡州。

但是,自古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又有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南园》之六

古诗今译

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一弯的破晓的残月已像当帘挂着的玉弓一样映上纱窗了。这样勤读苦吟有什么用?你看看连年征战的辽海之上,哪还用得着吟诗弄文的人悲叹秋风?

主:从这两首诗看,李贺还是满怀豪情壮志的嘛,你看,又是带吴钩,又是收复失地的,甚至还想到绘像凌烟阁当个万户侯。

刘:看起来是这样。像这第五首,乍读之下,仿佛诗人真有投笔从戎的豪情,然而,问题是李贺一向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没有一个堪于冲锋陷阵的好体格,他可依仗的只有手中的诗笔和甘心为之呕心沥血的执着,“寻章摘句老雕虫”正是他的自我写照,在这种情形下,李贺发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种高调的言辞,确实显得不着边际,没有任何实践意义,倒不如“文章何处哭秋风”的牢骚叹息来的真实。但问题是李贺明明知道做不到却不能控制住自己不去想,这种霄壤难接、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就更显得大悲大苦,甚至生死轮回般的煎熬。与这两首诗相类似的还有一首很著名的《雁门太守行》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短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古诗今译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成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甘愿为他手操宝剑血战到死!

主:从这几首诗看来。李贺所处的时代应该不是一个太平时期,这样的年代是不是也是李贺生命不长久的一个原因呢?

刘:是的,诗人的早逝相当程度上还应该归咎于那个不幸的年代。李贺出生时,“安史之乱”刚结束27年,他生活的27年中又到处是强藩交乱、兵祸频仍,曾经煌煌如日的大唐王朝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落。昔日盛世的辉煌变成了引人怀念哀悼的幻影,与日俱增的不安定情绪使人普遍感到精神空虚,盛唐文士的热情浪漫一变而为冷淡的哀伤,对于客观现实的沮丧和失望,最终导致他们盲目地区追求主观体验,中唐的社会现实,成为酝酿和萌生众多病态人格的温床。再加上李贺个人又内向孤僻,多愁善感,比较放纵自己躁动的欲念,惯于沉溺幻觉境界,健康状态也不佳,仕途的大门又决绝地把他关在门外。种种压迫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就将李贺挤压成了一棵外强中干的空竹竿。

主:古人不都是讲究学而优则仕嘛,那李贺读了这么多的书,写了这么好的诗,那他就没有想过要放弃吟诗作文,出外做点实际的事务?

刘:想过,岂止是想过,他也实际去做过。前面说过,李贺虽然是皇孙,但到他这时候已家道衰落,需要靠科举博取功名来做官了。但李贺读的书大部分是道书佛经和诗文,很少留意儒家的经世致用之术,这可能也与他自幼身体不好有关。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心思,若是我们有这样一个病弱的孩子,大概也会想:只要他能好好活下去就行,他喜欢干什么就干点什么,别逼着他读书了,更不指望他养家糊口。所以李贺就顺其自然地喜欢上了吟诗。不幸的是,李贺的父亲死得早,李贺就只好出来做事以养家糊口了。十八岁,李贺离开了家乡到了东都洛阳,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名能结交权贵,顺利地谋取官职。在东都的时候,还有过一些传闻故事。

画外音:

《新唐书·李贺传》记载,李贺少有诗名,七岁即能赋诗,引得文坛泰斗韩愈和皇甫湜前去验证,李贺当场写就《高轩过》一首,韩愈、皇甫湜看后很是赞赏,从此诗名远播。传说他在东都洛阳时诗人元稹曾经拜访过李贺,就是那个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有一日来到李贺的住处,将自己的名片投递进去,李贺看了很不以为然,说:“一个中了明经科的人来见我干什么?”原来唐朝的科举中凡是以经学入第者为明经,而以诗赋入第者为进士,如果把进士科比作今天的科班出身的话,那么明经科就类似于函授。所以李贺瞧不起元稹。李贺虽然没有像一般士子那样十年寒窗,但聪明的李贺还是考中了河南府试的第一名。

主:李贺有那么高的才华,还有像韩愈这样的人的赏识,又真才实学地考了个省状元,那进士及第还不是是板上钉钉的事,自然是顺利考中进士了。

刘:并没有考中进士,严地的来说,是他连考场都没进。有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才高于世,众必非之”,虽然不能说就是真理,但在李贺这里似乎不幸言中了。李贺的名气才华以及与韩愈的亲密关系引起了其他考生的嫉妒和恐慌,他们便挖空心思排挤李贺,终于从李贺的父亲名晋肃上找到了突破口,提出李贺应该避讳晋肃这个父名,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就是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把李贺想凭借功名振兴家业的大门咣当一声彻底关上了,虽经韩愈等人的极力辩解也无济于事,壮志凌云的李贺还是从天庭一下子就跌落到了尘埃。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关于元稹的那个故事不大可信,但假故事里未必没有真内容,起码可以透露出李贺在当时人眼里的印象,那便是才高八斗又恃才傲物,可能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前面说过的那首《致酒行》就是李贺被剥夺了进士考试资格之后的自我劝慰。

主:志在必得的李贺却意外地被剥夺了考试资格,只好灰头土脸灰心丧气地回他的河南老家,一路上内心之悲痛凄怆,自是销金蚀骨,远不是我们局外人所能够体会到的。那他后来真的像唐太宗时候的马周那样因为偶然的机遇被任用了吗?

刘:他没有马周那样的好运气,但也并非从此就一直闲在家里。因为李贺毕竟还有个“诸王孙”的出身,受荫蔽可以推荐做些小官,虽然“名讳”事件的创痛未愈,他还是奉召去长安做了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这是一个执掌朝会、祭祀和巡陵等活动仪式的调排、在百官跪拜的时候充任喊号令和引导动作的之差的杂役,这样一个委琐刻板的职位加在内心躁动活跃的李贺身上,使他异常痛苦,再加上住处也寒酸简陋封闭阻塞,他更是倍感孤独凄凉,离奇的梦境神秘的幻想,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前后不到三年时间,李贺就因病离开长安辞官回乡了,这病,当然是心病体病都有了。李贺一路上是如何苦恼自己时运不济,思想与行动严重坼裂的,现在已无法知晓,但这将近三年的宫廷生活却让他看到了唐朝的衰微,李贺把这种家国忧虑记录了下来,那便是流传很广的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金铜仙人辞汉歌》

古诗今译

已埋在茂陵的悲秋之人汉武帝刘彻,阴灵经常骑马出入汉宫看他的铜人承接仙露,可惜只能夜来夜去,天一亮就消失了踪迹。汉宫早已荒凉颓败,雕栏画栋中虽有桂花飘香,但早已没有人迹,三十六宫之中到处都是青苔。魏国官员拉着载有铜人的马车直向千里之外的洛阳进发,长安城东门的秋风又冷又硬,直射铜人的眼睛。只有汉代就照在身上的明月相伴着铜人离开汉宫,她忆起汉武帝而潸然流下铅泪。在长安道上只有凋残的兰花依依相送,如果上天有感情,上天看到这惨象也会衰老。荒凉的月色中铜人携盘独出,长安渐渐地远去,渭水的波声也越来越小。

这首诗的前面李贺写有一个小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意思是:魏明帝青龙元年的八月,下诏让宦官带着车到长安去取西汉武帝建的捧着接露水铜盘的铜人,想要放在宫殿前,宦官拆下铜盘,铜人临上车的时候,就潸然泪下。唐朝的王孙之一李贺(字长吉)就做了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这首诗中,李贺以一个铜人的角度证知了历史沧桑,曾经雄霸一时的汉武帝夜间魂游马嘶,一到天亮就杳无踪迹了,他生前建造的三十六宫同样是画栏凋敝,桂树空香,苔痕满地,再也没有从前的繁华景象了,这样的氛围已经够铜人悲伤的了。可是篡权的曹魏统治者却还要把她迁往洛阳,铜人回望时刺目的酸风,前行时满目的衰兰,耳畔是远去的波声,抬头时荒凉的残月,如此惨别,真是金石也不免落泪。这种奇绝的构思和别具匠心的景物描绘,道出了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不仅委婉而深沉地道出了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也有意无意地为强盛朝代唱出了一曲动人心魄的挽歌。

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李贺在家中病逝,临死前床边只有他的母亲和姐姐。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李贺临死的时候说天帝牌专使来招他上天,为新落成的白玉楼作记。一般认为这是李贺临终前心神迷乱时产生的幻觉,是典型的白日梦,而之歌白日梦必然在李贺的潜意识中盘踞了很久,与生命临终的紊乱体验混同起来,一起浮现。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饥寒交迫中看到的烤鹅、火炉、圣诞树和慈祥的老奶奶。李贺死在这种情境之中,我们真不知道是该为他喜悦还是为他悲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00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上):“高考”被拒,理由你想破头也想不出来
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
家国之痛,身世之悲——《金铜仙人辞汉歌》
诗鬼李贺写了一句诗, 唐朝无一人接上, 直到宋朝才现下半句
李贺:27岁已死,依旧冠绝全唐: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