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日一餐——再看自由与健康

早饭、午饭、晚饭……

打我们出生时,这三个词就刻在了我们的时间概念里——一日三餐,吃、吃、吃——如此自然而然,天经地义。

所以多数人听到一日一餐时,都会觉得怪异甚至疯狂;有些人还会不顾一切地激烈反对:人怎么可能一天只吃一餐?

人怎么可能一天要吃三餐

如果跳出自己几十年来的个人生活史,我们会发现:

人类(不只是现代智人)200多万年的进化史中,理想情况下的进食频率应该都是一日一餐(或者有些日子没有饭吃,比如偶尔两日一餐,三日一餐……);在人类学家的记录中,各种原生的采猎部落也多是一日一餐——白天采集、打猎,晚上大吃一顿(有些会把偶尔没吃完的留到第二天早上)——早上起来煎个鸡蛋?太科幻了……

即使在文明史中,也仍然有许多一日一餐的记录:

古代马其顿、斯巴达和罗马的士兵,每天只会在晚上(在营地里)大吃一顿(白天偶尔会站着吃点蔬菜等生食、冷食);穆斯林的斋月,据说是在模仿穆罕默德时期阿拉伯士兵(在北非和中东)的饮食方式;蒙古士兵在晚上扎营后才会吃饭(据说拴在马上的肉在颠簸一天后会变得很松软——鞑靼牛肉由此传统而来)……

而出于某种精神或宗教追求,长期控制用餐频率甚至完全禁食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紊乱的身体节律

是的,随着食物越来越丰富(谷物和糖越来越多),文明人逐渐地转向了一日两餐(比如中国春秋时期的人民)、三餐(比如现在的大多数人),“更文明的”人甚至开始了一日六餐……但在200万年间进化来的人类身体,远远没来得及适应这种进食频率……

和所有动物一样,人类身体遵循着严格的昼夜节律:皮质醇、睾酮、胰岛素、褪黑素、瘦素等激素(还有各种酶,比如淀粉酶)的分泌,都只(应该)在一天中特定的时候达到最高峰——影响脂肪酸和葡萄糖调控的各种因素(比如脂肪酸转运蛋白)也是,器官的活动也是。

然而现代人擅于给身体捣乱:一日三餐中的高碳水让胰岛素不得不跟着骤升骤降,这会扰乱胰岛素的自然节律(一部分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周期就是紊乱的);人造灯光(尤其是其中的蓝色波段)和晚睡(还有“夜宵”)则会扰乱褪黑素、瘦素、皮质醇的分泌,长期可能会导致瘦素抵抗(进而肥胖)。

有研究让被试者在晚上11点后才吃晚饭,发现其白天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会大幅升高。

如果不摄入那么多碳水呢?会好一些——但是一日三餐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影响还有很多……

所谓饥饿

但是一日一餐不会饿吗?

已经习惯了一日三餐,尤其是曾经有错过某顿饭的体验的人,会对饥饿有着深深的恐惧(“一日一餐”在他们听起来也许像一种自我折磨)——饥饿不是挨饿,它是正常、自然的生理过程:每天早上起来,我们就是在饥饿——这一状态本应该持续到晚上的。

让我们把“饥饿”看得更清楚一些:

首先,饥饿并非肚子空。我们听到肚子咕咕叫时,往往就认为是饿了;而其实只不过是胃和小肠空了,这和真正的饥饿感并不一样——后者来自于身体能量储备不足。在一日一餐后,你会能逐渐学会区分两者。

其次,饥饿并非饿得心慌。现代人由于长时间的高碳水摄入,其身体不再习惯代谢脂肪了——这样的身体每小时可能会消耗平均40g的葡萄糖,这样一顿饭摄入200g碳水(接近一斤馒头),也撑不到5个小时(怪不得总要吃吃吃)——当血糖水平下降,体内的糖原储存也不够时,仍然习惯于使用糖的大脑会开始恐慌:这时皮质醇水平上升,我们的心跳加快,头脑发飘,身体发抖甚至出汗——“饿得心慌”的我们只想抓起升糖快的任何东西立即吞下去。

而能有效利用脂肪和酮的人类身体,平均每小时只需要3.5~4g的糖,即使这时体内的糖储备不够,也能通过“糖异生”机制来满足这点需求量——此时还在用糖的只有红细胞、肾髓质和一部分脑组织(可能还有极少量的肌肉组织),身体的其他组织都在满足地烧着脂肪酸和酮——只要脂肪储备足够(现代人的脂肪已经远远超过了足够),我们就不会饿得心慌”——相反,你会体会到一种“很舒服的饥饿”,这是人类本该有的、健康的饥饿感;你会能逐渐适应、喜欢并享受它

即使所谓的“瘦子”,其脂肪组织也能支持其身体运作超过两周时间;历史上(直至上世纪末)更是有很多禁食超过一个月的记录。

完全适应了脂肪代谢的人体在糖异生时,生成的葡萄糖约50%来自于回收的乳酸和丙酮酸,25%来自于脂肪(甘油三酯)中的甘油,剩下的分别来自于酮体和氨基酸(主要是丙氨酸)。

最后,饥饿(只要不是饿的心慌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益的生理过程(详见下文)。

“饿着对肠道没有危害吗?”

【现代人把各种器官都拟人化了——好像它们真的会饿着,也会累着(所谓的肝脏压力”“肾脏压力)。】

消化系统需要饥饿状态——它们其实很爱干净,在消化结束后会大兴清理工程(Migrating Motor Complex),这时我们往往就会听到咕咕叫(声音更多来自小肠)——如果吃了肉,这种清理工作往往需要在饭后11个小时后才会开始,而如果我们在那之前又吃上了东西,消化系统就没有时间清理自身了——所以为了给肠道足够的打扫时间,也不能每隔上四五个小时就往身体里塞进一些东西


一日一餐下的身体

在一日一餐(所引起的饥饿)下:

血糖水平稳定胰岛素水平降低(升糖素会提高),胰岛素敏感度提高——没有四五个小时就来一次的高碳水摄入和血糖飙升,胰岛素也就不会跟着玩过山车

IGF-1水平降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奶制品中也有这种东西……——从而能够减少细胞(包括癌细胞)的增殖率,继而减少DNA的变异率和损害率,促进现有细胞的更新(而非增殖)。

mTOR通道会被抑制——mTOR会促进身体细胞的增殖,并抑制有益的自体吞噬机制

在对“秀丽线虫”的研究中发现,减少胰岛素本身就会延长其寿命。

对老鼠做的节食试验中发现,胰岛素、IGF-1mTOR(三大促生长因素)都得到抑制,这被认为与这些老鼠的寿命延长相关。

皮质醇水平也会降低——“压力也是现代人的健康祸根之一。

生长激素水平上升——促进全身组织和DNA的修复,促进脂肪代谢(肝脏生酮,身体细胞更多地燃烧脂肪酸和酮),保护身体的肌肉组织(因此在一日一餐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力量训练,仍然可以增加力量——但很难长出大块头)——它被人类看作是青春之泉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加(相反,脂多糖即LPS的受体会减少)——促进神经发生,保护神经元,强化突触——这对应着更好的思维活力、记忆力和学习力,和更慢的大脑衰老速度。

促进自体吞噬——出了问题或效率不高的细胞器(还有折叠错误的蛋白质)会被分解掉,由此而来的营养素(包括氨基酸)会被用来修复身体——这是维持身体年轻态、抵御各种疾病的重要机制。

消化系统之外的身体组织能够最优化地运行——消化本身也是耗能的过程(另外还需要副交感神经的协助才能更好地进行),在胃肠道完成清理并开始休息后,身体的其他部分才能放开手脚地征用资源(交感神经也可以兴奋起来),各处的组织修复也能全力开展起来。

人体的代谢模式会优化——身体会大幅减少葡萄糖的利用,更多地使用脂肪(脂肪酶会增加,此时会生酮),更高效率地使用蛋白质(由于自体吞噬等机制,身体会更积极地回收、循环利用蛋白质)——当我们晚饭摄入蛋白质时,身体会在睡眠时更积极地进行合成代谢(从而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肌肉量)。

增强免疫力——比如激活NF-κB(一种调节DNA转录、免疫反应的蛋白质复合体),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在很多民族的传统医学中,禁食都被看作是一种有效地治疗疾病的手段。

清理体内毒素——由于上述各种机制,身体(尤其脂肪组织)内积存的各种毒素,比如除草剂、杀虫剂、外源性激素、重金属,还有某些难以代谢的化合物(比如双酚A),都会开始被积极清理。

协助维持身体节律——我们的身体有许多生物钟,其中主生物钟位于视交叉上核内,它对眼睛接收到的光线敏感(晚上最好别见蓝光);而周边生物钟位于各种组织内,它们对进食敏感——一日一餐有助于保持周边生物钟与主生物钟的同步。

一日一餐下的我们

还没有结束呢,一日一餐还可以:

帮助清洁牙齿——每顿饭后都要漱口(讲究的人更是一日3刷)?不用,我们一天只会使用一次牙齿,然后就刷牙睡觉了……

激活我们体内的猎人本能——让我们不再饭困,保持一整天的清醒、警惕——在终日饱食的情况下,动物园里的动物都会失去锐气;而据说猎人驯隼的关键,就在于不时饿其体肤,令其保持原始的战斗力。

带来自在感——终于,我们能从吃吃吃的诅咒中解脱出来,可以一整天不用想吃什么”“去哪儿吃的问题,长时间(真的是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上。

节省时间——这个更好理解:除了少了两顿饭的时间,也少了规划、惦记那两顿饭的时间……

控制热量摄入——根本不用计算,你就能很自然地控制摄入的热量总数——如果非要统计的话,我每天好像会摄入1600卡路里左右——没有有意的控制,这是一日一餐的原始饮食(吃的都是高营养/热量比的食物)自然达到的结果。

“这样不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吗?”

应该问:一日三餐能提高的那点基础代谢率,有什么用吗?是能让你更有精力,还是让你更容易维持健康的体脂率呢?一日一餐的情况下,身体能维持正常、而非虚高的基础代谢率(你会体验到精力的提升)。

热量控制

为什么还要控制热量呢?不是说好的吃多少热量都不会胖吗?

是的,只要身体恢复了正常的代谢模式,吃多少热量都不会胖——但这并不意味着,吃多少热量都一样健康。

我们吃下的热量,如果没有储存为脂肪,那么最终会以电子的形式穿过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要么成功穿过,从而把质子泵到线粒体内膜的另一边,造成能用来生产ATP或自由热(需要瘦素来激活解耦联蛋白3)的电势;要么泄露出去,产生自由基——摄入的热量越多,相应产生的自由基就会越多——身体也就会越快地衰老。

许多试验发现,控制热量摄入能延长酵母菌和秀丽线虫3倍的寿命;可以延长果蝇2倍的寿命;老鼠的寿命也能被延长3050%(节食增加了老鼠对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抵抗力)。

在猴子和人类的身体内,控制热量也能造成在上述被试老鼠体内类似的反应:比如脂联素水平上升,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敏感度上升,炎症水平下降(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血压下降,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度下降,对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抵抗力增强……但是由于猴子能活得太长,还没有试验证实这会最终增加其寿命……(对人类还有伦理以及更多的干扰因素的问题。)

不可贪求——总是超过需求地索,即使没有立即的报应,也有长远的代价

大吃一顿

在晚上大吃一顿直至饱足是人类的天性(想想各种晚宴——释放这天性吧,用一顿大餐让精彩的一天最终安定下来——我们会觉得极其满足、安心(副交感神经系统活跃)。

“不吃早饭不会胆结石吗?”

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胆汁是身体用来消化脂肪的——如果长时间脂肪摄入过少(如农工业饮食中可能有的情况),胆汁在胆囊内长久沉积,就有可能会造成胆结石——“不吃早饭更会加重这个问题。而只要开始正常地(我还没说大量地)摄入动物脂肪,让胆汁天天流动着,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好吧,白天也可以偶尔吃点蔬菜、水果甚至淀粉类蔬菜(在不影响血糖的情况下)——尤其是你要锻炼身体时。

虽然叫“晚餐”,但还是不要太晚(比如7点钟之后)——由于褪黑素的分泌等问题,饭后至少3个小时才能好好入睡,而为了照顾身体节律,我们不能睡得太晚(比如10点钟之后)。

为了更好的消化,在饭前半小时、吃的过程中、饭后半小时内尽量别喝水。

吃饭时,建议从口味轻的(比如生的蔬菜)过渡到重的(肉类,然后是淀粉类),尽可能多一些食物种类(种类越多,饭后满足感越强)。

尽可能吃营养密度高的食物,比如内脏、蔬菜、哺乳动物的肉——这样能在摄入同等热量的情况下,摄入更多的营养素,从而能进一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并更好地支持身体的自愈机制和免疫机制。

注意吃下足够的蛋白质,这既能控制总摄入量(蛋白质是饱足感最强的),也能促进睡眠时身体的合成代谢(还有组织修复)。(有网友发现,这样即使不运动肌肉也会增长一些。)

如果要摄入淀粉(可以促进血清素分泌,从而能巩固满足感),建议放在最后,这样既能自然地限制碳水摄入量,又能延缓其消化吸收(由于已经在消化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们),降低血糖的波动。

我们会发现,在一天不进食之后,我们能(重新)感受并享受食物原本的细腻风味——我们将越来越不能忍受重口味,尤其是加工食物里的化学口味

那么要吃多少呢?

按自己的感觉来。你可能会发现,刚开始吃一点就不觉得饿了(甚至在吃的时候也还没有开始感到饿),但是还可以继续吃,直到觉得饱足(不是“撑”)或者很渴为止

如果总是喝水少,那么身体对渴就会越来越不敏感——注意白天多喝水,才能有效利用渴的信号停止进食。

不要追求在农工业饮食时常有的那种的感觉——因为那种饮食模式下身体很难获得营养上的满足,所以我们总会觉得没吃好,从而很难停下来,直到胃部严重抗议为止……

就这样,在一天的自在之后,我们可以彻底释放自己的食欲,获得真正的满足感(一日三餐远远比不上的满足感)——真正的自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生酮饮食,脂肪的4大常见误区
减肥餐怎么吃?这么吃的人,身材都暴瘦下来了!
睡前饿了怎么办?答案也许让你惊喜
多吃早餐升代谢防肥胖!你的早餐吃够了吗?
破解禁食的流言(一)禁食会降低身体代谢
逆转糖前期,减重35斤,我做对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