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术附子汤

目录

1 拼音 bái zhú fù zǐ tāng


2 概述
  白术附子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


3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即《伤寒论》方记载的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的别名。


3.1 白术附子汤的别名
  白术附子汤。


3.2 组成
  炮附子三枚,白术四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3.3 白术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初一服,其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


3.4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白术附子汤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4 《金匮要略》卷上方之白术附子汤

4.1 处方
  白术6克 附子10克(炮,去皮)甘草3克(炙)生姜4.5克(切)大枣6枚


4.2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4.3 白术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4.4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5 《永类钤方》卷十三引《济生》方之白术附子汤

5.1 处方
  白术2两,附子(炮)、茯苓(去皮)各等分


5.2 功能主治
  《永类钤方》卷十三引《济生》方之白术附子汤主治肠胃虚湿,肠鸣泄泻,或多自汗


5.3 白术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方中附子、茯苓用量,《普济方》引作“各一两”。


5.4 摘录《永类钤方》卷十三引《济生》


6 《医学发明》卷五方之白术附子汤


6.1 组成
  白术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苍术2两,陈皮2两,厚朴(姜制)2两,半夏(汤洗7次)2两,茯苓2两,泽泻2两,猪苓(去皮)半两,肉桂4钱。


6.2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6.3 功能主治
  《医学发明》卷五方之白术附子汤主治寒中阴盛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作中满腹胀,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隐隐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而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


6.4 白术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水3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7 参考资料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8.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89.

  ————————————————————

  篇一 : 白术附子汤--含胡希恕医案

  黄煌经方一百首之84、白术附子汤(转载)发表者:(访问人次:252)

[组成用法]

  白术40~6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

  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肢节不利、纳少、身重、便秘、尿量少、脉浮涩数。

  2.用于甘草附子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3.桂枝附子汤证而无气上冲,见小便不利、大便偏干者。

  [现代应用]

  请参阅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相关内容。

  [经验参考]

  桂枝发汗,白术止汗除肿,去桂加术,想必暗含汗多或肿甚。如许叔微治彭某,身热头痛,呃逆,自汗如洗,已数日矣。彭问:去试不数日,而疾势如此,为之奈何?先生诊曰:误服药多矣,此证当先止汗,幸无忧也。作术附汤与之,三投而汗止,五日而得愈(《伤寒九十论》)。出汗过多则可导致大便硬,止汗无疑改变大便性状。不过,就白术本身来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治大便硬,也可以治大便溏。现代名医魏龙骧即用大剂量白术治便秘,仲景之理中汤用术则是针对便溏。大便性状的不同改变在治验中都可以见到。便秘者,如刘景祺治疗一肛痒患者,全身关节疼痛,小便利,大便干,肛痒已半年,小腹经常疼痛,大便未查出虫卵。苔薄白,脉左寸关浮,尺沉紧,此乃湿邪留滞,当助阳散湿,与白术附子汤。处方: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服三剂,全身关节痛大减,肛门痒止,小腹痛减,大便已不干。继用上方加川芎、灵仙、没药,服六剂,关节疼痛消失(《经方验》)。大便于,既可以是关节疼痛的伴随症状,也可以是平素即有便秘而又新患痹症者。便溏者,如赵守真治一女患,痢愈未久,转致溏泻,一日四五次,腹中时痛,痛则手足厥冷,呕吐清涎,曾进理中汤多剂未瘥。诊之,脉微细,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长,厥痛并存。今脉微厥痛,不仅病在太阴,且证兼少阴,其病由痢转泻,固为病变之良好机转,但泻利既久,脾胃已伤,脉微而厥,则肾阳劝;复衰损。前服理中汤不应者,偏脾而遗肾耳。现以合治脾肾为宜。处方:白术,附子,生姜,红枣,甘草。用以培补脾肾,温暖肾阳。服药四剂,手足厥回,痛泻俱止。惟肢倦神疲,饮食无味,再用益脾强胃之异功散加益智仁、砂仁、山药、扁豆诸品,同时美味调补,半月遂收全功(《治验回忆录》)。由此可见,大便的改变并非本方必见证。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诚然,疼痛是本方的主证,但风盛时也可出现麻木,如《杏林医选》载汪承恩言:风中络脉肌肉血脉之间,出现肩背腰腿一处或数处麻木不仁,用祛风活血等常法,一时多难见效者,本方效应迅速。然不知其理何在,亦不可勉强曲解也。方用白术9g,熟附子6g,生姜12g,甘草3g,红枣5个。此方药虽平淡无奇而收效神速,不可忽之。并载一治验,方某,男,34岁,教师。平素喜打篮球,常汗出当风入水中。1959年7月中旬,忽得右腿麻木不仁,经用活血祛风之常法十余天无效。就诊时舌脉如常,亦无其他兼症,乃用上方3剂,初服有微汗出,3剂病愈。后世用本方也有一些化裁,如《医方简义》载白术附子汤治风湿之病,大便坚,小便利者。用方白术二钱,炮淡附子二枚,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重订严氏济生方》载白术附子治肠胃虚湿,肠鸣泻泄,或多自汗者。方用白术二两,炮附子一两,茯苓一两。为粗未,每用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并载本方治中湿,脉纲,自汗,体重。

  其实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和本方都是为风湿相搏,身体或关节疼烦而没。但因药物组成或剂量不同,所以主治也就不同。甘草附子汤疼痛最重,以关节病变为主,且因寒湿通彻表里而阻碍三焦的气化,所以有汗出、短气等症;桂枝附子汤则病邪偏重于表,所以用桂枝去芍药以调和营卫,并用大量桂枝、附子急救表里之阳,驱风镇痛。而本方则于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从主治来看,病机当为湿邪偏盛,致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证见“大便硬,小便自利”,反之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则不去桂枝,此为一方两用之法,故临证之际,务须详细问明。总而言之,本方仍属除湿蠲痹的处方。其实治湿之法很多,可根据具体见证和不同病机而灵活化裁组方,但临床约之不出发汗和利小便两大方法。如仲景书中对于湿且兼风的多从汗解,如表实则宜用麻黄加术汤;表虚则用防己黄芪汤;风湿内外俱见,则用麻杏苡甘汤;风湿相搏之中,偏阳虚在表则用桂枝附子汤;偏湿郁在里则用本方;而表里俱虚,寒湿胶结,关节疼剧则用甘草附子汤治之。阳虚补阳、正虚扶正,总以贴。切病机,利于治疗为宜。

  经方巾以药名为方名者多是为了突出该药物的重要性,本方白术、附子剂量特大,且仲景在方后有“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的自注;可知二药是除湿蠲痹的核心。这种经验也被一些医家所重视,如胡希恕说:“术、附合用为治寒湿痹痛的要药,加入适证解表剂,用以治风湿关节痛,均有捷效。如桂枝加术附汤、葛根加术附汤、越婢加术附汤等皆为常用之良方,宜注意”(《经方传真》)。

  [原文点睛]

  1.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炳,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主之。(174)

  2.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于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主之。(《金匮要略》第;篇第;十三条)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上五味,以水六升可,煮取;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注论精选]

  柯韵伯:[)若其人又兼里气不和,大便反硬,小便反利者,此非胃家实,乃脾家虚也。盖脾家实,腐秽当自去。此湿流肌肉,因脾土失职,不能制水,故大便反见燥化。不呕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濡湿之地,风气常存,故风寒相搏而不解耳。病本在脾,法当培土以胜湿,而风寒自解,故君白术以代桂枝。白术专主健脾。脾虚则湿盛而不运:湿流于内,故使大便不实;湿流于表,更能使大便不濡。脾健则能制水,水在内,能使下输膀胱而大便实;水在外,能使还入胃中而大便濡。故方末云:初服其人身如痹,三服尽,其人如冒状。此以术、附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然耳(《伤寒来苏集》)。

  曹颖甫:白术附子汤,用白术四两,取其化燥以祛肌表之湿,用附子三枚,取其善走以收逐湿之功。仍用甘草生姜大枣以助脾阳,使得从皮中而运行于肌表。一服觉身痹者,附子使人麻也。半日许再服者,惧正气之不支也。三服后其人如冒状者,阳气欲达而不得也。故必加术外更加桂四两,然后阳气进肌表而出,寒湿得从汗解,表阳既通,脾气自畅,新谷既人,陈气自除,大便之坚,正不需治耳(《伤寒发微》)。

  黄杰熙:《金匮》在“大便硬”之前尤“其人”二字;“去桂枝加白术汤”在列方处又标为“白术附子汤”,且各药皆减半药量。广义伤寒则概“六淫”外伤而言,病既久又属杂病,故两书(原来是一书)皆互用此二方治疗风湿热病。身体疼烦乃风性流动,为湿所阻之象;不能自转侧乃湿淫之象;脉浮虚而涩,浮者风,虚者阳虚,涩者湿;不呕不渴,乃不兼里证,病仍在表,故用发表祛风补阳胜湿之桂附汤治之。“若”者,承上启下之词,即上证兼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而言,此属肠胃水分偏渗下之清窍,恐造成内燥外湿,阴阳隔阻,不相交通之坏病,故去桂枝之通阳利小便,而加白术补土制水,使水液还归大肠以润大便,此观仲景方后之自注乃明(《伤寒金匮方证类解》)。

  森立之:《外台》引《近效》白术附子汤,疗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此语恐是后世运用之治验,曾治如此证而有效,故有此文,此文《近效》运用之文,而非仲景原文可知矣。宋人以此方为仲景方,以此语并非仲景语,误编人此方中也。风虚头眩者,肾气先虚,风邪遂入,水道不通,致此头重而眩苦极不可忍之证,此证风湿虽为患,以肾虚水寒为源,故用术附汤补中益气暖肌,则风湿之邪得微汗而解也。《外台》方后文为仲景旧文,可据改也(《金匮要略考注》)。

  篇二 : 大黄附子汤--含胡希恕医案

  黄煌经方一百首之80、大黄附子汤(转载)

  [组成用法]

  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

  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

  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乃以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处方:大黄[),附子,细辛。一剂,大便通,胀痛消,身热亦解(《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2集》)。

  本方是温下的代表方,但药味很少,有时也不足荡下陈寒积冷,因此后世医家对本方多有加味化裁。如《千金方》温脾汤就是本方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或桂心)变化而成,主治“久积冷热,赤白痢者”;《本事方》中温脾汤,则是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桂心、于姜、甘草、厚朴,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张氏医通》载本方治色瘅,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见身黄额上微黑,小便利,大便黑,小腹连腰下痛。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肉桂。《柳选四家医案》载张仲华治一人,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舌垢腻,脉沉实,湿痰食滞,团结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动。许学土温下之法,原从仲圣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处方:生大黄,制附子,干姜,厚朴,枳实,肉桂。胡希恕治刘某,男,36岁。左小腿部疼痛,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处方:大黄、附子、赤芍、白芍、细辛、炙甘草。二诊、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小腿仍痛,上方加苍术,再服六剂,腰强急基本痊愈,小腿部疼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发(《经方传真》)。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以本方加味治疗乳蛾,见舌苔白,舌质微红者,药为生大黄三钱、细辛三分、淡附子一钱、玄明粉三钱、姜半夏三钱、生甘草一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136)。

  本方附子、细辛、大黄相伍,当属温里通便之剂,常用于阴寒痼结、疼痛、便秘诸症。所主属阴寒实证.因此对寸:虚寒性疼痛、呕逆纳差、腹软喜按(大建中汤证)等症,即便疼痛较剧,也要慎重处方。这样的病人常常自觉恶寒、便秘、手足厥冷,并以某一侧疼痛史为剧烈。舌苔多水滑、满布灰色之痰涎;脉沉弦有力或紧弦;触按其腹则多见腹肌拘挛、腹皮张力不太强或中度稍软一些。由于方中其他药物皆比大黄剂量为大,所以相对来讲温中的作用比《千金方》温脾汤为优。若寒实胶结脐下,绕脐不止,腹痛较剧而便秘者,则可据《千金方》意,再加当归、芒硝。当然胃气虚弱、心下痞满,仍可选用《千金方》加人参之温脾汤。或仿“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意,参、朴同用亦可。总之要使方药,引临床见证相合为度。

  寒性腹痛、腹满,在临床十分常见。张仲景皆归类于“腹满寒疝宿食病”一篇中,但在临床要互相鉴别取用,不可孟浪。一般脾胃虚弱、寒饮内盛而造成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用附子粳米汤主之;若中焦虚寒,脾胃阳衰“大寒痛,上冲皮起,上下痛不可触近”,用大建中汤主之;若虚寒较久,致使痰涎水饮胶结中焦,而发腹痛,“寒气厥逆”而呕吐清涎者,可用赤丸主之;但若腹部胀痛,大便闭结,舌红苔黄者,则为肠胃实热积滞而然,可用厚朴三物汤主之;若见证比厚朴三物汤证痛、满、闭结还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若胸胁偏痛、便秘、脉紧弦者,有寒,当温下,则须用大黄附子汤主之;若里实便秘、腹痛兼表证,“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者,则用厚朴七物汤主之;若同属表里合病,但胸胁发胀、口苦、“心下满痛”而痞硬者,可用大柴胡汤主之。

  另外,本方还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看。二者都可主治痛证,但本方用大黄,偏于里实,而彼方用麻黄,偏于表实;本方附子用量三枚,所主之痛远较彼方为重。两方所主都有发热,但本方之治旨在从下而去,彼方则是振奋阳气驱邪于表。除了寒、痛以外,是否有里实之证是二者的鉴别关键。

  [原文点睛]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第十篇第十五条)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注论精选]

  尤在泾: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于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足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金匮要略心典》)。

  魏念庭:经云,肝主疏泄,开窍于两阴,胁下偏痛而便秘,其脉紧弦者,乃肝家寒热之邪结不通也。故用大黄附子细辛等,寒热并济以和之。此发热,或有形之物积于肠胃而皮肤热作,故在可下之例,未必为假热之证(《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黄杰熙:此方即附子泻心汤之变方,去苦寒之芩、连,加辛温之细辛而成,变补阳轻浮,清散膈、胃口之热邪而为温降之法。大黄人血分,清热逐瘀而降下;附子人肾通阳,而温暖十二经与脏腑,辅以细辛之辛润而润通之。此为温通法之滥觞,凡脏腑有寒凝结气,此皆可温通之,既可入血分,又可人气分,真为妙剂(《伤寒金匮方证类解》)。

  浅田宗伯:大黄附子汤主偏痛,然可不拘左右胸下各处。即自胸肋至腰痛者,劝;宜用之。但乌头桂枝汤是自腹中及于偏腹者,此方自胁下痛引于他处者也。盖大黄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如附子泻心汤、温脾汤亦然。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附子与石膏为伍亦然(《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山石神韵注:

  附子细辛 麻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汤当归四逆汤

  附子半夏 附子粳米汤

  附子芍药 真武汤 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附子干姜 四逆散 附子理中丸

  附子人参 茯苓四逆汤 人参四逆汤

  附子大黄 大黄附子汤 附子泻心汤

  附子白术 白术附子汤

  附子甘草

  附子桂枝

  附子龙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赤脚民医讲汤液经法
附子的用法
历节病
肾著汤治在脾肺;肾着汤合麻附辛治腰胯剧痛、四肢外侧麻木窜痛
​甘草附子汤治疗产后腹痛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