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墩人家》49

《三墩人家》49

三墩古镇,诸家大院,江南水乡。阳春三月,小荷微微漾波上。钱江湾畔,一波激起千层浪。杭州西湖,悠悠荡荡的一湖碧水,在一处湖汊蓦地一拐。泻进一条幽深的水巷,水巷深处,三墩人家。

被拉长的湖水,变成一条抒情的优美曲线,三墩人家的粉墙布瓦,倒映在清清的水巷中。阳光摇响水巷人家檐下的风铃,奏出温柔而又昂扬的乐章。透明的清风,掀动着水巷人家的窗帘,逗弄着阳台上含苞欲放的银茉莉。

水巷深处,乌蓬船上撑竿的姑娘,用修长的手臂轻点竹竿,在水巷溅起一圈圈热情的涟漪。竹竿轻点水波的音韵,为游人奏起一支欢迎曲,唤起游人对风帆和渔歌的记忆。水巷,就像一支永远奏鸣着生活之曲的长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韵律曲调。

雨声,古寺,佛像,经幡,木鱼声。江南水乡的温柔,山间古寺的宁静,揉碎了所有静好的时光,安然入世,温柔了时光。

小桥,流水,人家。那是二月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那是杏花春雨润万物的江南。优雅的三墩姑娘,撑着油纸伞走过小桥,望漠漠万户灯火,听轻风穿过柳树丛,雨音成诗。那诗一般的雨声,从水墨点染的江南画卷中跳脱出,一声声,散作万千琵琶语。    

一叶扁舟,一头毛驴,一个书童,古人的信念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参天地万物之造化,呈胸中之快意。

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天地之间的沟通,对于无限的延伸和扩展,儒释道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相比,古人是何等的悠闲自在和丰满。

如果说大地是一卷诗书,那么桥就是诗,是书里的插图,是单调的底色上灵动的一笔,活泼地分布于冗长的情节里。它是美的存在,它说着或长或短的历史,说着或喜或悲的故事,它的存在,承载着历史、人情与光阴,它像一个导语,引领着我们走向岁月的纵深,去触摸那一段段或丰腴或清瘦的光阴。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中国从远古到如今农耕文化的壮阔图景,这一切又是三墩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    

中国历来一直是个农业大国,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产生了农耕文化,人们的行为,生活,思想,思维,心理活动都深受其影响。

农耕文化最早来源于华夏始祖伏羲,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对大自然的天气变化,日月运行,风雨雷电,植物生长,等等都是一无所知,农事活动没有规划,生活上也是饥一顿饱一顿,伏羲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运行,植物生长,动物活动,四季更替的规律,伏羲根据这些规律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驯养家畜,获得了大丰收,生产出了大量财富,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被人们奉为神明。

后人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24节气,人们根据24节气安排农事,指导思想及其来源就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对自然界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自身实践中的感悟,总结出经验和规律,遵循这些经验和自然规律提前安排农事,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社会有序发展。

人们的日常活动,心理活动和农事活动与自然界变化密切相关,人们是参照自然界生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活动总结出经验和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日常活动。    

从自然界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种庄稼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肥水不流外人田,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井底之蛙,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对自然界仔细观察,再加上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总结出经验与规律,指导人们进行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理活动,思维过程,学说思想。

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儒道学说,他们也是从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不同。儒家侧重于建功立业,增加财富,维护社会秩序。农耕文化中有两个重要的要素:土地和人口。儒家要发展,出于农事耕种,保护土地的需要,产生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男尊女卑的家族文化。

道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为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要“道法自然。”侧重于顺其自然,不要有太多干预。就像地上长出一颗苗子,儒家希望他长成参天大树,所以需要人工干预,该施肥的要施肥,该浇水的要浇水,该修剪的要修剪,甚至该移栽还要移栽。孟母三迁就是例子。

道家则是顺其自然,是大树就长成大树,是小草就长成小草,是老鹰就天上飞,是蚂蚁就地上爬,一切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要人工干预,让其自然成长。道家讲究顺其自然,发展出了隐士,修道成仙文化。    

中医也是从农耕文化上发展而来,中草药的种植,采摘,收获,服用都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中医讲究的是预防,治未病。“冬吃萝卜夏吃姜”这个指导思想是和诗经中“未雨绸缪”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中医教人们按照时令安排饮食,起居也是和农民按照节气安排农事的指导思想也是一致的。

中国的武术也是从农耕文化发展而来,人们在农忙之余练武。“七月”中“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于公。”十二月来要集中,练武打猎仍操劳,猎取小兽归自己,大兽要向官府交。虎拳,猴拳,螳螂拳,蛇拳,五禽戏都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模仿而来。

田园生活是农耕文化的理想状态,没有战乱,没有官府的压榨,牛羊,鸡鸭,粮食,蔬菜自给自足,邻里和谐相处,一家人其乐融融。农忙之余,同族人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弹琴,唱歌,跳舞,或者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聊天,下棋,品茶。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向往的生活状态。

国人不管走到哪里,看到荒地,就想种上菜,国人喜欢去地里挖野菜,摘野果。国人讲究叶落归根,不管走多远,念念不忘故土,这都是农耕文化的基因已深入骨髓的体现。人们为什么深爱着这片土地,因为养育我们长大的文化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而这个文化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骨髓与血液。    

这一切就是农耕文明演生出来的农耕文化,几千年来,在中国土地上历久弥新。

农耕文明以土地为根本,在土地上生产,收获粮食,养育人民,畜养牲畜,还可以运用土地建筑房屋,制作陶器。拥有了土地就拥有了一切,对土地的权利意味着控制了更多的资源,对土地扩大对疆土扩张保持旺盛的追求和欲望。对土地的统治耕耘的深度和力度强烈,不容置疑,不可侵犯。土地领土疆土的争夺,是权利和资源的争夺,是统治权力的争夺。大一统的政治架构和政治制度是围绕着土地产生发展的。

而海洋文明则不完全依存土地,他们有广阔的海洋提供食物和渔业资源。如古希腊雅典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土地狭小而贫瘠,山脉丘陵为主,粮食产量低,需要依赖于海洋支撑人民的生活,土地不是主要唯一的资源,土地也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

农耕文明带来的农耕民族重视土地领土疆土的扩张意识,更重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生产,对气候对地理位置和土质肥沃程度非常关注和用心,也对生产工具、劳动力、畜力进行革新改造提升,以提高劳动效率,提升生产能力,推动生产力水平上升。农耕文明农耕民族利用土地创造价值积累财富,土地拥有者则拥有了绝对权利。    

以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举例,在古人的神话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以黄河为界,黄帝部落在北方发展,炎帝部落在南方发展。本来一开始两个部落都是通过原始的捕猎方式来维持生活,后来炎帝将前人收集的关于哪些植物可以吃的经验总结起来,他从中选出一些粮食作物尝试人工种植,从而开启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之路。

在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记载了农耕文明是由原始的捕猎为生的社会发展而来的。祖先们通过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掌握了哪些作物是可以食用的知识,然后他们再一代代地对这些作物进行人工培育,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农耕文明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被古人们所忽略了,那就是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环境将人类社会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    

大河文明也就是今天的人们所说的农耕文明,它主要的特点是以村落为社会基层,通过男耕女织发展种植业的生产方式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

海洋文明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他们本身临海、多山地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狭小的耕地面积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只好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

游牧文明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生活在草原这种适合动物生存的地区,比较典型的就是匈奴和蒙古人。

农耕文明的诞生,是先民适应自然环境做出的选择。古人们选择聚集地的时候,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水源、地势平坦、食物丰富和安全性这几点。

在那个大家只能依靠简单的工具和体力与野兽搏斗,换取生活机会的时代,祖先要想生存下去,肯定不能只依靠狩猎,这样不仅会增加人员伤亡,还会因动物大量死亡,而导致部落断掉食物来源。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种植反复获取的植物,就成了和狩猎相补充的一种食物来源。

农耕文明在当时的先进性在于,它可以保证族人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长时间生存下去。

农作物种植在土地上,只要不出意外,是可以收获几十上百倍的粮食,而且小孩和妇女也可以完成播种的工作,还不需要和野兽进行搏斗,这在当时看来就等于我们现在坐家里就可以赚钱一样快乐。    

归纳起来,农耕文化,是指主要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

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现在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
不爱农民,我们的文化就会脱离土地,因为农...
有机农业解说词
文明的脐带:农耕文化
探索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中华农耕智慧惊艳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