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尖上的民国

民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文化、穿着、住行等等个方面都与西方碰撞,随即交融。今天本来来为大家带来舌尖上的民国,民国时期有很多菜系发展到了顶峰。那时还有很多我们如今根本吃不到的菜,现在让我们回到民国,感同身受一下当时民国的精美佳肴与小吃:

冰糖葫芦

民国时期在街上卖糖葫芦的小贩

冰糖葫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吃,起源于宋朝,在民国时期很多地区都有制作冰糖葫芦独家的秘方,要说这秘方的制成的糖葫芦还是得说老北京人。原因是老北京人最先掌握了糖葫芦的简单的制作方法,继而想出秘方,在北京还有几个专门制作糖葫芦且十分有名的店铺,例如:不老泉、九龙斋。这些店铺起初只销售糖葫芦,不过名气大后,也做一些甜食类的甜点,也是备受人们喜爱。

冰糖葫芦盛行的时期还是民国,民国时期的北平(现北京)从古至今是制作糖葫芦最美味的地区,之前制作糖葫芦只是用:将山楂去核,将其与冰糖一同熬制,随后使用竹签穿起来,美味的糖葫芦就做好了。可是到了民国后,制作的原材料不光有山楂,有智慧的人将葡萄、橘子等各类水果全部制成了糖葫芦,深受老少喜爱。

著名的文学家梁秋实曾经写过一本《酸梅汤与糖葫芦》,在北京吃糖葫芦是不论阶级的,即使在动荡的民国,官员爱吃、老人爱吃、幼小的孩子爱吃、中年工作的人爱吃。各类冰糖葫芦店铺的买卖,简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商品小贩的摊位前从不缺食客。经济实惠的冰糖葫芦能够受到老少爷们的喜爱,不光是好吃,还有一些小贩卖力的叫喊:冰糖葫芦呦,又大又甜的冰糖葫芦呦!

经济实惠的冰糖葫芦,成为了每一个老北京人的回忆

冰糖葫芦的叫卖声,深深的留在了民国北平的每一个大街小巷。我们都是在民国阶级的分化是非常严重的,可糖葫芦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布衣都能尝上一口。因此本人认为这是民国时期排名第一的小吃,原因:实惠、好吃,不分阶级。

肠旺面

肠旺面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早餐,在贵阳地区盛行,也是当地的名吃。肠旺面起源于民国初年,当时人们对猪大肠、猪血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大部分人认为这些都是污秽之物,杀猪人都将这些东西喂了家养的狗或者其他食肉牲畜。可有一家饭馆看到了这个商机,老板也是一位厨子,想要自己研究一道菜系,可由于当时肉类的物价太高,用肉试菜,害怕浪费,只好去购买猪大肠、猪血等廉价之物。

肠旺面不仅价格低廉,还能牢牢把握住食客的味蕾

肠旺面的老板尝试了很多种做法,最终的尝试出的一种做法,自己吃后都觉得别有一番滋味。随后他拿去让家人尝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不久后,他将之前菜馆的名字改成肠血面馆。此后生意络绎不绝,赚了一笔钱,随着肠血面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有文化的人来到面馆吃面,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肠旺面,感觉浑身上下有着使不完的劲。

一天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吃完面后对老板说:面馆采用血字未免会犯一些禁忌,在古语中血又叫衁(huang)。老板听从了他的建议,可这位老板的脑子也很聪明,他认为当时有文化的人并不多,并不知道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因此他将这个字改为旺。面馆第二天开张的牌匾又换了,改为“长旺面”。没过多久贵阳地区,出现了多家“长旺菜馆”或“长旺面馆”。

这位老板非常的心急,自己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制成的菜,打出的名声。这些人怎么能冒用呢?为此他还请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让他为菜馆重新起名。此人大笔一挥写下了六个大字:苏德胜肠旺面。这六个大字写的十分有力,老板看了之后非常开心。当场给了此人一笔钱,并又出钱买下了这六个大字。从此贵阳地区的人都知道率先制作出肠血面的面馆是苏得胜肠旺馆。

苏得胜肠旺面现如今依旧存在,口碑非常好

苏得胜肠旺面馆的生意好的不得了。这是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一件事情,这道美食也渐渐由贵阳地区,传播了全国各地,很多吃过肠旺面的人都对肠旺面念念不忘,我认为除去老北京冰糖葫芦,肠旺面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种小吃。他同样也是价格实惠,当然只限于贵阳地区。当时的老板一点都不贪心,猪大肠、猪血涨价后,他家面馆的价格依旧没有上涨。

要知道这是在动荡的民国,任何行业的物价都是不稳定的。可苏得胜面馆不论制作材料是否平价,品牌打出去之后,他家的面一直都是一样的价格,这也是导致云贵地区的人喜欢吃肠旺面的原因之一。我认为他能够排到民国时期小吃行业的第二名。

潘金和烧鸡

潘金和烧鸡被誉为民国四大小吃之一

潘金和烧鸡起源时间也可以追溯到同治时期,不过同样是在民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潘金和烧鸡是一道洛阳的名菜,街头小贩也会制作一些盗版,盗版的味道也是让人赞不绝口。见到真品不用吃,从看、闻就能知道这是一道美食。潘金和烧鸡的传人于一九四一年开始问世,他制作的烧鸡完全不需要叫卖,据老人说:潘金和的烧鸡从味道上就比其他烧鸡香很多。

潘金和烧鸡起初是在巷子里,很多购买到烧鸡的人都是顺着香味找到的。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知道了这道美味,潘金和烧鸡味道浓郁,皮色黄中透红,人们吃后流连忘返,这道菜的价格起初十分的便宜,可由于成功入选洛阳三绝之一后,价格相比之前有较提升。甚至在不久后,闻名天下的洛阳水席中也加入了这道菜。

洛阳三大绝之一的美食小吃

潘金和烧鸡的制作方法每一道都层层把关,由于制作的精细,配料的选用,使一道普通的烧鸡,成为了一道名震民国的风味小吃,制作烧鸡的配料简要如下:草果、丁香、豆蔻、大回、花椒、八角。就是这几种平常家中做菜使用的配料,就能够做出一道鲜美的烧鸡。这道烧鸡能够闻名便知的原因,就是卖的价格不是很贵。

即使有几次上调,也能够让许多人吃得起。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官非常喜欢吃,经常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派人亲自去洛阳买潘金和的烧鸡,当时很多人靠收保护费吃饭,可这些地痞流氓,看到经常有扛枪的大兵或者是开着小汽车的政府官员的秘书来买烧鸡,他们根本不敢去收保护费。一批地痞还不收一分钱的保护潘金和烧鸡,害怕这家店铺受到影响。

潘金和烧鸡的神奇之处便在于,鸡肉离骨。这是潘金和烧鸡能够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当时的其他烧鸡人们还会怕咬到骨头,原因是当时用筷子的人很少。可潘金和的烧鸡只要拿起来抖一抖,骨头与肉自然分开,人们直接避免了咬到骨头磕牙的情况。潘金和烧鸡现如今还在洛阳市区,这道自同治而起,民国而兴的烧鸡,已经慢慢的传了百年。因此本人将他列为民国第三小吃。

天津卫麻花

天津卫的麻花香酥味美,当年的李鸿章就非常喜欢吃,可是他从来没有吃过夹馅的麻花

七十多年前,老天津卫的麻花店经营的麻花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用两三根白条拧在一天津麻花起不捏头叫'绳子头',两根白条加一根麻条拧在一起叫'花里虎',两三根麻条拧成叫'麻轴'。而那时炸出的麻花虽脆香,但是非常硬。从1937年范贵林、范贵才两兄弟各自开设麻花店。范贵林开了一家起名'桂发祥'。范贵才开了一家起名'桂发成'。

由于两兄弟的相互竞争,使得天津卫的麻花发展到了顶峰,提到了麻花的质量,从此闻名全国。老大范贵林立于革新,屡经探索,终于研制了夹馅和半发面的新品种。据吃过老天津卫麻花回忆。这种独特风味的夹馅麻花,口感润滑、酥脆香甜、放多久都不影响脆感,因此广受人民喜爱。当时天津最出名的不是其他名吃,就是麻花。

当时有很多外国人都喜欢吃天津卫的麻花,民国时期很多人将“贵发祥”的麻花送给外国友人。这样的礼物不光便宜,还能够让国外友人非常的开心。因为在他们的国家根本没有这种夹馅的麻花,即使在当时能人百出的民国,也只有“桂发祥”一家。随后“桂发祥”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让这种特制的麻花,举国闻名,响彻全国。

桂发祥的麻花,符合很多人的胃口

本人将天津麻花排在民国小吃第四位,原因是:这种小吃制作时间长,每每一上市经常被一抢而空。

总结:

上述的四种小吃全部都是民国排的上名号,以上排名是本人自己根据个人喜好排出的,希望能够借鉴。在民国时期生活的人民是非常辛苦的,一方面要传承祖宗的老手艺,另一方面还要与西方碰撞交融。一些美食小吃由于和西方的交融,成为了中西方共有的食物,我认为以上几种小吃能够体现出当时华夏民族人民的诸多方面。例如:人民的淳朴、厚道、以及让外国人对华夏民族食物的喜爱。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加盟冰糖葫芦配方,糖葫芦不化解密
美食汇集
梁实秋《雅舍谈吃》系列之二----冰糖葫芦
自制老北京糖葫芦 如何做冰糖葫芦来看看吧
初一写物作文500字《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一起回忆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