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
第一部分: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
第二部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应树立的新观念
第三部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十个转变,十种意识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
一、精致和谐:政治课教学的一种追求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三、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改革
四、厘清关系,发展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五、走进生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一部分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本文拟对此作具体分析。
一、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书本知识的学习(或日学习间接经验)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以下弊端。
1.重理论轻实践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筒约的。学生所学的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即理解性的学习。相反,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即记忆性的学习重理论、轻实践亦即是重文字符号、轻实际内容,这种教学过早、过份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直至陷入语言文字的魔圈难以自拔,变成文字游戏。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减法”,有的教师会设计出十几种题型来训练和考评学生!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最终成为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因素。
2.重理性轻感性
重理性、轻感性,从认识论角度讲,即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感性认识被认为是低级的、粗糙的、不可靠的,它只能提供认识的具体材料,惟有理性认识才是高级的、精确的、牢靠的,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阃教人为地设置一道鸿淘。这种重理性、轻感性的观念导致教学凭空追求理论化、抽象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形成理性认识及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反之,要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就比较困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学不仅要关注和发展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关注和发展人的感性因素。重理性、轻感性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人情味,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从而也使其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
3.重结论轻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形式与内容、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抑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观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重结论、轻过程正是传统静态知识观的反映和体现。首先,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橡,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传授知识绝不意味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其次,就认识活动而言,它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刨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以发展为本位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着眼于更新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是教学通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双方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未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和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三、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是不重要的。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课堂教学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第一,教材的开放。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作为绝对真理,它具有确定性、惟一性、静止性等特性;作为相对真理,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将毫无遗漏地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和惟一的目的。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正视教材相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第二,教学过程的开放。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教学要有计划,但不能搞成计划教学,更不能搞成过度严谨的计划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而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紧箍咒”。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学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而开放的目的则是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写教案,甚至不备课,而是强调工作重一L-要转移,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囊曲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强调发展,强调学,强调开放,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基本特征或三大基本走向。
第二部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应树立的新观念
从教师教学的新观念看。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而不是灌输多少知识;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隐藏在课程背后,诸如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作为最高目标。应精减课堂讲解,扩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要重视对个体的关注,鼓励不同个体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气氛里,学生才能主动地、探究式地学习,才会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敢于对教学内容质疑。发表己的见解。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学生合”教师的程度,而是教师“配合”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是否创设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是否能激发生主动进行思维,是否使学生产生了问题和困惑否有效地“配合”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和困惑。从学生学习的新观念看,应从单纯的“听者”、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和者在课堂中要学到研究辨析事物的态度,学会有益于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把学会与会学作为最重要的两
学习境界;大学学习是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段,要利用好这个黄金时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才不会被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大学学应摆脱对教师的过度依赖性,对所学的知识能质对所学的内容能总结,对所学的方法能反思。对未的领域能探索,自觉进行成才设计;应越来越少地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越来越多地“学会求知,学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教学管理的新观念看.应在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命线的认识基础上.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人三者的统一;教学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牢把握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爱护人和为了人这根本:将教学管理过程中指令、指标、规范等刚性手与指导、协调、激励等柔性手段结合起来,刚柔相剂以柔促刚: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权对教学作出自己的判断,有义务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大学应当是一个试验的场所、宽容的所,这里容许失败,容许犯错;大学还应当创造条让失败者成为成功者。让犯错者改正错误,这也是学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优质教师资源并未配置到本科生的教育中去。这显然是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大学的创新教育绝对需要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只要学校政策和措施到位。这是不难做到的。(三)学科交叉
在多数大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科壁垒现象。即便某些科研项目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但是真正从教育的角度,尤其是本科教育的角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以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事情即使在名大学中也做得不够。然而.当今绝大多数的创新都发生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因此,应该把学科交叉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也许有人说.大学生一般都会选修一点其它学科的课程。这难道不是学科交叉吗?这当然是,但很不够。如果在某些实践环节中。不同学科的老师和学生能融在一起,这种交则是活的交叉。是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交叉。总之.构建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需要对新人才体系有正确的理解。要重视各种层面的创新才的培养,在注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同时,不能视基层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软环境的改是最困难的,需要政府、学校、科技单位联手,而且要长期的努力。最后,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良好的创新教育生态。为此,需要以系统的观念,在同层次教育系统之间、学科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统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
第三部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实现十个转变,树立十种意识转变
一、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意识
一位德国教育家对来访的中国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这句话道出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国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恰恰相反。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是最要的。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基本思想已逐渐深八人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并非人人都能重视它、落实它:一味地灌输知识的现象依然存存,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甚至还相当严重。因此,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要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情感能力等综合素质转变,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意识
二、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鲜明而响亮的口号已从学者的著述中走了出来.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主体”问题依然还是“问题”。怎样调动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怎样把教得好”换为”学得好”,怎样扭转教师支配学生、学生照葫芦画瓢的现象。怎样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主动地获得知识,增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句话.怎样让教师退一步,让学生进一步。实在是目前非解决不可的大问题。有人说.课堂上只热闹一些,学生的主体性就显示出来了。这是误解。学生参于教学活动的情况的确是“主体性的评价标准之一,但这个参与”是有指标的:一是量”,即全体学生参与井参与到并个方面;二是”质,即学习行为的反思性和实践性,重在思维;三是“状”,即学习情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实现了量”“质、“状三个指标,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三、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研究训练意识
有学者对中英、中美教学思想作了研究,发现英美重视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认为许多知识完全可以在图书馆里获得.单纯讲课是浪费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国的传统教学则重视结果和技能的掌握.力求讲深讲透,完美无缺。我国的国情不同于英美,主要靠在图书馆获取知识还不现实,但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我们不妨把三种类型的教学过程作比较,三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迥然不同。总之,结果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尝试、科学研究和能力训练的机会。
四、由单调理性说教向优化教学情境转变,树立情境优化意识
教学情境是教学环境与学习心理的融台。心理学、成功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情商理论甚至把人成功的原因80%归功于情绪、情感。实践证明,强烈的情感因素内容,最容易记忆人在愉悦的情堵中,智力发展顺利;而情绪低落时,思维活动易被阻滞。我国文学理论中有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之说,讲的就是环境、心理和表达间的关系将中外情境、情商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的所见所闻同学习心理融为一体,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许多专家和教师都为此作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就在中外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按说课堂教学中不应再出现单调理性说教的现象,其实不然“一支粉笔一张嘴统治天下”的现象依然存在,既没有可视可听可做的物化情境也没有可疑可思可辨的问题情境。究其原因,一是客观条件欠缺:是主观努力不够最主要的是没树立教学情境优化意识一。
五、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台信息交流转变,树立信息反馈意识
信息量的多少和信息传递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大容量、快节奏、多形式,是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信息目标。其中,信息交流方式的优化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之…能令人满意的是,“一言堂”这种既不尊重学生存在,又得不到学生反馈信息而自我封闭的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虽然人人都斥责它,但为数甚多的教师总是丢弃不了它。另种情况是教师满堂问、学生“齐声答”,表面看来师生交流广但实际上并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我们提倡讨论式、分组研习式教学,因为它能为学生发表意见、参与评价矫正行为和促进认知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也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洞悉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实现了综合信息交流。另外,教师在对学生意见的评价和反馈上,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全面的,甚至不正确的见解,应延缓评价,给其本人及别的学生思辨、纠正的机会;对确有独创性的见解,则应及时肯定,热情鼓励,从而营造课堂信息交流的良好氛围。
六、由重视左脑训练向注重右脑开发转变.树立脑科学意识
脑科学最新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在智力活动中各司其职,并且综台方式互相协作。左脑“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提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右脑处理节奏-旋律,占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括动”在学习活动中将‘左脑和右脑部动员了起来”,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消除疲劳右脑功能的开发,叉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脑科学研究的这一成果引进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四个结合;①抽象思维训练与形象思维训练相结合;②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结合;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台;④锻炼右肢与锻炼左肢相结台实践证明,树立脑科学意识,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七、由统一规格、一切向差异、特长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用同一尺度评价和要求所有的学生,违背了差异性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的发展和普通生的成长。现代教育的人才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就要进行差异、特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发展的早晚、智力类型的区别、学习特点的不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让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一
八、由惯用传统手段向运用电教手段转变,树立现代教育技术意识。
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电教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手段的一大革命,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强化学生现代技术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会不会和用不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也因此成了是不是现代教师的区别之一。眼下,许多城乡学校还没有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电教器材除在公开课和应付检查时用一用之外,大多闲置不用。我们要加大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就要树立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努力从传统教学手段的习惯中走出来。本着先进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原则,让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九由严格管束向宽松管理转变,树立教学民主意识
在课堂教学管理上,传统观念突出一个严”字,教师要求学生规规矩矩,不经允许就不准讲话,即使允许讲话,也只能顺着教师的意思讲。现代观念下的课堂教学管理蝌宽松得多,自由得多,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具有培养剖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严格管束的课堂里,学生不能大胆质疑、咨询和想像,思维限制在各种各样曲框框里,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丧失个性和创造,在宽松和谐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平等,学生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思维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和教学民主意识,摒弃“教师万能”、“惟我独尊”、听话才是好学生”、“打是亲骂是爱”等陈腐观念,建立师生间伙伴、民主、平等、互助关系,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十、由模式单一向特色教学转变.树立青翻新意识
求异、求新、创特色是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教学模式是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改革集中表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因此,有志成功的教师无不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下一番大气力。但是,就大多数教师来说,既没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改进,也不关注别人的改革,更谈不上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了。课课一个样、堂堂老面孔的现象严重存在,致使课堂教学缺灵气、缺特色,高消耗、低效益。创新教育来自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善于创新的人,而教学模式的创新,正是给每位教师提出的切实际的课题。为此,要从适应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考虑,积极地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科学地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以教育行为的不断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启迪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
一、精致和谐:政治课教学的一种追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 “聚焦教学,决战课堂”已成为许多有责任感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挑战的一种共识和价值选择。精致和谐教学是笔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教学探索和一种成功的教学范例。精致和谐是政治课教学的一种追求。“和谐”是追求政治课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思想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这个统一体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决战课堂,有效教学”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这种成长不单是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它必须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学科素养、个性品质这三大要素;这种成长也不只是三大要素各自的完善和发挥,而应是三大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与有机渗透,应是三者之间的圆融互摄、和谐统一。“精致”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而精心设计的精当细致的实施过程和有效灵活的操作方法。由此可见,在精致和谐的政治课教学中,“和谐”是教学目标,“精致”是教学策略,两者的有机结合对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常态化的教学行为并有效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就几年来笔者追求“精致和谐”的政治课教学的一些实践从两大方面作一简述。
一、确立“和谐”的教学目标
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这一目标理念是精致和谐的政治课教学的灵魂,它的确立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和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原则和依据,也为课堂精彩教学细节的生成提供评价标准。如果我们把政治课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精致和谐”教学,我们就不愁素质教育不能实施;而由此派生出来的应试能力和学科成绩,也会经得起社会、家长的考量。1.贯彻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相融合的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必要的政治理论基础。这一教学目标老师们是十分明晰的。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少政治教师对此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政治课教学仍然以学科知识为起点,以考试成绩为终点,这就难以承担起培养和促进高中学生健康成长以适应当课改平台。贝和法政治课教学的一种追求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历史使命。因此,只有将政治课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思想教育要求相融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形成课程结构和素质要求相一致的体系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鉴于此高中政治课教学要形成课程结构和学生素质要求相一致的体系:一要重构基础,高中政治课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与哲学为内容建构了四个必修模块,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二要突出素质,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通过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需要;三要反映现代,政治课程要体现信息化、全球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形成I/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以应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和发展要求。3.实现课程目标和教育元素相统一的教学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从纵向而言分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即宏观目标,它统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总要求;模块目标,即中观目标,它规定特定课程内容的教学主题和具体要求;专题目标,即微观目标,它规定专题内容的特有价值和教学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从横向而言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有从纵向、横向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育功能。和谐教育,根本上应该着眼于人。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元素,他们不仅是教的对象,而且是教学中最活的教育资源。因为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好的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有利于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只有实现课程目标和教育元素相统一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
二、构建“精致”的教学策略
西方教育学者加涅·布里格斯认为:“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精致教学策略,就是指为了有效达成和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资源等因素的优化组合。以政治新课程教学为例.精致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文本主题的提炼、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设计。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一《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的公开教学课例来叙述精致
教学策略的建构。
1.在文本主题的提炼上做到精炼深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面对特定学生采用特定的方式来讲解教材文本。政治课教学其理论的深刻性“植根于实践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在于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所学知识的价值与理性思考的意义”。因此,教师只有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去研究、理解、分析、概括、提炼教材文本的主题,正确把握教材的基本观点,才能在精神上、思想上和文化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给
予学生全面、正确、科学的知识并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教育。“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的教案我修了多次,起先我将教材文本的主题定位在“民主监督”主要方式和特点”上,这样的预设也是可以的,因为民监督的合法渠道是课程标准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容,但总感到不够深刻。因为机械的讲解行使民主监权的一些常用方式和特点,仅是在基础知识的落实层上做了努力,还达不到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促进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这一和谐教学的目标
经过反复分析与思考,最后我将本框内容的主题定位“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上,并在实际的教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思想冲突情境,激发生兴趣,启迪思维,引发主体参与,从而达到进一步深主题的目的。通过对教材文本主题的深刻提炼,增强教学的思辨性和综合性,学生不仅熟知了民主监督的规方式,而且也懂得了怎样对原有方式根据变化了的会实际赋予新的内涵和创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主人翁精神和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社会责任感2.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做到精当适度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思想政课教学的基本课程资源之一,应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据。当然“理论永远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长青”。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需要教师角的有效转换,由原来的“教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教但问题是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情境的科学材时,要把握好一个“度”,力求做到1当适度。否则能会使师生在走进教材的同时又淹没了教材,从而影到对教材意义的充分揭示和教材价值的深刻挖掘。在“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一框题课程资源的发中,我在遵循教材文本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坚持了下三个原则:一是德育原则,选择能实现德育、智力与智力有机衔接的实例;二是就近原则,在相关情境选时关注学生身边(所在学校)的事例,如就解决校门“狭窄的里弄、拥塞的交通”问题向市政府提出合理化议的实例一出示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三是集约性原则,即杜绝课堂教学例证满天飞的状特别注意课堂情境的集约化运作。在“民主监督:守公共家园”一课的教学中,我着力创设了一个背景材并通过几个探究性问题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始终。
教学片断如下:
背景材料:2007年7月lO日,吉林某城一名卖瓜妇被城管执法人员追赶并被掀翻三轮车,地上撒满几名路人纷纷帮忙收拾残局,并严厉指责城管工作野蛮执法的行为。
试分析:路人严厉指责城管工作人员的野蛮执法行在行使什么权利?
问题探究一(1):
闻讯赶到的卖瓜妇女的丈夫李某面对城管工作人
野蛮执法愤怒地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弱势?我要去告你们!”
问:李某的指责和想法对吗?为什么?
问题探究一(2):
正当卖瓜妇女的丈夫李某准备到政府机关去告城管人员时,卖瓜妇女王某则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吃点亏就吃点亏,我们忍一忍吧。再说,我们也没有们的权利。”
问:王某的观点对吗?为什么?你认为当公民合法受到侵害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公民应持什么样的?
问题探究二(1):
李某夫妇回家后,把事情的经过向邻居和村民们一村民们听了个个为李某夫妇抱不平。
问:如果你是该村村民,请你为李某夫妇出个点子,如何做?
问题探究二(2):
村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村民A:打热线电话,举报城管执法人员的行为;
村民B:等着别人检举城管部门工作作风时,你们的
也可以跟着解决;
村民c:找电台、报社,将城管执法人员的野蛮行为;
村民D:我们一起去把城管人员打一顿,出出气!
村民E:找本乡的市人大代表,请人大代表出面。
以上A、C、E是合法的,B的态度是不积极的,D的是不合法的。
师:结合村民们的建议和你的认识谈谈哪些是公民监督权时应该用的合法渠道?并说说它们的特点用。
问题探究三(1):
村民D建议找人围攻城管部门、殴打城管工作人出出气。
问:你是否认同村民D的建议?为什么?公民在行督权时还有哪些行为和方式是不能采取的?
问题探究三(2):
李某夫妇在村民A的帮助下写了举报信,寄给了上课改平台级信访监察部门。监察部门派专人进行调查,查清事实后,责令城管部门对相关执法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对李某夫妇赔礼道歉,补偿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问:从李某夫妇通过信访举报方式行使自己监督权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哪些意义?
紧扣教材文本内容,辅之集约化的教学实例,有利于促进学生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发挥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做到精准合理
政治课新教材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应在吃透课标及“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按精准合理的要求做好“加减法”。做减法的目的是将教材文本的精华、精彩、重点部分提炼出来进行讲解,其他内容则可以一带而过;做加法的
目的是发挥教师在使用教材和开发资源方面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这也是政治课教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框题的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加工,使其更具有逻辑性、系统性,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以“谁监督、监督谁,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的顺序编写的,按此顺序讲解会出现相关内容彼此间的割裂,不利于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不利于化解“如何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这一教学难点。对此,我对教材按如下顺序作了精准合理的加工整合,解决“民主监督”:是什么,主体——(谁监督)、对象——(监督谁)、内容——(三大类);怎样做,方式——(多渠道)、行使——(有序性);为什么,意义——(重要性);最后得出“守望公共家园,共创和谐社会”的重要结论。这样的教材重组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着眼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4.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做到精心有效。教学方法是直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精心设计。教法并辅之合理的教学手段对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体现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设计的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得法的教学往往是师生心心相印,“教”与“学”真正和谐统一起来的教学,在这种默契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是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一旦将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学生主体性激发,“智慧火把”点燃,那么知识的积极建构、意义的自主找寻将成为现实。因此,精心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建构应该成为精致和谐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不懈追求。在教“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一框题时,我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有效地选用了政治理论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较好地开展了课堂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亩观有效地进行了习旧导新,并巧妙地揭示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上课伊始。大屏幕上一列“政治参与(第二课的课题就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号机车徐徐驶来,经过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三个站台(实际就是第二课中前三框的框题),这一情境的出示,起到了复习旧知识的作用;然后由老师带着大家将“政治参与”号列车开向“民主监督”的站台,在行进过
程中师生一起来把握民主监督权的内容、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以及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等相关知识,增强我们实行民主监督的能力,共同守望和谐社会的公共家园这种“未曾预约的精彩”一下子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温暖,为整堂课的顺利推进开了好头。二是在课中围绕三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直接从实例中概括出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内容、方式等。在讲述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时与教材后面列举的一些要受到法律制裁的非法行为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公民负责任地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三是课内课外探究学习相结合。在讲清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方式、特点、意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考察自已所在社区或学校刷边的环境、治安、交通等问题,模拟制订监督方案并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向学生提供了学校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的网址、市信访局的网址和联系电话。这一精心设计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彩的教学细节,成了当堂课的一大亮点。精致和谐教学实质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的结晶和谐教学目标为导向,精细教学过程为推动,精良教学效果为归宿,如何促进三者之间的相融相生、有机统一
还待今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构建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无论学什么、做什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上课伊始,教师精彩的导入是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关键。在学习孙犁的《芦花荡》时,提及看过哪些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或文学作品,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段,将心中构想的那一幅画面画出来,并配以解说词。这一要求,不仅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阅读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以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时候学生提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堂探究的亮点。在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张岱到湖心亭赏雪,到底是一个人去的,还是两个人去的?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而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不是矛盾吗?”可以说学生所提的这个问题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在其他学生鼓掌时,我从其他学生的眼光里看到了羡慕。“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吧?”我一说完,学生们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所以说学生有了求知的愿望,才会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三、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一个学生能把一篇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那这个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进入了角色。所以,无论语文课堂怎样变化,学习语文自始至终是离不开阅读的。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充分注重学生的读,一节课让学生读上10分钟、20分钟,或齐读,或分读,或范读,或听读,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因为,离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任何讲解、提问、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再开放的课堂,再热闹的课堂也只是作秀。四、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成长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的答案,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并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我。时常听到一些教师满腹牢骚,说放手让学生学习,课堂乱哄哄的,合作交流半天也不见成效。其实这是片面的看法。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讨论不出来,就急于把答案说出来,也不能因为课堂秩序乱而“勒令”停止合作交流。教师应力争让课堂达到“乱而有序”的效果,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文本的理解有感而发,积极地思考讨论,在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反思自己的不足,让思维碰撞、心灵碰撞,从而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心智的成长。五、激发学生动情、倾情新课改倡导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因文本而动情,因动情而在课堂上倾情,给开放的语文课堂注入人性化色彩,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情感教育。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笔者就适时地引导学生: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如果今天我们的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你会怎样做?说完,学生陷入了思考之中。课结束时我让学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看着学生们个个严肃的表情,我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掀起了波澜。让学生动情,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倾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说、可以演。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有的小组就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示病中老王为作者一家人送香油、鸡蛋的一幕,将老王的老实厚道、知恩图报表演得淋漓尽致,非常准确地诠释了对老王这一人物的理解。
三、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改革
今年秋季开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在全国38个实验区启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前所未有的改革,其意义非同寻常。新世纪之初,培养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合格人才势在必行,不大刀阔斧地改革弊端丛生的基础教育教学,我们的教育就难以步入高效益、高质量的快车道。这次改革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维持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改革课堂教学,而是采取先破后立的战略,即先打破旧的课程体系,然后依托新的课程体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青岛市内4区有幸全部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作为历史教研员,笔者在此不揣浅陋,就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改革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
据考证,“课程”一词最早源于1895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原意是“跑道”。作为跑道同义词的课程是静态的,是外在于学习者的,所以很多教育家称之为“制度课程”。杜威对“制度课程”提出挑战,他认为课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他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旧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体验课程”由此肇始。“体验课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当前我国一再倡导的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素质教育精神不谋而合。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课程,不只是“制度课程”,更应该是“体验课程”。“体验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是可以被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和体验到的课程,足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摈弃了旧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确定性的传统,不再将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以它为载体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就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衍生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历史课程标准与长期实行的“制度课程”状态下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把教学目标僵化地限制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而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即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即通过知识技能而构建出的个性意义)三者统一起来,形成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课程目标体系。新世纪,学以致用这一古老的教育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要求,历史这门古老的科学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新的历史课程必须面对的难题。长期以来,旧的教学大纲及旧的教科书,游离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之外,似乎是想把学生都培养成学识渊博、无所不通的历史学家,将那些大而全、繁而难的东西不加选择地提供给学生,惟恐有所遗漏。其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厌学历史的情绪不断滋长。历史课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本相遭到扭曲,历史课异化了。一堂课满满当当,教师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选拔甄别不重发展潜质的评价制度制约下,只能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将课程内容予以灌输,谁也没有胆量越雷池一步,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理想根本无法实现。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抽象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从整体上降低历史课程的难度,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堂进行自己的探索,找到自己的自信与自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学生主体性的提升提供了时问和空间,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二、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
作为历史课程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历史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改变了过去历史教学大纲及其教科书“繁、难、偏、旧”的状况,为历史课堂教学减负增效铺平了道路。原本可以满堂灌的内容没有了,如果继续按原来的教学形式运作,那么,一堂45分钟的课充其量2o多分钟就可以完成。历史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迫使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授课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引导学生探询形成结论的生动的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能力,真正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沃土。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过去一直争论不休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可以休矣。历史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耍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性”。因为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想单凭“一桶水”来满足学生“一碗水”的需要,已经显得远远不够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应当成为学习知识的促进者。这种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发展元认知能力,创没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参与到互动互惠的教学过程中,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在价值引导上的神圣职责,主导作用的发挥仍然非常要。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腱的阻力..改革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近,笔者执教过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一课,这节课涵盖了1956年到1966年十年的共和国史,成就与失误并存,学生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讲课以前,先布置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曲折发展的岁月》、《当代春秋》等资料,了解这十年的史实,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笔者则搜集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伊始,以多媒体课件开路,先声夺人,先展示中共“八大”的录像,然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与学生一起结合录像分析“八大”的任务和内容,接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设问:“八大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经验?为什么没能坚持下去?”学生讨论,合作探究,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为整个一堂课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后,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经济困难”等失误点上,也是先放录像,再提出问题,诸如“为什么没有在短时间内赶超英国?”“放:卫星反映了当时举国上下什么心态?”“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学生思维的导火索,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只是适时调整,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思路靠拢.而不是简单地以“对”或“错”予以评价,营造一种开放的、多维的课堂空间。各种议论无不透射出极其可贵的自主探索精神。而后,笔者在充分肯定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话锋一转,指出:“十年建设时代,我国尽管出现一一些失误,但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就与失误相比,成就是巨大的。”展示几段录像,让学生讨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有哪些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接着,发动学生贴近现实生活,讨论“王进喜和雷锋的精神究竟过不过时?对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使原本离学生现实生活已经比较遥远的英模人物又回到了他们中间,曾经激励过我们的英模精神再一一次回荡在历史课堂。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仍有意犹未之感,“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德育渗透尽在潜移默化之中这堂课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整合运作。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无疑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四、厘清关系,发展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对新课程实施的目光越来越聚焦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关注并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在关注并研究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一些原本就名扬四海的学校和正在创造奇迹的学校就成了各地纷纷学习的“样板”。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把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彻底消除了教师满堂灌现象;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有效;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学习。开展类似活动的还有山东省的昌乐二中,江苏省的后六中学、星海中学等等。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势,但却都有一个共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便于讨论,我们将其统称为“自主型英语课堂”。
一、自主学习相关概念的辨析
自主学习的概念源于2o世纪6o年代,是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其相关的概念很多。吕良环对“自主、学习者的自主性与外语自主学习者”三个概念做了非常精辟、透彻的辨析,为我们一线外语教师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经常谈论的是自主、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的解释是:自己做主。现代汉英词典将其译为“actOilone’sown,de.cideforoneslf'’,其隐含意义为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这种管理与调节来自个体的内部力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来自个体的内部力量往往起关键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与之相对立的外部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都是试图通过改变这种外部力量来促进个体内部力量的发展。现在许多学校之所以学习、借鉴一些名校的成功经验实质上就是在改变着这种外部力量。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不同的学者、专家有不同的阐述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以维果斯基(转引自Loughran,2004)为代表的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语言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过程;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则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操作行为,它是学习者基于外部奖赏或惩罚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调节;认知建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佛拉维尔(转引自赵虹,2007)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在综合不同流派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有西方学者(Zimmerman&Risemberg,1997,转引自杨九俊,2004)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束定芳(2004)在回顾了一些学者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之后,将自主学习的主要成分归纳为三点:态度、能力与环境;我国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结合。中外不同流派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归纳一下: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接受,以及监控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作出决策的权利,如选择学习材料、决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等(祖瑞,2007)。
3.自主学习能力
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autonomy的解释是:6eabilitytomakeyourOWndecisionswi6一oatbeinginnuencedbyanyoneelse,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能力;吕良环(2008a)在综合Holec和Litlte等学者的观点后,把学习者的自主性界定为一种能力,提出要转变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外语协商教学和自便式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主要由如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分析学习需要、设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速度、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就外语学习而言,学生在外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外语学习状况所表现出的一定的独立且主动地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设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速度、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的能力就是外语自主学习能力。赵虹(2007)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者可以以自主学习策略为出发点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的学习体系。
二、自主型课堂中几种关系的厘清
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虽然与语文教学相通,但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更需要我们英语教师的帮助。在连续几年的全县教学视导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在学杜郎口,有的学校在学洋思。为鼓励他们的学习,县教育局教研室单独组织一批名师对他们的课改进行指导。在听课的进程中,我们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思考了拿来主义与学习、借鉴、创新,自学目标与教学目标,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自学、操练与输出,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等六种关系。厘清这些关系,有助于提高自主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发展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1.拿来主义与学习、借鉴、创新中国的外语教学是学习、借鉴、继承、创新,不是拿来主义。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谁都不愿去搞纯粹的拿来主义。程晓堂(《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编辑部,2007)在中国外语教学热点问题大辩论上对拿来主义与学习、借鉴、创新做了精辟的论述。在学习名校的成功经验时,我们是否也应借鉴外语学习的这种理念呢?“‘讲学稿’不能简单地移植。”东庐中学的校长陈康金(转引自翟晋玉、高翔,2007)说:“很多人到这儿学我们的‘讲学稿’,可回去还是学不好,因为他们仅仅看到了‘讲学稿’本身,其背后的我们学校的整个文化他们学不到。”的确,我们学习的只是名校外在的“形”,而不是内在的“神”。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好多教师处在简单的“效仿”阶段,还没有解决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的问题。当然,从学习、借鉴到创新要有一个过程,关键是我们的学习者如何去认识这个问题。在回答《江苏教育》的记者提问时,胡建军校长说:在后六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是成长道路上的一对伴侣。他们曾经到过洋思、东庐、岸头、杜郎口等许多名校学习过,他先后四次到过洋思,其中一次在洋思挂职学习两个星期。在谈学习和借鉴典型经验时他说:“拿来”的前提是对自己有用,“拿来”的目的是为自己所用,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张俊平,20o8)。
2.自学目标与教学目标
目的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必须符合目的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
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崔允泖,2007)。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而教学目标是否正确,不仅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关,也与学生的个性、能力、需求有关。既然我们的课堂注重“自主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大都有自学环节,那我们的目标是否也应有“自学目标”呢?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布置学生自学时出示给学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教学目标,接下来的课都围绕此目标展开,这就给我们带来了疑问,即便是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师备课也不应为全体学生设置同一个目标,而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学习成就以及个性、需求的不『占j,为不同
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更况是学生的自学目标呢?因此,在自主型学习的课堂上,我们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设置自学目标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包含自学目标,但自学目标不一定就是教学目标。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解决了的问题,我们就没有必要在“导”的时候作为“教学目标”来处理。当我们厘清了自学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时,课堂上学生就会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主导”的时间自然会减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3.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
自主型学习课堂自然少不了学生的课堂自学。在我们观察的课堂中,有的似乎只是为了满足课堂有自学的环节,并没有真正发挥自学的功能。课堂上,学生有的漫无目的,不知所措;有的交头接耳,不知所云;有的不停查找单词,询问单词的渎法;有的不断划出句子,相互讨论其意义。如此种种,无不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相关。英语不同于语文,学生对生词的处理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现在的测试不考查语音,绝大部分老师忽视了音标的教学,学生根本不能按照音标来渎单词。单词不会读,自然影响了课堂的自学效果。因此,课前的预
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就是在老师讲授新的课程内容之前,学生根据需求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预习也要确立目标学生制定预习目标时也就自主确立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增强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自觉性和自信心,本身也能品尝到探究的乐趣。在杜郎口,学生都有一个预习笔记,红色蓝色笔迹交错。预习笔记的第一栏记录着学生走进文本后,根据文本特点确立的预习目标,这目标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然预习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首先就应解决学生预习难这一问题。英语预习之所以难,最大的障碍是学生不会读单词。在大家都不重视音标的情况下,我们要集中时间教会学生认读音标。有了这样一根拐杖,学生就会自己读单词,自然就有信心去预习了。如果学生基础差一点,一时半会儿又掌握不了语音,那我们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单词在这个单元开始教学前集中一两节课教完。这主要是让学生会读,读准。可能有人会问了,一节课能教那么多单词吗?能。我们试过,一节课4O个,学生不但能读准,还能记住单词的汉语意思。这就要看你怎么去教了。在教学前,学生把要学的单罚写在能放在手的小卡片上,一面是英语,~一断是汉字,分好组,一组十个;然后40个学生一人做…个大的卡片交给老师。实际上这个过程学生就预先写了一遍,有了初步的印象。在教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过的单词来读、来记新的单词,比如学remember,你可以把Ill~lrlbet"写在旁边;教land,你可以把and和hand写在旁边。对这些单词不用花很多时间学生就会读、会写了。在朗读的过程中,把读不准的单词放到一边,然后集中纠正这几个,直到读准为止;也可以边读边让学生记汉语意思,具体看情况而定,一定要留时间给学生单个或分组去检查掌握情况。再者,由于学生的磁带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磁带的问题,再加上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生自己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解决单词读音问题。解决了单词的读音问题,再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预习自然就容易多了。课前预习做得充分,课堂自学就会扎实有效。
4.自学、操练与输出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语言
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无疑导致了输入和输出失衡的局面,使输出远远小于输入。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经过3—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之后,虽然词汇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语法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但是语言运用能力相当薄弱,学生往往成了口不能说、手不能写、耳不能听的“高分低能儿”(曾泽林,2o07)。针对这样的局面,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但在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却出现了偏差。在我们观察的课堂上,学生们上来下去,一会儿pairwork,一会儿gmupwork,一会儿看幻灯,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好不热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是学生基本语言的多错误、多病句,有时还会出现冷场的现象。这样过分强调输出,本末倒置,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外语教学规律,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鉴于上述两种偏激的情况,张正东(2oo6)认为,英语教学途径/模式要回归到多样并存,以求在具体教学环境中能够扬长避短,取得相对优良的效果。在自主型教学的课堂上,我们要处理好自学、操练与输出的关系。单词、词组、短语、句型是学习词汇、语法和掌握语言功能的有效载体,也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基础和核心。自学可以解决部分单词、词组、短语甚至一些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此时教师的角色是指引者。明确了本节课要学的基础知识,就必须进入操练阶段,而我们所见到的课堂练习大多属
于自由练习,是“任务型”练习。任务型练习有很多好处,它增强了练习活动的真实性、交际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基础知识掌握之前就过早地进入自由练习的阶段,就去完成某项“任务”,恐怕也未必合适(刘润清、崔刚,20o8)。因为只有通过操练,词语、句型记熟了,能上口了,个人准备充分了,pairwork和groupwork等活动才会做得顺当,学生也更有成功感。傅大明(2006)认为忽视了词语、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忽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记忆、操练和准备,过早、过多搞各种活动,实际上是以“合作学习”冲淡,甚至取消其基础——自主学习。这样做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甚至是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谈何完成任务。我们认为,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完新的语言现象之后,必须先进人到模仿这一步。美国《新科学报》曾刊登一篇题为“模仿一一人类奇异的学习方式”的文章,提到模仿是人类天赋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张正东(2007)在将其引用到外语教学中时认为,外语教学是回避不了模仿的。而模仿必然要经过机械活动,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开始的时候,父母是双手搀扶,等到他能把步子挪稳当了,我们才试着放开一只手,让孩子去跌跌撞撞,即稍微放宽一点,但是要强调学生模仿使用课文的句型、短语和新词,不可离题太远;等到放开了双手,能自由走路了,就可以开始自由练习了。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模仿——控制——半控制一一开放。模仿和控制是操练阶段,半控制是内化阶段,开放即输出阶段。
5.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在学习英语课程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沈畔阳、刘志亮,2007)。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前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格局已被打破,形成性评价成为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元评价方式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我们观察的英语自主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的评价方式却只有一种:即围绕学习目标所设计的测试题,而这些测试题又都是中考所考的题型。这种单一的以目标学习成果为标准的评价方式虽然十分重要,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利于为师生协商下一轮学习内容提供信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自主型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学习环节开展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或师生合作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评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评价的内容不光是学习目标的测试,更应是学生自主学习态度的转变、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信心的树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令师生振奋的一面,也应关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或评价前期决策以及前期行动的适当程度,或评价执行决策的过程是否合适以及下一步采取的行动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老师和同学合作,采取实际行动,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设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速度、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帮助,更好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6.学生中心与教师主导
在前面我们论及的几种关系中,除了第一种外都涉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育界研究颇多。以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提出了“教师中心论”,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方向性,但淡化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否认了“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提出了“学生中心论”,他们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这有利于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该理论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否认了教学认识的特殊性,这势必会削弱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和简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盲目、艰难的探索之中,极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英语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过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唱唱跳跳、热热闹闹的现象,这又使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是将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角色进行简单的置换,而是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更精确的细化和定位(沈畔阳、刘志亮,2007)。在自主型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自学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不容忽视。包天仁(2006)在谈到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十大误区时提出,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很大,不像高等教育,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自立能力。越是基础教育越需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主导,学生怎么成为主体?学生怎么知道学什么?更谈不上“能用语言做事”了。因此,即便是在自主型英语课堂上,主要还是要在教师的主持下按一定的教学计划和步骤,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组织形式,将一定量的可理解性语言材料通过必要的讲解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输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经过与原有知识的重组,加工内化,包括必要的操练才能输出,也就是实现“能用语言做事”(段洁云,2007)。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进程中,广大英语教师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试图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应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出适合自己的、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边学习、边借鉴、边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并厘清自学目标与教学目标,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自学、操练与输出,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等关系。厘清这些关系,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自主型英语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厘清这些关系,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自主型英语课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厘清这些关系,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自主型英语课堂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掌握了终身受用的自习方法,就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终生享受使用英语的乐趣。
五、走进生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那么如何具体落实呢?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就成为新课程的亮点之一。综观新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L+J模块甚至包括选修模块,无孕不直接显示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除生活的气息。其中每一框题金也是通过情景导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三块内容,把知识和生活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前提: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知技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体人来对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忱地培植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期望他们成才,并甘当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才能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使课堂得到感情的滋润。
(二)讲求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珍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教学中,要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鼓励学生说“不”,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提尖锐的问题。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不妨让政治课堂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这样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教师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二、策略:教学生活化。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基本步骤: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政治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1.情境感染环节(教师化文本为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境感染即情感心理的交流过程。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问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通过大屏幕演示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每逢新年过节、同学过生日,同学之间互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
情境二:小林的服装怪怪的:裤子上左一个大兜右一个小兜,兜上还有许多铁环,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别看小林这身服饰,价格可高啦!
情境三: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讨论(自由发言):(1)这三种情境各反映了什么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心理的影响?
(2)这些现象在你的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怎样看待这些行为?
(3)你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针对这三个设问,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情境的体验与感受,直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
2.问题教学环节(教师化灌输为引导,引导学生把感悟生成为知识)。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导人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把体验、感悟转化为知识,则需要教师设疑布障、引导启发。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将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的内在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需要。人有了某种需要,就产生了要求满足需要的愿望;当有了能够满足这种愿望的条件时,就产生了人行动的动机,产生了积极性。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种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思维又总是朝着尚未弄明白的问题前进;疑能促思,有问题才会思考,通过设疑、质疑展示教学目标,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那些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谈体验与感受时,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求对生活现实的体验和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切磋,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可以相互借鉴,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能够更好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化说教为实践,引导维普资讯http://ww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凭借教材知识为切人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陶行之先生早就倡导教学合一。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增强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鲜明特色:“激趣”、“引导”、“解放”、“求真”
1.激趣(用鲜活的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圣人贤哲为我们留下的最通俗、最宝贵的教育经验。那么,兴趣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政治课教学所坚持的原则,但联系的“实际”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因此,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这样会使书本知识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充分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2.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3.解放(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实施“六大解放”
1。“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先生对旧教育进行猛烈批评时提出来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参与。政治课教学只有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才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实现“六大解放”的目标f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
4.“求真”(注意知识的回归)。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表达课程的目标,这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由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政治学科贯彻德育原则的内在要求。我们学习思想政治,应该说不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政治素养,指导行动。所以知识必须回归生活,要合乎生活的逻辑。但这里的回归,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完成作业,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总之,政治课堂教学走进生活,使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wang
体育课听课听什么?
低效和无效的十种课堂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有效课堂应该体现生本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