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教育难题——呼唤来自传统的解决之道



小编说
“以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欢迎大家来到“歌行天下”国学教育社群平台微信课程。本平台由北京歌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建立,志在推动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推广传播。首次微信课程,我们邀请到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健顺老师讲授《当下的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系列课程。下面奉上第四讲《教育次第》内容和录音,和新朋友一起学习,和老朋友温故知新。
第四讲:《教育次第》
1
你知道什么是教育次第么?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教育的次第,为什么想说这件事呢?因为我们现在做国学这个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学,这个不同的年龄段都要开始做,这个而且受到这个体制的课程设置的很多的限制,所以这个教育的次第问题就是一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它是一个整体,学习的时候那也是一个整体,所以他是有体系有次第的学习,所以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古代教育它的次第和体系,古人呢就是除了这个三岁之前的家教时期,三四岁之后开始进蒙学馆,所学的这个内容,朱熹在小学当中叫做“洒扫应对”,“洒扫”就是生活教育,“应对”呢就是礼教。这是蒙学的两大部分,除这个之外呢蒙学还会教一些基本文化常识,礼教,生活教育就是生活自理的能力,这是最早开始的,然后是文化的一些基本的常识像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百家姓》《三字经》,另外呢就是历史这个方面,然后是意象方面的像《龙文鞭影》,最后是声韵方面的像《声律启蒙》,这样大概构成整个蒙学段的学习的内容,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大概来说的话就是三个方面,一个就是礼教,一个是生活教育,一个是基本的文化常识和学习能力,蒙学结束之后基本上进入小学这个阶段,传统的小学,小学完了之后才能进大学。小学主要是文字,音韵,训诂,读书(就是今天说的吟诵),还有工具书的使用这些等等,这些传统的小学。之后才能进入大学,大学是从读经开始的,读完了经读史,读完史之后然后读子,然后读文,经史子文。
嗯,另外呢配合着经史子文我们有主体教育,配合着经史子文的就是这个“艺”的教育,就是文艺的“艺”,就是琴棋书画,花酒香茶就是这些,这些几乎是跟“体”同时开始的,那么这个部分呢主要是为了熏陶性情,这个陶冶情操,改变气质。
还有呢就是这个“用”,这是应用性的,应用性的这些在古代来说一般也是八九岁,不会晚于十岁就开始了,这是专业性的教育。这些也是一步一步来的,比如说比较早开始的算数,然后还有一些,基本的(政经工商农)这些,但是他的主体的学习是在年纪大一些,起码是十五岁以后,这个前面说的就是这个古代的教育的大概得次第啊。
2
此“蒙学”非彼“蒙学”,次“小学”非彼“小学”
这个次第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看这个蒙学它主要的这三部分内容:礼教,生活教育,还有这个文化常识。那么,如果没有生活教育的话,其余的教育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那这个孩子自己的生活他都打理不好,那他还学什么呢!这个事情啊!
然后就是礼教,礼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事情如果是打理不好的话,他也没有办法生活,然后是基本的文化常识。这些都是为学习做准备的,这个就是在德育上,蒙学是为学习做准备的第一步,然后是小学,小学主要是建立这个学生的字感,乐感,语感,读诗的诗感,读文的文感,写字的字感,就把这些建立起来,然后才可以读经。
那么他的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的孩子来读书,他看到一个字比如说“子曰”,那么我们有翻译叫“孔子说”,而我们今天的孩子那读“子曰”,然后知道这个叫“孔子说”,我现在重新把前面大概的内容梳理一下啊!就说古代的这个教育它有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从蒙学,到小学,到大学,这样的一个过程,我其实今天就是特别想强调蒙学和小学的重要性。蒙学主要是教给孩子怎么生活,怎么跟人打交道和怎么样跟物打交道,另外就是教基本的文化常识,然后树立基本的学习态度,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基本就是怎么样的几件事。那么小学呢,主要是建立这个学生的字感,音感,乐感,读诗的诗感,读文的文感,这样的话那他还可以去读书,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今天孩子来读这个《论语》比如说“子曰”这两个字,我们还有翻译和注释,说这是孔子说,那我们孩子顶多也就理解到“子曰”就是孔子说,他看到这两个字,进入到他头脑中的信息也就是这样了。但是如果他有蒙学和小学的这个储备的话,他读到的信息将远远不止于此。
而首先来说,这个孩子如果他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他会知道“子”,他原来是一个爵位的名称,为什么是个爵位的名称叫“子”,因为最早的时候它是一个宗族制,那“公侯伯子男”都是这个亲戚的称谓,所以他就知道它是怎么过来的以及为什么要尊称“孔子”为“子”那么,如果他学过小学,知道音韵和文字的话,他就知道“曰”这个词的左上角是不能合口,他指的是神谕,音韵学上说“曰”是个入声字,所以读起来的时候要读的短,所以它有郑重其事的意思,如果他有很好的读书训练,就是这两个字就有一种抑扬顿挫出来,这就是气象。虽然只是两个字。
那么这就是古人读书啊,为什么古人读书能够读那么多的书,背过那么多,能够读书的时候感到快乐,我们今天的孩子进到书房,见到那么一大堆的古书,首先就是感到厌烦,他读不下去,就是因为他读的时候那个字真对他来说是个什么东西,那么对于今天的孩子和对古代的孩子那是大为不同。
3
给今天的“蒙学”、“小学”教育支个招
另外呢还有德性的修养,对于这个世界和自己人生的认定这就是德育和礼教的问题,孝道的问题,这些事情没有解决的话这个孩子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这种心情,他是很不一样。
所以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到学习的效率,我们今天做传统文化教育,很多,很多的学校就是,包括很多私塾,都是从读经开始,甚至于更高是从解经开始,这个我觉得这个事还是要,还是要说一说的,我觉得如果,今天的孩子如果是他已经不适合做蒙学了。他可能是八岁以上了,这个时候你在让他读蒙学的时候,尤其是低段的那些蒙学那些内容,他可能不合适了。我觉得,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说可以开一门像这个《中国文化概论》,就是类似于把这个《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的这些基本的东西换到另外一中方式稍微理性的方式,故事化一些的方式来讲给他们,做一个,补充做一个追赶吧,我觉得也还是可以的。
小学这个部分,就是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吟诵,工具书,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一定要做的,不管哪怕是今天是高中嘛,我们开始学国学了,我觉得也不要,马上就是从这个读经上学,最好还是要在小学方面大一点底,要不然的话,这个读经将变成一种西方哲学思辨,他将成为一门西方哲学课,它恐怕很难成为一个德性修行的课。小学这个补充,如果是作为一个基本普及性的课程的话,我感觉如果你一周一节课,那么做一学期或者一年差不多就可以做完,不是很难的事情。如果一周能够有两节课左右不及一学期肯定是可以做得完。只是形成这么一种基本的文字,音韵,一个基本的意识就可以,在读经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另外就是这个礼教,孝道,还有前面课说过的这个德育,家史,家风,这些东西要跟进的话,我觉得也不是说,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才可以把它补上,我觉得也是很快的。
如果没有这个小学的基础,我觉得我们的这个经典诵读的这些课,很容易成为语文课,或者升一格成为哲学课,它很难转变成为德性修养的一个课,因为它一来它缺乏外在的形式就是“文”呢,以文化人的文呢;二来呢,又缺少这个直接落到心灵的这个通道,比如说这个家世家风,孝道这些东西,所以这个难免就会把经读成一个很空洞的大道理,然后大家就背,填空,做解释,最后就成为一门新的语文课,新的哲学课,所以我想就是今天我们坐这个国学教育因为是从不同的年龄段同时开始做的,所以我觉得教育的次第就特别重要,我还是主张要补一点课,从蒙学,这个德育礼教和小学,要补一点课。
但是,对于大孩子或者成人来说没有必要补得那么跟原来一样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学,那倒也不是,因为成人还是理性比较强的嘛,学习起来的学习方法是跟小孩子是不一样。所以,就是我觉得可以很快的补一下,但如果一点都不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不太合适,在我们这个,补充的这些个,蒙学和小学的教育当中生活教育是比较特殊的,生活教育不是迅速就能够跟进,就可以做完的。
所以生活教育可能是得特别单独来做跟着这个国学教育一起走,但是必须要做,生活教育不做的话,这个国学教育整个就架空了,国学教育安身立命之学,不能安生哪能立命呢,所以这个国学教育一定是要做生活教育的,生活教育跟这个西方的生活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生活教育是要落在德性上的,他最终是一个德育的问题,虽然他教了很多生活的能力,技术,但是归根到底要落到的德性上。这样的生活教育才是国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启蒙读什么?一份超靠谱的传统文化“分级阅读”建议|公益课⑭
国学与儿童教育丨微课笔记
来做“蒙学操”
国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复古 读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你们的理解都错了!
重申儒家“养正以礼”的教育意蕴与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