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紫砂泥料的形成、特点及分类

1.概述
宜兴,江南一座富庶的小城,古称“荆溪”、“阳羡”,位于今江苏南部太湖之滨。此地块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约为三亿五千万年,而宜兴丁蜀镇的黄龙山位于江南古陆边缘,由长期的地理结构和生态变迁,形成沉积型粘土页岩。现今从地貌上也可以看出,丁蜀镇处在浙江北部的天目山、莫干山向北延伸的余脉上,是长江三角洲的交接地带,而正是这一带蕴藏着丰富的陶土资源。所以,此地块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产陶,属马家窑文化一脉。当然,从明代(真正意义的紫砂文化兴起之时)至今,最早、最正宗的、最优的泥料都源自宜兴黄龙山(赵庄和小煤窑朱泥除外),黄龙山以它独特的矿层泥料成为了紫砂艺术的正源之地。

2. 紫砂泥的特点
紫砂泥被称作“岩中泥”,但按它刚开采出来的性状来看,它应属于矿体,是很坚硬的岩石,并非泥状,它深藏于黄石岩下,夹杂在夹泥(市场中的一些非正宗紫砂壶便是用夹泥所制)矿中,呈带状分布。

紫砂矿料被开采后,要露天堆放,雨水浸透,风化数月,然后会自行溃散成黄豆大小颗粒,这时再经人工碾压研磨、筛网筛选,后加水拌匀和成湿泥块存放。到此阶段,紫砂泥称为“生泥”。生泥是不能直接用来制壶的,工艺师在制壶前需要将生泥用木槌反复捶打数十次将其中的空气压挤干净后方可制壶,这时的紫砂泥被称为“熟泥”。如今大多数紫砂泥已不用老法捶打练制,已改为较为先进高效的真空练泥机进行练制。

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紫砂泥料本身就属于夹泥,和其他陶土一样含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锰、氧化镁、氧化钾及石英、云母等一些颗粒物质,但在组合比例和颗粒构成上它与一般陶土却有着天然的差别。
紫砂泥经烧成后,由于含上述所讲的颗粒物质,便会形成重要的双重气孔结构(即闭合气孔和链式气孔),这种结构使紫砂具备透气不透水的优良特性,这些气孔群的气孔密集,有较强的吸咐力。另外,紫砂矿里面的云母跟矿土烧制后会产生一种叫莫来石的矿物质,所以紫砂壶的抗爆性很强,冷热水急冲急进也不会开裂。

紫砂泥料里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不但对人体有益,而且还能起到电质反应,具有抑菌灭菌的功效,加上紫砂的双重气孔结构保证了良好的通风性,所以用紫砂器泡茶不夺味,无熟汤气,茶叶不变色,暑夏隔夜也不会馊。

紫砂泥料还富含矿物油性,长时间使用便会显现温润古雅的色泽,这也是紫砂泥料在感观上区别于其它陶土成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几百年来文人雅客们也为此如痴如醉。

3.品种分类:
紫砂泥的品种按大类可分为紫泥、本山绿泥(也称缎泥)、红泥(其中包括朱泥和红泥)三大类,除此之外还有墨绿泥、黑泥等人工创新的品种。

紫泥:
紫泥产于丁蜀镇黄龙山,深藏在黄石岩下,夹杂在夹泥的矿层中,成带状分布,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标准分为好几种,有清水泥(市场上比较受追捧的底槽清实际上也是一种极为优质的清水泥)、紫泥、红棕泥及近些年新开采出来的红皮龙和降坡泥。

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也产于丁蜀镇黄龙山,他是紫泥层的夹脂,故也称“泥中泥”。
由于本山矿藏的泥土是与其它泥相互夹杂在一起的,所以开挖出来常常带有其它颜色的泥料。早期的本山绿泥也是因出矿就已经有绿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没有严格标准,导致其色泽必然无法一致,烧造以后就会呈好几种米黄色,颜色有偏黄一点的,有偏红一点的,有偏青一点的,也有偏灰一点的。

红泥:
红泥分普通红泥和朱泥二类。
红泥是紫砂泥料里的普通泥料,沙质感较强,整体属性与紫泥相像,烧造收缩比也与紫泥差不多,最多不会超过15%,烧成后颜色呈光洁明亮的红,有些也会略微泛一点橙色。
而朱泥矿料实际上是石黄石,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极高,是一种极精细的嫩泥,无沙性,无陶土的性质,可塑性很差,基本无法用纯朱泥制成器具,只有掺入其它砂质泥料方可制器。烧造收缩比也极大,在20%——50%(所以其成品率很低),烧成后呈暗红色或朱红色,红中泛桔色、黄色光。
朱泥产地除了宜兴黄龙山,还有宜兴赵庄、宜兴任墅小煤窑两处。其中黄龙山朱泥和赵庄朱泥可以通过200目滤布,小煤窑可通过400目以上滤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砂壶水可深了
辨泥识紫砂亦有大学问
紫砂壶泥料特点
转贴:一位紫砂从业者对泥料的阐述。边转边学习 [1] 『艺海探珠』 - 紫砂世界论坛 - Po...
必须搞清楚紫砂和陶土的区别
紫砂泥料的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