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003第一讲九阳神功第一式艾灸(下)

七、艾灸常用穴位

1、头部穴位

(1) 百会:耳尖向上头正中线的位置。

灸百会可以提气,治所有下陷类疾病,如疝气、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痔疮等。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竹筒灸或粗艾条悬灸百会穴。小孩疝气需用细艾条,一只手放百会穴的旁边感受温度,另一只手拿着艾条来灸,每天15分钟,注意不要烫伤孩子。

为什么会有下陷的问题?人的五脏六腑是挂在脊柱上的。五脏六腑中细胞的温度高低决定脏腑的能量,就像热气球一样,温度高的时候热气球往上升,温度不够的时候热气球往下降。所以有本书叫《温度决定生死》,这本书的内容先不做评论,就书名而言写得很有道理。通常小孩子的体温比成人高,成人比老人高,尸体则是冰冷的。这种体温体现的是细胞整体热量,所以一般下陷下垂的病人,都是能量不足温度偏低的人,中医说“正气不足”。

还可以在百会穴附近先刮痧再艾灸。正常人的百会穴中间高四周低。但现代人过分思虑,很多人百会穴中间低四周高,四周有很多硬包软包,这种情况下先用刮痧操作把堵瘀地方刮平了,然后再艾灸,提升正气的效果更好。

医案 小儿疝气灸百会的案例

薛阿姨的孙子出生半个月时哭闹不止,后来到医院里发现孩子有疝气。在医院几天后越来越重,当时一哭就掉,一天掉几次,还用了疝气带,也不管用。到三个月时,有一次掉下来上不去,孩子越疼越哭,到医院托了很长时间才上去。医生要求手术,孩子太小,薛阿姨不想做。这时她抱着试一试态度,尝试用灸百会的办法治疗小儿疝气。刚开始灸五到十分钟,灸一星期后发现小孩睡觉好转。后来胆大一些,灸十到十五分钟,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掉得少了,也哭得少了,灸半个月二十天时间就不咋掉了。后坚持灸了约两个月才停,孙子身体也壮了,免了手术之苦。

2、背部穴位

(1) 大椎穴:低头项后部最高的骨头下边。脊椎第七颈椎棘突下,第一胸椎棘突上。

灸大椎治一切表寒证。表寒就是体表受寒,浑身酸痛、怕冷、没劲儿等情况。小孩刚感冒流清水鼻涕就可以灸大椎穴,还可以用吹风机吹大椎穴或热水袋热敷大椎穴,效果都很好。

人体有六条阳经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胆经、胃经、膀胱经,还有督脉都从大椎经过,灸大椎穴全身都发热但不要过分,灸出汗就可以停止了,要掌握“中病则止”的原则。比如小孩感冒发烧,就可以用热敷或艾灸大椎穴来退烧,39度以上高烧可以在大椎穴刺血拔罐来退烧。

可能有人会问,发烧了我可以吃西医的退烧药啊?西医的退烧药是经过肠胃吸收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通过刺激内分泌系统出汗。艾灸是通过局部加热,走经络,加热卫气出汗。从出汗的目标来讲,两者都达到了,但不同之处在于:艾灸的情况下,人体出汗可以控制,微微出汗,停止艾灸就不再出汗了。吃退烧药的情况,气虚的人会出汗不止。这时吃到肚子里面的药也无法掏出来,只能等药效发挥完毕。最后的结果是本来就虚,再大汗淋漓,造成更严重的虚证。有的孩子吃退烧药,汗会把衣服湿透。这样大量出汗是很危险的。中医说“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烧是退了,但伤了孩子的正气。所以大家尽可能用艾灸让患者发汗,不要用吃西药的方法来发汗。

另外孩子如果是由于食积引起的发烧,仅艾灸大椎出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艾灸后出汗退烧了,但没过多久,汗下去了,烧又上来了,而且反弹的温度更高。食积引起的发烧必须先通便,再发汗退烧。具体参见我们的著作《看着大便养孩子》。

用风油精搓大椎穴还可以治疗精神不振和嗜睡。

(2) 风门穴、肺俞穴、膏肓穴:风门在第二胸椎下旁开(两指宽,食指和中指)1.5寸,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两指宽,食指和中指)1.5寸,膏肓在第四胸椎下旁开(四指宽,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3寸。

这三个穴位针对所有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咳嗽、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甚至肺癌,都可以对这三个穴位进行操作。

膏肓穴治疗一切与呼吸系统和痰有关的疾病。

膏肓穴在人体肩胛骨的内缝,取穴操作时,可以让患者抱膀趴下再灸。

膏肓穴对美尼尔氏综合症,也就是莫名其妙地眩晕很有效果。眩和晕是两个概念,眩是眼前发黑,晕是地板乱晃,晕症的治疗相对简单,眩症需要从肾系统考虑。中医认为晕的产生是因人体胸隔膜存有痰湿,影响到了平衡。治疗方法就是让病人手背到后面,此时肩胛骨打开,在膏肓穴行刮痧,然后再艾灸,效果很好。对膏肓穴进行麦粒灸,可治疗肺癌

明代医学大家杨继洲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编写针灸学巨著《针灸大成》,这是学针灸者必修的一教材。书上讲膏肓穴无所不治。

古云:“要想身体好,膏肓、三里常不干”。在膏肓穴和足三里穴经常做麦粒灸,身体就会好。

(3) 背俞穴:背俞穴包括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和白环俞,共18穴。它们在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脊柱正中线(督脉)旁开(两指,食指和中指)1.5 寸处。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艾灸背俞穴可直接解决与脏腑相关问题。中医“背薄似饼,腹深似井”。即说背部是距离脏腑是很近的,只有一烧饼的距离。而腹部距离脏腑就比较远了。如灸肾俞,能量就直接传递给肾脏。

中医:“俞穴升清,募穴降浊”。怎么理解升清?我个人认为升清可看作西医的内分泌功能或激素的调节功能。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升清,指密度较低的东西,往上走,到达脑子,中医说“脑为清阳之府”。当一个人感觉脑力不足、内分泌有问题、精力不足、能量不足时,就要在俞穴上做文章。降浊,是把身体内的垃圾排出去疏散掉,当人体垃圾排不出去时,就会出现体虚、食积、邪气盛、浊气上头等症,这时就要降浊。如感觉肚子上一堆肥肉,或长了瘤子、囊肿,需排出去,就要降浊,要从募穴上做文章

俞穴通常治疗急性病,是用来治标的,而募穴是治疗慢性病,用来固本的。如一人浑身怕冷,可艾灸督脉和俞穴,马上就感觉到暖和。但解决根本问题,还要把前面募穴问题解决好。一个人是要扶阳还是驱邪,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瘦弱老先生,就要扶阳如是大胖子,就要降浊

胃俞:治疗急性胃病。如一个人出现胃痉挛,可在胃俞处附近周边刮痧或拔罐,后再灸30分钟。

医案 西安高铁站治疗急性胃痉挛

一次在西安高铁站等火车,候车厅里广播找医生,有位候车的乘客突发肚子痛,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过去,一看是个病人肚子很痛趴在座椅上,旁边有个人,看样子是个西医大夫,但是他只是询问病情,一时也拿不出解决方案。我上前说了一句:“让我看看”,就走上前问患者情况,通过询问判断是胃痉挛。我就是先点按患者的足三里穴,点按3分钟后,患者说疼痛有所缓解,接着我就想到原始点疗法解决疼痛都是在背俞穴上操作,我就找到患者的胃腧穴附近的筋结,用肘关节使劲地压按了十几下。用力的时候患者大呼好痛,很快按完后,患者感觉一点也不痛了。

(4) 身柱穴:脊椎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艾灸身柱穴有利于小孩长个子,直接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日本每年春天会统一组织学生灸这穴位,灸时让孩子背对着我们坐着,大人一手扶着孩子背部,另一手艾灸。每次灸15分钟,灸热即可,可从立春灸到立夏。

(5) 八髎穴:小肠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上髎,膀胱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次髎,中膂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中髎,白环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下髎。左右共八个点,称之为八髎穴。

八髎穴治疗一切里寒证。与大椎穴不同的是,大椎穴擅长治表寒证。艾灸八髎穴是最有效的艾灸操作之一,也是需灸时间最长的一穴位。八髎穴这地方还有很多别称,有叫寒凉关的,有叫鬼门关的,还有叫丰都(重庆市丰都县,也叫鬼城,以鬼文化著称)的。这些名字一听就阴气十足。

为什么这样称呼八髎穴呢?小孩屁股,老人称铁屁股,大冬天光着屁股也不感到冷,老师讲这地方有三味真火。但当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事后,此处就会越来越寒凉,到了成年和老年阶段这位置就是人体最寒凉地方

灸八髎治一切妇科病、男性病前列腺肥大等。可先拔罐,拔15~25分钟后再灸透产生灸感为好。

3、腹部穴位

腹部有很多募穴,包括中脘穴、章门穴、天枢穴、关元穴、中极穴等等。这些募穴有降浊作用。中医对一些慢性病治证原则是“先降浊后升清”。治疗时,可先把腹部瘀堵疏散掉,再刺激背上的俞穴来提升五脏六腑的功能。

(1)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中庭穴与肚脐中间连线中点。

治疗所有跟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有关的病,都可以从中脘穴入手,中医又称“ 腑会中脘”。灸中脘适合胃寒的人。怎么知道人是否胃寒?可以看看手部大鱼际这个部位的颜色,如果是青的,就是胃寒。但是灸中脘很容易上火,所以灸中脘一定要结合轻断食。

(2) 命关穴:经外奇穴,位于侧胸部,以中脘与乳头连线为一边,向外作一等边三角形,其外角是穴,与中脘穴等高。

治疗一切跟水湿有关,及跟脾虚、呕吐有关的病症。灸命关穴、关元穴能治疗大病,脾虚肥胖者可多灸此穴。

(3) 章门穴:把手肘向身体侧面放下,肘尖对应的位置即是。

章门为五脏的交会穴,故称“脏会章门”,治疗所有跟内脏有关的病。章门还是脾之募穴,也治疗一切脾病。中医讲“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禀气于水谷之精气,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肝脾不好或者长有肿瘤,脾胃撑胀、腹胀、水肿可以灸此穴。

(4) 带脉穴:在章门穴下1.8寸(两指)和肚脐眼等高。

常用来减肥,先拔罐再灸减肥效果非常好。

(5) 神阙穴:肚脐的位置。

治疗一切脱症,“脱”的意思可理解为不经同意,自己跑了。如大小便失禁,盗汗,自汗,更年期潮汗,小孩尿床,神不守舍,脱神,脱精,脱气等。与百会穴不同的是,百会穴治疗下陷、下坠的问题。

可把盐放肚脐上再灸,渗透力好。

五倍子或五味子都是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可以打成粉,拌上醋,放到神阙穴里面,然后用艾灸的方法,对脱症的效果更好。

医案 一周治愈了折腾三年的更年期盗汗

一女性,50左右,每晚睡着了都出很多汗,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换身衣服,非常痛苦。我让她把五倍子打成粉,拌醋,放到肚脐里面,上面粘上胶布,每晚上再用随身灸灸神阙穴2~3h左右。一周时间历时三年的盗汗好了。

(6) 关元穴:肚脐与曲骨之间分5等分,离肚脐五分之三的位置。

关元穴用来补气,培元固脱,温肾壮阳。它是小肠经的募穴,很多人肚子很大,这是因为小肠里面的浊气很多,小肠温度不够。

以下要讲的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子宫穴、维胞穴、提脱穴、水道穴和归来穴均为下焦的穴位(肚脐以下)。

上焦(胸隔膜以上,包括心和肺)如雾,中焦(胸隔膜与肚脐间,包括肝、胆、脾和胃)如沤,下焦(肚脐以下包括大肠、小肠、肾和膀胱)如渎。下焦水多不怕上火可以多灸

(7) 气海穴:肚脐与关元穴二分之一处。

作用同关元穴,补气健脾,培元固脱,温肾壮阳。

中医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之说。

(8) 中极穴;肚脐与曲骨的距离5等分,离肚脐五分之四的位置。

中极穴是膀胱经的募穴,治疗尿不下来,尿频等泌尿系统问题。

尿频产生原因:膀胱里有水有气,当温度不够时,水多气少,膀胱下坠,刺激下面的括约肌,所以就老想尿尿。如果温度够了,就像热气球一样往上走,不刺激下面的括约肌,也就没有尿感了,所以艾灸中极穴增加膀胱温度,能很好地治疗尿频。

(9) 天枢穴:肚脐旁开(三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二寸

拉肚子最适合灸天枢穴。此穴是和大肠有关的穴位,是大肠经的募穴。

(10) 子宫穴:属经外奇穴,中极穴旁开四指(三寸)。

适合与子宫有关的疾病。如:痛经,子宫肌瘤,,宫寒,月经不调。

(11) 维胞穴:属经外奇穴,关元穴旁开六寸。

治疗和宫颈有关的疾病。比如宫颈糜烂、宫颈癌。此处接近腹股沟,有很多淋巴结,刮痧拔罐后再灸,效果更好。

(12) 提托穴:属经外奇穴,关元穴旁开四寸。

治疗一切下垂问题,如胃下垂,宫颈下垂等。

(13) 水道穴:关元穴旁开两寸。

图2-27

治疗水液代谢不正常的病。如:腹水、水肿、湿气太大等。

(14) 归来穴

位置:中极穴旁开两寸。

图2-28

治疗和月经有关的疾病。比如:月经不调等。

4、腿部穴位

(1) 血海穴

位置:在膝盖内侧三指处。

治疗一切跟血液有关的病。血虚、血寒、气血不够等症。

(2) 百虫窝

位置:属经外奇穴,血海穴上一寸处。

治疗一切跟皮肤瘙痒有关的病,很适合刺血拔罐,再艾灸 。如风湿痒疹,特别是身体下肢的痒疹,效果很好。

(3) 足三里

位置:小腿迎面骨外侧向上推至高岗处外开一指处,手掐有酸痛感。

治疗和胃有关的疾病,如胃胀、胃酸、胃溃疡。另外,此穴在足阳明胃经上,老人走不动路,腿软及偏瘫病人腿画圈走路都与此经有关。中医讲“瘘症独取阳明”,“瘘”就是没有劲儿的意思,偏瘫病人一定是在胃经上进行治疗。艾灸足三里能有效阻止脑梗、偏瘫。

日本谚语:“不灸足三里不为旅人。”我们老话说:“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膝盖冷都可灸此穴。

(4) 阴陵泉:小腿迎面骨内侧上推到高岗处挡手了就是此穴。

治疗跟脾、水液代谢不畅及跟痰有关的病。糖尿病可灸此穴。

(5) 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上四指,胫骨内侧缘后际。

图2-32

治疗跟肝、肾、脾有关的病。 此穴是肝经、肾经、脾经三条经的交汇处,它和足三里都是很常用的穴位,应当多灸。

(6) 悬钟穴

位置:和三阴交相对,在外侧踝尖上四指处。

图2-33

别名绝骨,治疗和预防脑中风。此穴和骨髓有关,又称之为“髓会绝骨”。用麦粒灸的方法灸足三里和悬钟穴,效果很好。

(7) 复溜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两寸,跟腱的前缘。

图2-34

是肾经的母穴,补肾的大穴,跟肾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灸。

(8) 涌泉穴

位置:脚掌上三分之一,脚掌向下一挝人字纹处。

图2-35

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可以用吴茱萸打成粉,拌醋,用胶带贴到涌泉穴,再用艾灸盒艾灸。也可以练中里巴人的金鸡独立,闭眼一条腿站立,都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效果。人体上面热下面寒是坏事,灸涌泉穴就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

(9) 至阴穴

位置:小脚趾头指甲盖根部外侧。

图2-36

艾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

医案 我就是胎位不正被灸过来了

妈妈生我的时候被诊断为胎位不正,医生让灸一下至阴穴,当时也没有艾条,就是找一些带杆子的干艾叶,编一个辫子,母亲跪在床上,双手也支撑在床上,然后用那个艾草辫子对着小脚趾熏。熏着熏着,我在娘胎里就转过来了,到了临产的日子,顺顺利利地把我生出来了。后来我经常给朋友讲,我在娘胎里就在艾灸了,我的胎教就有艾灸,所以我有传播艾灸的人生使命!

八、需要强调的两点

1、重点灸的部位

(1)阿是穴

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老师讲:“穴位都是摸出来的。”穴,即洞穴,是一个空间。穴位,是在肌肉与肌肉之间、骨头与骨头之间、筋与筋之间、肌肉与骨头之间、肌肉与筋之间、骨头与筋之间的空间。

例如腱鞘炎治疗方法。在疼痛点上游和下游刮痧,刮不疼的地方,出痧后,观察疼痛点疼不疼了,如果不疼,只灸出痧点,如果还疼,就灸这个疼痛点,这个地方就叫阿是穴。

(2)筋结处

很多时候刮痧,容易刮出筋结;或者用手摸,有疙疙瘩瘩并且很疼,就是筋结所在。筋结产生原因是筋受寒了,往里缩了。处理方法是先艾灸后刮痧,艾灸相当于麻醉剂,不疼之后再刮。

(3)出痧点

刮痧既是治疗手段,也是检测手段,有时候找不到具体下手点,就可以在不舒服的地方刮痧(面积可以大一点),刮出来出痧点后再在出痧处进行拔罐或者艾灸操作。

阿是穴、筋结处和出痧点是重点要灸的部位,这些都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中医的思考模式是站在外面看里面,古人讲“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意思是说一切内在的事物都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都可以通过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来了解其本质的一面。

2、杂合以治才能效如桴鼓

中医治病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杂合以治,就是用多种手段联合起来治疗疾病。

比如艾灸,可以用来调节气血,适合寒证和虚证,但是缺乏驱邪的功效。又比如,过去的人大部分很瘦,吃得不多但是阳气很足,热证、实证较多,仅用刮痧拔罐,效果就很好,但是现代人不但有寒证还有虚证,或者上热下寒证和脾胃弱等问题,所以用一种方法效果不好,最好就是多种手段结合起来治疗。另外,中医治疗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治根,好多人不能坚持,多种手段结合会加快治疗速度。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中医治病就是两件事。

一是调理气血,使经络通达。

二是让人保持心情舒畅。

经络通畅了,心情好了,人体的自愈功能会自动将人体的废物排出体外。所谓哈哈一笑,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中医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焕发人的自愈功能,这也是经典所说的“道法自然”的原理。

保持良好的心情要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明白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和至乐莫过读书等人生大道,那么如何通经络呢?主要是以下三个方法:扶正、祛邪、滋阴

扶正常用的方法有:艾灸、静坐、站桩;祛邪常用的方法有:刮痧、拔罐、拍打等;滋阴效果最好的是吃奶男童的童子尿,最易于人体吸收,另外就是粥类,各种五谷杂粮(桂圆、阿胶等非常黏腻,不利于人体吸收,必须是脾胃很好的人才可以用来滋阴)。

在治疗时,先给病人把脉或者观察病人的说话、走路情况,如果脉搏跳动有力、说话声音洪亮、走路有力气,证明阳气足,可以使用祛邪手段,力度也可以加大;如果病人脉搏跳动无力,说话、走路均无气力,证明阳气弱,可以扶正滋阴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疗方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治腹泻,中医穴位显奇效
艾灸的精髓你知多少?
天气变化大,小孩扎堆感冒、咳嗽、流鼻涕、腹痛腹泻......怎么办?麻麻们都收藏吧
►白露除不尽,秋冬体不安!这几个黄金穴位,白露艾灸,整个冬天不犯病!
【经络养生】48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之一(收藏慢慢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