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洪洋先生隶书谈
 
 

      《书法报》专栏《隶书大家谈》,曾请全国知名书家畅谈隶书的临摹、创作以及对隶书发展的认识。刘洪洋先生也应邀就此谈了一些看法,《书法报》已刊发。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将于今年六月下旬截稿,今特转发此访谈,希望对同道的隶书创作有所裨益。

    

以下为访谈内容:

     

     书法报:古代经典隶书众美纷呈,隶书美的核心体现在那些方面?学习时应如何把握和表现?

  

      刘洪洋:隶书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艺术元素是十分鲜明的。其风格是多元化的,个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元素是丰富的,特别是在汉代传世的作品中各臻其妙,异彩纷呈。也是隶书学习最佳的入门途径,其类别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刻石文字,另一类为书写文字。

  汉代刻石类隶书,大致可划分为四类:一类是字形工稳、意态端庄、秀美典雅,以舒展为能事的《曹全碑》、《礼器碑》等为代表;二类是拙中寓巧、意态浑穆、字势雄强,以方正古朴为能事的《张迁碑》、《鲜于璜碑》等为代表;三类是以大气雍容、意态伟岸、疏宕宽博、气局开张为能事的《西狭颂》、《封龙山颂》等为代表;四类是以潇洒奔放、意态纵横、恣肆飘逸、趣味多变为能事的《石门颂》等为代表。可以说各具姿致,靡有同者,非短文能尽言其美。

  汉代的书写文字质朴率真、新意迭出、奇诡生动,劲利的行笔、生动的体势、灵活的字形、不拘一格的结体,率性天真的烂漫溢于字里行间,体现出了书写者的情怀,以不同地域的汉简为代表。至此也不难理解汉代隶书的审美多元,同时亦能避免隶书学习中以笔追刻的盲目性。

  隶书的点画构成了隶书内在的艺术素质,笔法比篆书复杂。汉隶用笔快慢、畅涩,疾迟相顾,畅涩相间,自然产生曲直相参、轻重相宜的各种点画。结构的横平竖直、均匀排迭以及左右波发和蚕头燕尾等字形、字势和点画形态,均能体现出隶书的艺术审美。初学隶书要把握取法的方向性,由汉碑入手,简书只能取意不可作法,以学会基本技法为目的。临习中切不可追求破损的残痕,所以读帖非常关键,临帖时要抓住“大”的东西,表现出读帖时感受的那种“味道”,才是成功的,防止不清法则而迷径。

    

  书法报:习隶者众多,但是真正写得好的并不多见,原因是什么?


  刘洪洋:主要是传统基础不牢固,近亲繁殖,使隶书的古法、古韵逐步弱化。表现为艺术因素的含量打了折扣,说穿了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一种创作模式,这种模式属于初级创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两回事。



  书法报:隶书学习和其他书体学习有何内在联系?


  刘洪洋:自春秋末期至秦代,通用文字的篆书开始草化,草化的篆书虽然字体结构仍是篆书,但字势已渐变为扁阔并趋向横势,笔画已露出波势的运动感,初步地形成了笔画化的倾向。至西汉时期完成了隶书字体的正体化,隶书成为当时的通行字体。其中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是隶书的成熟期,也是隶书字体和书体的共融时期。孕育了楷、行、草诸体,隶书的广为使用,特别是民间的书写实践,导致笔法和变异字形的出现,于是侧锋用笔、结构简省的书写方法随之而生。魏晋六朝至唐代,由于楷书的普及,使隶书的书写掺入不少楷意,同时隶书的程式化趋势也愈加明显,与汉隶相比缺少了古拙灵动的趣味。至宋、元、明,隶书虽为一种书体,但当时以“帖”为宗的书法风尚为主流,其美学品格与汉隶相差甚远,到了清代重新对汉代隶书进行发掘和研究,并以此作为取法途径,致使隶书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好评。

  一种书体与其他书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点画”的体势、结构、形态上,这种书体的笔法组合也依此而定,如果我们把不同书体同一点画的起笔与收笔外形去掉,我们就难以判断是哪一种书体的线条了。可见书体风格特征是由线条两端的形态决定的,不同书体线条行进中的质量要求就不言而喻了。至于不同的书体,则依该种书体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性而定,只是因书体不同、体势不同而笔法各有侧重,才产生不同的书体有其“相对”独立的用笔体系与要求而已。

    


  书法报:学习隶书应重点解决好哪些问题?


  刘洪洋:首先掌握所学碑帖的基本特征、风格、形式和规律,之后能再现其形式、表现技巧、实际创作效果,表达其意趣和形式美。这个阶段的艺术表现意识不完全是“自我”的,是“从他”的一种初级行为,但这是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书家在艺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这一环节不容忽视,这是对临帖效果的最佳检查手段,同时又是灵活的发挥。它尽管是被动的,但它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你的主观能动性。若以新的文字内容在特定的笔势、笔法、结构、章法甚至还有墨法的制约下进行新的整合与发挥,能体现出对范本的艺术理解与情感意趣,其中的形式法则、技巧认知水平以及对掌握原范本的情况都得以展现,发挥的部分是自己的、主要的。临创结合,活学活用,将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因人、因时穿插着进行,才能增加你的变通能力,达到消化、理解、吸收、运用之目的。

   


  书法报:当前国展中隶书作品存在哪些好的和不好的现象?隶书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刘洪洋:当代隶书从好的一方面说是呈现多元化发展。但传统根基不牢、近亲繁殖和急于求成的现象也令人担忧。当代隶书创作主要有三种创作模式:一种是取法传统,就一种碑帖来表现的纯粹化创作;二是在隶书范畴中采取的多元化复合型表现手法的创作;三是由不同书体之间的相互关联而表现隶书丰富性的创作。

  从近几年国展的入展、获奖作品上看基本在此范围内,但不论偏重哪种表现方式都能看出对传统理解不够深入,对汉隶大范围的研究不够完善,对“隶生于篆”理解消融得不够巧妙,以及对不同书体掺杂的生硬之弊。原因就是浮躁,对古代的经典学习不深、不透。再有就是入展作品的文词不通、丢字丢句、张冠李戴,出现错字、白字、别字,希望广大书法作者高度重视。

  隶书未来的发展仍会处于多元化态势。但无论取法如何,其作品的古风、古韵不能消减,对隶书的评判标准不会降低。提倡从传统中来,要使自己的书作合乎古法并且不拘泥于古法。合乎古法还不能叫创作,不拘古法而出于己意,才有创作的分量。找准那种和自己气质有感应点的汉隶,由此引发自己的创造性,并逐步向纵深发展,以至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就汉碑和汉简来说有上百种之多,人的精力有限,能真正下功夫临写的不过数种。所以,作者要有良好的变通能力,在融会的基础上善于贯通才是大道。世上没有一条现成的通向成功的路让你走,也没有谁能给你指出一条必然成功的路,这完全是靠作者自己的“本体力量”进行上下求索,该重点用功的就偏重一些,恰当地取舍,持之以恒定有所成。



 

刘洪洋先生隶书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三)
为什么那些书法好的人都要深入到这个书体中吸取营养?
隶书书法难学?从这个开始临摹,就能解决笔法问题
隶书《张迁碑》写不好?试试这几个方法,水平迅速提升
隶书对学习行书有哪些帮助作用?原来行书书法的捷径是隶书
讲晋唐笔法?请看清这三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