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书法家刘昀楚(刘禹岑):艺术家更应该遵循自然大道,竭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最高道德的标准

刘昀楚,名刘禹岑,字昀楚。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现居济南,毕业于东北大学,著名书法家、知名编剧、文化学者、当代瘦金体书法的开拓者与发扬者,是当代瘦金体书法三大名家之一。

刘昀楚幼年即酷爱书法等艺术追求,师从新老书法艺术大家。近十年来先后有800多篇有关瘦金体书法的研究与开拓相关文章作品见诸报端媒体。

刘昀楚先后创办了北京瘦金体书法艺术馆、中国瘦金体书法研究院、两宋文化馆和徽宗艺术馆,现致力于书法艺术创作及研究,刘昀楚多年来刻苦临碑贴,收藏与研究当代中国书法大家作品,除瘦金体外,还擅长隶、行、草等书体,后又形成风格迥异的双手书法,其150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书法爱好者收藏。

刘昀楚书法作品在参加国内外大奖中荣获金、银、铜奖50余次。先后在宜昌、武汉、上海、北京、郑州、西安、烟台、香港、澳门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展出,受到广泛赞赏。2023年被中华新闻报等十余家新闻媒体共评为“文艺界2023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刘昀楚书法作品被各国领导人、省部级领导及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收藏。艺术生涯和书画作品入编《瘦金体书法史》、《华人书法作品选集》、《国际书法家大词典》、《当代书法名家》、《世界名人录》、《中国书法家博览》、《国粹奖艺术大典作品集》、《2021年书画收藏指南》、《新世纪书法典藏》等权威书籍。

“2021年影响力财富论坛”及“2022年杰出华商财富领袖暨第七界外交官之春”大会组委会特邀书画家,并且是以书法家身份参加大会的唯一代表,其用瘦金体创作的“和谐盛世,共创辉煌”、“财富天下,宝聚中华”巨幅作品被两个大会永久收藏。

2022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特为上海世搏会出版发行《中国荣誉——向世界推荐国礼艺术家十六人集》,刘昀楚为六位入编的国礼书法家之一。

2023年3月,刘昀楚应邀赴日本参加“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东京展”,并荣获国际金奖,被组委会授予“中日文化交流使者”荣誉称号。出版有《刘昀楚与瘦金体之缘》。2023年7月在台北市图书馆参加“2023中华之光海峡两岸书画联展”并获得海内外一致好评。2023年8月被聘为国礼特供艺术家。2023年11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昀楚瘦金体书法作品集》在全国发行。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①。夫唯啬,是谓早服②;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③;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④,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⑤,长生久视之道⑥。

【注释】

①啬:这里是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归无为之意。

②早服:早准备。

③克:胜任。

④母:这里指“道”,譬喻保国的根本之道。

⑤柢:树木的根。

⑥视:生活。

【翻译】

治理百姓、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力,万事才能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厚积其德。厚积其德就没有不能胜任的事,没有不能胜任的事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力量,他就可以担当好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柢固,长生久视的道理。

【导读】

爱惜是生命,乃至国家长久保持的根本。只有积累雄厚的德,才能够统治百姓,治理天下。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统治者,才能长久维持,根深蒂固。

【解析】

本章重点讲的是“治人事天”的原则,并提出了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法,即“啬”,也就是收敛、退藏,保持虚境。老子认为,只要能够做到啬,就能抓住治人事天的根本。

我们先来看看“治人事天,莫若啬”一句。“治人”指的是治理人民,“事天”指的是保养精气、养护身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不争”和“无欲无求”,为了帮助人们克制私欲,老子提出了啬的观念。什么是啬呢?啬原本是爱的意思,既可引申为爱惜、保养,也可引申为节俭。因此,这句话所揭示的道理就是:治理民众、养护身心,没有比注重节俭、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夫唯啬,是谓早服”一句。这里的“早服”,意为及早服从、及早从事。整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统治者只有懂得节俭,才能真正做到施惠于人,才能服从自然之道。如果不懂得节俭,就算是提早作过打算,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因此,节俭是顺应自然之道的行为。在这里,老子告诫统治者要节省民财、爱惜民力,只有这样才算做到了无为而治。

紧接着,老子义提出“早服谓之重积德”。其中,“德”指的是君主的德行。君主的德行主要体现在领导治理圉家的实践中,治理同家的关键在于保证人民衣食无忧,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百姓只有丰衣足食了,才会安下心来,才不会惹是生非,发生逆乱。储藏好粮食,除了关系到民心的安定,还牵涉到战争的成败。有句话这样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由此可见,粮食在战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统治者来说,要懂得积蓄粮食的重要性,因为民生问题是稳定国家的基础。作为君主,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和预见各种事情的能力,并能由此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而粮食是否充足就是检验一个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标。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这两句话指出了积累德行所能达到的境界。其中,“无不克”指的是无所不胜,能战胜一切。只有做到物资充足、人民安定、社会和谐、领导者高瞻远瞩,这个国家才能战无不克。实际上,“无不克”是广义上的,它并非专指战争,还指各种困难和挫折。一个人能够做到无不克,他必然是高深莫测的,人们也就无法揣测他的思想深度了。

什么是“有国之母”?“母”喻指生育万物的大道,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有国之母”可以理解为“有了国家作为立身的根本”,这是就统治者而言的。紧接着,老子很自然地推出了“可以长久”的结论。

对于统治者来说,节俭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对于个人来说,节俭同样意义重大。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做到以节俭为美,那么他必定能和大道大德同步,必然会成为一个寡欲恬淡之人。

苏辙《老子解》

凡物方则割,廉则刿,直则肆,光则耀。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谓啬也。夫啬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无以服人,苟诚有而能啬,虽未尝与物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则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敛藏而用,至于没身而终不试,则德重积矣。德积既厚,虽天下之刚强,无不能克,则物莫测其量矣。如此而后可以有国。

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轻用之,一试不服,天下测知其深浅而争犯之,虽欲保其国家,不可得也。吾是以知啬之可以有国,可以有国,则有国之母也。

凡是事物,方正就显得突兀,有棱角就容易刺伤人,是直的就莽撞,光亮的就耀人眼目。只有圣人方正而不显得突兀,有棱角而不会刺伤人,笔直而不放纵,光亮而不耀眼。这就叫做啬。啬,是有而不用的意思。世人都犯愁没有东西可以使人顺从,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物而能不拿来使用,虽然没有与其他事物较量过,但是其他事物知道它不是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那么其他事物很早就会服从。万物既然已经顺从,就把能使人顺服的东西藏起来,到死都不去实验它的功用,那品德就深厚地积累下来了。既然有深厚的品德,天下最刚强有力的事物也不能和他匹敌,所以万物都无法知道他究竟有多大的能量。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可以拥有国家。

世上的小人有尺寸那么大的权力就轻易使用,一试不能使别人顺服,天下知道他有多大的力量了所以都来侵犯他,虽然想要保存他的国家却做不到。我因此知道有力量而不使用可以拥有国家,是管理国家的根本。

孟子曰:“尽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啬治人,则可以有国者是也;以啬事天,则深根固蒂者是也。古之圣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内,则根深而不可拔,蒂固而不可脱。虽以长生久视可也。盖治人事天,虽有内外之异,而莫若啬则一也。

孟子说:“尽心履行责任,修养自己的本性,就这样来侍奉天。”以有力量而不使用的原则来治理百姓,就可以拥有国家;以这个原则来侍奉天,就会根深蒂固,自身安稳、繁盛。古代的圣人,保守性命的永久、常规的状态,不以外物损耗自己的心神,所以根深不能被拔起,蒂芥结实不易脱离。所以能够长久地生存与感受。治理百姓和服侍天虽然有内外的区别,但有力量不使用的原则是一致的。

【经典解读】

“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并不是吝啬、抠门,而是节俭、爱惜。即管理百姓、治理天下没有比节俭、爱惜更重要的了。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保持心灵空虚、回归朴实纯朴。在治国之上要“啬”,一方面不要浪费民力,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兴土木,搞形象工程;一方面要精简礼仪、不妄下法令,避免冗政酷吏对百姓的骚扰。同理,在修身上也要“啬”,不能放纵自己的贪欲,而是应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不要沉迷于难得之货、驰骋蚊猎,而是应回归于平淡。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为什么说只有节俭、爱惜才是早做准备的行为呢?老子在前面刚刚说到“祸福相依”的道理。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人只有爱惜、节俭才有可能在忽然陷入的灾祸中得以保全,才不会被忽来的危机所击倒;一个统治者,只有平时爱惜人们、节俭国力,才能在国家的危难中不被人民抛弃。故而《易经》说“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兵力军事是末端,而“道”、“德”才是根本,所以《孙子兵法》《吴子》等都将是否有德、是否守道,视为取得胜利的根本。《荀子·议兵》中也指出“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得道者不用巧诈,不用诡计,就能胜过孙武、吴起这样的善用兵者。只有懂得以“道”为本,不断积德,才能具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才能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只有,以“道”、“德”为本,践行节俭、爱惜之道,一个人才能保全自身,一个统治者才能治理天下,行军作战才能无所不克。

【哲理引申】

石崇少年时好学不倦,二十多岁就担任修武县令,以有才能著名。后入洛阳任散骑侍郎,又迁任城阳太守。太康元年(280年),石崇因参与伐吴有功,被封为安阳乡侯,后因疾病自求解职,不久,又被拜为黄门郎。之后,石崇被外调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他虽然聪明有才气,但任性而行为不检点,在任荆州刺史时竟抢劫远行商客,获得了巨额财物,并以此富甲天下。他为了与皇亲王恺斗富,修筑了著名的金谷园,此园极为豪华,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将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

据《世说新语》等记载,石崇生活处处十分奢侈,连他家里的厕所都修建得华美绝伦,里面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香水、香膏供客人洗手。客人如厕时都有十多个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这种奢华让很多人上厕所时以为误入了内室,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厕了。

石崇的财产之多难以计数,他院子里宏丽室宇彼此相连,后房的几百个姬妾,都穿着刺绣精美无双的锦缎,身上装饰着璀璨夺目的珍珠、美玉、宝石。凡天下美妙的丝竹音乐都进了他的耳朵,凡水陆上的珍禽异兽都进了他的厨房。

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斗富。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光彩流离,世上很少有与之相当的。王恺兴冲冲地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竟用铁如意随手将这棵珊瑚树打碎了。王恺既心疼又愤怒,认为石崇是忌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有什么,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比王恺的更高、更大、更美,王恺看了也只能叹气。

在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等人,石崇因是同党而被免官,他的外甥欧阳建当初也曾得罪过司马伦,因此备受嫉恨。恰好石崇有一名叫绿珠的爱妾,相貌美艳,善吹笛。司马伦的心腹孙秀故意派人去索要绿珠,听了使者的要求,石崇勃然发怒说:“绿珠是我的爱妾,怎么能给你们。”使者劝他说:“君侯博古通今,明察远近,还望三思。”石崇坚决不同意。孙秀本来就艳羡石崇的财产,如今听到他居然敢拒绝自己的要求,十分恼怒,就劝司马伦杀掉石崇及其亲党。

石崇被捕时,正在楼上宴饮,甲士到了门前。石崇对绿珠说:“今天我为了你而惹祸。”绿珠哭着说:“我应该在你面前死去来报答你。”便自投于楼下而死。石崇以为孙秀只是想要绿珠,现在没了也不会将他怎么样,不过是流放到交趾、广州罢了。直到被装在囚车上拉到东市,他才叹息道:“这些奴才原来是想图我的家产啊!”押他的人答道:“知道是家财害了你,为何不早点把它散掉!”石崇无言以对,他的母亲、兄长、妻妾、儿女全部被杀害。

财富能给人提供舒适的生活,但它也能带来厄运。石崇富甲天下却不知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道理,处处斗富争强,终于尝到了恶果。押送人说的“何不早把它散掉”,岂不值得所有追求财富的人深深思索!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lì)天下②,其鬼不神③;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释】

①小鲜:小鱼。

②莅:临。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③神:灵验,起作用。

【翻译】

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像烹煎很小的鱼那样,不能时常翻动导致破碎。运用“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那些鬼怪就起不了作用了。不仅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伤害人。不仅神祗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侵越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人都不伤害人,所以人们就能彼此相安无事了。

【导读】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统治者要懂得为政的关键在于安静无为,要小心谨慎,节俭、爱惜民力,不能乱发政令扰乱人们。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

【解析】

这一章主要讲“道治”的境界。天地间有阴阳二气,掌管阳气的称为“神”,掌管阴气的则称为“鬼”,圣人依照道的法则来治理天下,使阴阳交融成一团和气,所以鬼神就不能发挥作用了。不但鬼神不能发挥作用了,就连治世的圣人也好像无所作为似的,一切事情的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这便是道治的境界。

在上一章中,老子论述了节俭的意义。尽管老子没有直接表达治国必须秉承自然无为的观点,但是自然无为是节俭的前提,实际上还足强调自然无为的思想。这一章老子依旧强调自然无为,如“以道莅天下”一句,表达的就是以自然无为来治理人下。自然无无为的思想贯穿《道德经》的始终,一个人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要遵循无为的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里的“小鲜”即小鱼。小鱼骨弱肉薄,所以,当人们烹煎小鱼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不断翻折,这样势必会将小鱼煎碎。可见,烹煎小鱼也决非一件易事。其实,治理国家和烹煎小鱼一样,如果统治者恣意妄为,那样必然会导致国家混乱。在这里,老子以烹煎小鱼来喻指治理国家,旨在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性。统治者只有做到安静无为,才能使国家大治。否则,就会带来灾祸。统治者如果想使国家安定,就必须小心谨慎,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不要强加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无为而治的原则,这样才会起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如果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治理国家,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也会动乱不止。这句话以极其形象的语言慨括了老子的治国谋略。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鬼神信仰由来已久,究竟鬼神是否真的存在呢?在古人看来,它们的确是存在的。而按照现代社会的科学理论,鬼神自然是子虚乌有的,它们不过是人们心中畏惧、胆怯、妄虚的产物。我们暂且先不讨论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就老子的观点来看,如果一个时代呈现出阳气鼓荡的特征,或是一个人的身上充满了活力和朝气,那么我们便难以发现鬼神的踪影;如果一个时代呈现出阴气凄迷的特征,或是一个人的身上充满了颓废之气,那么鬼神就会莅临。

老子的鬼神观颇寓有现代精神。老子认为,道是正气伸张的表现,它不但能压倒一切邪气,还能使充满邪气的鬼神没有立足之地,甚至使其丧失奇异怪诞的功能。所以,在大道面前,鬼神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

说到这里,鬼怪到底是什么?其实,鬼怪只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意识之中,它并非客观的存在。按照老子的道的思想来推衍,魁怪就是自然界不和谐的产物,自然界因内部不和谐而产生了“鬼怪”,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鬼怪虽然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奋斗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也创造出自己的杀手。这里所说的“杀手”,意义跟鬼怪差不多,但并不单纯指我们头脑中出现的青面獠牙的怪物,而是扩展到了科技领域,比如人类因为战争问题而发明的原子弹、氢弹,都算得上是欲望生出的鬼怪。这些鬼怪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人类利用聪明才智创造出的鬼怪,正在威胁着正常的生活。对此,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公开反对智慧,极力提倡无知、无欲。

老子从人类的本性出发来考察欲望,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遵循自然大道,竭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这就合乎了道德的标准。遵循了道德,鬼怪也就失去了威力,无法伤害人类了。人类无忧无虑,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与天地和谐相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和和美美的。

苏辙《老子解》

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无所烦,内无所畏。则物莫能侵,虽鬼无所用神矣。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伤人耳。非神之不伤人,圣人未尝伤人,故其鬼无能为耳。人鬼所以不相伤者,由上有圣人耳,故德交归之。

烹饪小的鱼虾是不能用力翻炒的,治理大的国家是不能烦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的,烦扰多了百姓就会劳顿,用力翻炒鱼虾就会碎烂。圣人无所作为,使人们各自安适于他们自然形成的环境和状态,不受外来干扰,内心也没有可忧虑、担心的。这样外物都无法侵害他们,连鬼都无法施展神通。不是鬼失去了神通,而是有神通而不来伤害人而已。不是有神通不来伤害人,连圣人都不曾伤害百姓,所以鬼也没有什么能做的。人和鬼不相互伤害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上面有圣人在,所以他们的德就合二为一,不再对立了。

【经典解读】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烹煎小鱼,必须小心翼翼,而且不能经常翻动,用刀铲乱翻、乱搅鱼就碎了。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懂得为政的关键在于安静无为,要小心谨慎,节俭、爱惜民力,不能乱发政令扰乱人们。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老子并不是一个有神论者,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自然规律也就是“道”来产生、支配的。春秋之时,天下混乱,礼崩乐乱,人们的思想也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一些巫师、术士借着鬼神的幌子愚昧民众,欺骗百姓,比如西门豹治理邺时提到的那些巫师、乡绅们;一些统治者也借着天命、神授的旗号肆起干戈。老子看穿了他们愚民、欺民的本质,于是呼吁要采用“无为清净”之法治理天下。这样那些打着鬼神幌子欺骗人民的人就不能再肆意妄为了,不仅如此,那些怀有智慧的“圣人”也不能再随意伤害百姓了,天下万物万事完全任其自然,使百姓自化、自育、自成。如此才能算是“上德”,才能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哲理引申】

中国经历了将近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皇帝、王公不计其数,其中出了无数骄奢淫逸的暴君,也有很多强国爱民的圣明君主。宋仁宗赵祯就是一个颇受后世称赞的皇帝,明朝孝宗时翰林院庶吉士邹智在《立斋遗文》中说:“宋之英主,无出仁宗。”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就连自视甚高的清朝乾隆皇帝也称中国古代只有三个帝王是他最佩服的: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康熙、李世民都是开疆辟土、武功卓绝的帝王,而宋仁宗并没有如此的功业,甚至在位之时经常被西夏打败,并向辽、夏进贡岁币。那他为何能得到后世如此多的赞扬呢,就是因为他懂得为君之道,能以德服人。

宋仁宗对待官员、百姓极为宽厚,而且时刻怀着仁慈之心。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晚上觉得肚子很饿所以睡不着,于是就特别想吃烧羊。”身边的近臣听到后说:“那皇上为什么不下命令去取几个来?”仁宗听后说道:“近来听说皇宫里只要索要一次,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我享用。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下命令索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来供应我的不时之需呢!那么时间一长,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么能因为一时的饥饿,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

在进士考试中,苏辙曾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看了试卷都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其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大多皇帝认为自己说话就是金口玉言,想怎么治理国家就怎么治理,想让谁当官就让谁当,就连著名的明君汉文帝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提拔了邓通这样的无能之人。宋仁宗在这点上就有进步,虽然他也想提拔自己喜好的人,但他能够接受大臣的意见,听取批评。

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宋仁宗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并带领七名言官前去与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七人中的唐介不客气地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宋仁宗被大臣们问得说不出话来,只得作罢。

宋仁宗生性恭俭仁恕,百司曾奏请扩大苑林,宋仁宗说:“我继承了先帝的苑囿,还以为广,怎么能再扩建呢?”宋仁宗去世后,天下百姓如丧考她,讣告送到辽国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已经四十二年没有发生战事了!”史载辽道宗“惊肃再拜,对左右臣子说:'我如果生活在中原,不过配给仁宗皇帝执鞭牵马,做一个都虞侯罢了!’”

宋朝在仁宗之时达到繁荣的顶峰,唐宋八大家有六个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有司马光、文彦博、富弼、范仲淹、晏殊、柳永等诸多名臣、文豪。大臣们说宋仁宗没有太多的长处,却唯独会做皇帝。正是因为他宽厚仁慈,以德为本,不对大臣、百姓肆意干扰,才取得了如此的评价。所以说,一个统治者,只有“不伤人”、不肆意妄为、不乱起兵革,如此才能有资格统治国家、治理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信仰天帝与鬼神吗?
轻轻松松读《老子》(60)
道德经第60章解读
206.《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三、治国之道
第五十七章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