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中医医生眼中的中医

07年至今,浑浑噩噩,迷迷糊糊,接触中医已有13载,曾经迷茫过,怀疑过,退缩甚至想过放弃,但是兜兜转转,就像命中注定一样,我又回来啦,也许正印证了那样一句话,有些人出生就注定了要干什么。

中医,到底什么是中医,我记得当初读书时候,有这么一句话,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内容的一门科学,这句高度概括的文字,放在当年十八九岁的年龄,是几乎完全一片空白,根本就理解不了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内容,这里面包含了多少哲学思想,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疾病的变化,转归以及预后,更理解不了这里面有多少文化的沉淀与传承。

有这么一句话,中医的任何一门拿出来,都足以养家糊口,这不是因为我学中医,在吹嘘中医,其实在大家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医生,他们只会治一个病,或者说有一个祖传秘方,就依靠这张处方“玩”得风生水起。那除了这些没有公之于众的处方外,到底有多少凝结了祖先智慧,传世供我们学习的经典经验处方呢,十万?百万?没有统计过,不得而知,单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就够喝一壶啦,更不谈各种流派与历代医家,滋阴派,补土派,河间派,火神派,攻邪派,温补派……张仲景,张景岳,张锡纯,张元素,张从正(突然发现老张家人才挺多),孙思邈,皇甫谧,朱丹溪,叶天士,李时珍,傅山……太多太多,这只是中医内容的冰山一角,另外还有针灸(顺带普及一下,针灸的针是针刺,灸是艾灸,这是两个东西,不要混为一谈),针灸也有流派,我们比较常见常用的是传统针灸,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简单说就是足三里,合谷这些穴位等等,其余比较有名又自成一派的如台湾董氏针,内容很多……其他针灸,接触不多,不敢妄写,至于推拿,骨伤,正骨,知之甚少,我只知道骨伤专业要想本科毕业,需要学五年,针灸推拿也是五年……各位读者,自个揣摩一下吧。忘了说中药,常用的三四百味中药必须烂熟于心,包括些什么呢,药性(寒热温凉,就像西瓜是寒性,火锅是热性一样,药也有这个特性),归经(简单说就是药善于走哪几条经络,善于治疗哪个脏腑疾病)以及功效主治,到今天为止,我还没做到,惭愧!!!

中医治病,主在辩证,辩证就是中医的核心思想。辩证,简单的说,其实就是通过望闻问切这几种方法,获得患者目前所出现的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辨别出是什么病的什么证型,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我们学习那会儿是告诉你这个病这个证型有些什么症状,可能有些什么症状,看病的时候就完全反转过来,症状需要自己去收集,而且一些症状是不一定出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辩证的难度,稍有不慎,容易误入歧途,处方完全不同,这是参照书本来说。实际我们在接诊的过程中,根本不只这点困难,很多患者都是西医各项检查,各项指标完全正常,没招了,找中医啦,这个过程当中,疾病已经变化,变复杂了,变成几个证型混在一起了,这个是最棘手的问题,先治哪一个?后治哪一个?(前提是患者不要求你短时间给他治好,让你给他治,并遵医嘱,完全配合)还是全部一把抓?无论先治哪个,后治哪个,辩证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处方也完全不同(这也算中医最大的特点,灵活,变化多,个体化强)。还有一些经典处方所体现的治疗思想,如大承气汤之通因通用,半夏泻心汤之塞因塞用,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热(即用热药治热病),参苓白术散之培土生金法(木火土金水,土生金),以及现在到处都有的治未病,为什么叫治未病,原文是这样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是疾病的传变,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病就会从肝传到脾,一个好的中医师在治肝的同时,一定会兼顾脾,防止传变,即所谓上医治未病。

说这么多,意在让更多人大概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支持中医,信任中医,宣传中医,让我们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医术重新发展起来。

初次写,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原创: 岐黄一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久咳不愈,原来是脾胃在作怪
UC头条:大寒前后一定要坚持每天按揉这个地方300下,充足气血不生病
中医的五行辩证与六经辩证
3次针刺85岁的爷爷脚肿消失了
疏肝安神健脾,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好!
五行生克在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中的指导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