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丈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丈来说,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

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家里放不下了,便随手送人,送掉后又买。解放后索性一古脑儿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哥来的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然而,他也有固手头无钱而发窘的时候,且不说他年轻时为吃饭问题所作的种种挣扎,就是在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以后,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他捐赠时,他常常因拿不出钱来而发愁难过。

说起沈从文在丈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惋惜他不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遗憾,为他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造作家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感到不平,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丈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 闹起来,他构筑的言有魅力的“湘西世界”被人津津乐道,鲁迅的“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沈从丈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丈学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这是因缘时会。”他强调说,“我年轻的时候,许多熟人同乡头脑都比我优秀得多,却一个个先后消失在中国近乎周期的悲剧里。就拿写丈章来说,开始时我的一支笔就笨得很,能够坚持下来,也只是比别人耐烦一点。”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 ,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30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他常常叹息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虽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经出版,王序在他的指导下,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专家.他的后半生事业后继有人,但他仍不满意。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1983年,他身惠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几属家乡人的来访,都使他兴奋不已。他不间断地询问,颔首,摇头,轻轻地叹息,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我能去,我还能去的!”说着,他便挣扎着要站下地来,并终于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你看,我 还能去!”他孩童般得意地笑着,眼角上早已噙了两颗晶亮的泪珠。然而他终于只能在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熟悉的土地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相撞时爆发的声响,伴和着古老、悠长而又悲凉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

(选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足(5分)

A.沈从文一生对金钱毫不在意,但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社交应酬、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愁难过的时候。

B.沈从文的“耐烦”,意思就是忍耐,坚持不懈。面对年轻时的困窘生活,文革时的不幸遭遇,他依靠“耐烦”精神坚持了下来。

C.由于不满意自己在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方面的表现,担心研究时间不够,沈从文总是害怕失去工作的权利。

D.沈从文有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胸怀,虽历经种种坎坷和磨难,最终以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方面的成就赢得世人的尊重。

E.本文叙述了沈从文工作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

(2)沈从文“星斗其文”的成就,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结尾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4)文章从水起笔,又以水结尾,可见水的品性与沈从文的生命人格已浑然交融,这无疑是对“二善若水”的最好诠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1)BD(A“发愁难过”的原因是“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他捐赠时,他常常拿不出钱来”C“在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方面的表现”与“害怕失去工作的权利”没有关系E“外貌描写”文中,没有提及)

(2)作品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都取得成就。作品质量高,被鲁迅誉为“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是文学大师。  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构筑了富有美丽的“湘西世界”

(3)描绘了想象中的沈从文故乡的景象风貌:恬静优美、生机勃勃的湘西生活画面。从侧面烘托了沈从文性情如水一样的宁静平和。表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结尾点题,照应开头,情真意切,令人回味。

(4)最高境界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沈从文有水一样的精神品格:水有兼容并包的品性,沈从文能包容社会对他的不公。水至柔中有强韧,沈从文受到迫害,在文坛上不被承认,总是微笑面对,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坚守至终。水仁爱博大,沈从文乐心助人,情系家乡。水平和淡定,沈从文虽是文学大师,但以平常心对待荣誉。(能联系水的特性和人的品格,紧扣文本分析即可)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沈从文家书》中的美丽与哀愁

文/刘思远

1988年5月10日,一代文人沈从文因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从而结束了自己86岁的人生。自诩“乡下人”的他,只有小学文化,却凭借个人对文学孜孜不倦的热爱,写下了令文坛惊喜的《边城》、《长河》等充满着浓郁湘西地域风情的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沈从文先生上世纪初,出生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湘西凤凰,苗族人,出身行伍,曾是军阀部队的文书。离开部队后,辗转到北平,开始笔耕不辍,陆续在《晨报》、《京报副刊》等知名报纸上发表文章。在他的文字中,描写的主体,永远是湘西沅水两岸牧歌式的风土人情,充满着淳朴、清新和自然的风格。作为少数民族,他的性格有着原始的蛮行(倔强)和天真,是一个纯粹,充满赤子之心的人。

《沈从文家书》相较于《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知名的家书相比,普通人较少有关注。但热爱沈从文的读者,只有阅读了从文家书,才能说,对这样一位可爱的至情至性的“乡下人”有更全面的认知。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929年,沈从文受胡适先生赏识,离开北平,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沈从文从乡下来,没有良好教育背景,一切靠个人自学,内心充满了乡下人的自卑感。初登讲台,站了半个小时竟说不出一句话。但她却被一个皮肤黝黑,文静秀气的女学生所吸引,这个女学生叫张兆和,是苏州的大家闺秀,父亲是知名的教育家,她在家中十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故沈从文在后来的信和小说中,唤她做“三三”或“三姐”。自那时始,他开始了历时约三年零九个月的追求,其间,为张兆和写下了情书几百封,其中大部分毁于战乱和政治运动,而劫余的部分,使得今日如你我普通读者,得以了解了大师在爱情中的执着、浪漫与痛苦。

张兆和对于沈从文的追求,最初是充满排斥的,她去找到胡适先生,希望胡能够去劝劝沈,不要再如此执着。而胡适听闻,却对沈大加赞赏,他对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兆和却也心意坚定说“我顽固地不爱他”。沈很痛苦,但他依然没有间断的给兆和写信,信中说“我希望一些未来的日子带我到另一个方向上去,太阳下发生的事,风或可以吹散。……我愿意你的幸福跟在你偏见背后,你的顽固即是你的幸福”“我总是爱你你总是不爱我,能够这样也仍然是很好的事”“女子怕做错事,男子却并不在已做过的错事上有所遁避,所以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我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这样的信一封接一封的写,少女的心却依旧坚定,沈痛苦不堪,辞去上海的公职,去了青岛执教。

在1931年,他在北平给张兆和写下了这样一封深情的信,信中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易折的芦苇,一生中,每当一次风吹过时,皆低下头去,然而风过后,便又重新立起了。只有你使它永远折伏,永远不再做立起的希望。”

在这样的信持续的写了3年多以后,张兆和被沈打动,她同意嫁给沈,于是去征得父亲的意见,张的父亲是个开明之人,欣然应允,张便给沈发去了仅一个字的电报“允”,后她又追加了一封“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以此向沈通报这个喜讯。1933年9月9日,在这个苗家人认为最吉利的日子,沈从文与张兆和喜结连理,从此历经几十年岁月,相伴到老。

 

长沙的风是不是也这么不怜悯的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

在他们婚后不久,1933年年底,沈从文作别新婚的妻子,回湘西老家看望病中的母亲。而这一路从北平到回湘西的途中,沈一路写了许多信给张兆和,他说“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三三,昨天晚上同今晚上星子新月皆很美……以为每夜这一粒星子,必有一时同你眼睛一样,被我瞅着不旁瞬的。三三,在你那方面,这星子也将成为我的眼睛的!”他除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同时也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和风土人情都记录下来,后这一路的文字结集成散文集出版,取名《湘行散记》。

张兆和也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二哥:你走了两天,便像过了许多日子似的……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这风,我很发愁”。

1937年,沈从文与一批知识分子结伴,化装逃出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北平,辗转飘零,到达昆明。张兆和和他们的儿子依旧留守北平,她在心里说“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张一直保留着这些美丽的家书,就算在带领两个幼子逃难的时候,也没有舍弃。

1949年,正准备“好好的写来”一二十本文学作品的沈从文,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他终止了文学事业,走下了北大中文系的讲台。迫于内外交互的原因,1月起,他陷入痛苦的精神失常的阶段,并于一个午后,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欲结束自己的生命。后被家人及时发现送医抢救。这期间的沈,像个忧郁的孩子,他在信中称呼张兆和“小妈妈”,充满了依恋。他说“小妈妈,你的爱,你的对我的一切善意,都无从挽救我不受损害。这是宿命,我终得牺牲。……”

这一阶段,沈从文的精神状态让他的一众朋友十分担心,消息传到清华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金岳霖等友人立即请他去清华调养,倾心陪伴抚慰,终使他度过了这一人生艰难时段。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1948年,受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的沈从文放下北大执教的教鞭,也放弃了文学创作,改行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的下半生主要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与他在国内的境遇不同,20世纪70年代起,沈从文在国外声名鹊起,并先后应邀赴美讲学,并进入了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沈从文家书》上下两卷中,除了他个人的书信外,还包含了大量张兆和女士及与两个儿子沈龙珠、沈虎雏的家书。从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开明而民主的家庭,家风清白,两个儿子的教养也极好,用沈家友人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家开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家书中,写过一段与儿子小虎的对话:

小虎虎说:“爸爸,人家说什么你是中国托尔斯泰。世界上读书人十个中就又一个知道托尔斯泰,你的名字可不知道,我想你不及他。”

我说:“是的,我不如这个人。我因为结了婚,有个好太太,接着你们又来了,接着战争也来了,这是多年我都为生活不曾些什么东西,成绩不大好,比不上。”

“那要赶赶才行。”

……

一分钟后,于是小小呼鼾从帐中传出。

沈从文说“小妈妈,你想想小顽童和我交换意见时神气,除了你习惯了他会相信,别的人一定都不会相信的!”

这是一位温和的慈父,在这两卷书中,有许多对孩子的信,自然,平淡,却流淌着涓涓的亲情。

汪曾祺说“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而在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的眼中,她的妹夫沈从文亦同样如是。

有一次,我进城到东堂子胡同看望沈二哥。……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地对我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我说:“我能看看吗?”沈二哥把信放下来,又像给我又像不给我,把信放在胸前温一下,并没有给我。又把信塞在口袋里,这手抓紧了信再也不出来了。我想,我真傻,怎么看人家的情书呢,我正望着他好笑。忽然沈二哥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70岁的老头儿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我站在那儿倒有点手足无措了。我悄悄地走了,让他沉浸、陶醉在那春天的“甜涩”中吧!

就是这样的可爱,这样的自然,这样的至情至性。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心脏病复发逝世,从而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张兆和的四妹张充和为其写下了“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挽辞,镌刻在湘西凤凰沈从文的墓碑上,这是一代大家沈从文一生为人作文最真实的写照。

“让后人处处可感的是他的淡泊平和,让后人自不待言的永远是他的星斗文章。”读罢两卷《沈从文家书》,这位曾为我们写下《边城》那几近完美的作品的人,便如同湘西那如画的风景一样,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湖南骡子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书香吉林讲书堂】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瑞雪老师带我们走进沈从文的精神世界
然而时代和历史并没有给沈从文太多机会丨单读访谈
人物 | 沈从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