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众妙之门”在何处?能解决什么问题?(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

一开始便探索起宇宙的源头,

提出了“道”、“名”、“无”、“有”。

却暗含“人”与“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便是人与我的态度。

老子在探索的并非纯粹的宇宙原理、自然原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

他是在探讨人与我的过程中,因为离不开自然、天地、宇宙,所以更深入地探究更为根本的源头。

探索到最后,便到了支配万物的“常道”和“常名”,这就是最根本的源头。

有了最根本的源头,人与我也才能找到源头。

于是,我们知道从何处着手;

于是,我们才有可能探究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

于是,我们才知道如何处身立世;

于是,我们向着天人合一的方向行进、体悟。

……

我们处在有形的大千世界,而背后支撑有形世界的,是无形的纯粹规律。

我们有着有形的门窗,而真正生育万物的,是无形的众妙之门。

“有”和“无”,向来是钥匙的两面;

一切的存在,探到源头,都可以归结到“有”这个抽象名词;

但“无”还在“有”的背面,并以此为“本始”扩展开来,隐藏在所有存在的背后,把控着精妙的所在;

“有”与“无”,就这样,

在“道”的发育下无限地展开了……

我们无法拥有无穷无尽的存在,

但我们可以探索到、修炼到

把握无穷无尽背后的最根本的那把无形的钥匙,

那便是,我们最终需要找到的,

众妙之门。


道德经   第一章

原文                      张建安译文:

道可道,                 “道”,如果可以说出来,

非常道;                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可名,                “名”,如果可以说出来,

非常名。                 那就不是亘古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本始;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                       所以

常无,欲以观其妙,     (我们)要常常观照“无”,以此体察无形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我们)要常常观察“有”,以此探索万物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无和有,它们俩是同时出来的,但名字不一样,

同谓之玄,              都称得上深邃幽远,

玄之又玄,              更深邃更幽远,

众妙之门。              那便是产生一切奥妙的第一道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群:《道德经》详解,第一章(天地之始)
《道德经》漫议 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原文对照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三十)
老子白话 第一章 学习笔记
道是可以练到身上的…明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