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potlight成长规划丨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父母应当避免自己的“霸权主义”

SPOTLIGHT

成长规划

自然生长,成就个性

找到儿童成长的方向

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这样说起来好像非常容易,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父母确实少之又少。对于某件小事情来说也许还会好一点,例如吃苹果还是香蕉,父母都会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但是对孩子影响很大的选择,父母则会“寸土必争,毫不让步”。

part 01

父母有没有给孩子选择权,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责任心

你经常会帮孩子做主,还是给孩子选择?换一种心法,说不定你将能体会到养孩子轻松一半的境界。

01 场景:

某天超市里有一对母子让我感觉很温暖。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位小男孩也想把超市里所有的玩具搬回家,他从踏足玩具区开始,就一直忙个不停,维尼熊、跳跳虎、奥特曼、光头强……一个又一个往购物车里面丢。一旁的妈妈没阻止甚至没说话,始终面带微笑地与小男孩的快乐感同身受。一直到购物车堆得像一座小山。

“儿子,我昨天买帽子,你说我戴哪一顶都很好看,但你知道我为什么最终只买了一顶?”

小男孩一开始摇头,随即又点头:“有选择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最后,小男孩把玩具一个个摆回去,一边放一边依依不舍地跟玩具们说再见,我快要被小男孩的可爱萌化了。最终他留下了一只长臂小猴子,还不忘告诉妈妈:“妈妈,我选择了一只小猴子,我很快乐呢……”

02 场景:

木木是个皮孩子,每天早上都会哭闹说“不穿衣服”,所以每次出门前没有一小时是绝对出不了门的。一个周末,木木问妈妈:“我能自己选择穿哪一套衣服吗?我的好朋友小豆子也是自己选择。”妈妈答应了。

木木很高兴,虽然试了几件都没满意,但没多久便定下了。并且让妈妈颇感意外的是,木木要自己穿衣服,不要妈妈帮忙,虽然纽扣扣了很久,但木木也没发脾气,还因为这样第一次学会了扣纽扣呢。木木说:“我自己选择的衣服,我也要自己穿。”

03 场景:

王阿姨送来一瓶甘蔗汁,嘴馋的小丫想喝,但小丫刚好吃完午饭,妈妈说太饱不能喝,小丫死磨硬缠。妈妈想了想,给了小丫两个选择:你现在可以喝,但如果现在喝,你只能喝1口,因为肚子太饱了;但如果你3小时后再喝,可以喝掉一瓶。你是选择现在喝还是3个小时后喝?

小丫想了想,选择了第二个,3个小时后再喝。虽然她一会摸摸瓶盖,一会瞅瞅瓶身,还一本正经地跟问“这是什么”的奶奶说:“这是甘蔗汁,现在不能喝,肚子会爆炸,要3个小时之后……”但没再要求立即喝,而是坚持到了3个小时后。

part 02

在和孩子相处的日常中,你是否充满了这样的前后矛盾?


1、“这么大了,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想吃什么?”

“汉堡包。”

“不健康,不可以。”

2、“这么大了,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想穿什么?”

“高跟鞋。”

“你还小,不可以。”

3、“无论是对你的否认还是打击,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part 03

一句“为了你好”,让爱变成了魔鬼

01 小学

主动帮妈妈扫地,妈妈说:“不用你扫地,你读好书就好。

书包的书乱七八糟,随地丢垃圾,妈妈说:“怎么这么邋遢,自己又不会扫地,还乱扔垃圾。

到底要不要扫地?你想要我怎样?

02 初中:

到了青春期,妈妈说:“你应该多自己注意自己的形象了。

我觉得头发有个小刘海很棒,头发留长了一点,妈妈说:“头发这么长还不去剪。”结果又被剪了和尚式的平头。

到底我能不能管理自己的形象?你想要我怎样?

03 高中:

学习压力大,别的同学太努力,感觉自己跟不上。爸爸说:“不要跟别人比,自己进步就好。”

早上起床,感觉累,晚了10分钟,爸爸说:“别人都在看书了,你才起床。”

到底要不要和人比?你想要我怎样?

04 大学:

上了大学,爸爸说:“你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了。”

大学这几年,我尝试去安排,可失败了,颓废过了三年,当我去思考这是我应该为自己人生付出的学费时,爸爸说:“你必须听我的,赶紧去准备考研或者考公务员。”

到底我能不能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你想要我怎样?

这些对话是否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在您的心中出现过?从父母的角度,是非常好理解的,从教育内容上看,一切都希望孩子更好:

希望孩子能有卫生意识,不希望孩子帮倒忙;希望孩子有主见,不希望孩子胡乱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希望孩子努力,不希望孩子压力太大。

所以从父母的角度,这沟通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从孩子的角度看,却是大大不同:

为何你让我自己选吃的,又否认我的选择?

为何你跟我说自己跟自己比,进步了就好,却时不时在我面前说哪位同学又获得什么成绩了?

为何你让我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却不给我时间自己调整?

这种情景便是所谓亲子间的双重束缚,也就是在内容水平上是为了孩子好,比如为了孩子更优秀,当孩子烦恼时跟他说跟自己比就好,当孩子懒惰时又跟他说你看看别的孩子。

这种想法在父母这一方完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为了孩子更优秀,这是内容层面的。而在关系层面,父母在对孩子说:“虽然我给你选择权,但你的选择不符合我的标准;虽然我相信你,但你的想法和做法也实在是太……”这无疑又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所以在孩子心中,他感受到的是:父母给了自己选择权,却又否认自己的选择;父母给了自己信任,却又不相信自己。于是乎,父母的爱变成了魔鬼,给孩子压力,给孩子不被理解和不被爱的感受。

“如果这就是爱,我宁愿一生无爱。别总是以爱之名伤害我。”

part 04

期待是把刀

双重束缚的起源在于父母的期待,可期待是把练人的刀,练得好,孩子一身本领,却迷失了自己;练得不好,把孩子逼入绝境,最终伤痕累累。这一结论是很好得出来的,因为期待的逻辑结果只有两个:

1、孩子达到了期待,这是父母便会产生“既然你可以做到这个,那么你就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从此会有更高的期待。

孩子班里成绩中等,父母:你能不能进前10?孩子考进了前10,父母:你能不能拿第1?孩子拿到了第1:,父母:很棒,你能不能保持住?孩子保持住了第1,父母:别骄傲,你要跟全市、全省、全国的孩子比……

2、孩子达不到期待,父母看似放弃了期待,可实际上并没有,他们每次去尝试期待都无果,所以转变成了深深的无奈,父母只能用打击或者忽略的方法对待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怎么这么没用?”“算了,我对你没什么期望,别做坏事就行。”

从这两条逻辑来看,无论有没有达到期待,孩子都会受伤。总是达到父母期待的孩子心里总藏着一句话:“您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您心中的那个完美孩子?”

总是达不到父母期待的孩子心里也藏着一句话:“在您眼里,难道我就什么都不是吗?”

一旦父母表达出对孩子来说是压力的期待,双重束缚便产生了。可能您会反问:“难道孩子不需要一点压力吗?”“父母就一点儿期待也不能有?”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压力,每个人也都需要被期待的目标,可不一定是要通过双重束缚的方式达到呀,一定有更好的方式。

part 05

这样做,效果更好!

一次考差了,妈妈对孩子说:“考差了,你也一定不好受,你能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吗?”一次考好了,爸爸对孩子说:“你能达到这个成绩,一定是前段时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吧!”这便是取代双重束缚更好的方式,前者叫:反应式倾听,后者叫描述性赞扬。

反应式倾听。分三步:

第一步:当看到孩子表现不良情绪时,父母自己也会产生情绪和想法,没有关系,这时父母要暂时把自己的情绪和批判的想法放在一边;

第二步:体会孩子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受;

第三步:告诉孩子父母对他想法的推测(不要自信和武断,因为父母无法确定自己说的是对的),跟孩子一起想办法,可以跟孩子描述父母对他想法的看法,尽量幽默一点。

如果没有第一、第二步,直接开始第三步,就会把讨论变成争论,把一起商量变成争吵。

举个例子,孩子不愿意上学了。

遇到情况

我们要看孩子这时候的心情,是因为太累不舒服,还是因为在学校遇到困难或受到嘲笑等等,这时孩子的心情是不确定的,但肯定是负面的。

反应式倾听的过程:

[第一轮反应式倾听]

当你接收到孩子这样负面情绪的时候,你肯定也会不舒服的,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可能会惊讶“平时不是很喜欢上学的吗?今天怎么啦”,也可能会愤怒“不行呀,你必须去学校呀,这是懒惰行为”等等,有这些情绪和想法都没有关系,这时你需要把这些情绪都放在一边。

暂时把你自己的情绪和批判的想法放在一边。

这个非常重要,这不是控制、不是忍住,越是忍住越无法控制,越不允许它越容易冲动、容易爆发,而是承认有这种想法和情绪,试图把它放在一边。

然后心里试图去理解孩子“可能孩子发生什么事情了吧,要不他不会不愿意上学的”。

告诉孩子你对他想法的推测

这时父母尽量不能武断,要尽量说得幽默一点“你是担心听写?还是现在很困不愿起来?”。这时孩子可能会很敷衍地说“我讨厌上学”。

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并表达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这时我们会发现:反应式倾听不是一步到位的,是要不断循环的。我们经过一轮反应式倾听后,孩子还是说“我不想上学”。

这时我们父母可能就会有情绪了“怎么用了反应式倾听还是没有效果”,这时我们要相信反应式倾听的力量,继续往下走,继续承认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把它放一边,继续理解孩子,继续往下问。

暂时把你自己的情绪和批判的想法放在一边

[第二轮反应式倾听]

这时父母可以通过一个方法缓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孩子,你以前很喜欢上学的,现在怎么了?噢,我知道啦,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让你难受的事情?”,一方面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试图表达给孩子听父母理解他的感受。这时孩子慢慢会说出来“丹尼说我很笨,说我总是接不到球,他嘲笑我”。当父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又会有情绪和想法了。

关注孩子的情绪

[第三轮反应式倾听]

这时父母要暂时把情绪和想法放一边,然后理解和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那你昨天肯定很不高兴”。

跟孩子一起想办法

当孩子愿意跟父母分享他发生的事情、愿意在父母前面承认他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他就学会了正确面对自己的压力。

描述性赞扬。便是具体地,切实地把孩子所做的事情描述出来,告诉孩子为什么表扬他。这并不容易,需要不断练习。有了这两个工具,双重束缚也就不存在了,父母也不再会以爱之名去伤害孩子。

spotlight成长规划,让你的孩子做优秀的自己:

“spotlight成长规划”是以国际权威、科学的测评技术为基础,采用港澳台及国外教育局广泛使用的一对一测评分析体系,对3-18岁孩子的性格与思维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以及家长期望,由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导师为孩子度身定制的一套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spotlight导师—张思珍

个人简介

SpotLight资深教育顾问(美东分部)

学生规划和美高学生托管辅导部总监

旅美华人、美国公共卫生管理硕士

用“马”的方式培养教育了两个“哈佛”女儿,被称为“哈佛妈妈”

历任美国市政府卫生部门领导,负责美国联邦政府指令的每年1.5亿美元早期干预治疗项目的审批,管理和运营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精神病?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到底要给予什么?
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
孩子顶嘴3步应对 背后原因可能是缺觉
孩子成天玩手机,家长怎么办?
《教出好孩子》读书摘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