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律师妈妈5年和儿子签4份协议:规则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spotlight教育
孩子的改变源于父母的成长

1

之前,乘客高铁上吃泡面、霸座被狂怼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一怒怼的场景貌似很眼熟:游乐园里,因孩子在游戏中的小冲突,双方家长大打出手;大巴客车上,父母带着孩子欢乐游戏,大声笑闹欢呼,仿佛身处自家客厅……

无论见诸报端网络的社会新闻,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熊孩子”和“不懂事”的家长,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规则意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心里也有过担忧:“教孩子守规矩,究竟会不会让他吃亏?就像高铁上老老实实买票却被逼让座的人,他们难道错了吗?”

  但最终我决定告诉孩子:守规矩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而是活在这个社会上最基本的要求。

  之前一则“母子签订零用钱协议”的新闻在网上流传,协议的甲方是一位当律师的母亲,乙方是她10岁的儿子。

  其实,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签协议了。

  最早的一份协议是5年前,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签的。协议规定,只有在幼儿园按要求完成作业,洗完澡后自己叠衣服,才能获得周末看动画片的福利。

  在大部分家长看来,5岁的孩子懂什么?还能遵守协议?简直是有点可笑。

  可这位妈妈不这么认为,守规则,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植入到他脑海里的,而且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

  就这样,5年间,母子签了4份协议。

  谈到为什么要跟儿子签订这样一份零用钱协议,母亲吕远霞说,“做了多年的律师,看过太多缺乏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的例子,希望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是有规则这种东西。”

  在父母都崇尚解放孩子天性的今天,这位母亲的做法难能可贵。在让孩子追求个性之前,遵守规则才是首先要学习的一课。

  吕远霞的做法给孩子带来了一些影响:和借钱的同学签协议,在外用餐保留小票“作为食物中毒以后维权的证据”,把母亲派给他的活“外包”给他人赚差价,看判决书写“观后感”……

  在10岁的年龄,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事皆有规则,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可见,妈妈的苦心没有白费。

  很多时候,父母让自己的孩子在追求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会潜伏在孩子往后几十年的人生中,等待某一个节点的爆发。

  吕远霞表示,通过签协议,她希望孩子明白,如果按照约定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他违反了约定,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得不说,这位妈妈的三观很正。比起那些孩子做错了事,以“他还是个孩子”来逃避责任的家长,吕远霞是妈妈们的典范。

  只要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年龄多小,教会他们守规则是最基本的。

儿童教育学中有一个“复印件学说”,孩子的行为就如同打印机输出的复印件,如果其中的内容出现问题,那么就应该在原件身上找问题,父母的教育,便是原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父母疏忽了“规则教育”。

在公共场合会有大声喧哗的孩子,而他们身边的父母,不但不会明令禁止,面对周围人的指责还会立刻暴走:“有什么大不了,小孩子都这样!”

超市的收银台处,有的孩子直接插队,面对后方排队者的质疑,孩子的父母也会有理由:“插队的人那么多,又不是只有我家的孩子!”

“不止自己的孩子犯错”,成为父母不制定规则的原因。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为“破窗效应”的概念,一辆久停不动的车如果被一个人打破窗户,那么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场偷盗的过程中。这里面涉及到“责任分散”的心理,当社会上有其他人做,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件错事。

例如ofo共享单车,社会上有许多占用公共资源的人存在,那么有些父母就不会觉得这是错事,并不给孩子下达“不能破解机械锁占用公共资源”的规则。

孩子们打破规则,如同在刀尖上舔蜂蜜,在悬崖上摘鲜花,确实能得到短暂的甜头,但这与可能会付出的代价相比,绝对是不对等的。

给孩子及时输入“规则教育”,才是对他们最负责的保护。生活中,宝妈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给孩子制定规则呢?

规则的下达要预先

尽量减少事后惩罚

我曾在电影院的放映厅中见到这样一幕:一个孩子非要站在座椅上,妈妈劝了两句没有效果就动了怒,掐了孩子的胳膊,孩子立刻放声大哭,妈妈只能带着孩子走出了放映厅。

如果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妈妈就告诉他“进放映厅后不可以把爆米花乱丢,不可以大声喧哗,看电影时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好好欣赏。”那么是不是可以阻止这场不欢而散的闹剧呢?

儿童心理教育学中提倡“先入为主”的教育方法,这就类似于孩子在做阅读理解时先浏览一下后面的问题,再进行阅读文章。给孩子进行预先性的教导,这样会在他心中种下一枚小闹钟。

没有预先制定规则,并进行严厉的事后惩罚,会让孩子非常委屈,生出“你没告诉我,我怎么知道是错的”的念头。

小孩子也有面子,被家长批评,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情况下是一件伤自尊的事情,为了维护面子,他们会生出逆反心理,偏偏去做妈妈不让他做的事。

清晰慢速解释规则

得到最大程度理解

有的妈妈说自己总是尝试着给宝宝制定规则,有一次她让宝宝“吃完饭后需要自己把饭桌收拾干净”,可是宝宝却坐在原地呆萌地望着她。

要知道,5岁以下的孩子对叙述程度、表达形容词的语句上有着并不成熟的理解能力,他们并不理解妈妈口中“收拾干净”到底指的是什么。

所以这时候妈妈们要尽量让表述清晰好懂一些,比如明确地告诉她:“宝宝,吃完饭后,你要把碗和碟子叠在一起,拿到厨房去。”然后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宝宝,你是大孩子,饭后自己收拾碗筷可以让你更加独立。”

解释完规则,不要简单询问“明白了吗?”,而是让宝宝进行重复叙述,之后再告诉他“你很棒,相信你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妈妈在期待你的表现!”孩子需要鼓励和目光,多多给予他们执行规则的动力,他们会干劲满满。

规则塑造不是一蹴而就

错后的强化更重要

班杜拉的儿童学习理论中提出:

“孩子的心理就是一块白板,成长便是父母在白板中建立联结的过程。”

在孩子的心理白板中建立规则其实并不容易,任何规则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孩子的记忆力、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等方面还并不成熟,接受规则教育需要时间,他们可能会不断犯错。

孩子身体里住着一个雷达,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捕捉父母脸上的表情反应。如果孩子重复犯错,宝妈千万不能笑,你的笑容会让孩子生出“原来我做这件事妈妈会笑”的想法。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他们会故意重复错误的行为。

孩子犯错时,父母一定要十分严肃地告诉他:“宝宝,你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一起来把它做好吧。”让他明确,这不是一件可以用来开玩笑的事情,决不能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

之后,千万不要因为透支耐心而显得不耐烦,父母的烦躁表情会让孩子产生压力,也会让他们有一种“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挫败感。多给孩子清晰地解释具体的做法,对他们多一点信任,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

4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讲座视频曾经刷爆妈妈圈。

  她认为:对孩子说“不”的时间一定要早。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

  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有原则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原则的孩子。我们得让孩子知道,规则就是规则,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比起跟在孩子后面随时随地为他收拾烂摊子,不如及早教会他遵守规则。

  对规则有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守规则的人内心更加坚定,他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和做事情的节奏,不容易受别人影响。

  无论破坏规则的人有多少,我们都要坚持让孩子成为守规则的那个人。守规则,也许无法让你跑得很快,但可以助你走得更远。

资料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律师妈妈与10岁儿子签零用钱协议 五年间已签四份
律师妈妈和10岁儿子签零花钱协议,原来跟孩子签零花钱协议还有这些讲究
广州情侣签协议:生男孩结婚 生女孩玩完
“离婚前规则”你不得不了解的法律问题| 家法
从白百合事件看,家事律师需要熟悉哪些业务 | 麦读赠书
一个从业13年的婚姻律师告诉你:女人离婚时,最容易犯的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