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胃|不消化、没胃口吃山楂?调理脾胃,用这些中成药

本文导读 

健脾养胃,选哪个中成药好?

过年时吃多、吃撑、吃不消化了,胃口至今未完全恢复,该怎么办?吃点山楂可以吗?

其实,脾胃急性问题改善和日常调养都是必要的。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百病生,如何善待我们的脾胃,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调理脾胃的中成药,供大家参考学习。

注:以下中成药仅做参考,如需服用,请在医师辨证指导下遵医嘱使用,请勿擅用。

脾胃有积食

脾胃有积食主要有哪些表现呢?

最常见的就是小孩子喂养不当,或者大人过年聚餐吃撑喝多了,出现积食,表现为腹胀(饭后加重),有口气,舌苔变厚,大便也多偏臭粘。

如果时间长了,还影响胃口,可以出现食欲不开,或者看到食物就恶心厌食

调理积食,消化不良常用到「焦三仙」的组合,所谓「焦三仙」就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

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

三药合用,能消食导滞化积。小孩子的食积导致胃口不开,就可以尝试用焦三仙煮水喝。

调理脾胃食滞、积食、消化不良的常用的中成药则有大山楂丸、保和丸、保济丸等。

大山楂丸

成分:山楂、六神曲(麸炒)、炒麦芽

功效:开胃消食

适宜人群:食积、肉积(肉食偏多)停滞不化,痞满腹胀,饮食减少

这个组合其实就是焦三仙,只是以山楂作为主药,所以命名为大山楂丸。

主要用于过食肉食或油腻导致的食滞。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毕竟是消食药,中病即止。如若频繁使用,反而会损伤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

(这也就是标题所讲山楂能不能用来消食的问题,第一配合另外几种消食药效果更好,第二不能多吃或长期吃。)

将焦三仙加以变化,加上补气的太子参和山药,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健胃消食片。

健胃消食片

成分: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

功效:健胃消食

适宜人群: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等

健胃消食片也是以山楂、炒麦芽作为主药,消食除积,加上太子参和山药补益脾胃,陈皮理气和胃,这几味药合用,共同起健脾消食之功效。

比较多宝妈会给家里宝宝备这个药,一是小儿积食消化不良比较常见,二是健胃消食片口感酸甜,小孩子比较能接受,但要注意的是切忌长期盲目服用。

长期使用可能会让宝宝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不利于胃肠功能的自我调节恢复。还可能会造成宝宝积热在里。

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哦。

还有一个「消食能手」:保和丸,用焦三仙打底的消食导滞和胃的方子。

保和丸

成分:山楂(焦)、茯苓、半夏(制)、六神曲(炒)、莱菔子(炒)、陈皮、麦芽(炒)、连翘

功效:消食导滞和胃

适宜人群: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黄帝内经》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腻之品,脾胃运化不及时,食积内滞,导致中焦气机受阻,则可以出现脘腹胀满疼痛,不欲饮食等症。

脾清不升,浊阴不降还可以出现嗳腐吞酸,恶心欲呕等不适。

保和丸以焦三仙作为导滞的开路前锋,配合莱菔子、半夏、陈皮、连翘消痞积化痰导滞,茯苓健脾祛湿。

所以日常吃多了导致的胃胀胃痛便秘腹泻等症,保和丸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是因为过食肥甘厚腻煎炸炙烤之品,引起胃肠积热而诱发的上火口疮口臭,也可以考虑保和丸。

总结2个要点:

1.脾胃怕撑,出现过食引起的脾胃食滞,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酌情使用消食导滞之品。

2.这类中成药多用消食导滞药,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孕妇一般禁用。如需使用,请先咨询专业医生。

脾胃有湿气

中医有句话叫做「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的出现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而脾胃机能衰弱,也会进一步加重湿的问题。

湿邪缠绵,可以存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

(如在体表时,可以出现肢体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皮肤瘙痒湿疹等症。

进一步侵入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

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头晕脑胀,没精神;湿阻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腹胀,大腹便便,胃口不开没食欲,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或想吃重口味的饮食。

湿性趋下,还可出现小腿肚发酸发肿,小便不利,大便不爽。

如果大便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是很典型的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的表现。)

如果你照镜子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头胖,舌头边缘有明显的齿痕,口水发粘,那就说明你体内的湿气太重了

很多还常伴有面色晦暗发黄,早晨起床眼皮浮肿,眼袋明显,色斑加重。)

那么健脾祛湿有哪些中成药可以选择?

第一个是和保和丸比较相似,大家容易混淆的,保济丸。

保济丸

成分:钩藤、菊花、白蒺藜、厚朴、木香、苍术、天花粉、藿香、干葛、云苓、薄荷、橘红、白芷、薏米、神曲、谷芽

功效:理气止痛,消食止呕

适宜人群:用于胸脘痞闷、腹痛吐泻、四时感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肠胃不适等。

保济丸和保和丸一样,都能应对积食后出现的胃肠不适。

但保济丸更多用于肠胃型感冒,水土不服引起食滞腹胀腹泻,晕车恶心呕吐等。和藿香正气水可以说是一寒一热。

藿香正气水

成分: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广藿香、紫苏叶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适宜人群: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

藿香正气水,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芳香化湿,温里化饮的作用。

所用的药物都比较温燥,主要用于里位有湿气、寒气的情况。

现在多用在暑湿所致的感冒,肠胃型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藿香正气水比较特别的一个地方是,可以用于中暑兼素体寒湿体质的情况。但如果是单纯的中暑,就不可以用了。

而且现在市面上很多藿香正气水都含有酒精,酒精过敏的人要避开。也不要同时和头孢类的药物一起服用。

脾胃有寒湿除了可以用到藿香正气水,还可以考虑下列几种常用中成药。

平胃散

成分: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适宜人群:湿滞脾胃证,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脘腹胀满,呕吐泄泻,怠惰嗜卧,肢体有沉重感,舌苔白厚。

平胃散是治疗湿阻脾胃的基础方。

其中苍术是主药,主风寒湿痹。消痰水。除心下急满。及霍乱(上吐下泻)。

厚朴苦温辛燥,能够理气通便。陈皮酸温辛理气和胃。

这里加上甘草在这里不是为了补津液,是搭配这些苦辛温的药物,辛甘发散祛邪。

这个方子是比较苦辛温燥的,祛湿的力量比较强,不太适合少气懒言、乏力、虚弱症候比较突出的人。

并且要注意的是没有水湿的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不能服用这个方子。

五苓散

成分:茯苓、猪苓、泽泻、肉桂、白术(炒)

功效: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适宜人群: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五苓散是《伤寒论》里的方子,被誉为「利水第一方」。猪苓、泽泻、茯苓都是淡渗利水的药物,泽泻相对特别一点,是补泻兼具的,还可以清热。

白术苦温燥湿去里位的寒饮,桂枝辛温解表。

五苓散是表里同病,偏于祛里位的水饮,是实证为主的,这提示要有绝对的水饮实邪在。

如果是体质明显虚弱,或者机体功能虚弱引起的水饮上逆、气上冲,那么就不适合用五苓散了。

后世有个方子,是将平胃散和五苓散合起来的,叫做胃苓汤, 能运脾和中、行气化湿,治疗脾虚湿浊内生诸症。

二陈丸

成分: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适宜人群: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治痰方子。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组成,有的版本还有生姜、乌梅。

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金匮要略》里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一个变化。

用半夏、生姜、茯苓是有明显的支饮痰湿的邪气在,是偏寒湿的。

加了橘皮,有一个养胃消谷去水饮、利二便的作用。这里还有个橘皮汤,橘皮和生姜能解表去水饮。

那么这个方子可以用于因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症。

不过如果体虚明显的,或者没有绝对的水饮邪气有余的,就要慎重了。

脾胃虚弱

也有的病人是因为脾胃虚弱,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后,导致体内多余的水湿代谢转化不了,从而堆积下来,造成大肚腩,小腿肿,舌胖齿痕重等问题。

脾胃虚最常见哪些症状呢?

第一就是吃饭没胃口,吃得少,不消化,吸收差。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人就容易感觉累,四肢乏力,什么都不想动,人提不起劲来。

所以想要祛湿,还要着重健脾养气。

比如四君子汤,这个是大家熟知的补脾胃之气的基础方,中成药一般会做成丸剂。

四君子丸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功效:补气健脾

适用人群: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者。

四君子汤(丸)中用到了两个祛湿药,白术和茯苓。

白术和茯苓是非常常见的健脾祛湿的一堆组合,但它们两个不是补药,它们的适用证是要有绝对的水饮实邪在,这个水饮实邪是偏寒的。

所以如果虚人,身体羸弱的,津血亏虚明显的就不适合单独用它们两个。

那么这个四君子丸就加了人参和炙甘草,这两个可以补津液,能照顾到这个脾胃气虚的一面,诸如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脉虚缓这些偏于津液虚弱的症状。

但如果已经是以虚弱为所苦所急,或者现在明显正气虚弱,就要偏重于补津液养正气了。

四君子汤的力量就相对薄弱些。

四君子汤,还有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四君子汤加上半夏和陈皮,就变成六君子丸。

半夏和陈皮都是可以去痰湿化水饮的。

在六君子丸的基础上再加两味药,木香和砂仁,就变成了香砂六君子丸。

香砂六君子丸

成份: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

适宜人群:用于脾虚湿困气滞所致的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胃脘疼痛喜按、脉细缓。

木香和砂仁都有理气醒脾的作用,香砂六君子丸比四君子丸多了胃胀,腹胀,消化不良,气机不利的问题。

健脾祛湿还有一个名方,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和炙甘草组成。

后经《古今医鉴》调整,多了一味橘皮。

参苓白术散

成分:薏苡仁、山药、砂仁、人参、莲子、桔梗、甘草、茯苓、白术、白扁豆

功效:健脾渗湿止泻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咳嗽,以及大便经常不成形、容易便溏腹泻的人群。

那么这个方子主治脾胃气虚挟湿证。

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痞塞,面色萎黄,苔白腻,脉虚缓者。

也常用于止泻、止咳、虚弱体质的调养。

其中茯苓、白术、白扁豆、橘皮利水,山药、莲子、人参、炙甘草组合能补中养胃养津血的。

薏苡仁味甘,微寒,《名医别录》提到它可以消水肿,利肠胃,帮助消化,令人能食。

还有个桔梗常用于腹满肠鸣、腹中胁下痛。薏苡仁和桔梗都是微寒能排脓散结的药,是有一些清热的作用。

什么样的人可以考虑参苓白术散?

像大便偏稀,不成型,便溏,有慢性腹泻病史,吃饭不吸收的,四肢乏力,什么都不想做,走几步都觉得累等症,比较明显的脾胃虚弱夹湿气的情况。

有一部分的脾虚型的糖尿病也可以酌情考虑。

脾胃有寒/热

还有一部分人是明显的里寒重,脾胃是冷的,有寒的。脾胃寒了以后,消谷腐熟能力差了,食欲欠佳,饭量变小。

有的饭后就大便,便溏便稀,大便中还带有不消化的食物。吃不得凉的东西,一吃凉的或肚子着凉就开始腹痛腹泻。

附子理中丸

成分:制附子、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效:温中健脾

适宜人群: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它是在《伤寒论》理中丸上加入了一味附子。附子这味药适用于虚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里寒的情况。

它可以温里,用于太阴里寒,和干姜一块温里。也可以祛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汤。

理中丸本身的四味药,用人参,是因为出现了「食不消」的问题,出现了胃虚,用人参调中补津液。

用生白术,温里燥湿,去寒饮,处理霍乱吐下不止,寒饮引起的下利、呕吐、胸上有寒等。

白术还可以帮助消化,主要是针对这个水饮影响的食欲不佳、吃东西不消化,白术去掉水饮后,消化就会变好。

用的干姜是温里偏里,搭配甘草组成了甘草干姜汤,温里补津液,也是「温里宜四逆辈」的道理。

那么理中丸加附子是为了加强驱除里位寒湿邪气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是个温里剂,适合太阴里寒的情况,也就是「其脏有寒」。

可以表现出: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点生冷的、凉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胀腹满,呕吐,肚子发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频等。

一般来说不渴,不怎么想喝水,饮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温热水。

有的还会有手脚凉、小肚子摸起来凉、怕冷等症。

那么这些症状的共同点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消化不好的问题。

反之,如果你不是有里寒胃虚的情况,是里热,表现出不怕冷反怕热,口渴喜凉、口臭、腹胀、大便难、便秘等症。

或者是寒热夹杂,上火,口臭口苦,长痘痘,心烦,也可以出现呕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这些情况就不适合用了。

如果是平常爱吃辛辣油炸之品,脾胃出现湿热的话,又有哪些中成药可以考虑选择呢?

胃泰颗粒

成分: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

功效: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

适宜人群: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可以考虑用胃泰颗粒。其中三叉苦、黄芩可以清热利湿,九里香、木香行气活血止痛,两面针、白芍能活血消肿。

地黄搭配白芍还能滋阴柔肝,茯苓健脾渗湿。这些药合用,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为功。

比较适合胃痛胃胀,胃烧灼,烧心反酸,舌苔黄腻的偏热的类型。

如果是吃了不洁食物,出现腹痛腹泻不止,便急便臭便烂,肛门灼热,可以考虑用黄连素片或者叫做盐酸小檗碱片。

黄连素片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中成药,它是提取自黄连里面的一种成分——小檗碱,是一种抗菌药,主要用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问题。

再次强调:以上中成药仅供参考学习,如需使用,请在专业医生辨证指导下进行。

参考资料:
《中国药典》(2015版)
答摩课堂《伤寒论核心方药25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瘦型脾胃虚弱吃什么中成药
十种健脾胃的中成药,该如何选?
家中必备中成药大全以备不时之需(脾胃药)
健脾胃祛湿不上火专业中成药有哪些
脾胃不好的人吃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人参归脾丸,哪个更好?
调理脾胃,用这些中成药(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