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强力实施“五大工程”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强力实施“五大工程”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近年来,我县以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移民搬迁、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五大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至200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80715人减少到72995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096元增长到2406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788元增长到2882 元。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力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良好发展,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7.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6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99元,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中名列第50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市)殊荣,成为全省新一轮十个发展又好又快县(市)之一,实现了科学发展、成果惠民。主要做法:

一、整村推进,打造新农村亮点

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建设有机结合,精心谋划,统筹安排。2003年以来,完成整村推进扶贫村44个,铺设道路270公里,修建校舍2.1万平方米,建设卫生设施4350平方米,新增基本农田1600亩。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严格落实上级关于整村推进的各项要求,深入考察,确定目标。结合各村实际,做到一村一策,各具特色。二是坚持多渠道筹资。合理调配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把有限财力集中使用。积极与省、市包村扶贫单位沟通、协调,争取相关单位资金和物质的帮扶;积极开展本县之间帮扶活动,实施“百村援建”工程,由100多个县直单位和贫困村对口帮扶,群策群力,推动落实。三是坚持高标准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绿化、美化相关要求,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路、水、电、沼气、电话、有线电视等“六配套”,广场、绿地、活动场所齐全。

二、以工代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宜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引导群众自力更生搞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一是规范工作程序,有章可依。完善项目的筛选立项、科研编报、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等工作程序和管理措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查,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二是严格执行计划,精心施工。严格按照计划内容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重视对在建工程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2003—2007年度,以工代赈工程初验全部合格,其中,有60项工程达到优质工程标准。三是做到建管并重,注重效益。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乡、村两级组织专人对工程进行管理,注重发挥工程效益。2003年以来,共争取利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5087.2万元,涉及交通、农田水利、基本农田、人畜饮水四大类549处工程。新建四级油路、四级水泥路138.7公里,新建吃水工程554处,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92万亩,改造中、低产农田面积4000亩。

三、搬迁扶贫,改善生存生活环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每年都把搬迁扶贫列入农村十件实事之一,以搬迁扶贫彻底解决深山区散居、独居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统筹安排。认真进行摸底排查,对深山区村庄、散居户、独居户情况登记造册,制定出了长远规划,先易后难,逐步推广。二是资金保障。在国家搬迁扶贫专项资金尚未到位前,由县财政对工程款按工期进度分三批预付。同时,县财政配套资金一次性拨付到位,保障了进度和工期。三是确保质量。搬迁扶贫新建工程全部由资质合格的正规施工队承建,除工程监理部门外,县、乡、村成立三级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在用工、用料、施工等方面严格要求。2003年至2007年,全县完成搬迁扶贫846户3069人,建成搬迁扶贫住房6.8万平方米,涉及8 个乡(镇)15个村。2008年全县搬迁扶贫工作涉及3个乡(镇)4个安置点,250户1030人,目前,4个安置点建设顺利进行,10月底前全部完工。

四、科技扶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始终重视科技扶贫、以智扶贫,扶观念、扶技术、扶项目,抓好科技上项,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普及科技兴农观念。利用灵山文化庙会、集贸市场、县电视台、《河南科技乡村版》等,宣传科技知识,使科技兴农、科技致富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实施科技培训工程。从科研院所和高校聘请专家、教授到我县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几年来,先后举办烟叶、现代种养殖等培训80余次,受益农民占到全县青壮年劳动力的95%,被省科技厅命名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县”。三是引导致富上项目。2003年来,共引进上级科技扶贫资金195万元,自筹3484.2万元,新上科技项目17个,包括40万平方米的双孢蘑菇基地、8万亩的香花辣椒以及精品西瓜、优质大枣等,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509万元,先后有1.33万户、5.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五、产业扶贫,夯实富民工程基础

通过发展劳务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等途径,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一是做大劳务产业。在广州、深圳等地建成8大劳务基地,年输出务工人员均在15万人以上。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或一技之长者返乡创业,已兴办由打工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36家。二是做强烟叶产业。强力实施以烟叶生产为主的乡(镇)长工程,全力打造“烟叶大县”。2003年以来,全县每年植烟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烟农达3万余户8万多人,农民种烟收益年均2亿元以上,税收2000万元以上。三是普及种养殖业。先后引进、推广“柏香1号”大豆、“南斯拉夫油葵”等良种14个,在全县建成面积稳定的油料、辣椒、瓜果生产基地16个。建设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2个,存栏奶牛达520头,建成豫西地区最大的种猪生产基地河南民正牧业公司。此外,建成新优牧草种植项目3个,特色林业项目5个,林药高产套种1个,促进了农、林、畜、牧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
丰宁全面奏响新一轮扶贫攻坚乐章
一个穷县的脱贫经验
马边召开2016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启动会
拔“穷根”的追梦人
铺就富民小康路 ——临汾市“四好农村路”建设记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