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久不藏书❤️
  纵然歆羡放翁的“狂放泥酒都忘老,厚价收书不似贫”,但藏书这件事,似乎离我愈发遥远了。
  坐拥书海,享受逃离现实生活纷扰的自在,当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身边有不少朋友,花大资财、大心血,只为在书海中“打捞”自己钟爱的书籍——或四处托人,收藏名家名作,意图构建袖珍“现代文学馆”;或专好单一门类、专题,横跨古今,广为集纳,但也陷入长期“凑数”的窠臼;或倾心于三五知己,搜集各路版本,另立山头——独树一帜;或专注于“偏”、“怪”、“奇”、“稀”,抑或如“没头苍蝇”般“见好就收”……
  藏书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可以没有很大的资金储备,也不必有严苛的鉴别能力和理论基础,但对文字与书的好感却是不可失的。至于入门后要选择哪个方向、能达到何等高度,则要因个人的眼光、悟性和实力而异了。
  论及今人藏书的缘起,多数还是因为爱读书。历史、生活环境所使,一段时间无书可读,书一多便如饥似渴,时间一久成为“书虫”,一来二去进化成“书痴”,而后便“误入歧途”涉足藏界,但终究还是藏书为读。亦有不少人心存“文人情怀”,以书为乐,兼养文心,走上了藏书之路。学者藏书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毕竟拥有旁人没有的资料,便意味着在学术研究上先人一步,为此只能动员所有可调动的力量,涉足旁人无法触及的领域。
  当然,有因爱读书而藏书的,也就有因“附庸风雅”而藏书的。这些人通常财大气粗,乐于向旁人炫耀自己,把藏书作为提升“文化修养”的一种手段,重阵容、数量、稀有程度,只藏不读,权当摆设。
  明末清初藏书家张金吾说“读书必藏书,藏书为读书,乃历代藏书家之宗旨”,这阐述了前人对读书与藏书关系的看法。可如今,读书与藏书的关系却很微妙:爱读书,所以藏书;爱藏书,却不爱读书。原来爱读书的人,藏书后未必继续读书,毕竟藏书之事越钻越深,极易“移情别恋”;而那些原来不怎么爱读书的,藏书后没准会喜欢上读书,渐入佳境,成为“藏书家”,被众人推崇……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今日的图书出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竞争随之加剧,“表面功夫”多了不少。当书成为估价待询的“生意”,它也就从私人空间里走出,接受现实世界和商品社会的洗礼。时日一久,人们便只关注“书”的外在形式,倾力研究“书衣之学”,而忽视书籍内容本身的价值,只因藏书而藏书了。而旧时藏书,多注重内容、版本的钻研与考据,把藏书当成一门学问,以读书作为藏书的铺垫,把藏书看成读书的前提。而这,恰恰就是如今藏书人增多,读书人减少的症结所在——不仅是书已经成了“圈子里的生意”,我们还把藏书这件事,当成孤立的个体来对待了。
  书,当是小众而内向的,它有着强烈的受众指向,需要经受长时间的磨洗与历练,不能指着它如“网红”般一夜成名,如“百科全书”那样对所有读者都存有效用。藏书虽易起步,亦不可见坡就上,见坑就跳,连书都不读,买来藏又有何用?
  《韩非子·喻老》中曾说:“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作为智慧语言的载体,一本书集纳了作者经过反复思考与推敲的表述,这些表述的形成有赖于智慧。有智慧的人,其实是不必藏书的。我们纵然难以企及古人对“不藏书”的认知高度,还是先踏踏实实地多读点书吧,不立大志,只读好书。年少时读书,应当阅读越多;年岁日渐增长,该是越读越少。而这藏书之事,毕竟是天外有天,纵有千钧能力、万贯家财,天下的书,总是藏不完的,何苦为个“藏书家”的名声所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救穷卖书记
谈《藏书纪事诗》体
论藏书的归处。先声明,我无意当藏书家,只...
品味书房
藏书家背后的贤内助
连趣网同学好文:连藏二十年之四:寂寞身后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