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软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危害 看孩子不顺眼
家长软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危害


通常,“暴力”一词指的是对人肉体上实施的伤害,如家长对孩子拳打脚踢等。“软暴力”指的是父母通过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种种方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使孩子产生一种痛苦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许多人称之为“心灵施暴”。在当代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家长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一些看似文明的实则有害的管教孩子的方式越来越频繁地被采用,而且花样翻新,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家长“软暴力”是对孩子精神上、心理上的折磨和摧残。有许多“软暴力”是打着爱的旗号实施的,不少家长潜意识里以“爱之深,责之切”、“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实际上,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常常不为人知,杀伤力也更大、更持久。“软暴力”会给孩子一生都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重的可能导致孩子激情犯罪、冲动杀人,或自行了结自己痛苦的生命。父母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心理健康的“杀手”。

家长“软暴力”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讽刺挖苦孩子

这是家庭“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方式。孩子在学习、交友、做事等方面,哪个地方的表现不和父母心意,达不到父母期望,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你活着有什么用?”中国有句古话“士可杀不可辱”,如此的人格侮辱,其实是一种恶劣的精神虐待,比打一顿的滋味更难受。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进行归类,概括出七种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尊重的需要和其他需要一起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化的需要。家长经常口无遮拦地肆意讽刺挖苦孩子,不但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无地自容,颜面扫地,而且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他们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不够开朗和大方。

周弘的“赏识教育法”之所以在中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原因不在于他的观点新颖、方法独特,而在于他切中了中国家长的要害。中国家长总能轻易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长处,总觉得别人的孩子的闪光点那么耀眼,一望便知。反观自家孩子,这儿也不顺眼,那儿也不中意,缺点短处一大堆:作业拖拉、学习成绩差,懒得做家务,说话不够伶牙俐齿等。不少家长“眼里揉不得沙子”,为了让孩子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总忍不住数落孩子的不是,说话常常连讽带刺儿,在语言内容、说话口吻、声调、眼神等方面不加掩饰地流露出对孩子的蔑视、厌恶和失望。当父母对孩子否定性的评价语言频频响起时。孩子会把这些评价不加识别地内化到自己的意识里,为自己定型,并且固着化。“哀莫大于心死”。当父母都看不起孩子时,孩子可能真的也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于是他可能放弃各种努力,自暴自弃、自甘平庸或自甘落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剥夺孩子应有的权利

生而为人,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权利。作为未成年人,孩子有享受父母照顾、爱护的权利。为了让孩子朝正确的轨道发展,父母作为监护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严格管教子女。如果孩子确实犯了错误,比如,贪玩不完成作业、故意打碎邻居家的玻璃等,父母取消孩子某天晚上看电视的资格、取消孩子周末吃肯德基的机会等做法未尝不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使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武断地剥夺了孩子所有放松身心的时间和机会,不许看电视、不许听流行歌曲、不许追星、不许踢足球、不许与同学交往,孩子被封闭在极其单调的环境中,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终日只是趴在书桌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毫无人生乐趣,根本谈不上身心调节、张弛有度。

有的家长还剥夺了孩子的隐私权。不允许孩子把日记锁进抽屉,同学来电话必须父母先接听。有的家长还振振有辞地说:“你是我生的,你整个人都是我的,日记还有什么不能看的?电话有什么不能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孩子进行的心理侵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孩子也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精神上的一切暴露于天下,子女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愿意在日记中一吐为快,父母要理解这一需求,给孩子心灵上留一个安身之所、留一方绿洲。剥夺了子女的隐私权,使他们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失去了宣泄口,使他们只能拼命压抑自己,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

三、高标准、严要求

“高标准、严要求”看起来不错,但是高标准不是无限拔高,严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每个孩子,他的遗传基因、原有基础、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已经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小学一定要考双百,中学一定要进重点中学,大学是非清华、北大不上。过重的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望子成龙”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中国家长解不开、又放不下的心结。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不一样,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会被自然地分解,对能力强的孩子期望值高一些,对能力低的孩子迁就一些。现在,中国有8000万个家庭守着一个宝贝儿,家长所有未竟的事业、所有未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儿全寄托在惟一的孩子身上,这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惟一的孩子背负着父母对下一代所有的希望,这实在使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活得不如意、不成功,一定要孩子活出个人样儿,使自己心理得到补偿,弥补自己的遗憾,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有的父母本身精明能干,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很出色,也容不得孩子落后。按理说,这样的人在单位拼命工作,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应该不会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习惯了优秀的人往往事事追求完美,这样的家长常常把孩子学业的成功视为自己人生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但对自己严格要求,也会过于严厉地对待孩子,苛责孩子。教育孩子时语言比较尖刻,鼓励少而批评多。家长自己“往死里干工作”,也会督促子女像自己一样努力。这些家长自己貌似成功,但内心永远潜在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把获得社会认可看得高于一切,内心深处时刻担心孩子成为无能的人,对孩子的分数、技能、成就非常看重,不知不觉就对孩子的方方面面求全责备,缺少应有的关怀和温情。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如果哪方面达不到家长的标准,就会时时生活在自责、愧疚、失败和无能的阴影里.难以自拔。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发育不良。

人们常常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或“要做就做最好的”来勉励下一代好学上进。但现实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将军、都能够当将军;也不是所有的人只要拼尽全力,就一定能做到最好。无论在求学阶段,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科学技术研究,还是在体育、艺术、财经或政治领域,人才总是呈现“金字塔”型,拔尖儿的总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是平凡的。很多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智商高低、基础好坏、兴趣爱好,只知给孩子不断加压,一味向最优秀的人看齐,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望子成龙”心切,是当今家长对孩子无休止施压的心理根源。考双百,得第一,上北大、清华、出人头地,这种脱离大多数孩子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不堪重负,哪怕考第二名,或考入一类本科的其他院校也没有成就感。

心理学家里兹专门研究过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适应不良,本身为社会精英的家长对“优秀”和“成功”的社会评价非常渴求,对孩子也不会放松要求,使孩子处在一种无休止的不懈努力中,内心总绷着一根紧紧的弦,一旦达不到既定目标,就感到焦虑不安,长此以往,难免会出现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四、对孩子进行精神控制

中国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使传统文化积淀太深,“父为子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不少为人父母者缺少平等意识,“家长制”作风严重,要孩子处处听话,对孩子说一不二,习惯于替孩子做决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什么学校、报什么兴趣班、交什么朋友、学什么专业等,不与孩子沟通,不考虑也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长大事要替孩子做主,小事更要孩子惟命是从,说往东不能往西。家长认为学钢琴是很高雅的事,就非要孩子学钢琴;家长认为现在这个社会当医生有前途,就硬要孩子报医学院。更有甚者,父母的目光就像聚光灯,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稍稍违背父母意愿,孩子就会受到惩戒。做子女的,当然也会反抗,但反抗的结果往往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父母的话,就像圣旨一样,孩子只有乖乖遵命的份儿,没有分辩的机会,更没有反抗的权利。

现在,社会学、家庭教育学关注的多是父母为子女的付出和奉献,而很少提及父母从子女身上的诸多获益。对孩子管得过死一是源于传统的封建意识,二是不少父母无意识中通过对孩子的管教实现自己在社会上未能充分实现的权力欲、控制欲、价值感和能力感。“我管不了别人,还管不了你吗?”这是一些父母面对孩子流露出的心态。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对孩子管得过多、管得过细、束缚得过死的做法,常常是打着“爱”的旗号,以“都是为孩子好”的名义进行的。理由似乎也说得过去,“你的生命都是我给的,所以,我让你怎么着,你就得怎么着”;“你年龄还小,不懂事,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听家长的绝对没错”。长此以往,孩子也养成了温顺、乖巧、老实的性格特征,习惯了由家长来安排一切,一家人看起来和和睦睦,波澜不兴。其实,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描绘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表面看父母替孩子着想,孩子也朝父母期待的方向顺利发展,实际上孩子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许多发展独立性、自主性的机会。当他(她)长大成人时,人格可能不够健全,心智可能不够成熟,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精神上总想依赖别人,遇到重大事情很难独立做出决断,遇到困难、挫折、挑战总想逃避,心理承受能力差。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管教孩子的职责和权利,父母也应该树立权威。但是,为父母者不要滥用权利,试图在精神上驾驭孩子,这样会给孩子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弱化了孩子的心理素质,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冷漠、不搭理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常因为孩子的学业或做的错事爆发战争,火药味儿很浓,吵闹、打骂,搞得乒乒乓乓、四邻不安。而有些家长不屑于用这种暴风骤雨的方式来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子女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或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不愿闹得不可开交,于是与子女展开长时间的冷战。有的家长因为生孩子的气,几小时、一两天不搭理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犯错误,使父母痛心、失望,从而自我约束,自我矫正错误。这种做法,并非不可取。但是,有的家长会旷日持久地与孩子冷战下去。表情冷漠,不给孩子一点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抚慰。

很难想像,在一个考得不好就没有亲情、没有温暖的家庭里,一个还很柔弱的少年如何支撑自己的生命?失去爱意浓浓的支持,一个未成年人如何有奋斗下去的勇气?一个形同冰窖的家庭氛围,如何形成下一代健全的人格?亲人持续的冷漠给孩子留下的浓重的阴影是久久都不能消散的,这种心理伤害往往会刻到骨子里去,甚至终生都难以磨灭。亲人故意的冷淡或许有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进取心,但更多的是使孩子感受到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打折扣。本身具有叛逆性格的孩子还可能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强烈的敌意,进而形成反社会人格。

家庭软暴力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如父母不和,经常吵架,家庭气氛紧张,即使没有把孩子当出气筒,不愉快的氛围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压抑、恐惧;还有的家长不是有意冷淡孩子,但成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没时间照顾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孩子的酸甜苦辣无处倾诉,那些成长的烦恼只能独自吞咽,内心很孤独,对亲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

人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的确,一提“家”这个字眼,通常意味着“温馨”。家,是人成长的动力,给人以奋斗的力量;家给人以心灵的慰籍,让人有一种安全感、亲密感、愉悦感。家是维护心理健康的第一场所,是一个人维护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即使在外面的世界受到心灵的伤害,我们回到和谐、充满温情的家庭里面,心灵的伤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台湾家庭治疗师李维榕说:“家庭是一首无言的歌,我们在它的音符上舞蹈,虽然脚步不时会缠在一起,甚至摔倒,但是,为我们敷伤的,亦是那首歌。”希望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支持,不要再伤害孩子的心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你还不如养条狗!”侮辱性很大,伤害性也极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共10篇)
平安头条
高度重视子女教育
五种家庭易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深度解读丨家庭环境如何滋生了校园暴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