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颓废 “颓废等于心理缺氧” 很颓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
“颓废等于心理缺氧” 很颓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

  
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家排的寓言


去年4月,我参加了一次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并且作为个案排列了“我的恋爱问题”。


排列场景还原


选两个代表,一个代表我,一个代表恋爱,一上场,两人迅速远离,互不看对方,背对着保持一个很远的距离互相站在那里不动。导师说,这就是我与恋爱的关系。停滞在了这种远离且互不理睬的阶段。


增加一个新代表,代表我的母亲,上场,女儿(我)很想接近母亲,但是母亲不理女儿,女儿追,母亲跑,关系又保持在了一个女儿不停追逐母亲,母亲逃避女儿的状态。


增加外婆的代表,外婆的代表一上场,女儿、母亲、外婆三人迅速纠缠成一团,母亲想要紧紧粘着外婆,外婆不断挣扎推开母亲去抓女儿(外孙女),女儿(外孙女)追着母亲跑,母亲追着外婆跑,外婆追着女儿(外孙女)跑,女儿(外孙女)不想看外婆,此时恋爱的代表感觉到轻微的愤怒。


导师迅速推测外婆将外孙女看成了某个已去世儿女的替代,于是增加早夭的舅舅代表,舅舅代表一上场,外婆就停止了对外孙女的追逐,转而接近舅舅,母亲也慢慢靠近小舅舅,拥抱,恋爱代表的愤怒消失,但恋爱的代表依然与女儿保持距离,女儿和母亲面对面静止,当询问女儿和母亲此时的感觉,两个代表皆回答,没有感觉,互相看着对方,仅仅对方只是一个人而已,完全没有她是我(母亲、女儿)的亲密感,就像看着一个普通人。


导师让母亲拥抱女儿,母亲还是没感觉,女儿除了感觉背凉外无其它任何感觉,导师让多几个代表上来拥抱女儿,一段时间后,互相还是没感觉。

恋爱的代表依然与女儿的代表保持远距离。


导师让小舅舅的代表下场。母亲开始迅速追着外婆跑,外婆迅速地逃,两人你追我赶围着恋爱代表转圈。女儿站在那里,像傻子一样看着她们追逐。(后来母亲追到了外婆,母亲揪着外婆要把她转过身来面对自己,被揪过来的外婆始终用手遮住眼睛,不看母亲。我在场下看着,很好奇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可惜导师说这次排列主题是排我与恋爱的关系,她们之间的事情与恋爱无关,因此不就她们的关系往下排。)


此时导师开始跟场下的我说,让我承认这个现实(女儿追逐母亲,母亲完全无视女儿,避开女儿的追逐,把所有的精力和目光放在追逐外婆上,外婆拼命逃离母亲,女儿追不上母亲,女儿与恋爱的关系互相远离),但我坚决跟导师说我不承认,我完全无法接受妈妈从来没有看过我,完全无视我。


于是导师继续往下排。


导师让女儿的代表对母亲和外婆重复说诸如“这是你们的关系,我接受你们的关系就是这样”此类的话。


外婆和母亲从追逐中停下来,导师让女儿的代表对她们鞠躬,对母亲说“我爱你,以重复你的方式爱你”,不停地说这句话。母亲的代表可以开始面对走近女儿,开始拥抱女儿,母亲的代表开始有了感情,带着很新奇的表情和语气说:“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还有一个这个大的女儿。”母亲拥抱着女儿,可女儿感觉浑身无力,站不起来,女儿坐下来,母亲跟着坐到地上,以抱婴儿的姿势抱女儿,女儿对母亲依然没有感觉。女儿感觉很累,很想睡觉,身体寒、痛。


恋爱的代表说,她感觉可以接近女儿,但女儿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所以她愿意给女儿时间,和恋爱拥抱。


排列的寓言: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


说实话,当时对这个排列结果有点惊讶,但又有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因为我一直对跟男性尤其是具有长辈、权威性质的男性相处有很大的问题,我以为导致我不能恋爱是因为我和爸爸的关系出了问题。没想到排列结果根本就没有出现爸爸,完全跟妈妈是相关的。


但是排列显示的那些内容,场景,确实非常清晰且形象地反映了我的状态。现实中我与妈妈就是这样的关系,我们彼此毫无亲密感,也没有亲密行为,但又没什么矛盾,寡淡如白开水。至今我想到妈妈,都还是没感觉,也没啥爱恨情仇,就好像她真的就只是一个于我无关紧要的人。


这个排列揭示出一个很明显的真相,可去年我没有发现,并且在后来慢慢开始学初级精神分析以后,看徐均的《母亲如何成为孩子的镜子》,看温尼科特的学说,看自体心理学中说镜映,看武志红的博文那么强调关系中“被看见”对一个人能否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安全有着如此重要的“因果”关系,都没有想到过平时我呈现的那些(抑郁、无力、疲累、自闭)状态,与去年4月家排呈现的场景,有着如此清晰与确然的完整对应:平时生活中,我看(言情)小说成瘾、回避人际关系、对任何事情没有动力也没有欲望同时没有感觉,如果不是被迫工作,那么我就整天宅在家里从不出门,或躺或坐看小说、看电视、上网,饭也懒得吃,实在晕了,就随便搞点什么对付一下,日夜颠倒,身体和精神从里到外虚软无力、精疲力竭,眼睛整天像睁不开的样子,哈欠不断,完完全全颓废的样貌,跟家排场景最后即使妈妈拥抱我,我也虚软无力疲累想睡觉的状态几乎完全一致。


直到前几天,才恍然大悟,才意识到去年家排就只说了一件事:从未被看见。(当时母亲的代表那么明显地说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还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但我竟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来意识到这句话的真正涵义,真不可思议!)


至此将家排中显示的“未被看见”与心理学(精神分析等)上的“被看见”对一个人的影响与意义链接起来:我的这种真实的颓废状态,来自于关系中从来没有被妈妈看见过,家排揭示的就是我的这样一个人生寓言,“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








镜映的存在


科胡特总结母子互动过程时说,“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通过逐渐的有选择性的回应,帮助孩子将这些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期望和行为倒入现实生活的发展方向中”。

——徐均《母亲:如何成为孩子的镜子》

温尼科特说,没有婴儿这个东西,只有母婴关系,婴儿与母亲,必定成对存在。

一个人刚出生时,是没有自我的,(只有形成自我的种子),所以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独立意识,与妈妈处在共生状态,妈妈的意识,就是小家伙的意识,小家伙的意识,也是妈妈的意识。当他感到害怕的时候,他认为妈妈也在害怕,当妈妈感到害怕的时候,他认为自己也在害怕,就像孕妇的心情能影响在子宫里的孩子一样。

然后,在人类大脑内镜像神经元的奇妙作用下,小家伙第一次从妈妈的反应中,看见了自己。(这里的看见,指发现自己的感受,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镜像神经元就像我们大脑内的一面镜子,当五官(通常不局限于眼睛)感受到外界的风吹草动时,譬如小家伙看见妈妈在笑时,他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模仿妈妈的笑,就好像我们照镜子,当我们笑时,镜子里面的我们同样也在笑,当小家伙模仿妈妈笑时,小家伙会产生很愉快的感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愉悦的情绪,他发现了自己的愉悦感。(华盛顿大学的安德鲁·梅尔索夫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摘自百度百科)

然后小家伙饿了,身体自动开始紧缩,他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感迫使他的身体不得不大哭来缓解压力,然后他发现他的大哭竟然拥有神奇的魔力,竟然可以唤来食物......

然后他尿了,开始哼哼唧唧,他又发现,他的哼哼唧唧也可以唤来“换尿布”......

然后当他吃奶吃饱了后,他把吸出来的多余奶吐掉,然后看着妈妈,妈妈一脸宠溺地轻拍他的小屁股,他模仿妈妈宠溺的表情,一种爱的感觉从他内心涌现出来......

然后当妈妈把他的湿尿布拿掉,那种骤然清爽的感觉,让他动弹几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做做体操,他发现妈妈也是一脸兴味地看着他动,妈妈的兴味让他感觉自己很有兴味......

然后他发现,无论他有什么反应,都会引发另外一些反应,有时是帮他解除难受,有时是模仿妈妈的反应然后他感觉到自己的感觉,他乐此不疲地跟妈妈玩着这个“显示自己的游戏”,妈妈对他的回应,让他牢牢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以及安全感,“哦,原来这就是我的感觉,哦,原来我真的存在这个世界,哦,当我难受的时候,我拥有神奇的力量能解除难受,原来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安全的,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

相反,如果他饿了、冷了,妈妈没反应,他就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随时有可能被饿死、冻死;他游戏的时候,妈妈木无表情,他感觉到的是冷漠与冰冷。如果无论他做什么,都没人理他,他甚至会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吗?我完全看不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这种“我不存在”的想法,就好像一个黑洞,让人彻底慌乱无助、不得安宁,不断地执着寻找证据,证明自己存在,而不是去发现自己的存在。

(这种证明,就是一种盲目,就像饮鸩止渴,它让人把精力放在证明上,不断地去做、去寻找,期望能从别人身上看到真正的自己,期望别人能帮他把真正的自己照见出来,而不是去返观内心,从自己的内心看真正的自己。证明自己存在,方式之一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一切能对我们回应的人,粘住那个人,因为只有别人的回应,即便是暴力的回应,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身的存在,证明性的寻找,只会带来别人错位的回应,而错位的回应,永远难以让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只有正确的回应才能照见人内心的光亮。就像我以前经常会跟闺蜜倾诉:“我觉得我活的真的很痛苦”!闺蜜回答:“真希望你能快乐起来”!最正常不过的一个对话,是不?可是闺蜜的这个回应,却是错位的回应,我并不想要她希望我快乐起来,而只是需要她照见我现在的真实状态“我很痛苦”,所以她只需要回答“嗯,你现在很痛苦”就是正确的回应我了。)

但是不管多好的妈妈,总不可能对小家伙的每一个需要,每一个游戏都能及时有效回应(婴儿没有语言,很多时候,妈妈不能理解婴儿的意思),小家伙的微小心理是无法承受这些没有回应或无效回应的,所以小家伙的内心会分裂,分裂出一个好妈妈,一个坏妈妈。好妈妈是及时回应的妈妈,坏妈妈是没有回应的妈妈。换言之,好妈妈是小家伙能控制的妈妈,(小家伙理所当然认为,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随他的心意而控制的,这就是小家伙的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自恋,但这是小家伙的一厢情愿认为,不是真实的,所以这种自恋需要打破,才能让小家伙认识到真正的世界),坏妈妈是小家伙不能控制的妈妈,(不能控制的妈妈让小家伙感觉到自身的无力无能,损伤了小家伙的自恋感,但过于损伤会让小家伙从此认为这个世界是他完全无法控制的,他无论做什么都没用,对这个世界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他自身是无能的什么也不能做的。所以只有恰当的挫折,既可以打破小家伙完全自恋的幻觉,又可以让小家伙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他争取去做,即便有困难、挫折,但最终是能成功滴,他对这个世界是能产生影响滴 ,他是能控制他想控制的东西滴)。好妈妈给小家伙带来安全感、存在感以及愉悦感,坏妈妈让小家伙感觉恐惧、慌乱、无助,坏妈妈是小家伙不能接受需要“丢”掉的,否则小家伙如果一直意识到坏妈妈在旁边(心里),他就会一天24小时不得安宁。

怎么“丢”掉?否认、(投射等等)。“那个坏妈妈不是真的坏妈妈,是因为我做错了事,所以才对我坏的,只要我改正自己,妈妈就会来爱我!”这样就把不可控的坏妈妈,与可控的坏自己等同起来,只要我控制了自己变好(形成假自我,面具自我,物化的自我,工具性的自我,使用价值的自我),妈妈就是好妈妈。这样就把不可控的外在,转变成了可控的内在,小孩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解除”威胁,来获得安全的感受。

费尔贝恩在艾丁堡大学心理学系儿童指导中心工作期间,发现一个现象:诊所内的很多儿童来自于被忽视和受虐待的家庭,但当询问他们时,他们无一例外地会为自己的父母辩护,所有儿童都声称自己来自于好的家庭。相反,他们为自己感到羞愧,为自己所经历的和虐待谴责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一切家庭问题的根源。


儿童总是为坏的经历责怪自己,以便将客体(父母)维持为好的,并最大化地理解自己被客体(父母)所爱的机会。如果把客体(父母)看作坏的,那么儿童无论如何都获得不了客体(父母)的爱—费尔贝恩称之为"无条件的坏"。但是,如果儿童把自己看作坏的,而把客体(父母)看作好的,那么,只要他们自身做对了就有机会获得爱,这就是"条件性的坏"。

——摘自“心理食堂”微博

所以父母的错位反应,会导致小孩子对自己判断的失误。父母长期不高兴,情绪不好,小孩子会认为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有罪。父母因为某些事情,情绪很好,小孩子也会很自豪,因为他以为这是他努力的结果。

长期被忽略或虐待的小孩,对确定感会非常的执着,有暴力父母的孩子,有时候会主动追求“挨打”,“如果我今天早上被打了一顿,那我接下来整天就可以安宁了,再被打的几率就变小”。不确定会带来强烈的恐慌感,相比于不确定然后让自己一直紧绷着等待“灾难”降临,还不如现在就让这个“灾难”提前实现,这样后面他就可以放松了。

记得前几天看一部小说,背景是架空的古代文,某男考进士,考完感觉有希望,发榜的那天,一家人边喝酒边等发榜,发榜秩序按倒数,最后一名名单最先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甲的榜上没有他,二甲的榜上也没有他,一甲只有3人,等了很久没有消息出来,他由最开始的满心期望,慢慢变得失望,最后变得非常的消沉与自我贬低(一蹶不振),女主看着他慢慢沉溺于一蹶不振里,遂跳起来打了他一把掌,骂他男子汉大丈夫竟然经不起一点挫折,这么无能,不配为男人等等。这一巴掌把他从自我攻击中惊醒,令他醍醐灌顶,浑身充满力量决定马上开始准备继续读书,以备来年再考。(这一巴掌,满足了他被虐的需要。)

人在遇到挫折时,会感觉到极大的不确定,如果这个不确定无法指向外在,那么就会转而攻击自己,变成自虐,就像《宝莲灯》里面沉香的父亲。而如果能有一个确定的攻击来自外在,来攻击那个受挫的自己,则反而可以激发其攻击性变成向外,上面“浑身充满力量备考”,就是攻击性被引导向外了,这样这个人就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既然母亲的“看见”对她的孩子如此地重要,那么,在我与妈妈的关系中,妈妈从未看见过我,某种程度上对我而言,就是毁灭性的灾难了。

但是生命不会那么容易毁灭,只要但凡还有一点希望,只要妈妈不是完全的不给我吃,不给我穿,不抱我,不跟我说话,不回应我,即便只有少量的回应,只要内心能形成一个好妈妈的影像,即便很微小,就会给我希望去追逐这个好妈妈,让我想尽一切办法完全的改变自己,以求得到这个好妈妈(虽然这是盲目的),让好妈妈来照见我,镜映我,让我被确定下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让充满一身罪孽的我、孤魂野鬼无依无靠的我,被拯救、被救赎!

即便这样活下来的代价是冰冷、麻木、痛苦与绝望。

面对这些冰冷、麻木、痛苦与绝望,我创造了一个独属于我自己的“可控”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我想要的宠爱、关注、游戏(虐恋)等各种感觉,并且是一个我可以自己控制的世界,从此我沉溺于这个世界里,用尽力气让自己保持与外界隔绝。当我处在这个虚拟的可控世界里时,我在外在世界的精力几乎完全被熄灭,精神上我对外在世界几乎不注入注意力,吃饭睡觉敷衍了事,外面发生了什么于我无关,对外在感觉极度麻木,那些以前令我焦虑的事,也暂时被忘掉,同时身体上,我的精力也被抽取,我感觉浑身疲软无力,哈欠连天,整天只能或躺或坐着。这个世界,以小说世界为代表,所以我看小说成瘾。

对我而言,外界是一个充满危险与恐怖的世界,我在外界世界里,永远不被关注、不被看到、不被爱护,我的感受永远是被忽略的,(不是外在世界真的只是这样,而是我盲目地寻求被看到,结果只能得到错位的回应,就像前面举的我和闺蜜的例子,得到错位回应让我感觉自己永远都不被看到、不被关注到、感觉被忽略),我只有使用价值,我只能被利用,我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个被物化的商品,我是一颗螺丝钉,没有属于我自己的价值,外在世界对我没有感情,没有人真正在乎我的感受,而只在乎我做得够不够好,符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从此我挣扎于两个世界(我创造的虚拟安全世界与外在恐怖的世界)里矛盾纠结。从内心里来说,我一点都不想工作,不想被冰冷利用,不想被压榨剥削,不想被攻击、评价,可是我又会为了父亲(母亲)的意愿,不得不强迫自己工作,让自己投入这个残酷的恐怖世界,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蹒跚在满是尖锐石子的地上爬行,因为我怕被父亲(母亲)疏远与抛弃。我留着眼泪一步一回头看着他们,期望他们能出来把我抱回去。

但工作的同时,只要有稍微可以喘息的机会,我绝不主动做事,每次都会拖延。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捡起小说来看,沉溺在那个忘我的世界里。每次工作告一个段落,我一定会去做点什么来犒劳自己,因为工作对我而已,意味着牺牲,我“绝不是”为了自己工作,所以工作过后,感觉很空虚,我需要东西来弥补这种损失。





憋屈的愤怒小鸟


我会经常性地沉溺于自己创造的那个虚拟的“可控”世界里。

而发现这个虚拟的可控世界在自己身上存在(表现为自己沉入某种状态,状态的切换让我发现了它的存在),是在几天前。

项目到了后期,上午我意识到有一些小合同需要整理,当时还在想着计划把所有这些小合同统一做一批审批表,结果到了下午快下班时,物资部的同事跟我说,分公司物资部需要物资的小合同的审批表,当时整个下午我都感觉无所事事(有事也不想做,被拖延),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一本不太好看的小说,偶尔刷刷博客,看看有没有好看的更新,这状态就是进入到了我自己创造的那个虚拟可控世界,我沉溺于这个世界(状态),一点都不想出来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我认为这才是我应该属于的世界(所以工作被拖延,就可以晚点进入那个残酷的世界),所以当听到同事说让我提供审批表,而审批表还需要我去做的时候,我就开始变得很不耐烦,跟同事讨价还价(通常只要遇到有事情让我做,我必定摆出咄咄逼人的姿势开始讨价还价,想把事情推掉),开始找各种理由论证提供审批表的必须性,当讨价到最后发现只能提供这个审批表的时候(其实做这个表真的很简单,3分钟就能搞定),我变得简直可是说是出离愤怒了!

我打开文档,开始做表,一边做,一边忍着愤怒,忍着身体的恶心激动感觉,我知道这种强烈的愤怒来的毫无道理,情绪跟现实严重不符,所以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这种愤怒,我发现内心涌现出很多的念头和冲动,我愤怒地责怪分公司他妈的P事真多,愤怒地骂公司运作流程虚伪,明明是假资料还逼着员工去做,我想摔掉鼠标,我想砸了电脑,我想掀掉办公桌,我想把办公室炸了!

平时我就是一个很不耐烦的人。我的敏感之一就体现在极易被激怒上,首先,别人错位的回应会让我愤怒,其次,把我从我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拉出来,也会令我愤怒,当我在挣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反抗不能时,更会暴怒。

我想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可外界的祈求、建议或者命令,都在试图把我从这个世界里拉出来。所以一旦遇到别人让我做事,即便是请求帮助,我也会被激怒,内心有只愤怒的小鸟在咆哮:“妈的什么人啊,事真多,你的事关老子鸟事!干嘛要我来帮你做啊!你自己不会做啊,你是没手还是没脚?你怎么能这么自私!让别人来帮你承担,你真是个混蛋!他妈的老子真想揍死你!没这个能力就不要有这个欲望,赚不到钱就不要想着买好衣服,他妈的不穿好衣服会死啊,死贱人!去死吧!不要来打扰我了!”

我自己的事情都是小心翼翼地如履薄冰地应付着,再让我做更多的事情,不是更加刺激我这颗脆弱的小神经嘛。

我害怕这个现实的世界啊,现实世界这么冷酷无情,只讲利益不讲感情 ,不在乎我的感受(没有人考虑过在这个世界里的害怕与恐惧),只在乎我做得够不够好,所以只要有可能,我绝不想踏进这个世界。每次换新工作,最先筹划的就是做到什么时候辞职,否则我定承担不了新工作的重量。

为什么承担不了重量?

因为很少被妈妈看见(回应)过的我,也没法感受到自己有很多很丰富的存在感,内在形成不了人格的主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在母亲(或其它重要抚养人)的回应中形成的。回应不够,就形成不了清晰的主体,回应很少,则甭说清晰的主体,甚至连模糊的主体也形成不了,这样这个人的内在就是空的,而只有那股追着好妈妈跑(改造自己才能带来好妈妈)的动力在支撑整个人格,所以这个人的人格是可以被随意捏造的,只要你看起来愿意理他,他觉得可以从你身上感受到他自身的存在,他就愿意为了你而改变自己。这样的人需要依附在别人身上才能感觉到价值感,只有通过别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譬如,你吃完饭去他家,而他有一手好厨艺,正巧在做饭,然后他做完饭必定会叫你吃,如果你不吃,他会劝你吃,并且还热心地问你喜欢什么口味,他可以根据你的口味来修改菜品,如果劝你,你还是不吃,则你就是狼心狗肺,就是浪费了他的好心,嫌弃他做的饭菜,侮辱了他的人格,简言之,他的饭菜等于他的人格,而他人格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你很想要吃他的饭菜并且赞美他的饭菜来体现。

空心的内在,连主体的没有,所以就不要说承担责任了。以前我总纠结于自己为什么这么懦弱呢?!看了那么多资料,觉得解决痛苦的问题实在问题很简单啊,只要自己敢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了,那不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而且各种资料也是这样建议的,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则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可问题是,当一个人主体都没有形成,你要他拿什么来承担责任?!也难怪于他从来都没法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了,不但没法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还会胡乱背负别人的责任,因为他内心的空,使他必须寄居于别人身上才能存在(才有存在感)。所以这根本就不是勇敢不勇敢的问题。

而我就是这种没有主体的,内在空无的人中的一员。所以我一直感觉自己的心是漂泊的,无依无靠的,我的心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四处漂泊流浪,找回家的路,等着被回收。

所以如果光只是把我从幻想世界中推出来并不会让我暴怒,别人把我推出来,只要我能拒绝他的要求,那么我就能重新走进我的小世界,因为我又不是傻B,别人一推我我就一定要走吗?难道我就不会挣开他的小手、打掉他的小手自己走回来啊!可事实就是这么憋屈,尽管我一直在不停地反抗,可最终我一般都会无法挣开这些小手,所以最后我只能在内心隐臧地暴怒,我发现自己无法不按照别人的祈求、建议或者命令行事!因为我害怕如果不听从,就会遭到别人的排挤、攻击,疏远与抛弃!因为我是如此地空,如此地需要依附于别人,寄居在别人身上,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而我自己创造的那个小世界是如此的脆弱,它在我能在别人身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前提下存在,一旦别人把我赶走不让我寄居,则这个小世界也面临着崩溃的威胁,它只是一个寄居下的喘息空间。




我不放弃你!



前段时间,有一天,群聊,群主问我最近怎么样,当时想了下,尝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状态,脑海中就自动跳出这句话:看小说,应付工作,精神分析。打完这句话,发现这个概括很精练,并且秩序也很严密,竟然不能被打乱,就只能这么排。

看小说代表未被看见后的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弥补,沉溺于虚拟世界,就会导致在现实世界中被抽离,变得身心颓废,应付工作是寻求被看见的努力,而被看见只有在现实世界中才存在,所以我一直挣扎于虚拟与现实世界中,因此精神分析是前两者冲突的产物,冲突太痛苦了,那么,好吧,没办法,就只好想办法来解决这两个世界的不能共存的冲突。而精神分析就是尝试解决两者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所以平时没事是不会想精神分析的,只有感到痛苦的时候,才会拿它出来搞搞。

而我竟然很坚持,一定要把看小说排第一位,坚持让自己颓废,这又是为何?

其实我的颓废不光体现在看小说,还体现在对别的事情没有动力或动不起来,譬如,有时候看到同事们乐此不疲地网购或逛街买东西,也会挑起我的欲望,可一想到要去实现这些欲望,就必须与外界打交道,马上就开始变得兴味索然。最典型地如果我要网购,那么因为我住的地方是郊区快递不送到,就需要自取。自取要么就要求同事开车送自己,要么就要自己花钱找车出去,或者可以在路旁等的士,但不知道等多久,一想到这些选择,就开始难受,那个让我兴致盎然的欲望马上就开始黯淡,觉得有欲望忒麻烦,算了,还是不要有欲望了。

我就这么看小说颓废着,熄灭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窝在屋里颓废着,闺蜜看着都替我难受,鼓励我走出来,变得积极一些。可我竟然死心眼坚持这些颓废,一点都不想要去行动起来去改变,觉得就这样颓废才是对我最好的选择,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这种坚定的信念(觉得让自己颓废才是对自己最好),来自于3年前开始接触灵修时看的两本书。

第一本是肯威尔伯与他的妻子崔雅合著的《恩宠与勇气》。

崔雅当时是在灵修圈小有名气的女子,她漂亮、聪明、智慧、包容且能力强,在她与肯威尔伯接触的第一次两人就一见钟情,很快决定结婚,刚结婚就发现自己患上乳腺癌。《恩宠与勇气》讲述的就是两人在与癌症抗争、相处的过程中,所思所想所悟,最后化茧成蝶。在崔雅发现自己患癌的最初,就是一连串的反问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患上了癌症?我为什么会患癌症?”在她找的几个原因里,有一个原因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与我平时的体验匹配。这个原因就是,她始终做不到停下来安安静静感受自己的存在,而必须不停地去做点什么,不论是工作也好,讲课也好,修行也罢,都强迫自己必须要行动,这种强迫来自于对内心的恐惧等阴影面的压抑与逃避,换言之,不停地做,目的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逃避内心的负面感受。而最终,这些内心的负面感受反扑,以癌症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二本书是凯蒂拜伦的《一念之转》,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仅仅从前言中,看到了作者的经历。凯蒂在36、7岁的时候,患了抑郁症,2年的时间,几乎足不出户,有几个月甚至只能完全躺在床上,她没有采取别的行动去“治疗”或者改善自己的状态,而是任这种状态存在着,她唯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用4句话不停的反观自问,“这是真的吗?我能确定这是真的吗?当我怀有这个想法时,我有什么反应?当我没有这个想法时,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是这么简单的4句话,让她在2年后的一天早晨,从地板上起来,(因为她觉得自己不值得睡在床上),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明媚世界,她从内到外变得焕然一新,她开悟了。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真的开悟,但我看过她拒绝别人的例子,令我大加赞赏。我想,如果我被她这样拒绝的话,我也不会感觉受伤。平时我不敢拒绝别人,就是怕伤了别人后不理我了。所以我相信她至少在某个地方,是很通了的。

两本书,两个人的修行故事,前者因为不停地行动压抑了内心的负面最终走向死亡,后者什么也不做,仅仅只是觉察反思,结果却是开悟彻底解脱。这种对比如此的明显,不得不让我的内心产生某种决定。

然后随着接触的理念增多,譬如克里希那穆提的主张,无条件的爱的理论,都让我坚信,不以行动压抑自己的负面,坚持觉察它们,才是走向解脱的正确道路!负面情绪不能被压抑,也不能被斩断,而只能被超越,通过接纳才能超越。

所以,3年来,我一直坚持,不放弃我的颓废。

当然,任颓废存在着本身也符合我的现状,因我是如此地缺乏安全感,需要确定感来支持自己的安全感受,任症状存在,本身就含有实时监控症状,让自己安心的作用。否则,我若是做什么去让这个症状暂时消掉,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症状的根子没除,下次让症状显现的条件又成熟,我不知道它在何时何处,又会以什么形式跑出来,这种压抑症状后产生的不确定感,让我更愿意选择“主动”的痛苦:我就不消除症状,我就不去做什么改善,我就让症状在这里,我亲自看管它,监控它,觉察它,我要这样超越它!是不是其实这样更加野心勃勃?!

但这种坚持却有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没法走进恋爱关系。





偷偷地依恋


    某次咨询过程中,我跟他抱怨我与父母的相处,抱怨妈妈如果有求于爸爸,总喜欢找我来替她跟爸爸讨价还价,而这个模式直接来源于他们的婚姻结束时共同让我来做证明人。我很委屈,每次跟爸爸谈妈妈的条件,遇到他的拒绝时,就开始暴躁......然后他就问我,“你说的这些,你觉得它是个麻烦(包袱)吗?”

    这个问题,一下把我懵住了!我发现虽然每次一听到妈妈说她的要求,我都会很不耐烦,可是每次我都会按照妈妈说的去做,这种把妈妈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跟爸爸去谈的感觉,让我感觉我跟爸爸妈妈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我不但不觉得这是一个包袱,反而非常乐意如此,多好啊!我跟爸爸妈妈紧紧相连!

      去年散步的时候,某种因缘反思下,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其实那么地留恋自己的家,那么强烈地渴望回到那个家,觉得只有回到家里,跟家人相处,生命才有真正的意义!
      这跟我以前的认知是完全相反的。就像高考第一次填志愿,就希望填得离家越远越好;工作的时候,也没想过要回家乡工作,觉得在哪个城市都无所谓。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独立,一点不恋家,并且对此引以为豪,平时对于那些离开家就扭扭捏捏哭鼻子的人感到不可思议,我以为我跟她们不同,却原来只是我更善于隐臧脆弱,更善于自我欺骗,更想要伪装成一幅坚不可摧的沉稳强大模样而已!

      哦,原来内心里,我竟然还只是一个小孩子,离不开父母,依恋他们,一点都不想要跟他们分开!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融入大城市。觉得城市太大,人与人之间距离就疏远,生活节奏太快,错综复杂的交通以及各种规则太多,面对的不确定性也更多,而我只是这个庞大城市的微小一员,于它来说,我的存在可有可无,如果不仔细查找,我竟然都难以在这个里面发现自己的存在......正如《海上钢琴师》所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望不到尽头。无穷无尽!麻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比如说这个钢琴,琴键有开始,也有终结。傻瓜也知道只有 88个琴键。它们是有限的,而你却是无限的。在这有限的88个琴键上,你可以弹奏出无穷无尽的音乐。我就喜欢这样。我也只能这样生存。但你们把我送上舷梯,把我推向一架有无数个琴键的钢琴。真的,有无数个键。没有尽头。可如果琴键是无穷的,我又该怎么演奏呢?我只能说,我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才能弹奏的钢琴。”

      所以我不喜欢大城市,即便是一个省会那样的大城市,也觉得太大,比我的家乡大的城市,都是大城市,没有父母亲人的城市,都是大城市。其实不是城市太大,而是它们不是我的家乡,那里没有我的亲人,那里我不熟悉,那里我找不到认真回应我的人,所以感觉自己轻飘飘的,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原生家庭是如此地难以割舍,我希望自己永远都不要跟他们分开,但我只能偷偷地隐臧着这个愿望,因为这在明面上是不被允许的。12年春节的时候,在舅舅家,妈说姨奶奶要给我介绍一个对象,我听了后,顿时汗毛倒竖,感觉头发像被人提起来了一样,身体开始紧缩,几秒钟内,骤然出了一身冷汗,那种感觉好羞耻,就好像本来一个呆在黑暗中的人,默默地隐臧着自己,然后突然被一束光瞬间照耀了一下,瞬间产生的那种见不得人的丑态被公之于众后的紧张羞耻感。





恋爱,无法达成的交易



上周六在公交车上,我坐在倒数第四排靠走廊的位置,后面一位大妈严重晕车,吐了走廊一地,并且隔段时间就要开始呕几下。我心理就感觉毛毛的,因为我的座位离呕吐物太近,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把腿往里缩,把衣服全部收紧起来。于是当我旁边的妹子下车后,我迅速换到她的靠窗位置。然后一位男士坐到了我原来的位置。

回程很漫长,脑海中开始想着刚才咨询的情形,慢慢地我沉入回想中。然后一抬头,突然发现车上的乘客已下了大半,好多位置空了出来,包括呕吐的大妈也下车了,后面坐的离大妈呕吐物近的乘客也开始换到前面去坐,当我意识到他们在换坐远离呕吐物时,我同时意识到他们也是在远离我(我离呕吐物近),于是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涌现出来。

可是,我再往旁边一瞧,发现坐我旁边的男士竟然没有换坐!那一刻,感觉好温暖好温暖,胸口暖流涌动!因我平时生活中甚少感觉温暖(平时遇到别人对我好,我总是容易感觉尴尬、害羞),即便在咨询室也几乎没有,所以这种温暖真的极为难得,于是我在内心不住地跟他说谢谢。

他不换座的行为,于我而言,首先代表的是陪伴,陪伴我经历坏的环境(呕吐物代表大家都不喜欢的环境),并且我也认同了这个坏环境(因我觉得自己坏,所以说得不好听一点,我其实是认同了这一摊呕吐物,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个部分,所以他的留下,还代表了不离不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我很排斥它的样子;其次是客观上他把我保护在了里面,他自己成为了第一道接触最坏状况的人,他为我“遮风挡雨”了。

然后我发现,这种陪伴和遮风挡雨的感觉对我如此地重要,重要到如果没有它们,我就无法投入恋爱关系。

因为我是如此的依恋(依赖)我的父母。

而在我非常清晰地发现自己对父母的依恋(依赖)以后,我又开始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从未走出过家门(心理上),一直躲在他们的羽翼下窥视着这个世界。

难怪,平时我总是纳闷,为什么总感觉在自己的内心里,有一种自己像贼一样躲躲闪闪、畏畏缩缩的态度怎么也挥之不去,总是觉得自己好像天生见不得人一样的(羞怯)!原来是,外面的世界被我认为太危险,我不敢离开他们的保护(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并且如此地留恋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我那么地怀念小时候。

而我如此地坚持自己的颓废,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放弃颓废就是压抑症状(阴影面),而是坚持颓废后面代表的是对父母的依恋(依赖)。

曾经看过一个幻灯片,开头就要求画一幅画,画自己内心中的人物,并且排好这些人在画中的位置。我当时画的画中就只有三个人,我,爸爸和妈妈,加一张椅子。爸爸坐在画中心的椅子上,我坐在爸爸怀里,妈妈站在旁边,没有紧紧挨着我们,可以在我们周围一个圆的任意外置,但这个圆的半径不能很大,要尽量小,但又不能太小。

当时画出来,感觉模模糊糊,觉得可能是我内心的真实。如今看来,这幅画几乎完全就是我一直状态的反应!原来,在心理上,我一直觉得自己依旧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以为仍在爸爸的怀抱里,从未觉得自己离开过这个怀抱!

所以对于他的再婚,我不敢试探,究竟我重要还是她重要,但又忍不住试探,然而试探的结果总是令我挫败,每次挫败过后,我就想让自己变得更加颓废。跟他赌气的时候,内心不由自主涌现的念头总是:“我一辈子都不结婚,我要气死你!我要让你担心死我!我要让你在感觉上永远放不下我!(我要让你内疚死!谁让你再婚的?谁让你不要我的!)”我不想承认我已经不是他的中心,不想承认他已经另组家庭,而我只是他家庭外的一个人。我总觉得我还是他的中心。

我离不开父母的羽翼,所以没有办法让自己投入恋爱关系。除非,对方能允许我移植跟父母的这种依赖关系。在我心中,是父母一直在帮我遮风挡雨,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天然的精神家园,孩子天生地依恋着自己的父母,(即便这个父母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糟糕也是),而要离开这个天然的精神依赖对象,然后重新建立一种精神依赖,本身就要艰难得多,尤其对于内心比较空的我则更加艰难,因为越加放不下对父母的依恋。

因为我内心的空,因为我总是追不上我的妈妈,所以我觉得自己满身罪孽,一无是处,我对自己太苛刻,接纳自己太少,并且内心是如此地渴望粘着那个能让我依恋的对象,让我能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所以我接受不了对方对我一点点的不理解,我无法接受,如果我喜欢的,对方认为不关他的事(他认为我的爱好是我的事,他有权利不参与),这种简单的他保持他的自我界限,都令我感觉冰冷与荒凉,我需要他能混淆界限,允许我粘附他,否则,我就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感受不到温暖!

如果,他不能在精神上为我遮风挡雨,接纳我的一切(鬼能做到这个,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要求实在高得离谱),允许我依恋他,那么,他在物质上(现实环境)能为我遮风挡雨,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如果对方不认为男女具有天然的不同(男性在外打拼,为妻子遮风挡雨,妻子在家相夫教子,滋养丈夫,抚养儿女),认为男女除了性别不同,其它没有什么不同,那么,我在听到他的这个观念之后,瞬间就会感觉委屈加鸭梨山大,于是开始避之不及他!

所以,在我未完成对自己的初步接纳以前,恋爱,对我而言,是一份无法达成的交易,当我在关系中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他付出了,但是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我还倒欠他的,那么他的付出对我而言反而让是累赘,是负债),我就会认为自己的付出就是一种亏损,我会认为,我在被对方剥削和利用!如果对方不能在精神上(陪伴)和现实环境中令我产生他可以为我遮风挡雨的感觉,我就始终感受不到关系的温暖和安全,那么,只要我还有选择,就不会去选择恋爱这个令人难受的关系。






烟花男的命运剖析


有一种人,常见于男人,犹如烟花。外人看到的是烟花的绚烂,而家人看到的,是那个烟花释放后空空的炮仗。烟花男有激情有魅力,有喜欢的女人,他们的老婆通常不聪明不漂亮没情趣没品味还脾气坏,但是他们不会和老婆离婚。在自己珍惜的女人面前,烟花男得持续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这样很累。而在老婆面前,则可以肆无忌惮,放松做自己。即使再差劲的一面暴露出来,老婆还是比他更差劲,绝对不会抛弃他。

    老婆可以抱怨一辈子这个男人如何对不起自己,道德败坏,但永远不会看不起这个男人,在这个男人面前,老婆总是自卑的。烟花男深信,真实的自己不值得爱,优秀的女人若看到全部的他,那个空炮仗,就会把他当垃圾一样扫掉。为寻求生命的完整,我们生而为人。阴影,只有不断被爱照见,生命才得以滋养。老婆虽然不会因为看到阴影而抛弃他,但也没有爱去滋养他的阴影,同样,烟花男也从未真爱过老婆和任何女人,始终逃避者内在的空洞。所以无论事业多成功,生活多精彩,若读懂他的眼神,里面总是深深的干枯与绝望。爱情的本来意义,就是我们可以彼此滋养对方的阴影,而不是寻求安全和恒常。

    安全和恒常,本应该在母婴关系那里得到,然后我们就可以在两性关系中尽情绽放无限的可能性。若我们在母亲那里没有得到这种安全感,可以通过勇敢前行,不断面对被抛弃的恐惧同时保持觉知,重新找回存在感。而不是在扭曲的关系中,通过把对方贬得很低来确保安全。扭曲的婚姻关系,没有一方是赢家,女人得不到爱的滋养,生命越活越暗淡,越来越自卑,男人其实也是一样,年轻时绚烂几年,老了也同样逃不过虚弱空洞的眼神。只有不顾一切爱的勇气,才能让我们们穿越层层恐惧,照见生命的意义。生而为人,就是一场冒险。


暴躁颓废隐形 9种怪人碰了毁掉你一生!


 1、颓废型

  这种男人不求上进,每天只知道抽烟喝酒睡觉。嫁给他一定没有好日子过,说不定他还等着你养他呢?

  2、阴险型

  你永远不知道他打的什么算盘,你们的关系完全掌握在他手中,说不定哪天你就被他甩了!

  3、花心型

  这种男人朝三暮四,根本不把你放在心上,最容易搞外遇!


4、黑社会型

  这种男人最喜欢打架斗殴,惹是生非,说不定哪天就把你卷进是非中了!

  5、问题型

  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恋母、恋童等。最可怕的是恋异类!

  6、懦弱型

  这种男人胆小怕事,万一有人欺负你,就只能自己解决,别指望他会帮你!


7、网虫型

  这种男人整天只知道上网,怎么会有时间来照顾你呢?

  8、脾气暴躁型

  跟这种男人生活在一起,你很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9、自恋型

  这种男人最自以为是,在他心里,只有他自己最好,别人都不算什么东西,包括你在内









颓废-----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的形成
                
     1. 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deadline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2. 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
                
     3. 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成绩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
                
     这一个部分写得非常符合大部分有拖沓习惯的中国学生的经历。因为中国学生往往非常聪明,所以哪怕最后只剩一点点时间了,也会完成得不错;从而自认为自己最适合这样子的工作状态。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Procrastination的其他特点
                
     1. 没有自信。因为每次完成任务都达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越来越低。
     2. 我太忙。我一直拖着没做因为我一直很忙。
     3. 顽固。你催我也没有用。我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
     4. 操控别人。他们着急也没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开始。
    
     5. 对抗压力。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
    
     6. 受害者心态。我也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得自己做不到。
    
    
    
    Procrastination的浅层原因
                
    
     1. 太难
    
     2. 太耗时间
    
     3. 没有相关知识技能
    
     4. 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
    
    
     Procrastination深层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1. 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解决方法: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可以开始了。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伟大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是断断续续完成他们的杰作的,自己也可以如此。

    
      2. 抵制与敌意。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作他布置的作业。解决办法:要意识到,不完成作业受害的是自己。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老师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
    
     3. 容易颓废。任务太难了,或者别人都不需要做我干吗要做,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解决办法: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帮助,设法降低事情的难度,取得进展;暂时推迟自己想要放弃的心态,每天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这一点也很符合很多中国学生的现状。因为不是人人都对自己的课题感兴趣的,所以容易产生厌倦感,所以不容易定下心来完成相关任务。解决的办法如上所说,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
    
    
    
     4. 自我贬低。如果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即使以后完成好了,也认为是运气。解决办法:接受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赞扬;自己对自己进行勉励。
    
    
    
    治疗的步骤:
    
     1. 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 把拖沓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
    
     3. 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
    
     4. 开始做事
    
     本文译自 Procrastination: Ten Things To Know 。
    
    
    
     拖拉是阻碍个人成功的绊脚石,却时常出现在我们左右。
    
     作者是两位对拖拉 (Procrastination) 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教授,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
     译者MetalDudu@Blog





 如何预防父母消极情绪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儿童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聪明的孩子爱顶嘴
几多情,无处说,又逢清明
【家长学校】]孩子敢顶嘴是好事
父爱如山——怀念我的父亲(系列之二)
不哭不闹的孩子,其实很可怕
孩子哭闹时,最需要你的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