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念、理想、世界观 11条不合理信念
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1信念
就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极端的内在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学术观等方面的信仰,而信念极端的外在表现为如夸父奔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坚定不移的行为志向上。




2心理学上的定义
心理学上: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来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性。它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阻碍一个人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以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向信念的转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则会促进和加深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以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向信念的转化。一个对现实抱冷淡态度,只凭死啃书本来掌握知识的人,是不能形成为之而斗争的真正信念的。

  信念一旦确立以后,就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和原则性、坚韧性。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够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




心理学家艾利斯就总结了人们所会有的11条不合理信念,并对其做出了解释。对照着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占了其中几条,因为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而让自己心情不好了呢?

  1.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绝对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扬。艾利斯不反对人需要别人的称赞与喜爱,而且认为能够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与称赞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如果把这当作是绝对需要的话,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了。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假如一个人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很多的心思与时间曲意取悦他人,以求得对自己的赞赏。这样不但会使人丧失自己,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追求其他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如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艾里斯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凡事会尽力而为,但不会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邪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艾里斯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责备与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使事情更糟。所以对犯错误的人,要做的是接纳、帮助他,使之不再犯错误,而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价值,对其采取极端的排斥与歧视态度。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灾难。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正视不如意的事,寻求改善之法;即使无力改变,也要善于从困境中学习。

  5.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与困惑。艾里斯认为,外在事物并不能伤害我们,倒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只要我们尝试改变自己有关的非理性思维内容,就可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6.对可能(或不一定)发生的危险与可怕的事情,应该牢牢记在心头,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艾里斯认为,考虑危险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计划如何避免,或思虑不幸事件一旦发生如何补救,不失为明智之举。但过分忧虑,反而会扰乱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变得沉重而缺乏生气。

  7.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艾里斯认为,逃避困难与责任,固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会因贻误时机而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所以,理性的人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增加自信,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8.一个人应该依赖他人,而且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艾里斯认为,由于社会的分工、个人经历的多寡、闻道的先后等原因,有时我们确实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如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价值而拒绝他人的帮助,反而是不明智之举。但这并不是我们时时事事都依赖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个体,在大多数时候,他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以,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9.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影响他目前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艾里斯认为,无可否认,过去的经历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影响还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此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因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过去对现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就可突破这种限制,使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充满希望与生机。

  10.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为此感到不安与难过。关心别人是人的一种美德,但我们无须为别人的困难与不安感到难过,需要的倒是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早日走出阴影。

  11.碰到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顶。艾里斯认为,世界上有些事物根本就没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完美主义只能使自己自寻烦恼。










非理性想法的三个陷阱——认知疗法


作者:微草
 

认知疗法认为,我们要恢复理性意识。认知疗法不是要改变自然的想法或评估,而是荒谬的评估。在你们行动之前先问问自己“我在哪里扭曲了事实?我在评估方面或者想法方面哪里歪由了事实?导致了某些不必要的消极情绪?”因为如果恢复理性,我就感觉不到同样程度的情感 。

 

非理性想法的三个陷阱,“三个M ”

 

第一个是放大——Magnifying,就是夸大发生的事情。

比如,归纳法是天生的本能,一个孩子看到凳子,当他们一岁时出去看到另一张凳子,看过20张凳子之后,开始形成一个观念,认为这东西就是凳子。现在他们看到一张以前从没见过的凳子,他们也知道它是什么。

就像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以前从没见过他,我知道这是个人,因为我从其他发生过的事件中,归纳出这个也是一个人。

这就是归纳法,是健康的,重要的, 我们就是这样形成观念和语言的,但有时我们做得过头,归纳过度了。

比如:我期中考试成绩很差,归纳为,我不聪明了,我不能成功。这个学生就是归纳过度了,他的评估,他的想法是非理性的。

或他拒绝了我,因此大家都会拒绝我。而不是说”看看周围 ,哇,1504课堂上还有很多帅哥“

 

另一件事我们经常讨论的是全有或全无的态度。它是把失败小题大做,而不是把失败当做一次机遇,一个跳板,而是视之为世界末日。我大一的时候得了B,那我无家可归了,永远找不到工作了。全有或全无。要么全是A,要么就是彻底的失败。这是阻止我们支面对的一个关键要素。

阻止我们投入进去。

它的另一面,同一个硬币的另一面。是极小化。

第二个是极小化——Minimzing,极小化的第一个概念是,Karen Reivich称之为“隧道视野”。

比如我的课堂里有620个学生,620个中618个在看教材,一个在看天花板,在看灯,620中的另外一个在睡觉。

“隧道视野”指的是我关注那个睡觉的人,对自己说“我的课肯定讲得让人无聊,犯困”,或反过来,620个学生中618个睡着,一个在开小差,一个人听得十分入迷,我只关注那个人,我说,我是个好讲师,我非常受鼓舞。

这都是不现实的,认知疗法把现实主义引入这个等式。

我能用比以前更理性的目光看待它。

我仍然在用这些想法,在过去,我可能要用几个月才能不受“隧道视野”的影响,但是现在,视野变窄,评估想法,非理性的影响,能更迅速地恢复,消除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有隧道视野的人不会去留意其他618个专心听课或睡觉。忽视了积极面的人看到那些,但说他们不重要,它们很微不足道,比起我的失败或做的错事。

比如:

我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困境,我大四时申请了奖学金,我得到去剑桥的奖学金。我得的是John Elliot的奖学金,剑桥有四个奖金:John Elliot 和Fiske 还有Pembroke 还有一个是John Harvard 奖学金。我得到了John Elliot奖学金,四个之一,我得到后不及,我就得到消息了,但是我当时却想,为什么我没能得到John Harvard奖学金,它们之间除了名字外没有任何区别。但那是我的脑袋立刻想到的,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经历,因为我说,“看看你”,我在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我们的评估的重要性和威力,它是怎样决定或甚至毁掉,本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但一旦我们认识它,了解它之后,我们可以怀疑它,可以质疑它,可以重组它,也能看到积极的一面。

此外,认知疗法就是要我们实际点。

第三个是虚构或称捏造——Marking up or fabricating,这是我们无中生有的时候。

比如,我们个人化或者归咎他们。被虐待的人身上经常能看到这点。受虐待的妻子经常会说:“是我做的,我的错,我帮的不对”,而不是理智的说,“这个家伙虐待我,我要离开他。”

那是不理性地个人化,它也会有别的方式。比如,我有次考试成绩很差,我因此责怪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那也是不现实的,我得承担责任。承担起责任而不是责备别人。不是过度个人化,或过度责备,而是面对现实。

最后是情感 推理,我满怀妒嫉,因此我肯定是个坏人,或我在试镜前遇到了危险,所以肯定危险。选 取一种情绪,让它成为现实,而不是把情感只当做情感,不必符合现实,而是我对现实的评估。或者,我非常害怕失败,因此意味着失败是很危险的。实际不是的。所以要有正确的评估,更正轨迹,更正这些错误,更正“我很平庸,我心理学或数学学不好”之类的想法,因为我有那种感觉,我的评估就是我肯定真的很平庸,学不好。而不是理性的想法,让我试一下,看看事情会怎么样,更正扭由的想法。

 

强调一次,关键是真实化。

 

练习:问一些问题自己

首先,我的结论和现实相关吗?

第二,那合理吗?我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比如,1504教室还有别的男孩等等。什么重要的迹像是我需要考虑的?

进行辩论,举出证据,现实化。

但小心别只是进行几何形状的扩大。

这些问题使我们放飞思绪,打开我们的视野,创造现实。

我夸大了什么?Magnifying

我贬低了什么?Minimizing

我陷入困境了吗?

我忽略了什么进展很顺利的事情吗?

我忽略了什么进展不顺利的事吗?

这不是不计代价地盲目乐观,是要联系现实 ,最终缩小范围。

 

结论是,Ed Diener 和Martin Seligman 对幸福无比的人做了重要研究发现,这些人经历的痛苦并不比其他人少,他们经历痛苦与其他人之间的区别是,由于不同的诠释,他们恢复得更迅速。所以他们沮丧时,他们很乐观,他们不会说“剩下的一个月我都会沮丧”他们会说“我很诅丧,没什么大不了”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发生了什么,我怎样让自己感觉好点?然后他们比悲观者恢复得更快。悲观者会沮丧很长一段时间。

世上有很多事发生,经常不受我们的控制,我们不能创造所有遇到的事物,有些事件是不好的,有些是消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之后怎样对待它们,怎样评估它们,事实上我们的评估成了自我实现预言,乐观者会说:“这是暂时的,很快会消失”并相信我们的自我实现预言。

“扩大和构造”现象大部分取决于我们自身。

 

没有捷径,通往幸福、成功和自身更高水平的信念的道路并不容易,那需要付出和努力,无论是形象化还是努力奋斗和积极面对或是学习如何消除非理性思想。并不是弄明白一次,然后就一劳永逸,我们一生都必须持续努力。









《普通心理学》:信念、理想、世界观

  一、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对他所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坚信并力求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性。信念不仅是人对他所获得的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而且富有深刻的情感和热情,并在生活中接受它的指导。实践表明,信念是知和情的升华,也是知转化为行的中介、动力。可以说,信念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
  信念是在社会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信念的形成是从幼儿开始的。但这一年龄时期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其信念一般不是经过儿童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形成的,而是深受父母、家庭的传统与习惯及其周围人们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只不过是成人们的信念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的记忆印象而已。真正的信念是在青少年期形成的。这是与他们知识的增多、思维水平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密切相关的。信念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机,它是和人的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信念的基础上才会进一步形成世界观。

  二、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以一定信念为基础的,是信念对象的未来形象和具体内容。根据理想的内容,可把理想分为职业理想、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职业理想指自己将来想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政治理想指为实现什么样的政治目标而奋斗;道德理想指要做一个具有什么样道德品质的人。这三种理想是彼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理想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理想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世界观的人,具有不同的理想;理想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理想可以鼓舞一个人为崇高的目标而奋进,也可以抑制自身行为的冲动,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个性。

  三、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世界观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以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的阶级的世界观,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二是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个人世界观。世界观是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与信念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对其他个性倾向性及一切心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它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世界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决定着个性发展的趋向与稳定性;影响认识的正确性与深度;制约情感的性质与情绪的变化;调节人的行为习惯。
  在世界观中,心理学对价值观、人生观研究较多。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价值判断多以感触为标准;学龄初期儿童则倾向于同伴关系的协调和维护群体的规则;青少年价值观迅速发展,逐渐由具体变为抽象,由重外在价值转向重内在价值。就人生观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人生意义开始发生兴趣,但未形成人生观,他们不能对人生产生一个总的看法;少年期是人生观的萌芽期,青年初期学生的人生观初步形成。






“法海事件” 错误信念何来?


编者按:在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持续2个多月的“法海事件”大讨论,民意踊跃、思路宽阔。众多名牌高校青年学社及硕士、博士参与讨论。心理研究工作者、博士颐岚达为此撰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法海事件”中相关创作过程中的错误信念,作者指出:老百姓真正需的文艺作品,是紧张生活之余能够带来充分放松的抒发,随后得到心灵上的安定。因此,娱乐作品更负有对社会上所郁积之大量心理压力的疏导责任,适当地“放之”(疏)固然必要,随后的“收之”(导)更加重要!“俗到底”的策略和表现,显然是错误理解了社会大众“老百姓”所需要被贴近的娱乐。这里则充分显示这类作品对“雅俗共赏” 根本的错误信念。




当头棒喝,警醒无知

核心提示:错误信念,广泛应用在心理学上,原是判定儿童是否能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儿童一般在4-5岁左右,便已经能够理解这个概念:当人们处于信息封闭的心理情境下(对真实情境信息的不知情),会表现对真实事实的错误认识。未能觉知人们存在错误信念的儿童,则被认为仍处在无法与他人世界交流的原初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肯定的强化,反形成封闭性心理情境而导致错误认识

从琳琅满目得奖经历和苦心经营音乐创作的源动力看来,《法海,你不懂爱》的作者和演唱者,对于音乐作品可能怀揣着某种对音乐创作的理想和自我期许,希望借由歌曲创作,表达所酝酿累积的音乐理念。而历来得到的掌声,也可见其在音乐上不断追求突破的企图心,并引此为傲而自信满满。同时,不难发现,其自我期许和自我肯定的心理基础,也因掌声顺势而成不断自我强化的心理利基。此利基更成为近来“走红”现象的内在心理归因。在此心理脉络下,对作者而言,表达音乐理念似乎顺理成章,想其当然的直接而单纯。但此看似坚强稳固的心理利基,显然隐藏着各种不同层次的错误信念。

走红人气旺盛的带动下,不论是正面或负面评价,来自外在的关注,都会更进一步强化自我肯定的心理利基。但也恰恰让作者和演唱者撞进了一道两面刃的死胡同:社会大众洋洋洒洒热烈回应的当下,正像是一道阻碍自我觉知的高墙,将作者带入了“信息封闭的心理情境,从而存在对真实事实错误认知“的陷阱中而难以自觉。

若援引错误信念的核心意义:恰恰在这样的人气情境中,充分凸显了作者对音乐、社会责任、自身心理利基、以及大众娱乐心理需求的错误信念!

发扬中国传统音乐,走向国际”的错误信念:“拿来主义”反推动中华文化形象的贬抑

首先,《法海,你不懂爱》作者和演唱者,所谓“发扬中国传统音乐,走向国际”的音乐理念,恰好显示了对自身心理脉络,以及对社会听众心理预期一个显著的错误信念!

作为公共表演者,一个基本的素养,应该要认识到:传播任何理念,特别是以娱乐作品为载体,一旦传达到公共平台上,便不再只是单纯创作而已,更不可能只是“自己唱得很享受”就好,而是必须对自身的作品负责。因为在公共平台上,作品早就不只是代表自己了。必须经得起社会大众的推敲,承载着偌大的社会责任。这是一般青少年歌手偶像都普遍知道的道理。如果高举着 ”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理念,特别是更企图发扬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还要有所突破而走向国际,则更已不是小品随意抒发而已。此番对公共表演者素养应有的基本认识,只怕是需要更高的标准来检视。

从专业者基本素养的角度来说,企图以传统文化故事为题材,并希望有新的突破、新的视角、新的诠释,第一个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对原始典故的正确理解。如果历史故事的来由超出自身的理解范围,至少应该先咨询专业意见。先把真正原汁原味的精华理解透了,在此基础上若还有新的创意,新的诠释,从这里出发才有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只是随意“拿来主义式“一个自身一知半解的民间故事,直接进行创作,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更进一步地来说,为了进行文化间的对话,从而需要以全新的形式进行音乐表达,希望把传统音乐推向国际化,而得考虑以西方思维模式的角度来重新诠释民间故事,在创作上是可以理解的难点。但也更因为如此,作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艺术桥梁,更不该草率,在对传统文化存在一知半解的前提下,向国际传播,过失岂不更大!这不是加深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的误解?这是发扬?还是贬低?作者想清楚了吗?

从近来作者本身对作品的延展和回应,特别是回应对《法海》作为历史人物具有真切理解之佛教界导师来看,作者显然在音乐创作的社会责任上,存在基本立场的错误信念!对音乐创作的社会责任如此混淆不清的认知,所谓的音乐理念和艺术创新,便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立场!

贴近“老百姓”的错误信念:“俗到底”、“雷死人”娱乐贬低社会广大听众的心理需求

其次,《法海,你不懂爱》作者和演唱者,这次所为的尝试动机,据称主要是基于想要创作出更贴近“老百姓”的作品。若然如此,作品本身的“雷”劲儿,也反应出作者对其所谓”老百姓“作为社会大众的普遍特质和心理需求的认知。

生活处于充满紧张竞争的现代人,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某种发泄或滋养心灵的社会心理需求。而娱乐作品为此目的而服务,当然也是本分任务。但老百姓真正需要被贴近的心灵,是紧张生活之余能够带来充分放松的抒发,随后得到心灵上的安定。娱乐作品因此更负有对社会上所郁积之大量心理压力的疏导责任,适当地“放之”(疏)固然必要,随后的“收之”(导)更加重要!作者“俗到底”的策略和表现,显然是错误理解了社会大众“老百姓”所需要被贴近的娱乐。这里则充分显示作者对“雅俗共赏” 根本的错误信念。

贬低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艺术表演,假以时日,其结果只能是将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大众心理需求、社会生活品质等,导向浮躁、焦虑、空洞、专事心理发泄的方向,污染人心情志害之不言可喻。对于当今社会风气已经存在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从上到下,正不断通过各种努力,导正社会发展方向;这些努力和付出,想要导正已经存在问题的社会风气尚且不易,如此对老百姓价值的贬低,不但背道而驰,也成为延缓整体社会正向发展的幕后推手,就更遑论对下一代的危害!下一代国家栋梁,是未来的发展希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旦习得或认同了贬低群众和老百姓的社会价值观,将来的希望从何而建构?

“艺术张力”表现的错误信念:缺乏底蕴内涵支撑,夸大表演反成耗损艺术生命的虚幻假面

若仅就艺术表现来说,歌谣的唱诵因具有隐性推行却显性开拓的特质,对社会大众具有最直接的感染效果。夸张的表演,是一种可能的表达形式,具有充满张力的优势;然正因为需要对艺术张力的支撑,形式背后的内容,如何与形式匹配而和谐呈现,其实是创作上最大的难点!因为艺术内容必须具有更扎实的底蕴,才能在夸张的形式下,提炼生成艺术张力的后作用力,听众也才能通过内涵与形式的共同表达,接受到真正要传达的理念甚至产生共鸣。因此,艺术内容的创作,随意和草率行事是大忌;满足于“拿来”主义的方便,更是危险。

另一方面,若未能对自身内在心理进行足够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精华、对音乐理念传播、对社会责任等维持正确信念,在创作过程中保持觉知、反刍的状态,想要构筑扎实底蕴,是不可能的。若缺乏扎实底蕴之艺术内容的支撑,夸张的表演形式,只是绚烂的“假面”,不但不可能“发扬悠久的中华传统表现,推向国际”;甚至连“贴近老百姓”雅俗共赏的亲民表演,都只是基于虚幻错误信念的不实假象。

作为一个艺术人和音乐人,在努力尝试创新之前,先培养反思自身心理认知状态的能力和对文化的谦卑,是不可缺的必要条件。雅、俗社会听众因此而愿意接受的艺术作品,才可能是有厚度和价值的。

走红,虽然可能瞬间处在绚烂光辉的环绕中,容易令人在自信满满的心理利基平台上,不可自抑!同时,更容易因此把自身觉知的门阀关上,而形成“封闭信息的心理情境”。人气追捧永远是暂时的,艺术表演的底蕴和内在价值,才是会随着时间沉淀下来,持续淘洗着创作者的艺术生命。

持续保持错误信念的不觉知,一直处在封闭的心理情境中,岂不像是持续处于4-5 岁心理阶段的儿童,而无法进一步发展?在可预期的人气湮灭之后,其艺术生命的价值岂不亦然!

佛教界法师及学者满怀慈悲与智慧的点拨:觉知“无明习气vs.信念固着”的危害

事实上,研究佛学思想的人,对于“不觉知错误信念”的概念,非常熟稔精通。论其涵义,和佛家说的“无明”应是相通的;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我们生命真实事实的错误认识”。其实,这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一种习气,甚至是本能。但佛学智慧教导我们,通过对内在心理状态觉知的练习、持续保持反思的过程,则是渐渐祛除无明习气的有效法门。

此外,我们对于习气,也存在着一种本能的固着,心理学上对应的概念应为“信念固着”: 也就是即使在客观证据显示错误时,人们也会倾向持续并固着“无明”所生成的的错误认识。从而不断地走向不明晰而充满混淆的生命道路。

因此,佛教界法师们及负责人的学者们,对《法海,你不懂爱》作者和演唱者的点拨,是满溢智慧和慈悲胸襟的。除了在传统文化上,对历史人物的正本溯源之外;更深层次的智慧则是,借此指出了作者对自身心理和艺术作品的”无明“和信念固着。在态度上,更是采取慈悲的警醒,督促作者和演唱者反省和觉知,早日看清楚所处的封闭心理情境!遇此机缘,应惭愧而感恩。

道歉,是为了延续自己所看重艺术价值和音乐理念

基于以上理由,《法海,你不懂爱》作者和演唱者,是应该道歉的。不为别的,而是为自己对自身心理利基的不觉知、对艺术创作社会责任的错误信念、对所错误理解而贬低的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对慈悲点拨其盲点而仍不失温厚宽容的佛教界导师们和弟子们,更是为了自己多年来所坚持的艺术理念,表达深切的反思和歉意!如此,才能帮助其自身,重新回到最初所想要表现的音乐理想,并表现其理想中的艺术作品和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博士评“法海事件” 错误信念何来?
你的世界观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自我成长
考研成功秘籍: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陈莹峰: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思考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观?
黎明小学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