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心理成长的五个阶段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孩子心理成长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五个阶段

①口腔期;
口腔期又称口欲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用来描述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期。为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性心理时期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约发生在在婴儿出生后0到18个月,在此期间,婴儿专注在嘴里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小孩拿到什麼的东西就咬。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成人过量饮酒抽烟,或者经常把手放在他们口中,将被诊断为具有口腔期人格。 口欲期也是婴儿与母亲之间最早发生的关系之一,这段时期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则依照不同的社会文化而有差异。




②肛门期;
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potty training)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自己掌握大小便,孩子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会了独立,发展了自信,并知道何时应该“放弃”。 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即强迫孩子排便,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会造成肛门期停滞人格——取决于孩子的反映。这种人极度吝惜、保守,例如《守财奴》的主人公就是具有典型的肛门期停滞人格。 相似的,过分在意“规律排便”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人格类型:过分守时,或者总是拖延。 过分强调卫生可能致使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总是关注整洁,或者排斥整洁,总是邋里邋遢。 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之外,快感更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蕾欲期;
最重要的心理性欲阶段。 发生于大约3-6岁。这一时期,性器官成为最重要的动情区。这一阶段的后期,儿童将经历俄狄普斯情结。这一名词是根据希腊神话中一个误娶了自己母亲为妻子的人物命名的。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对异性父母发生了性兴趣。他们会对性器官很好奇,也会发现触摸它会有奇怪的快感。 性器期的孩子,会很容易发现并去碰碰自己的小鸡鸡等性器官。当孩子意识在触碰小鸡鸡它会变硬,而且会有不一样的快感,女孩子则发现摸摸自己尿尿的地方会有特殊感觉时,这些感觉就引起了孩子对性的兴趣和好奇。 我们可能会看到孩子将手放在自己的裤裆上,甚至伸进裤子里触摸;或用大腿进行摩擦;或是跨坐在椅子扶手上做有规律的来回移动。另外,这阶段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对彼此的身体都有着很大的好奇;可能在被允许的情况下,便会裸露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甚至让对方触摸。 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时,我们可能会表现出惊怒的表情,并且严厉禁止。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停止动作,但他们的快感并没有随之消失,孩子很可能会再找机会一试,满足自我的好奇。 我们该给孩子的帮助是:带他们了解身体结构与性别的不同,用健康、正面的态度来看待每个身体与每一种感觉,而不是以惊恐的神情、罪恶的想法来阻止孩子在成长中必然发生的行为,与此同时,让孩子多和异性家长在一起。在幼儿园,接触更多事物后,身体的部位就不会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情了,他们的注意力会渐渐转移到其他地方,家长老师对这方面的担心也就可以少一点了!


④潜伏期;
潜伏期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性心理发展模型中列出的5个阶段之一,该阶段处于口腔期(第一阶段)、肛门期(第二阶段)、性器期(第三阶段)之后,而处于生殖期(第五阶段)之前。潜伏期(5岁至青春期前) 此个阶段很长,期间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 这个阶段的特色,是儿童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趣,而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学校的 课业,良好的习惯,意识到男女间性别的差异,将自己局限在与自己同性的团体中,没有表现,故称之为潜伏期。


⑤生殖期。
生殖期(成年期):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由于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所以他对潜伏期和生殖期没有较多论述。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五阶段的成年人心智思考


  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 Erikson)研究指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或获得满足,这个人在生活中会感到乏力出现困扰。最初的五个阶段应该在21岁之前形成。

  在做训练和教练辅导的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学员所谈的以及他们自己的一些情况跟这个非常吻合,这些学员的困惑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 Erikson)研究出的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心理成长现象。





  21岁之前五个阶段的主题成长需要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1岁以前的“信任与不信任”

  这个时段的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表现:

  肚饿的时候——需要被喂食物

  受惊的时候——需要被拥抱

  哭泣的时候——需要被拥抱

  若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若家长未能满足孩子这些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

  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需要别人照顾;

  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特征为: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表现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阶段:2岁—3岁的“自主与羞愧”

  这个时段孩子的需要和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若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若家长未能在这个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产生害羞几羞愧的感受。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赖别人的人;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特征: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阶段:4岁—5岁的“主动与内疚”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需要和行为: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发展出主动性。

  若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常常说出他的想法,表达出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若家长在这个阶段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者秘密地进行。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得到满足也未能从家长那得到支持,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

  害怕错误;

  感到无助及内疚;

  只懂得安慰别人;

  回避风险;

  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特征:

  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阶段:6岁—11岁的“勤勉与自卑”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和行为:

  这时候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若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并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鼓励而变得有活力。

  若家长未能在这个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情。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情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

  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特点:

  凡事要求完美;

  经常拖延及耽搁;

  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阶段:12岁—21岁的“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和行动:

  找出怎样适应世界的方法;

  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

  界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

  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确定人生应怎样过。

  若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允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及感觉,尝试新的想法,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未能及时满足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

  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不能确定人生目标;

  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特点:

  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需要凭拥有的财务、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




  以上几个阶段的孩子的的需要和行为特点,以及在各自成长时段是否得到满足和支持,以至最后形成的成人心理特征都息息相关。

  

  如果您现在为一些事情所捆扰,回头看看您在过去成长的哪个阶段的需要没能得到满足?

  现在知道,为何12岁到21岁的少年容易成为“问题少年”了!原来这个时段的孩子们大都渴望:

  找出怎样适应世界的方法;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界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确定人生应怎样过……





    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的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他就需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

  艾力逊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在不同社会里成年人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偏差的成因。

  八个阶段的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 岁之前完成:

  第一个阶段:0 至1 岁 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 至3 岁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 至5 岁主动性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 至11 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 至21 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第一阶段0至1 岁信任与不信任

  肚饿--被喂食物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1  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怕被遗弃的表现;

  2  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3  需要别人照顾;

  4  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阶段2至3 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若孩子在这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1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2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3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4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5  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阶段4至5 岁主动性与内疚

  1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2  发展出主动性。

  如果在这阶段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如果在这阶段,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作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会秘密地做。

  1  害怕犯错;

  2  感到无助及内疚;

  3  只懂得安慰别人;

  4  回避风险;

  5  隐瞒错误。

  1  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2  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  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4  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阶段6至11 岁勤勉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1  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2  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3  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1  凡事要求完美;

  2  经常拖延及耽搁;
  3  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阶段12至21 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青春期:

  1  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

  2  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

  3  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

  4  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5  找出人生应怎样过。

  若这阶段容许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及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及身边的成人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1  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2  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3  不能订立人生目标;

  4  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1  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2  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若出现这个信号,暗示孩子到了“肛欲期”,错误做法别再用了
弗洛伊德 理论篇--人格发展 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性心理的发展,你了解多少
孩子体温多少度是正常?初春冷热交替,小心感冒!
不要给宝宝乱刷牙,会毁了宝宝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