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顺从别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 拒绝他人对你的不合理要求 合理的拒绝,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

顺从别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


自虐是一种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主客同体的虐待。它属于自己制造痛苦自己接受的行为,即施虐的主体又是受虐的客体,受虐的客体同样是施虐的主体。


  什么叫自虐?顾名思义,自己折磨自己,如故意去看自己觉得难以接受的作品等。自虐症通过伤害自己造成一定的精神满足感。从一定程度看,这是一种精神分裂的体现,通常我们会埋怨别人作的事如何不好,而较少反省自己,自虐症正好相反。那么,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自虐呢?



  如果和男朋友分手了,你是不是觉得因为自己不够善解人意?如果别人求你帮忙,但是你没有时间,当你解释时是不是觉得很愧疚?想过没有,你为什么会感到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什么总把责任归到自己的身上?

  其实,这就是你的自虐心理在作怪。不要过于担心,自虐是很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都有自虐倾向。

  有自虐心理的人,大多觉得自己全身都是缺点,没有别人优秀,即使他们本身条件很好,也不敢正视自己。他们希望能做好一些事情,却总在关键的时候丧失信心。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很难成功,因为他们还没有站起来,就把自己踩在脚下了。

  生活中,那些总是顺从别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这些“老实人”和“老好人”,很少得罪人,可以用“与世无争”来形容。当别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哪怕是无理的,为了避免因为自己不同意而触怒别人,他们也总是表现得很愿意。即使在很多时候,他们心里并不是这样想。






  用一句话概括:自虐就是折磨自己。

  在心理学上,自虐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心理上的自虐;第二,身体上的自虐。自虐和自残有很大的不同,自虐一般不带有什么目的性,而自残目的性很明显,比如,为了挽救失去的恋情割腕自杀。而自虐却不会这样,只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一个处于自虐状态的人,因为对自己不认同就对自己进行惩罚,以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发泄和释放。相对于精神的自虐,身体自虐更要明显一些,比如那些酗酒和嗜烟的人,都有一定的自虐倾向,在折磨自己的身体中,得到一些心灵的释放。另外,自虐也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情结,一些原始土着人身上满是文身、穿孔,就是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表明自己是勇敢的,具有忍耐精神的。

  在一个男主人酗酒的家庭中,女主人如果为了让丈夫改过自新,总是采取和丈夫进行冷战或争吵的方式,却迟迟不肯离开,渐渐地因为“情感鸡肋”的折磨,很快就会耗掉自己的精力,而这种甘心被耗掉的心理就是自虐。通过自虐来达到折磨对方,达到玉石俱焚的目的,总归对自己是伤害,其实,自虐本身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摆脱自虐心理呢?

  勇敢地说出来

  大多数自虐的人,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而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绪。比如,一位同学的舍友很不讲卫生,他碍于面子,不提醒不反对,而是默默忍受日益恶化的宿舍环境,最终忍无可忍,只有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了。其实想要摆脱自虐心理,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敢于说“不”,情况就可以得到好转。

  一个总是不敢拒绝别人的人,如果感觉自己不满意,不妨坚定地拒绝别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无奈的承诺而烦恼;那些总是被欺负的老好人,只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利,那么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没有成就感而自卑、自怨的状况了。

  摆脱不必要的责任

  很多自虐的人都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比如,有个人母亲去世了,他责怪自己平时没有照顾好母亲,于是一味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并用酗酒来摆脱这种自责。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如果能放下过多的责任,不要总是自寻烦恼,那么,自虐就会很快好转。

  总之,如果想摆脱自虐,最好的做法就是“放自己一马”,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只有放开,幸福的指数才会大幅攀升。









性格孤僻者的自述

  自述1

  從小到大自己一直都是內向孤僻的性格, 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溝通, 不知道該怎麼社交, 就算在家裡也一直關在自己房間里,活在自己的世界,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家裡管教嚴格, 但現在不會了, 可是陰影還在,我該怎麼克服? 自己也有著嚴重的完美主義, 一直害怕別人怎麼看我, 做錯一點小事情就會很內疚很自責,然後就不敢再走下一步了, 同時也嚴重的缺乏自信, 任何事情都覺得自己不能,感覺自己好懦弱好沒用, 根本不敢在別人面前表現, 也害怕人群, 害怕人們用異樣眼光看我, 所以在外面的我都是一直低著頭,我該怎麼辦? 從小到大我對每個人都很好, 沒脾氣, 但我身邊很少朋友, 我很了解是因為自己不會社交, 不懂得怎麼跟別人溝通, 除非是很熟的朋友, 不然我就會一個人靜靜的坐在角落裡, 我一直熱情不起來, 不知道該怎麼跟別人混熟. 現在跟亞洲著名的音樂製作團隊學音樂只敢躲在幕後, 以後該怎麼面對人們如何社交?

  自述2

  我们会对喜欢的人掏心掏肺的去好,我们也会对对自己好的人特别感激,永远记着人家的好!

  可是我们的内心又那么的脆弱,如果自己最在意的人无意中伤害了我们,在别人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点打击,可对我们来说却是那么的致命,尤其是自己对最在意的人犯了错,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化解的仇恨的机会,当自己真正清醒过来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却已经得不到别人的原谅了,那种感觉真的很绝望!没有了活着的希望,自己恨自己....

  我不怪她,不怪这个社会,我只怪我自己是个孤僻,什么都不懂的人...我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在乎的人原谅...可是我在别人眼里却又是那么的怪异,我所做的事又那么的让人讨厌,如果不是很你深交很久的朋友,真的没人会理解你的内心,也不会彻底的原谅你,因为你只会让人讨厌!

  有时候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不理解你,说你什么都不干,犯了错就只会对你发火,责怪你明知故犯,装疯卖傻!所以我慢慢的对任何人都失去信心了,我也不再渴求被人理解,被人原谅了,我心里有过希望,没遇到的话我会很平常的过我以前的生活..虽然我很孤僻,但是我不会给你们任何人添麻烦,只希望你们别给我们这样的孩子希望,如果给了他希望他会比任何人都对你热情,对你好,可一但这种希望破灭了,你会要了他的命!

  看到上述的痛苦,你会发现他们真的非常无奈,长大成人后,面对自身的缺陷,他们承受了诸多压力,而是如何造成他们这样的性格呢?

  (1)本人气质因素。先天适应能力差,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2)幼年不幸经历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遭遇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接受了人世间的烦恼、郁闷、焦虑的不良体验,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道很深的伤痕。他们只好通过封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为安宁的空间。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亲人突然离去,或父母吵架、不和睦,或经常的训斥,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也会使孩子变得不愿与人接触,出现退缩、孤僻等现象。

  (3)缺乏交际技能力和方法,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

  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随着这种失败次数的增多,逐渐变得惧怕,对交往失去信心,与别人产生隔膜,在团体中找不到归属感,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最后他们经常处于压抑、孤独和冷漠之中,性格变得喜怒无常,难以自制,并且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

  (4)抚养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迁就。当孩子哭闹不愿去幼儿园时,父母就依顺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得不到集体生活的锻炼;有的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时吃亏(挨打、受气),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

  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 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下面就谈谈克服孤僻性格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1)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专家戴斯认为家庭是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也就是说,儿童与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儿童会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获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学到基本的说话方式、手势、表情和交往方式。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要求过严。过多指责,会捆住孩子的手脚,使其成为谨小慎微的人;过分溺爱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2)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和他人。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孤僻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没有人生的乐趣,在社会上、工作终与人不能团结协作,终将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

  孤僻者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命不凡,不屑和别人交往;有的则过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 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不与别人交往。 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

  (3)学习交往技巧,优化性格。主动找些相关书籍,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对待他人。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 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上的偏见。






拒绝他人对你的不合理要求
合理的拒绝,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



 静静非常爱面子。一天,她戴了双可爱的小手套去上学,同桌的小丽看到了,就对她说:“咱们换手套戴好吗?”静静虽然不愿意,但还是把手套换给她了。

可是,小丽后来一直没有把那双手套换回给静静,因为她也很喜欢那双手套。

这双手套是妈妈因为静静上初中了而给她买的,一直以来,静静都舍不得戴。现在,静静又不好意思向小丽要回那双手套,于是就向妈妈哭述。

妈妈发现静静的这种类似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了,每次她有自己心爱的东西,别人向她要时,虽然心里不愿意,但她总是不敢开口拒绝,而事后又总是后悔。



现代社会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对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可以给予拒绝。


不会拒绝他人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1.害怕失去朋友。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人际交往不是很多,往往会害怕孤独,这样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赔着小心,事事顺着他人,人家要什么就给什么,人家说叾什么就听什么。

2.虚荣心强,面子重。
与成人一样,孩子也怕别人说自己“小气”,因此,往往为了虚荣心和面子而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拒绝说不出口,但心里又不愿意,往往用另一种方式来发泄。


3.胆小懦弱。
胆小懦弱的孩子明明想说“不”却总也说不出口,因为他们怕自己说了“不”后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拒绝和大方并不矛盾,大方给予是建立在自己愿意的基础上,是我们提倡的。但像静静这样明明自己不愿意,或不愿做的事,就应该给予拒绝。否则,一味按别人的旨意行事,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专家建议
学会拒绝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方面,敢于说“不”也是孩子应对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本事。关于注意的稳定性:鬼斧神工来自忘我境界。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学会拒绝呢?


建议1 :教孩子正确认识“面子”
孩子有时也和大人一样为了照顾面子,常常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不敢拒绝无理要求。比如,虽然自己的钱都是父母给的,但当别人来借钱去玩游戏时,为了面子还是借给他了。有些孩子甚至发展到别人叫他去做一些不合紀律的亊情也会违心去做,而事后却遭到老师的批评。可见,让孩子学会拒绝就应该教孩子正确区分面子。

如果面子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那么它应该是积极的,倘若面子是为了一点虚荣心,为了随大流,则可以去除。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凡事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一辈子为面子所累,该拒绝时就应该拒绝,尤其是当自己不愿意或者不合纪律等情况时,一定要敢于说“不”。



建议2 :让孩子坚持自己的决定
有时,孩子不敢拒绝同伴的要求是因为害怕别人不跟自己玩,害怕由于拒绝而导致孤独,离开伙伴心里就没着落。因此,孩子平时跟小伙伴说话都备加小心,别人要什么东西,他就会拱手奉送,可是,事后他就后悔了。这种情况就是平常说的“没志气”,常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当中。这时,需要父母逐渐培养孩子的果敢品质,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就应该勇敢承担起责任来,自己拒绝同伴后就应该承担起受冷落的后果,而不是过后就反悔。



建议3 :教孩子一些拒绝的技巧
拒绝也是一种习惯,有时孩子并不是缺乏拒绝的胆量,他只是觉得直接说“不”总是让人感到别扭,又找不出别的理由,所以就只好不拒绝别人。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
不合理要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过分的要求,二是不正当的要求。父母要教孩子区分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勇敢地说“不”。当然,拒绝别人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对于别人的过分要求,正确的态度是实亊求是。如果同学不考虑别人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提出过分的要求,教育孩子坦率地向同学表示无能为力,并委婉地向同学解释原因,为自己不能满足同学的要求而遗憾。
对于别人的不正当的要求,则应明确表示拒绝。如果同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教育孩子根本不用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满足对方,也不能因为与对方平时关系较好而迁就对方。比如,对方要求自己帮助他考试作弊等属于道二德上的问题,不但要立即拒绝,而且要及时制止同学的这种错误思想,帮助同学改正。
当然,直接说“不”总会有些尴尬,特别是熟人之间。这就要求父母教孩子学会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表示自己的态度,让对方明白被拒绝是有理由的,并非是对对方的敌视态度。



建议4:锻炼孩子的胆量
有时候孩子不敢拒绝也可能是胆小,对别人的要求虽然心里不同意,可是又不敢说出口,只好违心地答应对方的要求,事后只好找父母哭述。特别是一些小女孩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说话,即使受了小男孩的欺负也不敢反抗。这时父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胆量和勇气了。
有时,孩子胆小可能是因为父母太过严厉,久而久之孩子都不敢反抗别人的意见了,这就需要父母提倡民主风气。
这种情况,父母可以从锻炼孩子在别人面前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入手,在亲威朋友面前,在同学老师面前,在陌生人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反复的过程。
这样孩子多与他人接触和交流就可以逐渐增加胆量,碰到不合理的要求就会敢于给予拒绝。
作为孩子的保护人和监护人,父母应当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提高辨识能力,同时,父母也要教孩子学会维护自身利益,拒绝他人不合理要求!

 


个案:
小A是研究生院里出了名的热心人,不管别人有什么事找到他,他都会欣然答应,所以他的口碑一直很好。但是,小A自己却非常苦恼,因为有时自己确实很忙,不能答应同学的请求,但是自己又不知道怎样拒绝别人,结果被迫做了很多不愿做的事情,制定的学习计划经常被打乱。他常常责怪自己:“为什么说一个‘不’字就这么难?”
  
点评:
  小A的这种情况属于NSN综合征,NSN, 就是NEVER SAY NO 的缩写,是指人们由于不会拒绝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情绪障碍。

 

原因之一是担心:如果我拒绝了别人,别人会生气,会不再喜欢我,会和我发生冲突。这个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他不知道,不拒绝别人,别人固然高兴了,但你自己却心里不痛快,你心里不痛快对他也会流露不满,你与他也就建立不起良好的关系。


况且,除了你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之外,他还会轻视你,而人不会对自己轻视的人有真正的喜爱。拒绝是会引起冲突,但是冲突过后,你与他却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会尊重你,从而爱你,假如他是那种不允许你坚持自身利益的人,你也不必与他为友。


原因之二是内疚:我不应该拒绝别人。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权利,为什么要无条件接受别人的要求呢?有些人会利用你的内疚感控制你,你不按他的要求做,他就会表现伤心、沮丧、还会批评你不关心朋友、不公平等,但你要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对他自己负责,你有权决定是否为他的困难承担责任。


建立自信解除不合理信念

  只有建立自信,才能为自己行为方式的改变打下基础。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天生的怯弱者,一切怯弱的个性都是后天学来的。这就是说,人的胆小,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好拒绝别人,不敢大声讲话等行为表现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学来的,学来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去改变它。平时多给自己积极暗示,比如“我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我就能做好”、“我有权利向别人提出要求”等,尽力排除消极心理暗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表达个人权利和情感,但必须明白:维护自己的合理要求与斤斤计较是不能画等号的。

拒绝别人的方法
1.英国心理学家朱莉娅、贝里曼等人提出的“破唱片技术”,当别人强迫你做某事时,你可以不加反驳,自信而温和地坚持己见不和别人作复杂的争辩,而只是反复地重复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像播放破损的唱片时总在一个地方一遍遍地重复那样,你要做的事就是以坚定的态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的意见”。
2.谢绝法:对不起,谢谢,这样做可能不合适。
3.婉拒法:哦,是这样,可我还没想好,考虑一下再说吧!
4.幽默法:啊,对不起,今天还有事,只好当逃兵了!
5.无言法:运用摆手,微笑、摇头等身体语言表示自己拒绝的态度。
6.借力法:你问问他,他可以作证,我从来干不了这种事。
7.缓冲法:哦,我再与朋友商量一下,你也再想想,过几天再决定吧!





  在和别人的关系中,你会不断面临各种请求、要求和命令,凡此种种,就当下的感受而言,“接受”远比“拒绝”更为容易,但若仅仅因为一时心软、胆怯或碍于面子就有求必应,则可能后患无穷。因为你可能力不从心,也可能支付不起昂贵的代价,其结果是害人害已。不能拒绝别人要求的人,不是把自己搞得很被动,就是因不能信守承诺而失去个人信誉。

  拒绝要“有礼有力”。所谓“有礼”即有礼貌,要尽量照顾别人的权益和别人的情绪,所以用词要委婉,去掉情绪,切忌生硬地顶撞别人。所谓“有力”,是要明确、坚定和不容讨价还价。

  学会说“不”实质也就是学会自如地表达否定的、不愿意的个人态度,以直率、诚实、恰当的方式表达你此刻的意愿。

  为了提升你拒绝别人的能力,你要学习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坚决的否定。你要学会多用下列短语,“我喜欢你这样做”,“我不喜欢你这样做”;“我很高兴你这么说”,“我不高兴你这么说”;“我要你做……”,“我不要你……”。

  不过,要是你碰到了蛮横纠缠或不厌其烦地提出无理要求的人,你究竟该采用哪些步骤来拒绝对方的要求呢?心理专家有以下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1、在不发出任何回应信号的情况下,倾听对方的陈述,如果时间允许,你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再给出拒绝态度。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立即打断对方的话。

  2、倘若对方是你的上司或者父母、长辈,你不得不做出回应的话,你可以仅仅给出简单的回应信号,如“嗯”、“啊”等,表示你在听他说。注意,让自己发出的每一个音调都往下沉,并逐渐拉开回应信号之间的时间间歇。

  3、以明确的态度表示拒绝,不要对拒绝的理由进行陈述,或者只进行一次陈述。过多地解释会让对方不断地产生新的希望,这是许多人无法有效拒绝别人的常见原因。譬如,对方邀请你吃饭,你不想去却说:“哎呀,今天我不空”等等,对方一定会提出另外一个时间,你该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你还不如直接说:“不行”、“啊,不用客气”或“不必啦!”更好。

  4、使用单调、坚定的语气重复说“不”字。当你说到第3个“不”字的时候,对方多半会彻底放弃对你的继续要求。不信你可以在生活中试试!

  学会合理的拒绝,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你就会放下包袱并生活得更加轻松自如。不过,在你说“不”之前,你最好先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是真想拒绝呢还是出于防卫?请记住:拒绝一个自己不想拒绝的要求,是对自我的不尊重。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那是否说明高尚的友谊应略带冷淡呢?若朋友交往亲密,没事就约吃饭,常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那就该被视为“小人之交”吗?


小人之交甘若醴 儿童也正是利用这种效应来逐步达到更高的要求,甚至于向成人提出极不合理的要求。在一次教育咨询活动中,一位年轻妈妈诉说她心中的苦恼:她4岁的女儿简直成了“小皇帝”,凡是不管正确与否都得顺着她,否则就闹得大人不得安宁。许多父母也有这样的经历,为儿童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而烦恼,以为儿童有“问题”。

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儿童,而在于成人教育不当。儿童不断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是因为以往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他,只要他提要求父母没有不满足的。

这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父母不满足儿童的要求,儿童就表现出一系列反抗行为:哭、沉默、不吃饭、摔东西、拒绝上幼儿园等。这样一来,父母出于爱心,或迫于无奈,常常情感战胜理智,进而又去满足儿童的各种不合理要求,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加以制止,并指出因为这种要求不合理,成人才不予答应,即使再闹也没用。这样才能避免形成恶性循环而出现消极的进门坎效应。


  首先,这句话的最后两句是“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其中“故”指利益。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但君子交的是契合的价值观及对等的人格,而小人交的则是利益。由于价值观和人格是稳定的,而利益是变化的,所以才说君子之交更稳固。


  其次,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边界”概念,表现为交往中尊重对方的意愿和选择,保持私人距离。君子相交,能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也能接受对方合理的拒绝。而小人相交,由于关系不稳固,因而彼此都需要控制对方,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


  长此以往,双方的“自我边界”会变模糊,形成“我这样想,你也应该这样想”的思维定势,容易产生冲突。所以,真正的友谊要顺其自然,以共同的兴趣、契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基础,贵在长期、稳定。庄子认为,友情要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为最高境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要想“君子之交”,关键就在于保持距离,让“自我边界”清晰。


在实际交往中,可以在要求对方前或回复对方的不合理要求时,问自己3个问题:

我的表达真实吗?
我的表达是出于什么理由?
我的表达有必要吗?

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就大胆地表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读懂孩子内心,你还敢轻易离婚吗?
正确对待孩子孤僻症的办法!
被家长“打骂”长大的孩子,会有这5种缺陷,未来寸步难行
孩子的孤僻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女孩子在学习中要克服哪些心理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不良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