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强迫症 强迫自己和强迫别人
强迫自己和强迫别人


我经常喜欢让别人做事按照我的方式来做,不然的话就会发脾气,或者是吼大家,我是患有强迫症吗?
经常强迫自己帮助别人,怎么办?
经常有这样:我和别人打电话,我会一直讲自己的东西,告诉别人,这些东西是这样的,不是你鉴定的认为,有点儿,你必须听我说。却很少顾及别人要说什么。


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打开附近的人,然后向他们喋喋不休。比如跟高三考生说一大堆学习方法,心态调节之类的;安慰失恋的人,劝说堕落的大学生之类的。但是没几个人领情,甚至说我是神经病。我感觉好委屈啊!想关掉手机,可自己根本就停不下来!




各种回复:




这是想找存在感 或者说是一种依赖症 有句话咋说来着 事事关心别人 让别人依赖自己的人反而是对别人人的一种依赖。 你可以多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说尝试做一些自己不曾不敢或认为做不到的事。


和那些热心为隔壁孩子介绍对象的七大姑八大姨没什么不同嘛,生活没什么乐趣,精神生活贫乏,家庭关系一般,简而言之人穷,读书少,存在感低,工作没什么价值或者感受不到价值,所以只好靠喋喋不休当个烦人的热心大妈来刷优越感和存在感了。不知题主年龄几许,竟到这步田地,唉。

所以不是手机的问题,是你的问题。解决方法也不复杂的,多读书,多做实际的事,给环卫工人送水,给流浪汉发包子送旧棉被,做这些实事会让你感受到更大的价值,别人也才会称赞你,而不是靠张嘴巴只会惹人烦。

基督教《圣经·新约》中的一段话:“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也是所谓的“黄金法则”

《飞鸟集》里写道:“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慈善的举动。”、

这些帮助并不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双方的。你以为你在帮助别人,其实你只是在满足自己。


萨特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中认为,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萨特还认为,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他们的看法来判定自己,专心修改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当然,“我”对别人也是这样。于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






强迫症,包括强迫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强迫型人格,习惯的奴隶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要求一切都有条不紊、十全十美,要求自己和别人都遵守各种规则,甚至各种细节,因此行动很拘谨,效率很低。这种性格一般在青少年期形成。有各种具体表现,有人过分疑虑和谨慎;有人对各种规则、条目过分关注;有人为人追求完美,因而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例如,要他定一个计划,由于追求完美,反复修改,因而到了期限也不能完成);有人自觉性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因而影响了自己的业务和社交;有人过分迂腐,拘泥于社会习俗,在特殊情况下也不能灵活变通;有人非常刻板和固执;有人不但自己刻板,而且要求别人也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因而损害了人际关系。总而言之,强迫型人格者常因追求细节而失落了“大节”,如为了打听清楚乘飞机的手续而误了起飞时间。

强迫型人格并不少见,据美国一份资料显示,发生率为一般人口的1%,在精神科门诊对象中则可高达3%~10%。

迫型人格障碍大体可划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三种类型。

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不自主呈现的某种想法、某种事情或某句话。如脑子里反复出现“我是一个俊姑娘”,“苗条身材”,“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还可以表现为强迫怀疑,如锁了门后又反复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投信后又怀疑自己是否真把信封好了、投对了,等;还可以表现为强迫联想,如看到树枝枝叶、草地便想到了许多虫子或野兽;还可以表现为强迫性穷思竭虑,如为什么人要长两只眼睛?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强迫意向即是患者常常被某些欲望或意向纠缠而产生冲动。如患者直并不能河边时出现要跳下去的冲动,见到利器就出现想拿起来刺人或刺自己的冲动,登上高楼就出现往下跳的情境和冲动等。但患者不会这么做,只是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

强迫行为,具体可以表现为强迫计数,如上楼梯要计数有多少梯级,走路要数自己的步子,明知无意义,也记不住,但还是要数;还可表现为强迫检查,这与强迫怀疑相联系,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门锁是否锁上;还有强迫性洗手,强迫性洗衣,强迫性偷窃等都属于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其共同点是具有强迫性、重复性、刻板性和仪式性。

患者主观上都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和情绪,他也明知这些观念、意向和行为的重复出现是毫无意义和不必要的,主观上却无法摆脱这些强迫症状的纠缠。因而导致情绪紧张、烦恼、焦虑不安,甚至头晕眼花、失眠、记忆力下降、身体衰竭。

强迫型人格的人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他们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

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不要认为强迫型人格离我们很远,相信很多人都会有锁了门之后又不放心地回去查看的经历,事实上很多行为都是这种人格障碍的表现:

早晨在固定的时间醒来,按照固定的顺序洗漱,每天在食堂相同的位置吃相同的早饭,连续六年来用一个牌子的蓝色圆珠笔;起床迷迷糊糊的时候却纠缠于分清袜子的左右脚,无论多忙或者没有必要的时候也一定要叠被子;衣架和夹子必须配套,无论是颜色还是材质,晾晒衣物的时候也必须衣服的颜色与衣架相匹配,并且晾在阳台相同的位置;不同的毛巾和水盆的使用必须泾渭分明,洗澡、洗头、洗脸、洗手的决不混用;牙刷、毛巾的更换周期的误差一般不会超过三天;书架、抽屉定期整理,并且物品摆放的位置固定不变;看到马路上的车子,总是无意识地去看车牌,特别是车牌的归属地;看到许多事物会无意识地去数,如教室里的桌椅、图书馆的窗子、校车的座位、楼梯的台阶、客厅的地板、火车的车厢、扇子的扇骨、路灯,甚至有的时候洗头发过程中掉下来的头发数量都会数一下,并且经常热衷于在其中寻找中心点或者对称点,而且会反复地核实,唯恐有误差……

太多太多的行为都是强迫型人格的表现,这些行为你拥有得越多,强迫倾向也就越严重。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按照“规律”来进行,稍有改变就会有一种不安和恐慌感,习惯于拥有“习惯”的生活,虽然刻板、无聊甚至有些神经质?如果是这样,就需要警惕了。

强迫型人格并不是跟我们没关系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说爱?唆的人,一般就具有强迫型人格。他们往往过分注意细枝末节,过分认真、细致,过分追求完美,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管,对别人要求苛刻,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摆设非常讲究,稍有不顺眼就发脾气、发牢骚。这种强迫性迫使他们用重复不休的语言来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改变?唆毛病的办法,也要从根本出发,纠正强迫型人格。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即便我们有或多或少的强迫型人格倾向,但通常情况下不严重。我们只是拥有一点点强迫型人格或者强迫型人格倾向,只要不是发展到病态的程度,是不用担忧的。

对于强迫行为较严重且有可能发展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者,就只有请心理医生诊治了。但如果只是具有症状较轻的强迫型人格,那么下面一些常见的帮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要身边的人给予理解、关心和肯定;

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事有规律的、需要细心谨慎的工作和活动,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性格缺陷;

丰富生活内容和社交活动,分散某些注意力;

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自信心。






严格控制别人的强迫型人格

Dickson对妻子还算放手,但对下属便判若两人。他们背后称他为控制狂(control freak)。他喜欢操控一切,不愿放手给下属去干,总要下属严格地用他自己的方法去做,还要求口头兼电子邮件汇报,增加了下属的工作负担。而且他对计划缺乏弹性,不喜欢中途更改自己的决定。让下属和同事最不喜欢的还有他的沟通方式。他只会批评下属,从不给予赞赏或鼓励。更有甚者,他好像不懂得尊重他人,经常使用侮辱性的字眼。至于他自己呢?却从不愿意听取建议或平心静气接受建设性的批评。

  像Dickson这类上司固然不受欢迎。现在是维基经济(wikinomics)年代,讲求汇聚网络智慧,他的管理方式落后于时代,不合时宜。未来的企业,将是一种分权、开放、参与式、流动的组织形式。严格层级集权的企业,势难面对营业环境瞬息万变,分秒讲求创新的时代。我问Dickson,为什么不信任下属,放开手让他们去干呢?他却说,一旦放开手,所有事情就会乱得不可收拾,他的责任就是要管好一切。可见专型的上司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焦虑和欠缺安全感。

  病态控制欲的人不少伴随有某种程度的强迫症、焦虑症。例如他们会不断重复某些动作,无法停下来,比如重复看同一封电子邮件或短信,或者三分钟内不停地把档案保存一次又一次。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他们企图通过控制一切,来营造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心的环境。任何在他们控制之外的事情,都让他们感到莫名的焦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控制欲强的人,其实是胆怯的人,因为他们害怕面对未知的挑战。

  情感“短路”

控制狂让人受不了,其实是他们的“情感脑”出现问题,难以感受他人的情感,又或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Suki的丈夫Jonathan正是西方所谓的martinet,即严格执行纪律,要求他人绝对服从的人。他喜欢养狗,让它们训练有素。他也很喜欢当军事训练的教官,曾经做过一些业余纪律性部队的教官,以严格苛刻而闻名,因而被上级劝退。有了孩子后,竟然用训练狗和士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就像电影”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里的上校。

  Suki的孩子心智发展因而受到影响,变得经常在学校说谎,年纪最小的儿子还养成苟笑不欢的性格,不想跟父亲说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不喜欢”,或 “不要”,非常负面。Suki十分担心,可她又是柔顺的女人,无力反抗丈夫,母子过得惶惶不可终日。

  Jonathan和很多控制欲过盛的人相似,都是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里成长,例如长期面对家庭暴力,又或者是缺乏正面的鼓励和关怀,以致他们要加倍自我鞭策来争取认同。可以说,他们的“情感脑”发展不完备,短路了。利他的“情感脑”无法制衡自我中心的“爬虫脑”,反而助长了后者的扭曲心态。借着控制一切来营造安全感,最后变成一种扭曲的人际关系观念。


  心理建议

  有病态控制欲的人可能自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内在构造了一套完整的思想、行为和道德秩序,只会要求别人认同和配合。他们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可能收藏和保护得很好,但却苦了身边的人。

  要改善问题,他们必须培育爱的能力。这里的爱指的是广泛的爱,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和对世界的爱。所谓要学习爱,就是让自己明白,用心营造一个能感受爱、沟通爱的环境,而不是强迫性地管治他人,可以带来更安全美好的情感世界。

  可以尝试的具体方法包括:

  1.反省自己,承认问题所在,建议先学习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即通过“理智脑”来制衡控制欲;

  2.学习观察和感受他人的情感,让自己变得更感性,为坚硬的外壳加柔顺剂。

  3.要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聆听别人的意见或和朋友分享,放下自己那一套,增进人际沟通。

 






强迫症:与自己搏斗的人

 盖德    

 《火柴人》是一部经典的心理电影,这部电影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尼古拉斯·凯奇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名叫罗伊,患有强迫症的骗术高超的“火柴人”。“火柴人”是美国俚语,用来形容非常善于骗人的骗子,这种骗子即使只有一盒普普通通的火柴,也能骗得人们心甘情愿花高价来买。 但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利用人的心理弱点来行骗的人,自身却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罗伊是一个有着严重洁癖的人,家里必须一尘不染才行,情绪失控时会不停地打扫自己的房间。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不时变幻身份,可以适应任何角色,看上去十分完美,但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却是一个摆脱不了自身痛苦的强迫症患者。 头脑里的斗争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偶尔会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床单总是整理得平平整整,稍有褶皱,心里就不舒服,就像美国电视剧《老友记》中的莫妮卡,东西总要放得整整齐齐。



但这不能称之为强迫症,只能称为强迫症状。如果偶尔出现,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无碍身心健康,则不能把它叫做强迫症。



根据《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SM-IV)第四版,强迫症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强迫思维或者强迫动作。



强迫思维是在某一段时间体验过的思想、冲动意向或想象,会反复地或持久地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烦恼,比如开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会撞着别人,总是怀疑自己是否锁门等。强迫动作是通过反复的行为或精神活动来阻止或者降低焦虑和痛苦,比如总是担心自己不干净,反复洗手、洗澡,以缓解心理上的焦虑,反复检查是否锁好了门,以缓解自己的不安全感。




强迫症的表现类型不同,强迫症患者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奇怪行为。比如有的人是强迫清洗,有新闻报道称:有位强迫症患者每天要洗十几次澡,光洗澡就要耗费八九个小时。有的人是强迫计数,比如反复不停地数电线杆、台阶,一旦被打断,就要再重头数起,否则就会痛苦不堪。有的人是患有储物强迫症,他们到处收集各种东西,储放在家中,严重影响生活。



通常情况下,强迫症患者会同时有强迫思维和行为。90%以上的强迫症患者同时有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强迫症患者的大脑里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冲突意识,就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明明知道自己想的事情是不合理的,想要阻止它出现,但那件事情还是会反复地出现在脑海里。大脑里似乎有两个小人在不停地打架,最终把大脑的主人弄得痛苦不堪。




强迫症患者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争强好胜,做事谨慎小心,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工作比较认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强迫症患者都有这些特征,有这些特征的人也并不一定会得强迫症。一般情况下,强迫症是逐渐发展严重的,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比如有的患者因为要反复清洗,无法按照正常时间上班;有的害怕公共场所的细菌,只好躲在家里,不见别人。





追踪强迫症的源头 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生理、环境和心理因素都有可能 导致强迫症的产生。 在生理上,科学家通过遗传学研究发现强迫症有明显的家族特征。有报告指出同卵双生子同时患强迫症的得病率高达65%,如果父母患有强迫症,子女更有可能患上强迫症。先天的基因遗传或后天的大脑突变都有可能导致强迫症。




研究者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往往都不是良性的。强迫症患者的家庭成员往往不够亲密、情感表达较少,缺乏文化娱乐活动;有些强迫症患者的父母过于频繁地惩罚、责骂他们,对他们提出了过高要求,潜移默化中强迫症患者就形成了对自我的高要求,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过于严厉,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耻辱感、道德观,从而导致强迫症。



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也是导致强迫症产生的一个原因。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人在面对恐惧和焦虑时,通过不恰当的自我防御机制所引发的。简单来说,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机制,当一些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素引起情绪冲动时,人们不自觉地使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冲动,这样就可以保持内心的平衡从而适应了环境。


强迫症患者使用的防御机制往往是中间型或不成熟型,如投射、退缩或者躯体化。他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往往会退缩,以逃避现实来缓解内心的痛苦,或者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时就抱怨,以便获得别人的同情。







强迫自己取悦他人是一种病


 从不敢得罪身边的人,好话说尽好事做绝好人做透!只有有人找帮忙,总是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只为得到一两句多你的好评?你有过这样的表现吗?那么恭喜你:你得取悦症了!

What’s 取悦证?

    取悦症,亦称“看管人性格障碍”,是一种病理状态。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者,对拒绝和敌意有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这种过分取悦于他人的好人常常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你对他人的认可上瘾了。取悦者会执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认定别人也是这么看的。但你的与人为善可能会让你看不到别人正在利用你。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而且,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冲突避免”(conflict avoidance),你会把对抗和愤怒看做危险的情感体验。

    在取悦症中,有三个心理要素紧紧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行为、思维和情感是三条边,而且它们彼此互为原因和结果。例如,强迫行为受畏惧和逃避情绪驱动,并由扭曲的、有缺陷的思维所支持。同样,焦虑情绪可以引发逃避行为,而逃避行为反过来又跟有缺陷的或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系。取悦于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畏惧驱使:畏惧拒绝,畏惧抛弃,畏惧冲突或对抗,畏惧批评,畏惧孤独,畏惧愤怒。你坚信只要当好人,总是替别人着想,你就能避免这些消极情感。

取悦症实质是对消极情感的畏惧

    取悦于人是个古怪的问题。乍看起来,它可能根本不像问题。事实上,“好人”这个字眼儿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恭维话。想办法让别人高兴,这有什么不对的呢?不过当“你对他人的认可上瘾了”可便不是个好现象了。患有取悦症的人其实也就类似于台湾偶像剧里面所说的“便利贴人群”,别人有什么事情只需要随手写一张便利贴,往他身上一贴叫他代办就可以了,因为这样的人为了始终保持老好人形象,总是不会拒绝的。他们不敢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不敢拒绝、避免批评的这种心态,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冲突避免”,也就是会把对抗和愤怒看做是危险的情感体验而拒绝尝试。

    取悦于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畏惧驱使:畏惧拒绝,畏惧抛弃,畏惧冲突或对抗,畏惧批评,畏惧孤独,畏惧愤怒。你坚信只要当好人就能避免这些消极情感。治愈自己的取悦症首先应该专注于理解和纠正取悦于人的心态,把努力的重点放在理解和打破取悦于人的习惯上,学会表达愤怒,有意识培养说“不”的能力。

取悦症的类型

认知型“好人”

驱使你取悦于人的动力是这种思维定式:你需要并且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个认知型“好人”,那么你就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当你有取悦于人的心态时,你相信讨好能让你免遭他人的拒绝以及其他刻薄的对待。

习惯型“好人”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型“好人”,那么你就会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你会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很少给他人派活儿,并且会变得无力招架、疲于应付。

情感逃避型“好人”

对这一类型来说,取悦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

取悦症的影响

1、表面上我们否认了对他人的愤怒和怨恨,但是在内心里,我们会感到焦虑、恐慌和沮丧。在任何人际关系中,如果你的好不让你表达自己的不快、生气、心烦或失望,或者不让你听到他人的抱怨,那么你就没有什么机会解决双方关系出现的问题。

2、过分取悦他人的滥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价,譬如活在对拒绝和失败的恐惧中、充满自卑、失去自我、时常自我责备、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无力抉择、疲于追求完美、感觉被孤立等。

3、此外,取悦症会造成心理障碍,阻止你发出和接受这些消极情感。如果你不能表达消极情感,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不再真实。你会被看成是平面的纸板人像,而不是立体的、丰满的、多侧面的血肉之躯。而且受到压抑的消极情感也可能会表现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背痛、胃痛、高血压等与紧张相关的症状。




如何应对“取悦症”?

1、应该首先专注于理解和纠正取悦于人的心态。

2、把努力的重点放在理解和打破取悦于人的习惯上。

3、学会表达愤怒。

4、练习说“不”的能力。

5、最后,也可能在你的取悦症中,没有哪一个根源更突出。因此,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改变过程,效果是一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强迫症
强迫性人格障碍
人为什么会有精神病,常见精神疾病有哪些.
强迫症的治疗和调节
强迫症病因及发病机制
强迫性神经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