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人的心理没有绝对健康的,对照《变态心理学》,就能看到我和身边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反常的地方。曾问过一些小伙伴都有什么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收到的答案有这些:反复关门;洗澡的时候不能忍受别人的水溅到自己身上,否则就重洗;不吃某些蔬菜因为它们长得不好看;不能容忍地上有头发,看到必须要清理……我的小小的强迫行为是:看到特别长的句子,必须划分出句子成分,才能往下看。这种强迫行为并不影响日常生活,只要看书的时候绕过某些作家就好,比如纳博科夫。目前观察到的遇上他的后果是:《洛丽塔》整整看了一暑假,累死我了。

        除了轻微的强迫行为,还有轻微的单纯恐惧。很多人都会怕点什么,比如密集物体恐惧。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解释,蜂窝是一种密集物体,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看到类似的密集物体就想逃。还有人怕蛇,也是因为在远古时期被蛇咬了可能会死,这种恐惧一直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中,只是在有些人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我不怎么怕蛇,有时觉得蛇长得很美,但是怕各种和蛇长得很像的东西,比如黄鳝。路过菜市场看到有人抓黄鳝,简直整个人都不好了~~o(>_<)o ~~为什么不怕蛇却怕和蛇长得很像的东西呢?这个问题先留着,以后会知道的。


        第一章:正常与异常、重性精神病(重要)
        一、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
        1.首先,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分割线。(芝诺的谷堆)
        2.其次,心理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客观环境、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主观经验、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3.因此,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判别标准。但这不代表我们无法认识和把握心理异常现象。
        4.根据某些规则或标准,我们可以对正常和异常加以判定。

        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标准:
        A.文化相对性标准
        B.少见标准
        C.不舒服标准
        D.精神疾病标准
        E.适应不良标准

        变态心理的界定:
        变态心理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往往伴有外在的行为紊乱。这一定义说明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标准: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
        2.痛苦或损伤。个人感受到痛苦,社会功能损伤。
        3.障碍性行为。行为与社会期望不符。

        正常人的三个标准: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
        2.心理活动协调一致,认知、情感、意志匹配。
        3.人格相对稳定。

        二、重性精神病的界定(背)
        重性精神病,是相对于轻性精神病而言的,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重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受控体验。
        2.社会适应能力丧失,社会功能显著受损。
        3.明显人格改变:退缩、孤独、过激,与情境不相匹配。
        4.自知力丧失:自知力是一种对自身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感受正常与否的检验能力,属于内省力范畴,缺失则表明无法自我判断与检验自身是否处于病态。


        第二章: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一个疾病集,病因和症状均有显著差异,对治疗的反应和临床结局也有很大差异。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
        A.恐怖障碍(恐怖症)
        B.强迫障碍(强迫症)
        C.惊恐障碍(惊恐症)
        D.广泛性焦虑障碍
        E.创伤后应激障碍

        1.焦虑的概念:紧张、害怕、不安的状态,包含生理的和情绪的激发状态。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危险引起的一种主观的情感状态。

        2.焦虑的分类(弗洛伊德):
        A.现实焦虑:对实际存在的外界危险的知觉,并伴有相应的内心体验。
        B.神经症性焦虑:对内部危险的知觉,与本能冲动有关。
        C.道德焦虑:对内部危险的知觉,与意识到超我即将对自我进行惩罚有关。

        3.焦虑的特征:
        A.生理特征:紧张不安、四肢颤抖、口干出汗、心跳加快、声音不稳、吞咽困难……
        B.行为特征:回避、偏执、依赖、易激惹
        C.认知特征:担忧、过分恐惧、没有明确原因地预感到灾祸降临、害怕失控、对躯体感觉过渡敏感、觉得被很多目光注视……

        4.焦虑的作用
        焦虑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
        A.信号功能。使人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险。
        B.动员功能。调整机体处于战斗准备状态。
        C.促进学习和经验积累。促使人学习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和策略。

        5.补充知识:神经症与焦虑障碍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体验到痛苦,且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受损,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美国1980年取消神经症,将神经症所包含的障碍分解为:焦虑障碍、情感障碍、分离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

        一、恐怖症
        概念:恐怖症,又称恐惧症,是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恐惧反应),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预期焦虑)。恐怖症实际上是疾病集,主要有三个亚型:广场恐怖、社交恐怖、单纯恐怖。

        特点:
        A.有强烈的不安。
        B.不安是持续的,程度过强。
        C.患者意识到其反应是不合理的,但不能控制恐惧的发作。
        D.回避带来恐惧的事物。
        E.自制力正常。

        1.广场恐怖
        概念:广场恐怖症,又称场所恐怖症,最初用来描述对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征,目前已不限于广场。

        特点:
        A.身处开放情境时极度恐慌,感到逃离非常困难。
        B.若伴有惊恐发作,则害怕惊恐再次发作。
        C.若不伴有惊恐发作,则体验到头晕症状,避免到自己觉得不安全或不宜逃生的地方冒险,从而影响社会功能。
        D.女性多于男性

        诊断标准:
        A.对身处某处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发病时不能寻求帮助。
        B.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形,或带着痛苦耐受着,或提出要人陪伴。
        C.排除是其他恐怖症的可能。

        2.社交恐怖
        概念:社交恐怖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交往情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广泛地害怕社交场合的病例称为“广泛性社交恐怖症”,这类患者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社交恐怖与广场恐怖的区别在于,涉及评价与自我表现是否得体。

        特点:
        A.对于社交场景过分恐惧,尽量避免与人接触,目的是避免负性评价。
        B.害怕说话或做事遇到羞辱或尴尬。
        C.好像有很多眼睛盯着自己,很不自在。
        D.如不能避免人际接触,则非常痛苦地忍耐。努力寻找减少社交的借口。
        E.典型表现是怯场和演讲焦虑。
        F.大多起病于童年期或青春期。
        回避型人格障碍与社交恐怖的区别:回避型人格障碍比社交恐怖的社会交往障碍更广泛。

        儿童的特殊性:
        儿童的社交恐怖,可能是与成人交往正常,但与同龄人交往则出现焦虑。
        儿童的回避行为:大哭大闹,发呆,或从社交环境中退却。

        3.特殊恐怖
        概念: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表现为对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常见的恐惧对象包括: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飞机、外伤、锐器、疾病……

        特点:
        A.一种对特定的食物或情境持续的过分的恐怖,如怕登高(恐高)、害怕幽闭环境(幽闭恐怖)、害怕伤害(血液-注射恐怖)、某种特定环境(场所恐怖)……
        B.当遭遇恐怖对象时,体会到强烈的生理激活,并急欲逃离。
        C.影响社会功能。
        D.动物恐怖常童年起病(4.4岁),场所恐怖则较晚(22.7岁)。

        4.病因
        精神分析:恐怖症是对自身无意识的保护。恐怖症也可能是一种置换,通过对不相干东西的恐怖,掩盖更深的恐怖。
        行为主义: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一个人习得了对条件刺激的害怕反应。
        认知学派:对威胁信号过渡敏感或对危险过度预期。对危险倾注了过多的注意力。
        生物学观点:恐怖症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在一级亲属中,恐怖症的同病率为31%。
        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行为退缩的婴儿,长大后易发生恐怖症。

        5.治疗
        A.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模仿法、社交技巧训练
        B.森田疗法
        C.药物疗法:帕罗西汀、舍曲林。药物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效果更好。

        二、强迫症
        1.概念:强迫症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心理障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并伴有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给患者带来焦虑和痛苦。自知力正常。

        2.症状:
        强迫症最重要的两种症状: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维、表象、情绪、意向。患者感到痛苦,但无力摆脱。
        强迫行为:屈从性强迫行为、对抗性强迫行为
        A.强迫检查
        B.强迫清洗
        C.强迫询问
        D.强迫性意识动作
        E.强迫性迟缓
        其他伴随症状还有: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回避行为。

        3.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A.较为突然地发生,诱因是生活事件。
        B.求医前病程已有3-10年,或有某些人格特质。
        C.病程冗长多变,部分转为慢性、持续性。

        4.病因
        精神分析:强迫症是对潜意识中“不洁或不吉”观念的保护,通过穷思竭虑和一系列强迫行为,来避免它们上升到意识领域,避免焦虑。
        行为主义:强迫症是习得的,患者因为表现出强迫症得到了好处,症状得到强化。
        生物学观点:强迫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与大脑中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系统的功能活动失调有关。
        认知学派:大多数人都有重复性、闯入性、消极的念头,过一段时间念头自然消失,但有些人难以消失,就可能发展为强迫症。

        5.治疗
        A.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四个阶段:绝对卧床期、轻工作期、重工作期、日常生活训练期。
        B.暴露与反应阻断法
        C.药物:氯丙咪嗪;帕罗西汀、氟西汀(百忧解);安定类
        D.精神外科:扣带回切除、尾核下神经束切断

        三、惊恐障碍
        1.概念:惊恐障碍又称惊恐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症状,并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产生严重后果。

        2.症状
        A.惊恐发作,极度焦虑状态突然出现,并伴有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
        B.惊恐发作在1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通常持续20-30分钟。约20%发作时有昏厥表现。
        C.预期焦虑和回避行为

        3.病因
        生物学因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关。
        精神分析:个体以心理防御机制对抗本我引起焦虑,防御失败,引起惊恐发作。
        行为主义:惊恐发作是习得的。
        认知学派:对躯体感受过于敏感,并作出灾难化的解释和评价。

        4.治疗
        A.必须用药物治疗:帕罗西汀、舍曲林、丙咪嗪
        B.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认知重建,对发病时的躯体感觉和情感体验给予解释。针对过度换气和过度紧张,采用放松、想象暴露和呼吸训练。现场暴露。学会去灾难化技术。
        C.支持性心理治疗
        过程:指出属于心理疾病。保证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告知惊恐障碍的表现特点。指出药物可以控制生物学异常,但仅需暂时服用。让重要他人参与治疗。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1.概念:缺乏明确客观对象的、持续的紧张不安和提心吊胆。
        2.症状:
        A.持续性、弥散性的焦虑,常与其他焦虑障碍如恐怖症、惊恐障碍、抑郁障碍相伴发生。
        B.常伴有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难以作出决定。
        C.常伴有震颤、运动性不安、睡眠障碍、姿势僵硬。
        D.社会功能受损

        3.病因
        A.生物学因素:与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有关,患者一级亲属中约有25%,女性多于男性。
        B.精神分析:由对本我的压抑导致。
        C.行为主义:通过条件反射形成,只是条件刺激的范围更广。
        D.认知疗法:对危险作出过渡评价。
        E.人本主义:外在信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焦虑。
        F.存在主义:存在焦虑,人类对自身存在的限制和责任感到害怕。

        4.治疗
        精神分析:帮助患者认识到压抑的内心冲突的真正根源。
        行为主义:有明确的焦虑情境——系统脱敏法;无明确焦虑对象——放松训练。
        认知疗法:改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危险评价。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
        1.概念:PTSD是对创伤经历延期的(至少一个月后)、适应不良的反应。
        ASD与PTSD的区别:
        ASD是创伤性体验后的头一个月内发生的适应不良反应,而PTSD是延期的不良反应,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甚至长达十几年。

        2.症状:
        A.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这是PTSD的核心症状,如同电影中的闪回。
        B.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C.过分惊觉,植物性神经过度兴奋,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
        D.其他情绪症状:内疚、自责

        3.病因
        PTSD是创伤性经历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超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
        B.“重建和再度平衡机制”失调
        C.早期经验
        D.人格素质

        4.治疗
        A、精神分析:
        霍洛维茨认为,应激反应分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痛苦、伤心、愤怒
        否认阶段:防御、否认、麻木、逃避
        强制阶段:高度警觉、过分惊吓、噩梦、闯入性回忆
        治疗目标:否定强制阶段,发动患者适应。
        B.认知行为:暴露、认知重建、焦虑管理
        C.眼动脱敏与再加工(不用记)


        第三章: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或交替出现为主要症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也称为情感障碍。
        心境障碍包括两种:
        1.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
        A.重性抑郁障碍:一次或多次的抑郁发作,没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史。
        B.心境恶劣障碍:轻度抑郁的一种类型,经常持续很多年。(下诊断至少要有两年病史)

        2.波动性情绪障碍:双向障碍、环性心境障碍
        A.双向障碍:躁狂或轻躁狂与重性抑郁交替发作,中间有正常情绪阶段。
        B.环性心境障碍:一种慢性情绪障碍,包括多次轻躁狂发作和多次的抑郁情绪(程度较轻,主要表现为兴趣及快感的缺乏),持续超过两年。

        一、单相情感障碍
        概念:经历一次或多次的抑郁发作,从来没有躁狂发作的症状,称为单相情感障碍。
        1、重性抑郁障碍
        A.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无愉快感至少两周;(此条必备,再加以下几条中的三条。)
        B.精力减退或疲乏;
        C.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D.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
        E.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F.反复出现自杀念头;
        G.睡眠障碍;
        H.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I.性欲减退

        重性抑郁障碍可以区别于心境恶劣障碍的典型症状:
        A.晨重夜轻
        B.有自杀念头
        C.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D.精神运动性迟滞

        2.心境恶劣障碍
        较为温和,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持续可达数年(至少要有2年病史),主要症状为心境不高、兴趣低下、愉快感缺乏。90%的心境恶劣障碍最后发展为重性抑郁障碍。
        A.吃太多或太少
        B.睡太多或太少
        C.从来没有超过两个月心情是正常的
        D.自我价值感低
        E.无助感
        心境恶劣障碍往往青春期起病,最晚不超过成年早期(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病相对较晚)。当心境恶劣障碍最终发展为重性抑郁时,往往可以诊断为“双重抑郁”。

        3.单相情感障碍的病因
        A.生物医学:遗传(重性抑郁与遗传高度相关);神经递质失衡。
        B.精神分析:愤怒指向自身。
        C.行为主义:对正常行为强化过少,对异常情绪奖励增加。
        D.认知理论:习得性无助。

        二、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分为1型和2型,均以躁狂抑郁交替发作为特点。躁狂的发作一般持续数周到数月。1型中,个体至少有一次充分的躁狂发作。2型中,躁狂的发作比较温和,但抑郁发作更频繁。1型的男性一般以躁狂发作开始,女性则以重性抑郁发作开始。女性更多见2型发作。
        完全的躁狂发作,除了情绪高涨,还需要三项。如果是易激惹的躁狂,则需要四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言语增加;
        3.思维奔逸,联想加快或有意念飘忽;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疲劳,难以安睡,不断改变计划;
        6.行为鲁莽,挥霍,不负责任,不计后果;
        7.睡眠少;
        8.性欲亢进。

        1.双相1型障碍
        A.显著躁狂症状,持续至少一周。
        B.在此之前或之后有过轻躁狂或重性抑郁。
        C.排除精神分裂。

        2.双相2型障碍
        A.轻躁狂症状至少持续4天。
        B.在此之前或之后有重性抑郁。
        C.无显著躁狂症状。
        D.排除精神分裂。

        3.环形心境障碍
        A.反复出现心境高涨和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的标准。
        B.社会功能受损轻微。
        C.起病较早,持续2年以上。
        D.33%的环性心境障碍最终发展为双相障碍(近期数据是50%)。

        三、心境障碍的治疗
        1.生物治疗:
        A.电抽搐治疗
        B.药物治疗:抗抑郁药(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躁狂药(锂盐、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
        C.光疗法:主要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

        2.心理治疗(全部针对抑郁)
        A.精神分析:重点是支持和保证,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揭示症状的根源。
        B.认知治疗:目标是改变患者的想法。
        C.行为治疗:强化正性激励、社会技能训练。
        D.人本主义:引导患者实现个人生活目标。
        E.团体心理治疗


        第四章: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中,最主要的是厌食症和贪食症;往往开始于青春期,患者大部分为女性;经常与其他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物质依赖并发;不良饮食习惯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

        厌食症与贪食症的症状:
        1.厌食症:
        A.体重低于正常超过15%。
        B.尽管体重过低,但仍对变胖有强烈的恐惧。
        C.存在体象障碍,自我评价以体重为转移,拒绝承认低体重的严重后果。
        D.闭经3个周期以上。(这条后来被去掉了)

        2.贪食症
        A.有阵发性暴食行为,并伴有进食失控感。
        B.为防止体重增加,采取不适当的行为,如催吐、导泻、大量运动。
        C.发作性的暴食和补偿性的防止发胖行为每周至少2次,持续最少3个月。
        D.过渡关注自己的身体和体重。

        一、厌食症(神经症性厌食)
        过渡恐惧肥胖,即使本人已经异常消瘦。
        每天花很多时间在食物上,计算热量。
        暴食之后有清除行为。
        闭经,性功能障碍。
        体象障碍。
        常伴有情感障碍或人格障碍,抑郁或偏执。
        青春前期起病(13岁)

        二、贪食症(神经症性贪食)
        存在对肥胖的过渡恐惧,在追求苗条的动机下开始控制体重。
        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因为抑郁情绪或压力过大而陷入暴食。
        暴食会带来更严重的自尊受损和罪恶感,从而陷入清除行为,包括催吐、导泻、过量锻炼。
        自我评价过分受体重影响。
        几乎不存在体象障碍。
        体重正常或轻微偏低。
        青春期起病(16-19岁)

        三、进食障碍的病因
        1.生物因素:与脑内控制饥饿感和饱足感的中枢有关;
        2.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大众传媒;
        3.心理因素:
        A.人格特点:厌食症具有完美主义、害羞、依从的特点;贪食症具有歇斯底里、情绪不稳定及好交际的倾向。
        B.精神分析:厌食症是一种对口唇受孕恐惧的防御,之所以要回避食物,是因为食物象征性和怀孕。
        C.认知行为:对肥胖的恐惧和体象障碍是引起自我挨饿的动机,而体重的减轻是有力的强化物。

        四、进食障碍的治疗
        1.生物医学治疗:抗抑郁药;通过医学手段增加体重。
        2.心理治疗(一般只对贪食症有效):
        A.家庭治疗
        B.认知行为治疗:纠正进食等同于肥胖的歪曲观念,同时对恰当进食进行正强化。


        第五章:人格障碍
        一、概念: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偏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社会交往方面,从而影响社会功能,产生适应不良。

        二、诊断要素:
        A.早期起病,现在已超过18岁,症状持续超过2年;
        B.人格的某些因素过于增强,适应不良是持久的、牢固的;
        C.损害性(对自己、对社会);
        D.意识清晰,无思维联想障碍;
        E.自知力丧失;
        F.非病理性。

        三、分类
        类型A——行为古怪和反常(比较喜欢一个人呆着)
        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类型B——行为戏剧化、情绪化或怪癖(比较喜欢吸引别人的目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
        类型C——经常呈现焦虑或恐惧
        回避型人格障碍(中国的说法是:焦虑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俗称与别人较劲型人格障碍)
        A.主观、固执、好胜、刻薄、病态嫉妒、心胸狭窄、自我评价过高、强烈怀疑他人的意图;
        B.对他人的怀疑没有达到妄想的地步,也无幻觉;
        C.尽管广泛的怀疑影响了人际关系,但通常能维持基本的社会功能。

        2.分裂样人格障碍
        A.社会隔绝、情感疏远、情绪冷淡、感情平淡。
        B.不介入日常事务,离群索居,不交际,不关心他人,有些患者将精力用于特殊的爱好(如数学、天文等)。

        3.分裂型人格障碍(只有在美国有这种划分)
        A.社会隔绝、情感冷淡、行为古怪、思维奇特和多疑。(比分裂样人格障碍更具有奇幻色彩,比如认为自己是上帝、有心灵感应、有第六感……)
        B.不易与精神分裂单纯型鉴别。

        4.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
        A.过分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刻意寻求他人注意,高受暗示性,渴望被称赞。
        B.患病率女性二倍于男性。

        5.自恋型人格障碍(中国的诊断标准里没有)
        A.妄自夸大,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智慧和成功的幻想,过度自我中心,要求受到特殊对待。
        B.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6.回避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
        A.有持久而广泛的内心紧张、忧虑。
        B.感到自卑、不安全、提心吊胆,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有回避某些活动(尤其是社会交往)的倾向。

        7.依赖型人格障碍
        A.缺乏自信,极度依附他人。
        B.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

        8.强迫性人格障碍
        A.对自己过于严格,缺乏自信,优柔寡断,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做事谨小慎微,要求十全十美,道德感过强,对他人强求。
        B.有秩序、固执、僵硬、爱整洁、异常节俭、严肃沉闷。
        C.易伴随出现强迫障碍、抑郁障碍、身心障碍。

        9.边缘型人格障碍
        A.以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为特征。
        B.人际关系不良,不能耐受孤独,常感到孤单空虚,容易抑郁,行为具冲动性,易发生自伤、自杀行为。
        C.易发生抑郁、药物滥用。

        1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重要)
        A.以经常发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为特征。
        B.高度攻击性,好欺骗,不负责任,缺乏羞愧感,无情无义,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不能汲取教训。
        C.在儿童期出现持续性的品性障碍症状,成年后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大。
        D.最早可以在1岁时表现出来。

        四、人格障碍的病因
        1.生物学因素
        A.遗传因素
        B.病理生理因素
        2.儿童早期教育与家庭因素
        A.早年精神创伤影响。
        B.家庭关系不和谐
        C.父母行为不良,教养方式不良。
        3.社会文化因素

        五、人格障碍的治疗
        1.慎重评价
        2.建立良好关系
        3.目标适度
        4.争取社会支持
        5.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性格分析”


        第六章:物质依赖(不会出大题,会出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物质滥用是一种因重复利用物质而导致损害性后果的行为模式。物质滥用如果持续,可发展成物质依赖,此时伴有戒断症状、耐药症状和强迫性觅药冲动。
        物质依赖:药物滥用并伴有躯体依赖或强迫使用某种物质,此时失去自控能力。
        依赖种类:药物、烟草、酒精、网络……
        药物滥用:有悖于规范或医疗所需,重复使用精神活性药物。
        药物依赖的形成途径:尝试阶段、常规服用阶段、成瘾或依赖阶段。


        第七章:儿童期心理障碍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障碍界定标准有三:
        1.儿童的行为偏离了正常的发展或社会文化所认为正常的行为标准;
        2.这些行为是持续的、严重的。
        3.异常的行为损害了儿童的功能或破坏了他人的生活。

        儿童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1.孕期:遗传、母亲状况
        2.产期:产程过长、感染
        3.产后:婚姻的和谐度、养育方式和态度

        一、孤独症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主要类型。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交往方面都有缺点。
        孤独症在男孩中的发病率是女孩的4-6倍。
        症状在18-30个月即表现得明显和系统,但平均诊断年龄是6岁。

        1.症状
        A.社交技能、社交兴趣障碍
        B.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
        C.行为刻板古怪(仪式性、强迫性)
        D.非语言交流障碍
        E.智能发育迟滞或障碍
        F.感觉和动作障碍

        2.病因
        A.生物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和遗传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孤独症是遗传因素影响最大的病,达80%。
        B.心理因素:父母对孩子的冷淡和不关心,导致孩子在婴儿期情感退缩。婴儿的情感退缩导致母亲进一步拒绝。

        3.治疗
        A.药物治疗
        B.心理动力-人本治疗
        重新建立亲子关系。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多么早开始。智能越高,临床结局越好。
        C.行为治疗
        D.Early Start Denver Model(Dawson 2009)

        二、多动症
        多动症分为三种类型:注意缺陷、动作过多、混合型
        多动症是儿童期心理障碍中最主要的一种,男孩的发病率是女孩的2-9倍。
        症状随年龄减轻,但这种障碍会以轻度障碍的形式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

        1.症状
        A.注意障碍
        B.活动过多
        C.行为冲动、情绪不稳:行为缺乏计划性,往往突然出现;情绪不稳,人们难以知道他今天为什么高兴,昨天为什么不高兴。
        D.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与智力无关。

        2.病因
        A.生物学因素:多动症有遗传倾向,影响度79%。也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
        B.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心理环境引起儿童精神高度紧张和内心冲突不安。

        3.治疗
        A.药物治疗
        B.心理治疗
        C.家庭治疗
        D.学校的管理和教育

        三、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迟滞状态。阅读障碍最为常见。学习障碍不是因为生理缺陷或智力缺陷导致的。
        1.症状:
        A.学业不良,缺乏兴趣。
        B.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
        C.自我评价低,容易受挫折。忧郁、焦虑、压抑、自卑。
        2.治疗
        A.了解学习障碍的性质。
        B.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多加赞赏。
        C.多元化教学。
        D.弹性处理作业。


http://www.douban.com/note/51225007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人格障碍(六)人格障碍的治疗 || 大象科普论坛
情绪时低时高、起伏不定,可能是患上了这种病
案例分析题,如何答才能拿满分!
孩子太各色 叛逆or心理问题?
第十一章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