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书法家杨秀和: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宾礼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秀和同时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选出的百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之一(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杨秀和1955年生于中国北京。

2021年杨秀和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启功评语著称的近现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杨秀和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杨秀和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杨秀和曾荣获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珍藏邮册》。

杨秀和书画作品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神州》杂志,曾出版《中国艺魂专访特刊》、《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画馆》、《海淀诗词》、《晓阳书画》、《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邮册》等数十部书籍。所写论文《隶书的历史》刊载于《文化艺术大百科全书》。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中国百杰书画家”、“当代文化名人”。

杨秀和现担任中国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书法家分会主席,中国炎黄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东方欣正书画院院长,京西文艺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主席,中国炎黄书画报总编,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城高级书画师、艺委会理事,中国软硬笔书法竞赛评审主席,北京国际书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墨缘阁书院院长,东方书画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淀书画苑特级书法教师,北京世纪名家书画院艺术顾问,羲之书画报当代艺苑专刊主任创作委员,北京专家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北京翰卿书画院常务理事,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培训中心教授,张三丰故里书画院荣誉顾问、客座教授,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

杨秀和同时担任《跨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精品集》、《全球华人艺术大奖作品集》、《神州精英》、《艺术中国》、《当代国学典藏》等刊物文化顾问。

杨秀和还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等团体及组织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书画名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等荣誉。

杨秀和书画作品与传略入编于《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家大辞典》、《中日书法作品汇观》、《海峡两岸书画作品大观》、《二十一世纪书法作品鉴赏》、《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诸多刊物;其书画作品多次登载于《新中国书画七十年》、《中华传统文化名家》、《祖国万岁》、《当代文化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书画名匠全集》、《北京人民喜爱的艺术家》、《当代书画艺术名家博览》等近百部大型书画专辑和辞书。

杨秀和在全国书画大赛中曾荣获《当代诗文书画家名作金榜集》一等奖;第二届、第三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二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辉煌中国·第四届当代书画家精品邀请赛特别嘉宾奖;北京水立方·书画名家艺术展——文化创新开拓者奖;第二届国际文化艺术节突出贡献奖;第五届、第六届当代羲之奖·书画家作品邀请赛金奖;第十三届艺教之星全国师生书画大赛优秀园丁奖;首届全国书画网络精英大赛特别贡献奖;首届金手指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人才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

杨秀和曾荣获各种奖项百余次,并被全国各省级书画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和人士收藏,被誉为“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

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曾评价杨秀和书法:“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笔力苍劲,深得宋明之韵,米黄之风。谋篇从容雍雅,行笔纵横酣畅,点墨浓稀得当。帖意碑风融于一体,雄浑中不失飘逸,刚劲中充满灵动。观之如峻岭连绵,又如波涛涌至,富有强烈且不失愉悦的视觉效果。”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也曾这样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先生书法得力古远,以钟繇、二王、汉隶唐经为根柢,融汇宋元明清流脉。意境古雅,风姿妍正。真隶行草俱擅,结字雍容大气,笔势刚劲中尽带律动,笔笔酣畅遗韵;小楷气象大,大幅意蕴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文华先生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教授隶书朴茂奇肆,瑰异凝重,再现汉碑简牍的法度和韵味。”

当代隶书大家沈定庵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公秀和汉隶苍劲怀远富有韵律,笔法墨法章法皆做到恰到好处,汉时风雅如现眼前。”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六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杨秀和书画作品,每年的成交额都会在500万以上,如果按照当下的市场行情来说,四尺整张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起拍价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左右,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2022年,北京市保利拍卖平台上对杨秀和先生的一幅四尺整张的四个字的书法作品“砥砺前行”进行拍卖,起拍价为12000元,最终经过20位买家的竞拍,以17.86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也是杨秀和先生的书法通过保利拍卖所拍出的最高成交价格。

书法理论(Calligraphy theory)是对中国书法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特征,和中国书法的基本观念与审美立场所进行的研究理论。书法理论包括:技法理论、书法史理论、书法家研究、书法文学等其它文化的研究、书体研究以及考释辨伪等。

历史渊源

书法理论的原初存在形态是泛化的,这不仅表现在观念的多维性方面,也表现在书法的物态化与文字工具性矛盾所导致的理论阐释的融合性方面。也就是说,最初的对书法的论述就未必一定是一个纯粹的课题。或者说,对文字的论述同样为最初的书法理论所包容,书法理论中对造字神话的赞美和对文字书写中政治意义的颂扬都反映了文字与书法的不能分割,混沌模糊包罗万象是最初理论的一大特征。如果硬要从中分缕出这是文字的研究或这是书法的研究,不但不符合理论的原初状态,而且对书法起源的认识也未必会有多大益处。作为中国书法的先驱,理论领导实践嘛,理论要是不能对老百姓有作用就不叫理论了。理论本着为民精神,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强大的欣赏价值。

正是在这个认识前提下,我们摒弃了一般书法理论史截源取流的述史模式,而是将书法理论史的滥觞推溯到上古——西周时期,以便获得一个全历史的立场和观念。如上所述,在上古的书法理论进程中,书法理论与文字理论始终处于一种高度融合的状态。书法理论的滥觞形态。文字与书法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审美系统,但两者的生存状态却是密切相关的——文字构成书法的物质载体;书法是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缺一不可。正是文字与书法这种互补的合二为一的存在关系,决定了早期书法理论与文字理论的高度融合。

结构嬗变

“六书”理论作为上古书法理论的滥觞,它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书法理论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对从仰韶半坡彩陶刻画到商周甲骨金文书法发展的系统理论总结。与汉代崛起的书法本体论相比较,“六书”理论尚处于文字——书法结构理论阶段,还未上升到书法本体论的高度,这是为书法早期发展内容所规定的。

先秦时期书法本体演变趋于激化,这主要表现在书法结构的嬗变方面,从仰韶半坡彩陶刻画到殷商甲骨金文、战国隶变,书体的进化演变构成这个时期书史的主体内容。由于书体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亟变状态,因此,表现在批评观念方面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审美话语便无从构建,理论观念与书体衍变的现时性处于一种共生状态。

六书理论

中国书法理论的滥觞可推溯至西周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六书理论构成书法理论的滥觞形态。在西周时期,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艺,成为贵族教育的必修学科。“六书”一说最初见之于《周礼》,但只有六书之名,没有具体的内容,后经汉代学者阐释才得以厘清。“在过去,我们对六书理论常常偏于从古文字学立场去加以探讨,而很少从书法美学、艺术学立场观照它的价值,因此书法家们大都视它为一种专门之学,甚至有误认为只有专攻篆书者有必要深究它,而习行草书者与它基本无关碍,但事实上,六书理论可以说是最早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本观念与审美立场的所在的奠基学说。

作为中国书法的奠基学说,六书理论从空间结构、审美观念两个方面确立了书法理论的基点。“六书”理论的“象形”、“指事”、“会意”构成空间结构的三大基本元素,而“转注”、“假借”、“形声”虽然在结构形态方面并不完全是“观物取象”的立场,但表现在结构形态方面也还是视为立足的根基。

“六书”理论对空间结构的关注和阐释是与汉字——书法的物态化相一致的,中国文字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门艺术正是它的形式自律所造成的。但书法的形态结构,又并不是纯粹形式化的,它是一种象与意的有机结合,“六书”理论对文字——书法的批评立场正显示出这样一种辨证观念。首先,书法是“象形”,即“观物取象”的结果,但书法的“象形”并不是对自然万象的机械模拟,而是一种主体介大的抽象化提取——立象见意。

这在文字早期发展中就已显露出端倪。从距今约4800年的半坡仰韶陶器刻画符号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时期的文字符号都是极其抽象化的,表现为纯粹的结构组合,而同一时期的仰韶半坡陶器纹饰、彩绘则显示出写实的典型的绘画意识。这说明文字与绘画在取象方面从一开始就走上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文字注重对自然的主体意义的抽象化提取;而绘画则注重模拟、再现自然。正是文字的这种抽象化性质,奠定了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

但不可否认,文字在早期抽象化发展进程中,曾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过于的抽象化,使文字的空间造型语汇趋向贫乏、单一,在这种情形下文字为摆脱困境而不得不向绘画靠拢。由绘画渠道构成的文字形态,大约可分为三类:从图画直接引进、构成地道的象形文字;从上古的图腾、族徽造型受到启发而形成的象形文字;从祭祀庙膜而来的一些象形文字。

文字向绘画寻求创造契机的结果不仅使文字摆脱了自身的危机,也使得文字的空间构成趋向繁富,这对书法的未来发展不啻是一个福音。但就文字自身的历史发展而言,文字与绘画的这种结合、取舍毕竟是短暂的。文字在借助绘画摆脱了早期困境并建立起初步的象形体系之后很快便与绘画分道扬镳,又回归到原初的抽象立场。这个时期,文字主要从抽象意蕴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六书”中的“象意”、“象事”即是从理论批评立场对文字——书法早期发展中所呈现出的这一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

篆书体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先有大篆再有小篆。

楷书体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的"双阙承汉开,绝□虹萦□;涧□禽朝迷,窦狭鸟过亟",《登云峰山观海岛》的"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笔力劲健,较有气势。他的文章,两篇是章表,无甚特色,仅《天柱山铭》尚有文采。

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莱州大基山依车、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做了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从此,莱州云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扬四海。熠熠生辉的石刻,使海内外游人墨客向往。

隶书体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礼器碑》所传拓本甚多。明拓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

行书体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草书体

怀素(725年~785年),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饮酒,酒酣兴发,于寺壁里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与张旭时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发展

在书法理论的早期发展进程中,继“六书”理论之后,秦统一后“书同文”的举措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书同文”的文化举措结束了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使文字统一于规范化的小篆: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毒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有改所谓小篆者也。

类别造型

“书同文”虽然并不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但作为一种文化举措它却对书法理评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书同文”使文字形态从此获得了一次极正规化的技术整理,诚如文字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文字发展只有到秦始皇“书同文”之后才算定型。那么以书法与文字密切相关的立场来看,文字的定型至少也部分地标志着书法艺术结构的定型。

其次,“书同文”对文字造型,象的取舍,形式构成的归纳,整理与分门别类,使书法理论家们从中看到了空间观念的正规化与法则化。这种正规化与法则化是凭藉着文字发展几千年以来的丰富积累而得以完成的。在一些较纯粹的被浓缩的造型结论背后包孕着历来无数人在无数可能环境下所作出的无数努力一—对造型、立象的种种潜在审美思考。而这种种思考,正是书法批评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书同文”在“立象”确立文字格式方面的法则化努力看作是书法艺术结构观念的统一化、正规化和法则化。“书同文”不仅上承“六书”理论对书法的“象”、“意”做了更为抽象的提取,而且直接为书法理论由上古向今古过渡奠定了书法物质基础。

1、不会写字的写字,会写字的写人。眼高者手高,眼低者手低。

2、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技巧是血肉,观念是灵魂。

3、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4、个性源于共性。

5、精能一家,学遍百家,自成一家。

6、正锋取劲,侧锋取妍。

7、晋人尚韵,唐人尚法,今人尚形。

8、楷书难于动,草书难于静。

9、“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10、字要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11、小楷书法在古代被认为是书法家的基本功法,所谓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其为书法家。

12、书法四要素:笔法、结构、墨法、章法。

13、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14、笔要软,软则通;笔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15、读帖以会其心,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16、书法欣赏:远观形式,近看笔墨、形象、神采、意趣、情调等等。

17、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

18、隶书秦汉,楷书晋唐。

19、书法极品是形式之具象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于无法处求法,于无书处求书,取法乎“无”可得乎上。

20、形美而质朴,气畅而不浮,笔圆而见方。

21、写大字要小字之精练,写小字如大字之磅礴。

22、用笔虽细如纤发处也一丝不苟。

23、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24、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之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

25、正以立骨,偏以取姿。

26、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

27、藏锋更为沉着、含蓄、浑朴。

28、转不欲带,滞则不遒。

29、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

30、“劲”字则是“疾”的核心。“沉”字则是“涩”的根本。

31、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32、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33、上上者得其上,学上者仅得其中,学中者得其下,学下者得其下。

34、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35、字迹不宜太肥,太肥则俗,不应过瘦,过瘦则露骨,露骨则怒张。

36、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37、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

38、劲如铁,软如棉,圆中规,方中矩。

39、篆、隶、楷“法多于意,行草“意多于法”。

40、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法。

41、书法亦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

42、理性派尚法,感性派尚情。

43、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

44、狂草不可临,书写者的情绪,情感你只可以感受,但却临不出来。

45、草书真书有异,真则字终意终,草则行尽而势未尽。

46、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转则暗过,........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

47、空白少而神远,空多而神密。

48、以动利取势,以虚和取秘。

49、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不贵露。

50、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51、以神遇不以目视,字虽止而神自行。

52、字无骨不能称之为书。

53、善笔者多骨,不善笔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54、凡书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谨,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55、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明。

56、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

57、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58、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

59、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60、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61、书法应讲“胆、气、神、趣”。

62、书法之道,神采为上。不能拘泥于形势,苟求于华美。飘逸而不失沉着,雄强而灵动。

63、书法是靠写意性用笔传达书家的性情,其关键是要在点画中见出风神意趣,在字形与章法的变化统一中见出匠心与奇效。

64、书法务须做到不野(野狐禅)。不板,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

65学书者一般用三种手法入手:(1)从其源头追溯;(2)从其墨迹着手;(3)从学颜、米步入。

66、治艺上要:东张西望——横向联系;瞻前顾后——继承与发展;损人利己——取别人之长,壮大自己;挑肥拣瘦——去粗取精。

67、创作上要:得意忘形——讲神彩;无法无天——则大胆;阴阳合德——有节奏;我行我素——得个性;异想天开——生灵感;自由散漫——才洒脱。

68、眼要宽,手要专,读书养气,字根在人。

69、搞书法要一只眼看着古代,一只眼看着现代,使古今有机地结合起来。

70、作画不通书道,则画无笔。作书不通画理,则书无韵。

71、气表示生命力,韵表示节奏。气要连,韵要断,二者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72、“雄强”要去“狂”,即去除霸悍。雄强的骨力若济之于“萧散”,便有韵致了。

73、笔笔中锋,处处实笔,则字无生气,亦乏韵味,侧锋参与,飞白等虚锋渗入,书法逸飞顿生。

74、书忌甜俗,俗在皮肉还可医,俗在骨髓则无药可救。

75、不经意处妙天然,岂在规规点画间。

76、字要写得“稳、健、轻、便”,“清、奇、古、怪”。

77、用笔用墨有的地方要清晰,有的地方要朦胧,有的地方要表露,有的地方要隐藏。总之,要做到姿态万千,情调百出。

78、写字成行,经过一番摇摆抗争,收拾安排,最后稳住阵脚,复归平衡统一,打成一片。这是行草书章法的一个重要技巧。

79、作为草书,除了“草,贵流而畅”之外,还需要有节律的变化与应变能力,达到韵情之感。

80、创作前先酝酿良久,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滤的过程,待有了感觉,有了创作冲动以后,才随意挥洒,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81、师古时要做到“有古人而无我”;在创作时要做到“有我而无古人”。

82、书之妙道可以从音乐、舞蹈、文学、武术、气功、儒、释、道等任何学问中悟得。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可以在工作和生活的某一个瞬间中获得,特别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中悟得。

83、创作不要老是写自己轻车熟路的一个内容,有时要给自己写从来没有写过的内容,考考自己,迫使自己多动一点脑筋,换换口味,逼一下,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会找到新的创作途径。

84、平时书写练习,二种方法可供参考:

以类似的太极拳式的“毛笔操”进行“空写”练习,力求书写笔势和速度的正确性。

以写“姓名字”的形式,进行对点画、结体、章法的练习,简单又有趣味性。

85、学书主要在功力、趣味、古意上下功夫。

86、用笔要动静参用,几笔凝重沉着之间,参以几笔飞动之势,求其不平,而得节奏美。

87、画画写字要调皮,不可老实。调皮即虚虚实实,捉摸不透,虚处最难,虚的处理好了,遐想无穷。

88、写字要“松”。这个松不是松散的意思,而是要轻松、放松。思想负担重,患得患失,就不可能有上乘表现。

89、好的作品可以看到一种人格的力量,显示出一种威武、难犯的庄严,有一种震撼力,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90、取法有时有点像“偷”,偷来的东西不加以改装,人家一眼看出来了,总要有进行加减乘除的改造,方可不致以被人一眼看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书法理论的渊源
中国书画院院士、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在数千年的汉字书写的历史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多种字体,而在每一种字体之中都有经典之作
《草书书法全集》2.1版 | 共收录115帖
《中国书法史》:汉代的书法理论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选)---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
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