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衣节(李仁贵珍藏版)

历史与发展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朝的一种祭祀,人们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祭奠先亡之人,称之为送寒衣,但是有准确文字记载是在宋朝。《礼记・月令》中就记载了周代腊祭的情形,古人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而《诗经·豳风·七月》则记载了农历七月开始天气转凉,九月就变冷了,这一天是人们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与此同时,人们也会想念死去亲人是否寒冷,也要给他们送去棉衣,因此,寒衣节还有一个名字,称为“授衣节”。[7][8][9][10]
唐朝及其以前授衣多在阴历九月,日期并不确定,根据《唐大语令集》中的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间规定每年九月初一为寒衣节,朝廷正式承认了寒衣节的存在,这一语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宋朝是寒衣节的成熟期,由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九月尚未进入寒冬,因此推迟到十月朔日,《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二程外书》《帝京景物略·春场》均准确记载了寒衣节的时间为农历十月初一,民间开始在这一天祭祖,为先人烧纸烧衣;明代时,出现了专门卖寒衣的店铺;清朝时,寒衣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7][8][9][10]
新中国成立前,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也称为“散工日”或“结账日”,就是大户人家到了这一天会设宴犒劳雇佣的长工、短工,并算清账目,放其回家,同时宣布是否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打冬活”。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多是在此日改善生活,庆贺丰收。[5][7]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不断地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寒衣节也成为人们为父母、爱人等家庭成员准备御寒衣物,表达爱意与亲情的重要节日;为亡人烧的祭祀用品变得五花八门,从传统的烧纸衣到家用电器,再到高档别墅和豪华轿车等物品,应有尽有。[9][11]

节日习俗

祭祖:寒衣节要祭祀祖先,祭祀活动有墓祭和家祭之分。墓祭是在祖先坟墓前举行,墓祭前先用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房舍、骡马等纸制品,准备相应供品。墓祭时,在坟前将供品摆好,点燃香烛,一家人轮番举行跪磕仪式,然后将冥币及纸做的衣物、房舍等在坟前烧掉;家祭是在家中举行的仪式,在陕南地区,家祭祀时人们在各家房前屋后的院落、路边撒上灰圈,将寒衣和纸钱烧在其中,以示亡魂各取一份,互不争夺。而在陕西宝鸡地区,不仅家家户户要到祖坟上烧纸制衣裤和纸钱,而且晚上还要在家门口烧纸哭奠。[9][12]
烧寒衣:寒衣是为逝去的先人准备的御寒衣物,每到这一天人们在上午准备好寒衣和供品,下午时,有墓的人家便会前往墓地祭奠,把纸钱和寒衣烧给祖先,而没墓地或远离墓地的人家,则在十字路口烧,以此寄托哀思。民间传说十月一日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烧外,还要烧给无主的孤魂。有的地方改烧寒衣为“烧包袱”,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叫做“袱”。人们认为阴阳两界中有钱就能购买东西,只有把送给死者的纸制衣物、房舍、冥钞等物品都焚烧干净,才能把阳世的纸张转化为阴曹地府的布匹、衣服、房舍及金钱等。[9][11]
吃面条:寒衣节这天要吃面条,最初的面条是饼状的,但在不同地域、不同人吃的面也各不相同,有阳春面荞面、兰州拉面等多种类型的面条。[11]
吃红豆饭:在江苏地区,人们通常以吃红豆饭的方式来悼念一位因与地主抗争而惨死在地主刀下的放牛娃。[11][12]
吃饺子: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初一是入冬的第一天,包饺子除了用于祭祖之外,同时也供一家人食用,人们把各种馅料包入水饺,食用后可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热量,从而能够抵御冬季的严寒。在河南洛阳地区,便有“十月一,油唧唧”的说法,就是包饺子的情形。 [12]
吃糍粑: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吃糍粑的习俗,并有“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俗语。[12]
迎冬:古时,人们认为寒衣节就是进入冬天的象征,有“授衣”和“开炉”等庆祝活动,虽然天气还很暖和,但家中管事的女主人会将提前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孩子和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以此来庆祝冬天到了,称之为“授衣”;男主人也会将火炉拿出来,整理一下火炉和烟筒试着点一次火,确保降温的时候,火炉可以正常使用,称之为“开炉”。民间的百姓认为,寒衣节这天,鬼都会出来,街上阴气较重,男子阳气重可以随便出门,而女子阴气较重故不能出门。[12][11][13]

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此来表达不忘本的孝敬之心,十月不仅是庆贺稻谷颗粒归仓并以其歆享祖先的谢幕时节,也是防御严寒侵袭的开幕式。寒衣节的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人们通过祭奠已逝亲人、抚慰亡灵的大量社会活动,表达了先民以人文秩序顺应自然秩序的态度。同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体现了先辈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14][15][16]

相关争议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与缅怀。不过,当街燃烧纸钱的“祭祖”方式值得商榷,秋末冬初之际,空气流通较慢,人们大量焚烧祭祀用品,不仅让城市烟雾缭绕,硝烟弥漫,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也涉及到明火,容易引发火灾,安全隐患较大。[7][17][18]
考虑到人们的传统习俗和习惯,一些地区安排人员在市民集中烧纸路段放置烧纸容器,并及时在各点位的烧纸容器旁安排保洁员对路面进行及时清扫、冲洗残灰,保持寒衣节前后环境卫生清洁;引导社区组织集体祭祀活动,以汉族民间表演、上香行礼等方式来逐渐引导传统改变,或通过敬献鲜花、网上祭奠等形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同时通过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宣传,引导市民参与到文明祭祀活动中来,以文明、绿色、节俭、安全的祭祀方式祭祀先祖、缅怀故人。[7][17][18]

民间传说

在民间流传着两个关于寒衣节由来的传说。第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是孟姜女,相传孟姜女新婚时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长城,冬天来临时,她千里迢迢去到长城为丈夫送衣服御寒,才知道丈夫已经累死在工地上,被埋在了城墙之内。孟姜女伤心欲绝,嚎啕大哭控诉暴君,最终感动上苍,神明告诉她把寒衣烧掉,灰烬落在尸骨上的便是你丈夫。孟姜女依此照办,果真找到了丈夫的尸骨,而这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后来,有人编了一首歌谣:“十月里,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此后,人们将十月一日孟姜女寻夫送寒衣的日子定为“寒衣节”。这天,人们除上坟添土外,还为故人糊纸箱柜,做纸衣焚烧,以示为故人御寒。[13][19]
第二个传说:西汉时期蔡伦因造纸出名,他的弟弟蔡莫也模仿造纸,却因为质量较差而经常堆积。蔡莫的妻子慧娘为了将积压的纸张销售出去,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假装去世躺在棺材内,蔡莫则装作悲痛状,一边哭嚎,一边念到是因为自己造的纸卖不出去把慧娘害死了,并不断焚烧自己造的纸。适时,棺材内传出慧娘的声音,让围观的人较为震惊,惊讶异常。慧娘从棺材里走出来装腔作势地说道:“我丈夫造的纸张焚烧后在阴间就能够作为钱使用,我把丈夫烧给我的钱都给了阎王及三曹官,最后他们打开了地府大门放我回来了。”众人听后都争着去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蔡莫的纸销了个精光。由于慧娘还阳的日子正好是十月初一,因而每到十月初一,人们就要给死去的人烧纸。[20]

相关作品

作品名称
作者
朝代
内容
《悼亡诗》[21]
沈约
南朝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君不来》[22]
方干
唐朝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
《离思》[21]
元稹
唐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江城子》[21]
苏轼
北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21]
贺铸
北宋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沈园》[21]
陆游
宋朝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远寄寒衣》[22]
关汉卿
元朝
远寄寒衣想张郎,空僝僽,缄书在手,写不尽绸缪
修时节和泪修,嘱咐休忘旧。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这袜儿管束你胡行乱走,这衫儿穿的着皮肉,这里肚常系在心头
《沁园春·梦好难留》[21]
纳兰性德
清朝
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 “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展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衣节是什么节,有什么讲究
盛泽旧俗·寒衣节
寒衣节前话祭祀
第四大“鬼节”:寒衣节的传说和习俗有哪些?
寒衣节遇上万圣节,看看两者不同的风俗!
还有多少人记得农历的十月份要祭祀祖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