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全球粮价的关键
作者:李晶(Jing Ulrich)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很多方面来说,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更小的世界。当购物者穿行于旧金山、悉尼或首尔百货商店的过道时,他们或许是在购买不同的食品,但近来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涨价冲击。不管是澳大利亚的干旱,还是美国的乙醇燃料热潮,全世界所有角落都能感受到它们对食品价格带来的影响。
在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国,不断飙升的食品价格将通胀推升到逾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给家庭预算带来了压力。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源自于多种不利因素混合在一起:中国猪肉行业普遍出现供应问题,猪场爆发“蓝耳”病疫情以及干旱和洪水。但在这些事件背后,大量结构性问题导致了价格上涨。
中国仅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着全球22%的人口,同时还必须在农业资源不佳的情况下做到这点。令情况更为复杂的是,中国的人均水资源供给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分布不均。面对诸多严峻的挑战,中国农业生产率必须大幅提升,才能适应食品需求不断变化的特性。
国较为富有的新一代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正从传统饮食向以肉、蛋、奶制品为主转化。中国城市人口——每年以1500万至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的肉类消费量,是农村人口的三倍多。
这一比率对中国的粮食消费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70%的玉米、大豆以及约半数的红薯用于饲养牲畜。作为中国人的主要食用肉类,1公斤猪肉需要5公斤至7公斤的粮食。1990年以来,中国饲料行业的年度产出以每年18%的平均速度增长,以供应国内的家畜养殖场。
在需求不断飙升的情况下,近期鼓励使用污染较小的生物燃料的举措,不经意间形成了一个争夺粮食的来源,这一点令人担忧。中国乙醇生产商加速了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的生产,其消耗的玉米,在中国年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由于意识到它食品安全的威胁,中国暂停了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项目的审批,并鼓励转向以木薯和高粱等农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
由于农民会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以利用价格上涨之机获利,因此我们很容易把粮食供需平衡的波动说成是一种短期现象。
但就中国而言,粮食自给自足是通过频繁的政策干预以及不断加大的补贴负担(以阻止更多农民转向经济作物)来实现的。没有了这些扭曲现象,可能造成明显的后果。上世纪90年代,随着进口大豆限制逐步取消,中国在几年时间内,就从一个大豆净出口国迅速转变为全球最大进口国。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中国将致力于在大米、小麦等粮食方面保持自给自足,同时进口更多的饲料粮。中国可能很快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以弥补国内供应的缺口,这将是10年来的首次。
同时,中国正采取重大举措,实现农业现代化。耗资200亿美元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一个例证。未来几年,我们预计不断上升的农村收入以及农村教育方面的举措,将推动对有机肥料和先进灌溉系统的需求。中国政府可能还会允许转基因食品作物实现商业化种植。
随着中国13亿消费者变得更为富有,中国农产品贸易和国内食品经济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能否成功地解决其农业局限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高企的情况是否持续——不仅是在中国,在整个全球市场亦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研| 粮价相关会议核心纪要
世界粮价飙涨由多种因素组合造成-专题栏目-资讯专区-塑料行业门户-中塑在线
粮价作为百价之基关键时期应恪守底线
1.55亿人陷入粮食不安全状况,粮食价格会“一飞冲天”吗?
粮价略升不足惧 滥发货币才可怕
拿什么来保卫我们的粮食安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