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脏补泻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写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五脏各有天性,遂其性则欲,违其性则苦,本脏所苦为泻,本脏所欲为补。盖指水润下作咸,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五味而言,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酸补之,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虽然苦者直行而泄,过苦则伤气,须咸以佐,辛者横行而散,过辛则伤皮毛,须苦以佐。酸者束而收敛,过酸则伤筋,须辛以佐。咸者止而软坚,过咸则伤血,须甘以佐。甘之一味,可上可下,土位居中而兼五行也,过甘则伤胃,须酸以佐。淡品无味,五脏无归,专入太阳,微利小便,过利乃伤,须统五味而消息之。知其数者,其于苦欲补泻益得共平,而心肝脾肺肾各尽其性矣。 

(1)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因此,肝欲散应理解为:发散是肝本性的需要,是一种生理状态的需求。肝在五行属木,具有木的升发条达而恶抑郁的特性。辛味具有发散的功效,顺应了肝木的升发特性,因而补肝;酸味具有收敛的作用,与肝发散的特性相反,所以泻肝。正如吴昆说:“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故食辛以散之。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其他如张介宾所说:“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姚止庵所说:“此言一脏补泻之例也。肝何以欲散也?盖肝者木也,木性生发,喜畅而恶郁,故肝郁则病,经曰:'木郁则达之’是也。欲散肝郁,莫如用辛,辛既能发散肝郁,是散之即所以补之也。然味之入肝者,酸也,以酸治肝,正宜云补,而此反云泻者何也?凡病在某脏,欲用某药以治之,而苟不得其气之相习者以引之,则必拒而不得入。故欲治肝病,必用味之酸者以为引,而后肝病可治也。是酸之为味,虽以收敛为功,而亦有宣泻之用焉。”以上论述都是这个道理。 
(2)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吴昆的解释为:“心病则刚燥矣,宜食咸软之”,张介宾解释为“心火太过则为躁越,故急宜食咸以软之”,两种看法都从心的病理状态层面上解释;对于“甘泻之”的解释也是如此,此种解释十分不妥。比较而言,姚止庵的理解更胜一筹:“善于软者,莫过于咸,咸者水也,以水治火,则火自息而心自宁,故软之即所以补之。然软之为言柔也,心火易亢而欲其柔软也。若欲折其上逆之势而使之下泄,则又宜用甘,甘性缓而善于泄热也”,体现了心的生理状态下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的原则。 

(3)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五行属土,土性温厚以载万物,故吴昆说:“脾以温厚冲和为德,故欲缓”。张介宾说:“脾贵充和温厚,其性欲缓。”甘味具有缓和、柔缓的功效,顺应脾性之缓,苦味于甘味相反,故张介宾说:“宜食甘以缓之。脾喜甘而恶苦,故苦为泻、甘为补也”。
(4)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与金秋相应,秋天呈现收敛的气象。因此,肺也以收敛为其性,正如吴昆所说:“肺以收敛为德,主秋令者也”。酸味具有收敛的作用,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因此,酸味具有补肺的作用,辛味具有泻肺的作用,即张介宾所说:“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
(5)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藏精,主闭藏。肾欲坚,实际上是肾的坚固肾精。正如张介宾所说:“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对于苦能坚肾的理解后世医家比较倾向于“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这实际上是“泻火存阴”、“以泻为补”之举。这种解释仍然是把肾欲坚理解成为一种肾火炽盛的病理模式,显然并不符合《黄帝内经》的原始逻辑。《黄帝内经》时期所说的“苦坚肾”就是认为苦味具有补益肾阴、肾精的作用,从而达到肾精坚固的状态。如吴昆所说:“盖苦物气寒以滋肾也。苦能坚之,故谓补”,而“咸能软坚,故谓泻”。 
2、论述五脏病理之施治
(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在五行属木,按照五行-五味-五脏相对应的关系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肝苦急,为木太过,宜选用五行中相克之属性金性之辛味加以克制,而此处选用甘味,却作何解?《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肝比喻成将军之官,是说明其脾气急,容易产生肝气太过,气急,肝阳上亢,使人性躁善怒。正如全元起云:“肝苦急,是其气有余。”显然苦字应作病患讲。肝苦急,是说肝气急的一种病理状态。甘味具有缓和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肝气急,即吴昆所说:“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也”。运用甘味治疗,主要是考虑到肝的病理特点,从而选用针对性的药味进行治疗,而非简单的五行相克。姚止庵所说“盖肝为将军,多气善怒,相火寄焉。其证其脉,病则必急,是其常也。治肝之法,先泻后补,是矣。”也是这个道理。
(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收是收敛之义,根据语句对应,这里的缓应作缓而散之义,并非单纯的缓慢之义。“心主全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心气虚,宗气不足,则鼓动全身血脉之运行缓而无力,心气散逸。正如全元起所说:“心苦缓,是心气虚。”心主神明,在志为喜。过喜则耗气,心气散逸。酸味具有收敛的作用,宜用于收敛散逸的心气,即吴昆所说:“心以长养为念,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宜急食酸以收之”。
(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正常状态下,脾为胃行其津液。病理状态下,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失去正常的运行敷布,停留而为水湿,成为水肿、痰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反之水湿内停,阻遏阳气,又会影响脾的功能,所以《素问·宣明五气》说:“脾恶湿”。苦味可以燥中焦脾湿,因此,脾有湿,可以食苦味而去之。正如吴昆所说:“脾以制水为事,喜燥恶湿,湿胜则伤脾土,宜食苦以燥之。”姚止庵说:“脾者土也,土虚则不能制水而湿胜,湿胜则濡泻,濡泻则脾愈虚,故脾病常苦于湿也”,亦是此理。
(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黄帝内经》认为,“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表现为肺对气的肃降功能。肺的肃降功能说明肺气以下行为顺。如果该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肺气上逆,表现为咳逆、喘促;或者影响水液代谢,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形成水肿,这些都是实证而非虚证。因此,全元起说:“肺气上逆,是其气有余”。吴昆认为,“肺为清虚之脏,行降下之令,若气上逆,则肺苦之,急宜食苦以泄肺气”,认为“泄”的含义实质上是“降泻”,是降逆下行的作用。这与后世所说苦味的功效有所不同,如姚止庵给出了另一种解释:“盖肺主诸气,无病则顺而下行,病则气上逆矣。然上逆之故,多本于火,利用苦寒以泄其热,则转逆为顺矣”。显然,姚止庵是为了迎合后世所公认的苦味具有“泄热”的功效而加以曲解。若抛除后世医学知识所带来的主观导向,吴昆的解释更为合理,这也许是先秦医家对苦味功效的原生态认识。
(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为水脏,以燥证为病患。吴昆说:“肾者水脏,喜润而恶燥,若燥,则失润泽之体而苦之矣。”姚止庵说:“日用而日竭者水也,故肾苦燥。燥则津液枯,腠理闭,上下之气不通矣。”此句关键是对于辛可以润燥的理解。细心比较可以发现,此处《黄帝内经》原文较其他处有所增补,即在“急食辛以润之”之后多了“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9字。其目的在于说明辛润与其他药物功效不同,即辛润并非辛味本质功效,而是通过“开腠理,致津液,通气”的机制而实现的。辛味所治疗的燥证是由于气的运行受阻,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津液不能输布于肾而导致的肾燥。辛能“开腠理,通气”,从而推动津液的运行到达肾脏(“致津液”)而除燥。正如张介宾所说:“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黄帝内经第六十九讲《素问?藏气法时论》+《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
五脏病后外在表现
药性总论 | 中药五行属性,五味补泻原理
《素问.藏法气时论》1、五脏应四时2、五脏所欲治法(69)王洪图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饮食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