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人生在世,无非“忠恕”二字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仁道”,“忠恕”是仁道的基本要求,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个词出自《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跟他的学生曾参说:“曾参啊,你知道吗,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贯彻始终的观念。”

曾子心领神会,说:“我明白。”

孔子出去之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一以贯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啊?”曾参给他们解释说:“老师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忠和恕两个字。”

我们就会联想到,学生子贡曾经请教老师:“您能给我一个字让我终生奉行吗?也就是说,我一辈子就记这一个字,按这个字去生活,有吗?”老师说,如果有这个字,大概就是“恕”字吧!

何谓忠恕?“忠”是中人之心,对他人尽心竭力,对自己严格要求;“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对他人宽宏大量。

宋代朱熹对“忠恕”两个字解释得非常好,非常简单。他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也就是说,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有人说:“中心为忠,如心为

恕。”朱熹也引用了这个看法,并且说这个看法也是说得通的。

在《论语》中,孔子自己也详细解释过这两个字。

什么是“忠”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通达。这是从主观积极的方面,说明做人要善于主动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

什么是“恕”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就是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要能够常常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这是从客观被动方面,要求做人始终能够体谅和理解别人,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先替别人着想。

忠恕之道,是针对所有人,而不是君王一个人的。比如在家和父母妻儿之间,在单位和领导同事之间,亲人朋友之间等等,都要用这个原则。下面举几个例子:

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不忠,一方不恕,这个家庭就很难美满和谐。现在家庭中出轨的很多,这就是不忠;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谁也不肯原谅对方,这就是不恕。这样的家庭,能幸福吗?

在单位,现在跳槽的人越来越多,谁待遇好就跟谁干,说走就走,没有任何情义可言,这就是不忠;领导对下属呢,不理解员工的生活处境,不体察员工的疾苦,动不动就罚款,训斥,这就是不恕。试想一个没有忠恕的公司企业,它能发展好吗?

再说师生之间,现在很少看见古人那种“情同父子”的师生关系了,古人就算做多大的官,老师多么落魄,见到自己的老师还是要行跪拜之礼。

现在呢,还在上学的时候,你是老师,不上学了,就把老师忘了,尤其自己发达了以后,那以前的老师就更想不起来了,这是不忠;

现在的老师呢!很少把学生看成自己孩子来培养的,只是当成一份谋生的工作而已,甚至上课还留一手,放学后开补课班,赚外快,这就是不恕。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流芳百世的人物,无一不是恪守忠恕之道的,比如左宗棠。他的一生可谓是“忠恕”二字的真实写照。

他曾在书信中专门写道:“圣贤从无不认真之说。惟处世不能离忠、恕二字。不认真,不得谓之忠;人患其太认真,则亦不得谓之恕也。”也就是说,处理问题绝对不能脱离“忠、恕”这两个字。不认真,就称不上“忠”,太认真,就说不上“恕”。

所以,左宗棠向来坚持,弄明白是非以后,对自己的职责和愿望,就要全力以赴,用十分心思去做,对于不甚重要的事情,做到七八分也可以罢手。这是左宗棠一生的处世标准。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长存忠恕之心,每一心念都要提防犯下罪过,知道犯下过失必能第一时间改正,看见正义之事必能第一时间去做,这样才能与忠恕思想相合。

人们应该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问道:一、孔子的一贯之道
“忠恕”之道——《论语》乱谈之十六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学习81
曾子用了两个字道出孔子学说的精髓,也是全世界都认同的黄金规则
《论语三百讲》第50讲:一以贯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